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吳潤江)

  西康諾那呼圖克圖法嗣大持明金剛上師阿

  阇黎耶蓮花金剛藏班智達吳潤江居士講授

  目錄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

  三、金剛經講義增注

  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記錄

  五、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

  西康諾那呼圖克圖法嗣大持明金剛上師阿

  阇黎耶蓮花金剛藏班智達吳潤江居士講授

  金剛乘弟子 顧寂曜筆錄

  爾時上師入甚深三摩地,安住於四葉蓮花月輪上。前葉表開佛知見,入普賢菩薩三摩地,由大圓鏡智放光覺照;後葉表示佛知見,入虛空藏菩薩三摩地,由平等性智放光;左葉表悟佛知見,入觀自在菩薩三摩地,由妙觀察智放光;右葉表入佛知見,入虛空庫菩薩三摩地,由成所作智放光。覺照已,安詳而起,講授本經。

  (一)釋題

  此經即六百卷大般若經中之第二處第九會第五百七十七卷。全經共有六種譯本:

  1、鸠摩羅什於姚秦弘始四年在草寺譯。

  2、菩提留支於元魏時在永寧寺譯。

  3、真谛於陳朝廣州制止寺譯。

  三經同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4、達磨笈多於隋朝住東都上林園時譯,

  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5、玄奘於唐貞觀十九年返國文帝迎於西京弘福寺譯,

  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6、義淨於天後證聖乙末還國,至睿宗景雲二年譯,經名與奘師相同。互有詳略,而以羅什譯本為最通行。

  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贊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各抒所見,缤紛龐雜;復經梁昭明太子劃分為三十二分,更覺支離破碎,徒增畫蛇添足之感。

  「般若」華語「智慧」,眾生本具。本無名相語言,為曉初心,言诠有三因地:

  (1)實相般若,即心體妙理,屬一心體大,正因佛性,果上即法身德。

  (2)觀照般若,即心光妙智,屬一心相大,了因慧性,果上即般若德。

  (3)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即心法妙用,屬一心用大,緣因善性,果上即解脫德;所謂三德秘藏者也。「摩诃般若照,甚深解脫法,法身寂滅體,三一理常圓。」故唯一心圓滿具足。

  「波羅蜜多」乃梵音,華語「離生滅,渡登彼岸」。參閱「心要經」注解三。此經為禅宗傳法家業,六祖一聞經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即開悟,自應以六祖之注解為准則。

  斯經者,深妙殊絕: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故目下講解亦從心地法門而言。本人修持此經四十年,近始全部融會貫通,悟其精髓。茲擇其心要重點發揮,約分六節講解:

  一、發菩提心──(A)廣大心──空門。

  (B)第一心──非空非有門。

  (C)常心──亦空亦有門。

  (D)不顛倒心──有門。

  二、生清淨心──一心淨信。

  三、般若本義──一心三觀,重點在自覺(真如門)。

  四、般若廣義──分三組各有四門,廣釋共計十二門,重點在覺他(圓覺門)

  。

  (A)發心門、修行門、菩提門、涅槃門。

  (B)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

  (C)歸性門、隨相門、唯心門、無礙門。

  五、明體──(原文漏譯「應觀法界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

  了。」四句)

  六、顯用──乘願再來,普度眾生,詳見六如偈。

  (二)正釋經文

  一、發菩提心品第一節(從「如是我聞」至「若菩薩存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須菩提請問世尊下列四大問題眾生修行步驟:

  (1)雲何啟發?(經文簡略)

  (2)雲何應住?

  (3)雲何修行?(經文簡略)

  (4)雲何降伏其心?(「降伏」語氣較重,改為「攝伏」較為適當。)

  佛答:應先

  (1)啟發四種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A)廣大心──空門──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無色,若有

  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悉皆普覺普救。

  (B)第一心──非空非有門──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C)常心──亦空亦有門──(無始無終)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

  生得滅度者。

  (D)不顛倒心──有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2)雲何應住?

