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 般若三昧

  [經文]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時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實不虛的真如法性。悟得這個的是般若法;修持這個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淨慧和尚解說]

  多麼容易!只要你一念修行,自身就跟佛無二無別。有人會問:難道我們天天就沒有一念修行嗎?為什麼我們不是佛呢?這是因為,你的一念,僅僅是一念而已,你的那一念還未做到“一念萬年”。一念萬年,就是要把這一念覺悟不間斷地延續下去。把這一念延續下去了,你就不是一個迷人,而是一個開了悟的人。一念悟僅僅是一剎那間的事,過了就沒有了,所以他盡管也是佛,但是僅僅是一剎那間的佛。不是一個真正從凡夫的生滅中解脫出來的佛。

  大家可能又要問:“嗯?佛那麼容易?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嗎?怎麼一念就成佛了呢?”佛,有因位上的佛,有果地上的佛。悟了之後,雖然在見地上與佛一樣,但是在事上還是要繼續修。為什麼呢?因為福德還不圓滿,所以要“三祗修福德,百劫種相好”。釋迦牟尼佛是果地上的佛。

  “一念悟自身等佛”,指的是因地中的佛。佛早就說過:“大地眾生都是佛”。都是佛?都是因中的佛,因位上的佛,不是果位上的佛。果位上的佛,是在悟後起修的過程中逐步圓滿起來的。

  迷人只是口念,這叫口是心非。修行的人要口念心行,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所謂言行一致,就是把學到的道理逐步地、一點一滴地落實到我們的言行當中。

  六祖處處強調行,而且這個行不是一般的行,而是要“念念行”,所謂“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的這個法就是般若大法,能夠照法修行就是般若大行。不修就是凡夫,一念修行就自身等佛。

  [經文]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前念執著於境界,就是煩惱;後念不攀緣境界,就是菩提。

  [淨慧和尚解說]

  這裡還是強調著境與離境。如果說凡夫本來不是佛的話,修也修不成。凡夫都有佛性,凡夫修行能夠成佛。所以說凡夫即佛。菩提是由煩惱轉化而來的,菩提沒有離開煩惱,離開了煩惱就沒有菩提,菩提就是對煩惱的覺悟。能夠明白這些道理,在理路上就不會含糊,在修行上就不會心外求法,就不會在日用運為之外去尋找一個奧妙的東西。

  有一句話:“佛不度眾生”。本來說佛就是普度眾生,怎麼又說佛不度眾生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佛不能夠代替我們修行,不能代替我們成佛。這叫“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佛只是告訴我們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要念念去行。念念修行,煩惱就是菩提,凡夫就是佛。如果你不行,佛還是佛,凡夫還是凡夫;菩提還是菩提,煩惱還是煩惱。

  [經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⑵為戒定慧。

  【注】

  ⑴ 塵勞 五蘊十八界派生出八萬四千對人的心念干擾的因素,這些因素,叫做塵勞。不被塵勞遮蔽的心性,叫做真如性。

  ⑵ 三毒 修行人最忌的是貪、嗔、癡,這叫三毒。必須戒貪、戒嗔、戒癡,戒掉這三毒,自心才得清淨。自心清淨,般若智就顯出來了。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也無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從般若法中出生。大家應當運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轉變貪、嗔、癡三毒,成為戒、定、慧三無漏學。

  [淨慧和尚解說]

  這裡是總結般若的重要性、尊貴性。般若本身無住,也無往無來,般若無相,有相即非般若。無什麼相呢?無住的相,無往來的相,無一切相,也不離一切相、不住一切相。這就是般若的體性。

  那麼,該如何運用般若呢?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⑵為戒定慧。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跟我們每個人有什麼關系?我們有沒有色受想行識?有。哪個是色?我們的身體就是色。色受想行識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從我們的身體來講,就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屬於內色。眼根看見的那個叫做外色,外色又叫外塵。五根,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精神作用。

  受,就是感受。一事當前,一色當前,一物當前,你都有個感受。感受分為三種:打你一拳,苦受;給你點好東西,你喜歡,樂受;不好不壞的東西,不會引起你特別的興趣也不會引起你特別的反感,那也是一種受,叫做捨受,中庸的。苦受、樂受、捨受,完全根據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應而有這三種不同的表態。

  想,有感受以後就會想,想了,還有思維活動。那就是行。識呢,就是對事物的了解和認識,或者說,進一步的了解和判斷,這就是識。

  所以,五蘊就是我們身心組成的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

  一切煩惱和五蘊分不開。五根對五塵,產生種種不同的感受、種種不同的構想、種種不同的思維、種種不同的判斷。判斷的結果是什麼呢?若不是三毒,就是戒定慧。但是對一個迷失的人來講,以三毒為主。所以我們要用大智慧——即是大般若——來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煩惱是隱蔽的東西,塵勞則是顯現於外的煩惱行為,也就是業。光有煩惱而沒有行動,還不是塵勞;煩惱有了行動,那就是塵勞,就是業。煩惱是心理活動,屬於惑;業是言行的活動,這就是塵勞。

