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也是兩句名言,我們常常引用的,就是出自《論語》這個地方,孔子說的話。孔子告訴子貢,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准備好。那麼為仁是用什麼工具呢?住在這個國家,想對這個國家有所貢獻,必須結交上流社會,乃至政壇上的大員,政府的中堅;和這個國家社會上各種賢達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換句話說,就是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內情,有了良好的關系,然後才能得到有所貢獻的機會,完成仁的目的。
我們看了這一段話,再從相反的角度看,歷史上多半把孔子描寫得像塑像那麼呆板可怕,並不是溫、良、恭、儉、讓。如果照那個樣子,而今日孔子是我的老師,我一定對他遠離一點,怕跟他對面講話。那是我們的歷史在我們心理上,所塑造成一個下意識的形態。
現在由這句話看起來,好像孔子很厲害,他曉得利用關系。他說,要到某一國家去,達到某一個目的,先要和這個國家的上流社會,政府首長的關系,都搞得非常好,同時把社會關系搞好,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達到仁的境界。孔子這些地方,看起來是教人使用手段,多厲害!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但最重要的一點,這裡是為仁,目的是做到仁,在救人。
最近大專學生中興起一股歪風,喜歡講謀略學,研究鬼谷子等學說。我常對他們說少缺德,那些年輕人給鬼谷子迷住了干什麼?對於謀略,應該學,不應該用。因為用謀略有如玩刀,玩得不好,一定傷害自己,只有高度道德的人,高度智慧的人,才會善於利用。我們前面也曾引用過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說的:“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但一般人往往把馬丁·路德的話,只用了上半截,講究“不擇手段”,忘記了下面的“完成最高道德”。馬丁·路德是為了完成最高道德,所以起來宗教革命,推翻舊的宗教,興起新的宗教——現在的基督教。而現在的人,只講不擇手段,忘了要完成最高道德。
這裡孔子是因為子貢問為仁,他才這樣告訴子貢,如果是別人問為仁,孔子就不會這樣講了。我們從歷史上看到,子貢的確做了很多事情,夠得上是一個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經濟家和工商業巨子,所以他這樣告訴子貢。換句話說,孔子本身周游列國,見七十二位國君,也是這樣做的,像衛國的蘧伯玉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運氣不好,始終上不了台,大家怕他。他如果不擇手段,則可以很輕易拿到政權,但是他講仁,始終守著最高的道德原則。他告訴子貢的,也是這樣。
再看歷史上成名的,尤其唐代士大夫的風氣,那時盡管是考試取士,但不像清朝考功名的規定,而是要先靠有名氣的前輩栽培,就如韓愈的上書之類。有些人經常寫了文章,等在門口遞上去,一等到自己的文章被上面看中了之後,就起步了。像白居易在首都長安的時候,最初很落魄,詩文雖好,沒有出路——沒有人保薦——連考試都沒有辦法參加。後來白居易去看一位老前輩顧況,將自己的作品給他看,這位老前輩接見了白居易,先不看作品,問他:你住在長安啊?長安居大不易!這句有名的話,代表一個國家的首都,生活高,消費大,他對白居易講這話,包含有教訓意思。但看到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非常欣賞,認為這個年輕人,有資格住在長安。於是為白居易向中央保薦,參加了考試,然後一帆風順。再看李白上韓朝宗的信,都是年輕人靠前輩提拔的例子。所以在唐代以後,前輩專門提拔後輩,為國家取士。
現在講到這種文化的精神,我們老一輩的人應該留意後輩青年,培養他們,提拔出來,等他們有了功業、學問和表現,自己坐在一邊,好像在欣賞自己灌溉出來的花,心滿意足,該多高興。這種情形,歷史上非常多,也充分表露自古以來我們老一輩文人的風范。這些史實都說明了孔子這裡告訴子質的話,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如此。