  佛答:「不住於相而修六度萬行。」即修空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離一切相;了悟真空無法可得,無言可說。譬如布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時內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輪體空,福德不可思量,其余五度亦如是。

  (3)雲何修行?

  修假觀,觀一切相如夢如幻,不取不捨。

  (4)雲何攝伏其心?

  修中觀,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假觀),不應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此句簡略屬空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觀)。譬如明鏡當前,物來即顯即現,物去不留不染。

  二、生清淨心品第二

  即由妙行無住分第四起,至莊嚴淨土分第十止。此品主旨在令人斷疑生信。「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其方法為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有門──指有形有相人物境,通常謂「六欲」。

  不應住喜、怒、哀、樂、愛、惡、欲生心──七情。

  不應住過、現、未來一切法生心──空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心。

  (注)有形有相──人物境指六欲,屬外境。

  無形無相──一切相對之事,如過、現、未來屬內心。

  法為中境──內外境事齊現,謂之法。

  三、般若本義品第三──廣釋修「一心三觀」

  即由無為福勝分第十一起,至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止。

  (屬自覺真如門)

  華嚴經雲:「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淺言之:

  (A)外覺(澄心):離一切有相,修假觀。守六根,淨六塵,塵相假,於一

  切法遠離生滅相,即「於境無心,於心無境。」正所謂「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如夢如幻,妄想不行,返染

  還淨,回歸實相,前六識清淨矣。

  (B)內覺(住心):離一切空相,修空觀。靜心內觀過、現、未三心不可得

  ,五蘊悉如幻──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

  芭蕉,識如幻化──即「於事(無形無相)無心,於心無

  事。」寂靜如虛空,妄念不起,泯識歸性,七識末那清淨

  矣。

  (C)直覺(攝心):雙離二邊,修中觀。攝心內證,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即不住空有,離相寂滅,深得真空無相之妙,不染萬境而

  真性常自在。所謂「三際二邊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

  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八識各種妄用不行,返

  流入法性,復性妙用,復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八識清淨矣。(卓立無依,靈靈不昧,如鳥飛空而不住

  空;似魚游水而不滯水。從本以來,曾無所礙。)

  四、般若廣義──廣釋四門

  即由持經功德分第十五起,至究竟無我分第十七止。

  (屬覺他圓覺門)

  般若廣義攝三觀為一心,利他心切,可以三門九要概括,廣開十二門(見前釋題第四、般若廣義段)。茲列表如下:

  ┌理體──五大(地、水、火、風、空)。

  ┌體(法)┤

  │└智體──識大。以菩提心為體,三密加持為用(無住)。

  一心┤

  │智──金剛心要(無念)──一切法體性空,遠離取捨、相對及二執。

  │

  └用──相用──相謂即蓮花心要(無相)──不為六塵所污染,念念背塵合

  覺,顯自性心王,不落心所。

  三門九要:

  ┌──┴──┐

  ┌1體 2智 3用表──定慧均等

  │

  ├1菩提心要:體、即禅那、無住、中觀、(住世)亦空亦有門、(出世)非空

  │非有門。

  │

  ├2金剛心要:智、即奢摩他、無念、空觀、表定、空門。

  │

  ├3蓮花心要:用、即三摩缽提、無相、假觀、表慧、有門。

  三│

  ├4一行三昧──密行屬智、奢摩他、空門、真如歸性門(空觀)。

  門│

  ├5一念三昧──一乘密意、禅那、(住世)亦空亦有菩提門、唯心門、(出世

  九┤)非空非有涅槃門、無礙門(中觀)。

  │

  要├6一相三昧──一乘密法、三摩缽提、有門、修行門、隨相門(假觀)。

  │

  ├7無念三昧──空門、表智、真如境。「無」妄念、「念」真如。去妄念叫前

  │念「不生」;念念真如,即後念「不滅」。即思維以種種方便

  │,令六道眾生背塵合覺,證真如。

  │

  ├8無相三昧──有門、顯妙用、報化身境。遠離一切相,不取不捨,亦不念成

  │敗得失,如日處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

  │(泯識歸性,離相成佛。)