  如果你時刻都用大智慧打破、堪破、照破五蘊煩惱,你就定能成佛。這也就是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解脫了,就成佛了,就變三毒成戒定慧了。

  [經文]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從一實相般若能生出八萬四千種智慧。為什麼呢?因為世人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塵勞。如果沒有塵勞覆蓋,般若智慧便能時常現起,念念不離菩提自性。悟得這個法門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執著,不起诳妄顛倒,隨緣應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慧來觀照事物,對一切諸法不執著也不捨離,這就是見性成佛。

  [淨慧和尚解說]

  般若之用,因人而異。並不是固定的,貪心重的人,用智慧來對治貪;嗔心重的人,用智慧來對治嗔;愚癡心重的人,用智慧來對治愚癡;……八萬四千煩惱,都可以用大智慧來對治。所以說: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

  我們的智慧為什麼不能常現於前呢?就是被煩惱塵勞覆蓋住了。如果我們用智慧去觀照,煩惱塵勞就會逐步地被淡化。智慧就會顯現出來。能夠悟般若大法的人,就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無念就是不念人我是非,無憶就是不去懷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無著就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不染著。能不起诳妄,就能夠在六塵上做到無念無憶無著。

  一個人要對客觀世界有所了解,一定要根塵識三者互相發生作用。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客觀環境、對於種種事物的接觸,就是根塵識。聽經學法,就是要用,念念用得上有用才有佛法,不用就沒有佛法了。經本上是不是佛法呢?不是。經本上就是紙和字嘛,文字的組合而已。法要和人結合起來,能用起來、動起來,那才是法。經本上的法是死法,行動中的法才是活法。

  我並不是說經書不重要。經書很重要,把經書的道理化為我們每個人的言行更重要。什麼是佛教?是由佛的言教和信受奉行的人加在一起才是佛教。

  無念無憶無著,實際上都是反復強調六根六識在六塵當中不要去追念,不要去回憶,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貪,不要去妄想,要對境無心。對境無心是什麼呢?就是根塵接觸的時候,你的心不起分別,五蘊中的“受”不起作用,那就是修行。三受沒有了,平平凡凡的。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就是根塵接觸的時候,你的“受”不貪,不取,也不厭惡。要不貪不嗔,不取不捨,那才是見性成佛道。

  [經文]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⑴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

  【注】

  ⑴ 三昧 三昧是梵文音譯,意譯正覺,又譯正受,是修禅的一種玄妙境界,是在排除了一切妄覺妄受的清淨心狀態下,用般若智慧觀照而獲得的正覺正受。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如果想要進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須修持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見到自性。大家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在經文裡面已經很清楚地予以贊歎,不能一一細說。這法門是最上乘的教法,專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說。

  [淨慧和尚解說]

  怎樣才能進入般若呢?一定要誦持《金剛經》。師父為什麼要你們每天誦《金剛經》?就是要你們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就是要修般若行。這裡的“甚深法界”和我們的“真如佛性”,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名稱不同而已。

  一般地講,法界就是指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分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三惡道就是地獄、鬼、畜生。十法界就是生命發展的十個走向、十個類別。現在我們這個生命是以人道為中心,也還有九個走向,有九個不同的方向可以發展。你可以向三惡道發展,也可以向三善道發展,也可以向四聖發展。

  甚深法界是什麼呢?就是每一個法界中生命的本源,亦即真如佛性。每一個法界都具備真如佛性,這就叫做甚深法界。因為一般人了解不到,信不及,所以叫甚深法界。同時,它又是言思所不能及、不可思議,所以叫甚深法界。不可想象、說不出來,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用生命去體會!要想進入甚深法界,必須修般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正定是八正道之一。這個三昧不是一般的正定,而是般若三昧。

  為什麼不直接說般若正定,而要說般若三昧呢?因為“正定”這兩個字,不能完全表達般若的境界,只有用“三昧”這個詞,才能把甚深般若、甚深法界不可思議的境界表達出來。修般若行,也就是修般若三昧。

  般若如大火聚,能夠燒毀一切煩惱,故名為金剛般若。般若智慧照破了煩惱,所以即得見性。

  《金剛經》裡面,對於持誦此經的功德,贊歎得非常明確,也非常多。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為上上根人說。這個法門要破一切,又要立一切。把一切無名煩惱都破掉,把一切功德佛事都立起來。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二)
下一篇:南懷謹:被輕賤的前因後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