所以現在有許多留學生,自美國回來,大談其美國的政情,我常常叫他們少做土包子,我說你住在加州或別處,生活只限於大學文化圈中,別說只住了六年,就是住了六十年也沒有用。你要了解美國,你和華盛頓那些政治首要,是不是朋友?你知道這個時代張儀式的基辛格腦子裡,是要生雞,還是要生蛋?基辛格的影子都沒見過,和我一樣只看到報紙上的照片,這樣就懂美國了嗎?等於外國人到我們中國來,晃蕩三年然後回去,就說懂了中國,但他知道我們今天在這裡做了些什麼?連影子都不知。所以真要懂天下事,要“事其大夫之賢者”。前幾年,我就和一位美國教授說,你們美國到處出了錢,幫助人家,又在到處挨罵,就因美國的議員們,都不是秀才,又不出門去懂天下事,不到東方來看,當然不懂天下事。有的來台灣看過,回去就不同了。這些秀才要出門才懂天下事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幾句書我們引而伸之,擴而充之,大家一生受用無窮,就是任何一件事,不能孤陋寡聞,多交游,多了解,處處都是學問。
有人不擇手段的創業,經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不擇手段”這句話。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現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這就很危險了。
《論語別裁》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履以和行”,“履”是走路,如何走路?“履以和行”,做人要能與他人合得來。如果到處與人家合不來,一個人古裡古怪的,那可以說沒有路子好走了。你跟誰都合不來,你高你去高吧!古怪你去古怪吧!最後吃虧的還是你自己。所以一切要能與人相親相合,履就是與人相合相處之道,所以說“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謙卦的道理是處處講理,懂得禮貌就是“謙”。
“復以自知”,復卦的道理,就是要回來,研究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失敗了不能責備人家,自己要知道失敗的原因。
“恆以一德”,恆卦就是一,一心不亂,專一而不變的意思。
“損以遠害”,損本來是很壞的意思,怎麼還遠害呢?通常說吃虧就是占便宜,多做一點沒有關系,因為受了損害以後,就沒有事了。
“益以興利”,已經賺了錢,也要付出些。想把握“永遠屬於我的”這個想法,便非失敗不可。
“困以寡怨“,自己把自己畫一個范圍。人都是同情失敗者的,你困難了以後,人家以為你已經倒楣了,也不罵你了,算啦!所以怨就少了。
“井以辨義“,井是自己先有個范圍,有個做人的規范,那就可以辨別義利了。義就是道理。
“巽以行權”懂了這些以後,道德基礎有了,便可以懂得權變。我們平常講的那個馬丁·路德所說的“不擇任何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一般人只講前一句“不擇手段”,沒有注意到後一句“完成最高道德”。這一篇,就是講人生最高道德的完成。
在我們《易經》文化裡邊,馬丁·路德的這句話需要修正。根據《易經》這裡所講,應該是“選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上邊這九個道理就是這個意思。何必不擇手段呢?選擇手段不是更高明一點嗎?現在人都是講西方文化,認為西方文化很有學問。誰家的孩子坐在門口讀英文,哪怕他拿本英文書來玩,人家也認為這家孩子很有出息。如果誰家孩子坐在門口讀《易經》的話,那一切就完啦!
《易經系傳別講》
英雄豪傑,在某種環境之下,對於是非善惡的取捨,與普通一般人的講究仁義,在心理上是兩樣的,(讀古書到這裡,要想一下,為什麼豪雄之所趣捨,其與守義之心異乎?)我們可以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名言,“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為了達到最高的主義,最高的理想,有時候內心盡管痛苦,也不得不作些小的犧牲。在平時作人也如此,假定現在朋友、同事之間,家庭有了困難,即使下雨下雪,沒船沒車,走路也得趕去幫忙。但到了一個非常的時候,自己有大的任務在身,那恐怕就不能顧全這個朋友之間道義的小節了。
所以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這個話就很妙了。孔、孟之道,總是教人忠信,講話一定兌現,做事一定要有結果,而孔子卻又說,這樣事事固執守信的,只是小人。這麼說來,是不是言不必行,講的話,過去了就算了嗎?並不是這個意思。讀書最怕如此斷章取義,必須要看整篇,才知道孔子這幾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大丈夫成大功,立大業,處大事,有個遠大的目標必須要完成的時候,有時就不能拘這些小節,小節只是個人應做的事。如為國家民族做更大的事,個人小節上顧不到,乃至挨別人的罵,也只好如此。
《歷史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