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之三 禅中三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之三 禅中三無

  [經文]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星雲大師譯文]

  惠能大師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正教本來沒有頓漸的分別,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鈍的不同。愚迷的人漸次修行,覺悟的人頓然契悟。如果能夠識得自己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沒有差別了。因此,立有“頓漸”的假名。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何謂頓漸利鈍?

  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所說法,本無頓漸,但因眾生根機有利鈍,因此佛陀不得不敷設八萬四千法門,用以觀機逗教,普度眾生。

  所謂“頓”,就是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一種突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電光,是在剎那之間立刻轉迷為悟的頓超法門。

  所謂“漸”,就是逐漸、逐漸的,是有次序性、有連續性,如同時鐘從一分、五分、十分,漸次往前行,這就叫做漸修。

  所謂“頓根”,就是根機很利,能夠聞一知十,觸類旁通。“漸根”則是根性比較緩慢、遲鈍,他是慢慢地、按部就班地修行,直到覺悟。

  其實,六祖惠能大師說過: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法”就是禅,禅的本身沒有頓或漸,因為眾生修學、覺悟的過程有長短,因此才有利鈍之分。

  我們在真理裡修行,無論是利根或鈍根,即使開悟後仍然要證,仍然要修。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理上頓悟以後,還要在事上精修。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立刻長大、成熟。因此,不管頓也好,漸也好,都是需要時間累積,一旦功行圓成,自然水到渠成。

  [補注]

  佛法沒有頓、漸之分。根的利、鈍與人有關系。還未悟的時候,慢慢的來,一點一點往前走。修的時候慢慢的修,悟的時候是一剎那的。當時一悟,哎!變了。這也符合從量變到質變的道理。雜念慢慢少少少……沒有了。靜了,出來了。那一剎那質變的時候,就是頓的。你說頓也好,說漸也好,都是從不同角度的方便說法而已。

  [經文]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⑴為宗,無相⑵為體,無住⑶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注】

  ⑴ 無念 排除主觀意識對真如自性的屏蔽。無邪念,無妄念,不是斷絕心念,而是要用般若智慧觀照,內外明徹。這是無念的真實含義。

  ⑵ 無相 面對在禅中見到的種種虛幻景象(法相),知道這些都是稍縱即逝的假象,不把它當真。不管它如何變幻,都不把它看作一回事。這是無相的真實含義。

  ⑶ 無住 既知所有法相都是虛幻的假象,自心不著境生情,不想它是怎麼來的,不問它會怎麼去,更不要想它是禍是福,而要像《金剛經》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自心中湧起的往事,無論是好事、壞事,無論是親人、冤家,都不留半點牽掛。能做到這樣,就是無住。無所住,離一切相,才是清淨心,才有可能生般若智。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我這個法門,自從上代祖師以來,首先建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所謂無相,就是處一切相而離一切相;所謂無念,就是雖念而不執著於念;所謂無住,就是我們的本來自性。

  [補注]

  無念是什麼意思?要知心念,又要離開心念。有念頭,不要琢磨它。無相的“相”,指各種形象,包括概念。要觀形相,又要離開形相。要離開它,不要著於它,這就叫無相。無住是人的本性。為什麼說無住是人的本性?我們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總是停不住。它是生生不滅的。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

  [經文]

  於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星雲大師譯文]

  對於世間的善、惡、好、丑,乃至冤家至親,有言語的冒犯、諷刺,或欺凌紛爭的時候,都一概視為虛空幻相,不會想到報復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尋思過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能斷絕,就叫作系縛。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著,這樣就沒有系縛,這就是以無住為本。

  [補注]

  對世間的善惡美丑、冤家親人、言語沖撞、欺诳斗爭等等,都能看空這一切,想得開,放得下,不計較利益得失。每起一念,不追憶前境,一過了就不留心上,這就是‘無住\’。如果對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住,就沒有束縛了。這就是‘無住\’為本。

  [經文]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就叫作無相。能離於一切相,則自性法體自然清淨,這就是以無相為體。

  [補注]

  於一切境上不染,能離開一切相,心就清淨了。在任何相上,不要著這個具體的事物,不著於這個相,就是無相。

  [經文]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無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遠離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動念。

  但是,如執著於什麼也不想,把念頭全部斷絕,一念斷絕就死,一樣還要到別處去受生輪回,這是極大的錯誤。

  學道的人應該好好的想一想。如果不認識佛法大意,自己錯了還罷了,卻又再誤導他人;自己愚迷不見真理,又毀謗佛經。所以要建立無念為宗。

  [補注]

