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文]

  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第二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星雲大師譯文]

  小根性小智慧的人聽聞此法,心裡會生起疑惑不信。為呢?就好比天龍在閻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順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棗葉一樣。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見增加,也不見減少。

  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聽聞他人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領悟理解,知道本性裡面自有般若智慧,這是經常運用智慧觀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語言文字而成。

  譬如降雨,不是從天而有,原是龍能興雲致雨,讓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統統蒙受潤澤。百川眾流注入大海中,與海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淨慧和尚解說]

  為什麼小根性小智的人會心生不信?六祖打了個比喻,大家不要在這個比喻上去穿鑿,要領會它的言外之意。

  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古代的人,一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龍能致雨,閻浮提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印度人把居民稠密的聚居點叫做聚落,我們中國人則稱為村莊。閻浮提城邑聚落,比喻小根小智的人,大海比喻大智人、上根人、上乘人。小根小智的人聽到般若法門,他不相信。只有大根基的人聽到般若法門,就會一念相應,他覺得確實如此。。只要肯信、肯投入,就一定能夠即刻見性。所以,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

  為什麼上根人、大乘人、最上乘人聞說般若法門就能夠相應呢?因為他把自己本有的智慧開發出來了,即時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只要他一念相應,就能念念相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容易做到,念念相應則有一定的難度。修行就是要念念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般若相應,這樣就能自用智慧恆常觀照。這種觀照不是在文字上、語言上、口頭上做功夫,而是在心地上做功夫。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語言文字並沒有罪過,只要你不執著語言文字,不在語言文字上著境,那麼,語言文字作為一種方便,對我們進入般若法門實在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增上緣。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並不是佛給我們,也不是祖師給我們,師父更不能給你,而是我們用佛的法門來開發我們本有的智慧。這就像降雨一樣,雨水並不是從天而有的,雨水還是地上的水蒸發到空中,遇到一定的氣溫,又降下來,本質上還是地上本有的水。

  百川眾流,指眾生各種不同的根性。百川眾流最後都要流入到般若大海之中。不管你修什麼行,你都離不開般若。即使是小根小智,暫時不能信及,最終還是離不開般若智慧。離開了般若智慧,要想成佛,要想往生淨土,都是不可能的。

  [經文]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

  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⑴生。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注】

  ⑴ 煩惱根 人們造業產生的業障,在人們的心底扎下了根,形成了藏識種子。藏識種子稍被觸動,馬上和當前的根塵結合,生出種種妄念妄識,令人煩惱不堪。這就是煩惱的根。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小根性的人聽聞此頓教法門,猶如草木一樣,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會全部倒下,不能繼續生長。

  小根性的人,聽聞大法的情形也是這樣。他們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並沒有差別,為聞此頓教法門不能開悟呢?因為他們執著邪見,所知障重,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好像密雲遮蔽了日光,沒有風來把雲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現出來。

  [淨慧和尚解說]

  智慧是平等的,佛性是平等的。為什麼會有大根小根之分?這要看各人邪見煩惱如何。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的人,是小根小器的人;邪見少,業障輕,煩惱比較少的人,就是大根大智的人。邪見是一種障,是一種障道因緣,是我們修行路上的攔路虎。

  小根之人,聞此頓教,就像草木一樣,根性小,大雨下來,他就倒了,吃不進。大樹泥?雨下得越大,他吃得越飽,生長得越旺盛。小根之人由於邪見障重,應該用智慧的風來吹散心頭種種迷霧,要用智慧的太陽來照破我們心中的黑暗。

  [經文]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星雲大師譯文]

  般若智慧,人人本來具足,沒有大小之分,只因為一切眾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離心覓佛,不能悟見自性,這就是小根性的人。

  如果領悟頓教法門,不向心外執著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經常生起正見,自然一切煩惱塵勞不能染著,這就是見到自性。

  [淨慧和尚解說]

  本來般若之智是沒有大小的,因為眾生的迷悟不同,煩惱的輕重不同,所以才有大小之分。迷心外見,修行覓佛,向心外去求佛,即是小根。開悟頓教,不執外修,這就是大根器的人。

  [經文]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對於內外境界都不執著,來去自由,能遣除執著的心,就能通達無我,沒有障礙。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別。

  [淨慧和尚解說]

  所謂內外不住,就是說,我們固然不要向心外去求佛,也不能執著佛就在心內。把佛固定在某一個方位,這個佛就不是圓滿的,就有局限性,就會使你的修行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智慧、佛、般若,是內外都不住的。一有住就有障礙,一有住就不圓滿。

  所謂去來自由,就是要隨時隨地應用,而不但指你在生死中去來自由。你要做到隨時應用般若,你才能在生死中去來自由。

  你執著佛在心內,或者執著佛在心外,都是執著心。你能夠把執著心去掉,就是去來自由。通達無礙。

  [經文]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⑴,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注】

  ⑴ 十二部經 佛教經典分十二類,或叫十二部,分別是契經、應頌、授記、諷頌、自說、因緣、譬喻、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早期小乘九分教無授記、自說、方廣三類。大乘九分教不包括因緣、譬喻、論議三類。契經是散文體的經典;應頌,把契經用偈頌的形式再次表述出來;授記,記載佛對弟子的評述,說出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諷頌,全為偈頌體;自說,記載不經請問,而由佛主動宣說的法要;因緣,記述佛說法的因緣;譬喻,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宣傳教義的篇章;如是語,又譯本事,講述佛說弟子們過去世的因緣和故事;本生,講述佛在過去世的因緣和故事;方廣,指後期說的大乘經;未曾有,說不可思議事;論議,是闡釋發揮經義的論文。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一切經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經,都是因人施設的,由於智慧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沒有世人,自然也就沒有一切萬法。由此可知,一切萬法原是由世人所興設,一切經書由於人說才會有。

  因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稱為小人,有智慧的稱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請教,有智慧的人對愚昧的人說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領悟理解、心地開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別。

  [淨慧和尚解說]

  修多羅翻為契經,因為一切的經書既要契理又要契機。契理,就是不違背諸佛說法的根本要義;契機,就是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機能夠契合,能夠適應,能夠起指導作用。弘揚佛法的原則就是要契理契機。

  我把契理理解為不違背傳統,把契機理解為不違背時節因緣。因為機永遠是當下的。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昨天的你遇到的是那幾個問題,今天可能是另外的幾個問題。一個人生活在世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態每一天都有變化,所以“機”永遠是不斷地在更新。契理契機,這是弘揚佛法、正法住世的一條根本原則。契理,不違背佛說;契機,不違背眾生的根機和需要。

  解釋經典的種種文字,有大乘,有小乘,大乘為大根基人說,小乘為小根基人說。小乘是自覺,大乘是自覺覺他,佛則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十二部經,並不是說佛教的經典只有十二部,有的地方又稱為十二分教。十二部經,大乘小乘都是為眾生設立的,為眾生安立的,為眾生建立的。

  一切教法,都是從佛的大智慧中等流出來的。所謂等流,就是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大不小,剛好是如理如實而說,所以叫等流。一切的文字,都是從佛的大智慧海中、佛的悲懷、本懷中等流出來的。

  迷與智之間,只是一迷一悟的差別,所以我希望所有聽法的人,都能成為智者,都能悟解心開,都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三)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