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沈家桢講金剛經研究:(九)為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诃薩’和先答‘應雲何降伏其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九)為什麼佛答‘諸菩薩摩诃薩’和先答‘應雲何降伏其心’?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向佛陀請示的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先說了一個綜合的答覆說,你好好聽著,我講給你聽:‘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可是在詳細解釋時,佛陀不再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在這裡我產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佛在詳細解答須菩提的問題時,稱菩薩摩诃薩,而不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很多大德的注解都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已有資格被稱為菩薩,所以佛稱他們為菩薩,多少有點稱贊他們之意。但是為什麼稱菩薩摩诃薩呢?摩诃薩是印度的梵文,摩诃是大,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對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稱他們為菩薩,也許還可以講得過去,稱他們為菩薩摩诃薩似乎可能性不大。也有的大德將菩薩摩诃薩這個名字分開來講,就是說菩薩及摩诃薩。認為在《金剛經》裡,佛說如來是為了發大乘者說這個金剛法門,為發最上乘者說金剛法門,所以此句菩薩摩诃薩中,菩薩是指發大乘心的人,摩诃薩是指發最上乘心的人。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但仍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問。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大學的開學典禮,當校長向一千多名新生(即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訓話時,他講了很多大學裡碩士及博士班的功課項目及研究設備,又講了這批未來的碩士博士怎樣的學習,怎樣的研究,可是一個字也沒提到一年級的功課是怎樣子的。那時我忽然想到,啊!佛陀在《金剛經》法會中對這批大比丘不也是一樣嗎?不也是一樣地講給他們聽,大菩薩是怎樣的理解、怎樣的修行、怎樣的降伏他們的妄心嗎?換句話說,一旦發了心學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應該一開始就以大菩薩們的理解修行為榜樣,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心,我們也應該怎樣降伏其心。也就是說,我們一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應該依照大菩薩們降伏其心的修法,一直修上去,做菩薩是這樣修,成了大菩薩也是這樣修,一直修到成佛還是這個心。因此佛陀說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並不是稱這批大比丘為菩薩摩诃薩,也不是稱這批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為菩薩摩诃薩,而是告訴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各位一樣,是告訴我們,大菩薩是怎樣修的,要我們都以大菩薩為榜樣,如此去修,去降伏我們的妄想心。我這個解釋,在別的注解裡我還沒有找到,也許我有自作聰明,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同我一同來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佛陀不直接照須菩提所問的次序先答‘應雲何住’,而先解釋‘應雲何降伏其心’?上面我們已討論過‘應雲何住’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菩提心,應該怎樣保持它,使這個無上菩提心不會退失;另一種是對程度比較深的講,我們本有的真心,應該怎樣安住,使它不動搖。

  先拿深的解釋來講,真心本來沒有動搖,也無所謂動搖的觀念,動搖的觀念完全是妄想。真心亦無所謂安住,這個安住不安住的觀念,也仍舊是妄想,所以真心根本無所謂住。佛經裡有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根本無所謂住的意思。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平息了,不存在了,真心也就顯現。這就是《圓覺經》裡佛說的‘離幻即覺’。這並不是有一個和幻對立的覺。青天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遮滿了雲,一旦雲散,即是青天。因此用不著去管真心的住或者不住,修行用功就只是降伏妄心。所以佛不答住,只答降伏。

  照淺的一種來講,發無上菩提心的會退失,也是因為妄想心的熾盛,像火一樣的在燒,所以要保持已發的無上菩提心,也只有降伏妄心的一法,禅宗所謂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要知道一覓真,仍舊是妄。各位明白這點,就能了解佛陀之所以只講‘降伏’,而不答‘應雲何住’了。

  從上面兩個問題解釋來看,可見佛陀接下去所講的修行方法,實在是極為重要。我們學佛如果能把握這個法門,依教實行,不但可以福慧雙修,而且是直趨菩提成佛的正路,也和與各位有極深因緣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悲願,及觀世音菩薩摩诃薩的無量悲心相契相應。

 

上一篇:星雲大師: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下一篇:沈家桢講金剛經研究:(八)‘雲何應住’和‘應雲何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