  在這個境上,你不讓它染著你,就稱為無念。比如上大街上去,有的時候,你對街上的某些事物不注意,它那兒也是個境,可是它就沒染著你,你的腦子裡沒打上烙印。既然沒打上烙印,你就沒染上它。它是有這個事,但你可以沒這個念頭。

  據說武則天崇信佛法,為了看看人的這個心性,可不可以不注意旁邊的事。當心專注到一個地方時,是不是對周圍的事情可以不管。找了些判了死刑的人,給一盤水端著,不能灑了,灑了就砍頭,不灑就赦免。又找了好多舞女,都裸體在那兒跳舞。讓犯人端著水走過去。端過去後,問灑了的人怎麼灑了?說看了旁邊的人。就被砍了頭。問沒灑的看見旁邊有什麼?說不知道。他把全部精力都貫注到這盤水上了。周圍的花花世界,他都不知道,也都不管。這就說明,外面的環境,你不去注意它,它就染不了你,你就不會起念頭,就稱為無念。

  從自己內心世界裡,從那兒離開這個境去。不要在具體方法上生念頭。

  無念又不是都不想,不是一個念頭都沒有,不是這樣。如果說百物不思,斷絕心念,心念一絕,就死了。這是絕大的錯誤。

  學道的人要好好想一下,若不用智慧思量,不識佛法真意,自己犯錯誤,只是誤自己一人;如果又勸別人跟你錯下去,則害了別人,也謗了佛經。所以要立‘無念\’為宗。

  [經文]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為何立無念為宗呢?只因為那些口頭說見性而心猶執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會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就從此產生。菩提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如果以為有所得而妄說禍福,這就是塵勞邪見。所以這個法門要建立無念為宗。

  [經文]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所謂無,無的是什麼事呢?所謂念,念的是什麼東西呢?所謂無,就是無差別相,無一切妄見塵勞的心;所謂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體,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隨緣起念;真如如果沒有自性,眼色耳聲當下就會消失散壞。

  [補注]

  無念如何解釋呢?無念本來是一個詞,六祖把它拆開來講。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他這麼問,下面就答了:

  無,離開二相,離開有、無二邊,離開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離開如此等等各種事情。念呢?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生起的念,不是從眼耳鼻舌所能生起的念。真如有其本性,如果沒有真如,眼耳色聲等,立即都壞了。六祖把這個無念解得非常妙,太漂亮了,太准確了。的的確確無念就是這個樣子。自性虛靈的狀態,念頭的真如本性,不是口念,而是用心體會。體會那個真如本性,叫做無念。

  [經文]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真如自性隨緣起念時,六根雖然有見聞覺知,但是真如自性不會染著萬境而能恆常自在。所以《淨名經》說:“善能分別一切法相,於第一義谛如如不動。”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何謂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所謂“善分別”,就是以般若智慧如實認識、了解諸法實相,還其本來面目,而非妄想分別,更非被虛假蒙蔽所做的錯誤認識。“善分別”就如明鏡照人,不論高、矮、胖、瘦,長、短、方、圓,鏡子總是不假分別的如「實」呈現。“善分別”又如日月之光,不論高山深谷,它總是不假揀擇的無私遍照。

  在世間上,如果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智慧、思想、技術,達到專家、行家的水準,對於專業領域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這也可以叫做“善分別”。修道的人證悟真理,用真理來看世間,就是善分別。所以,能夠契合真理,能夠證悟真實,這就叫做善分別。

  《華嚴經》雲:“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善分別”主要就是讓我們安住在“第一義”不動心。

  怎樣在第一義而不動心呢?第一、不為財動;第二、不為情動;第三、不為名動;第四、不為謗動;第五、不為苦動;第六、不為難動;第七、不為利動;第八、不為氣動。盡管世界上好好壞壞。只要我不動心,一切就沒事了。所以,要緊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靜的禅定之中,過著禅者的生活,這才是最安樂的生活。

  [補注]

  真如自性起念之時,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但真如自性的念,不受六根覺聞覺知的幻境干擾,不被沾染。真性常自在,自心如如不動。

  自己內在的那個精神境界,從裡面起念,念著那個真如。經常這麼訓練,在日常生活中干事,見聞覺知就染不著了,你同時還是自在的。裡面守著清淨的自性,外面還能干需要干的事,你就自由自在了。

 

上一篇:大安法師:貴賤貧富的原因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之二 一行三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