  │

  └9無住三昧──顯法身境,蕩蕩心無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

  非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要門以一心法分四輪而悟、修、持、證:

  (A)皈性門──以悟為主。即攝用歸體,亦即泯識歸性。

  (B)隨相門──以修為主。即由體起用,借識為用,即以種種方便,令一切

  有情入無余涅槃而滅度。

  (C)唯心門──以持為主。即保住體用不二,空有圓融,定慧均等,轉識成

  智,而直趨無上正等正覺。

  (D)無礙門──以證為主。行者安住三摩地,一旦豁然貫通,空有雙離,超

  出體用,而般究竟涅槃。

  此要門為修行心法之精粹,依八識之次序泯識歸性,隨緣修行,轉識成智(成就報身),借識為用(成就應身),而獲證大圓滿三摩地。瑜伽行者得此傳承,一超直入法界,事事無礙,畢竟涅槃。

  五、明體第五

  即由一體同觀分第十八起,至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止。

  復次,如來了知眾生心源唯一實相,如水流千差萬別,而源頭是一。既悟心性同源,眾生心即佛心;又眾生心雖為妄心,落三世,同時亦顯不落三世之真心,所謂「淨心在妄中」,斯真心即是佛心。此真實心源,眾生與佛本來平等,而眾生迷惑真心,生起妄心,流浪生死;若一念覺知,返本還源,證此真實心源與佛無二無別。此覺心實相原為:

  (1)不生不滅──如明鏡現幻象,虛妄無實。

  (2)不斷不常──如河水長流,刻刻不停。

  (3)不一不異──如隨方攝影,面面異相,原是一人。

  (4)不來不去──如電影中人,本無動作,然栩栩如生。

  中觀偈 (一)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即中道義」

  中觀偈 (二)

  「因緣所生法 不生亦不滅 不斷亦不常 不來亦不去

  不一亦不異 息滅諸戲論 敬禮佛所說 寂靜微妙法」

  故如偈所雲體相: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偈梵本原有八句,而羅什法師竟將最重要之般若本體漏譯四句,未免美中不足;幸有義淨法師譯本,彌補此瑕。茲恭錄後四句如下:

  「應觀法界性 即導師法身(或譯「諸佛法身」)

  法性非識境 故彼不能了」

  六、顯相達用分第六

  即由一合理相分第三十起,至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止。

  釋尊應化示跡,入世作幻觀,普度有情,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古德雲:

  「創鏡花法會,建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殆近似之,故經結歸雲:

  (有為偈)「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無為偈)「一切無為法 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 萬法在其中」

  (無常偈)「諸行無常 觀受是苦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最後將金剛經修持心要簡撮為八字:

  1、制心 2、住心 3、澄心 4、攝心

  即說偈曰:

  「制心一境 住心觀性 澄心外照 攝心內證」

  七、傳授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

  (編者注:真言見「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記錄」。)

  上來已將經文精華從性分講解圓滿,並傳授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以期顯密圓融。此真言功德不可思議,若虔誠持誦一遍,即具足一字不缺之本經九千萬遍功德,故不輕易傳授。此次破例傳授,實為罕有之機會,深盼大眾遇此奇緣,獲此諸佛秘密金剛後心,以因地心,成果地覺,淨智堅固,始終一如。依此修行,定成菩提;依此修持,定成佛道,願各共勉。

  吉祥圓滿

  佛歷二千九百九十八年歲次辛亥玖月重陽佳節

  香港 北角 名園西街四十九號二樓諾那精捨

  吳 潤 江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

  諾那呼圖克圖法嗣華藏上師講授

  弟子 蔡智厚筆錄

  一、須菩提請問世尊四大問題──眾生修行步驟

  (一)雲何啟發?

  佛答:應先啟發四種菩提心:

  1、廣大心──空門──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無色、若有

  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悉皆普覺普救。

  2、第一心──非空非有門──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引導九類眾

  生息除妄念,匯歸真性──六大歸元。

  3、常心──亦空亦有門──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4、不顛倒心──有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二)雲何應住?

  佛答:「不住於相而修六度萬行。」──空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離一

  切相,了悟真空,無法可得,無言可說。譬如布施,應無所住行於布

  施。布施時,內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

  物相,三輪體空,福德不可思量,其余五度亦復如是。

  (三)雲何修行?

  佛答:修假觀,觀一切相如夢如幻,不取不捨,如六如偈:「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四)雲何攝伏其心?

  佛答: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有形有相人物境──六欲──境生心──假觀。

  不應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無形無相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內事生心──空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譬如明鏡當前,物來即顯即現,物去不留不染,不取不捨──中觀──清淨心。

  二、生清淨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由斷疑生信──一心淨信、淨願、淨行,專修三觀法到空幻一如,便可明心見(現)性,畢竟證得自性清淨心。

  三、般若本義:

  一心三觀:一心淨信──始覺。

  不應住六塵──六欲生心──假觀──外覺。

  不應住非六塵──七情生心──空觀──內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觀──直覺。

  四、八句偈:(梵本原為八句,羅什法師漏譯後四句,後經義淨法師補譯。)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現)如來;應觀法界性

  ,即導師(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了。

  五、金剛經修持心要:

  (一)制心(二)住心(三)澄心(四)攝心

  偈曰:制心一境,住心觀性,澄心外照,攝心內證。

  制心一境──始覺──一心。密義經雲:「其在禅定,不著內外,亦

  無中間,是曰一心。」

  住心觀性──內覺──空觀。離一切空相,靜心內觀過去、現在、未來三心

  不可得,五蘊歸空性,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寂靜如虛空,妄

  念不起,泯識歸性,第七識(末那)清淨。

  澄心外照──外覺──假觀。離一切有相,守六根,淨六塵,六塵塵相假,

  於一切法遠離生滅相,於境無心,於心無境,觀一切外境如夢

  如幻,妄想不行,返染還淨,回歸實相,前六識清淨。

  攝心內證──直覺──中觀、雙離二邊──離有形之長短、大小、方圓、男

  女相,亦離無形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相,於相離相,於

  空離空,不住空有,離相寂滅,深得真空無相之妙,心不染萬

  境,真性常自在,所謂「三際二邊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

  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八識各種妄用不行,返流入

  法性,第八識(阿賴耶)清淨。

  六、總結金剛經真谛:

  偈曰:「佛在本心,眾生自度,修不著相,其福無量。」

  佛歷三○○一年歲次甲寅年十二月廿一日

  地點:菲律賓諾那精捨

  三、金剛經講義增注

  金剛乘弟子 顧寂曜筆錄

  金剛經四句偈,系指本經內任何四句偈,甚至修通一句,便可以立地成佛。茲將各要偈,開列如下:(參詳金剛果論)

  (一)無相四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至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二)離見分四句: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三)假觀兩偈:(甲)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

  (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四)生清淨四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應住喜、怒、哀

  、樂、愛、惡、欲生心,不應住過、現、未來一切法生心,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

  (五)空觀四句: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六)離識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如來」作「本性」解)。應觀法界性,即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

  ,故彼不能了。

  (七)八不四句:見本講義。

  (八)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九)離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覺。

  (十)若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十一)佛在本心,眾生自度,施不住相,其福無量。

  (十二)於未來世,聞說是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十三)若有此經,當得作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十四)如是我聞,不可思議功德,當勤精進,應生無所住心。

  (十五)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十六)覺性本圓明,銷礦成金,不廢修行方便;實相離言說,依文解義,自

  應如理思維。

  (十七)專念一句彌陀,感應道交,頓悟本無心外佛;返聞聞自性,根塵迥脫

  ,當陽迳取髻中珠。

  (十八)心佛眾生,似異實一;因緣萬法,是幻非真。

  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記錄

  時間: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上旬

  地點:美國舊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會講堂

  講述者:蓮華金剛藏聖者吳公潤江上師

  諸位善知識:

  今日講金剛經的真義。講經的法呢,照本宗的講法是用直指的講法,完全將精華略略點點睛而已,並不是咬文嚼字來講。講經分「講經」與「解經」兩種,「講經」難,「解經」容易。大眾要明白「講經」與「解經」兩個意思。怎樣是「講經」呢?法師能講金剛經,他一定要入金剛般若的三摩地。他入了這個三摩地呢,就開四個門:第一個門是東門,是發心門,法師入普賢菩薩三摩地,以大圓鏡智放光,開發你的鑰匙,開發你的心,這是「開」。再入虛空藏菩薩三摩地,以平等性智放光,使大眾「示」佛知見。再入觀自在菩薩三摩地,以妙觀察智放光,「悟」佛知見。第四個入虛空庫菩薩三摩地,以成所作智放光,「入」佛知見。開、示、悟、入。第一個發心門、東門,是「開」;第二個南方修行門,是「示」;第三個西方菩提門,是「悟」;第四個北方涅槃門,是「入」,法師以一個三摩地而分出四個三摩地。這樣能夠入定,依著那個如來的師承來傳授,從性分來講,即是講金剛經的真義。從性分來講,這是「講經」;若是咬文嚼字,從字面經義來講,就是「解經」。所以「講經」與「解經」的境界不同,大眾要明了。

  今日就依本宗的儀軌來講,首先大眾跟我忏悔。

  「皈命法界體性尊其光無量不可思

  無上圓滿報化尊蓮部金剛喜怒部

  我蓮華生大導師一切有情救護主

  歷代上師及三寶我今至心皈命禮

  如是證道傳燈祖身同金剛大持尊

  淨三世業皈命禮惟願慈悲垂加護

  金剛乘弟子(稱名),大眾默念。

  皈依師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南無薄伽梵應正等覺功德王釋迦牟尼如來唵啞吽

  南無能摧金剛藏如來唵啞吽

  南無寶焰如來唵啞吽

  南無龍自在王如來唵啞吽

  南無勇猛軍如來唵啞吽

  南無吉祥喜如來唵啞吽

  南無寶火如來唵啞吽

  南無寶月光如來唵啞吽

  南無不空見如來唵啞吽

  南無寶月如來唵啞吽

  南無無垢如來唵啞吽

  南無吉祥施如來唵啞吽

  南無清淨如來唵啞吽

  南無清淨施如來唵啞吽

  南無水王如來唵啞吽

  南無水王天如來唵啞吽

  南無賢吉祥如來唵啞吽

  南無旃檀功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無邊威光如來唵啞吽

  南無光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無憂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無愛子如來唵啞吽

  南無功德華如來唵啞吽

  南無清淨光游戲神通智如來唵啞吽

  南無蓮華光游戲神通智如來唵啞吽

  南無財功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念功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善名稱功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上自在幢王如來唵啞吽

  南無善能鎮伏功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斗戰勝如來唵啞吽

  南無善能鎮伏功德逝如來唵啞吽

  南無普照莊嚴功德如來唵啞吽

  南無寶蓮華善能鎮伏如來唵啞吽

  南無應正等覺寶蓮華善住覺山自在王如來唵啞吽

  如是皈命已,所有十方一切世界如來、應正等覺、諸佛世尊常住在世,願諸世尊憶念於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無始生死以來,在一切輪回中所受生處,所作不善罪業,自作、教他作、或隨喜他作;若塔物、若僧物、若十方僧物,自盜、教他盜、或隨喜他盜;五無間罪,自作、教他作、或隨喜他作;十不善道,自正受入、教他入、或隨喜他入:由是業障,有所覆藏。我有情或墮地獄、旁生、餓鬼,或生邊地及篾戾車,或生長壽諸天;設得人身,諸根不具,或執邪見,或厭諸佛出興於世,所有業障。今對一切諸佛世尊、智慧者、眼證者、權能者、稱量者、知者、見者,彼諸尊前發露忏悔,不敢覆藏,從此制止,永不再犯。願彼諸佛世尊憶念於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在其他輪回中所受生處,所有施與畜生一抟之食,若我等布施之善根、若我等護戒之善根、若我等淨行之善根、若我等成熟諸有情之善根、若我等發無上菩提心之善根、若我等修無上智之善根,悉皆合集,校計籌量。今對無上、無能勝、勝中勝、尊中尊前,普皆回向,悉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諸佛世尊雲何回向,未來諸佛世尊雲何回向,現在諸佛世尊雲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

  各各忏悔一切罪所有功德盡隨喜

  我今勸請一切佛願證最勝無上智

  過去未來現在佛於眾生中最勝尊

  贊歎無邊功德海我今合掌皈命禮

  身業有三種口業復有四以及意三業

  十不善盡忏無始至現在十惡五無間

  心隨煩惱根諸罪皆忏悔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有禮贊及供忏隨喜勸請轉*輪

  我以所積少分善回向圓滿大菩提」

  今天所講的是金剛經。金剛經有七種譯本,現在所講是依鸠摩羅什的譯本,因為其中屬它最流行。實在來講,文字上以鸠摩羅什的譯本最通順,但是鸠摩羅什的譯本是意譯的,將金剛經實在減少好多,可以說減少了……,又不到一半,大概減少了五分之二,有好多減少了。今日將減少的替他補充。金剛經最要緊的是八句偈。八句偈,鸠摩羅什只譯出四句。實在說,焦點是八句,他減少了四句,還有好多東西是鸠摩羅什減少的,我將它補充了。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呢?Diamond,金剛是堅固而不壞。「般若」呢?智慧。「波羅蜜」呢?到彼岸。以金剛的智慧,斷一切無明煩惱,脫離那個六道輪回,度登涅槃的彼岸,這個就是金剛經的意思。

  第一品是發菩提心品。現在講經依著本宗的講法來講,因為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定的,不過是從文字上的意義來講;照規矩呢,實在是六品。第一品是發菩提心品。

  (編者按)本文作者對鸠摩羅什所譯經文,頗有增改。現將增益部分,以﹝﹞表明,如下文﹝雲何修行?﹞;改動部分,用文字注明,如下文:(原文為降)。下文凡同樣情況,都按此例注明。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修行?﹞雲何攝(原文為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攝(原文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一大段已將鸠摩羅什譯漏的東西補充了。本來須菩提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怎樣住心?「雲何修行?」怎樣修心?「雲何攝伏其心?」怎樣攝伏其心呢?鸠摩羅什只譯了「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漏了「修心」的字,所以凡是漏了最要緊的,我都替他補了上去。就唐三藏等其余的譯本,藏文的譯本,都照著原文來譯的。不過鸠摩羅什譯的經都減少了,我將減少的都補充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怎樣來住心?怎樣來修心、修行?怎樣來攝伏其心?攝伏這個妄念?「降伏其心」,這個「降」字有些重,重過了頭,本來用「攝」字就恰好了。即是第一個住心,住心就是安這個心,使這個心安定。這個修行呢?即修心,Practice Paramitas,修六個波羅蜜。攝心呢?將妄念攝伏。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攝(原文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上一篇:一個“德”字,竟然涵蓋如此大的天機
下一篇:《金剛經要義》總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