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

  [經文]

  師示眾雲: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

  [星雲大師譯文]

  惠能大師開示大眾說:這個法門中所說的坐禅,本是不執著於心,也不執著於淨,也不是不動。如果說執著於心,心念原本是虛妄的。知道心念是虛幻的,所以也就無所執著了。

  [補注]

  坐禅不要看著心(這裡心指念頭),也不要看著淨,如果你要看著這個念頭,念頭本身是個妄。有心念就是妄念,是虛幻的東西,你看著它干啥呢?不要看它了。一不看,妄念沒有了,就恢復真如了。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為禅的修練,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禅”。其實,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禅,是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的。你會禅,則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都可以頓悟,都可以見性。因此,參禅求道重在覺悟真心本性。

  參禅雖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對初學者而言,坐禅仍是參禅的重要入門。如何坐禅?首先應該了解各種坐禅的方法與常識:

  1.要獨坐靜室: 2.要盤腿結印: 3.要寬衣松帶: 4.要搖身搓手:5.要裹膝周全:

  6.要平胸直脊: 7要出氣和順; 8要看心不分:

  此外,初學者還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要名師指導。 2.要自我察覺。 3.要虛心無求。

  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禅相應。

  4.要把持中道。

  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開闊心胸、堅定毅力、啟發智慧、調和精神、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煉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禅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

  參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參禅打坐不得要領,有時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貪圖神通,自我閉塞,邪知邪見,妄動散亂。

  因此,參禅打坐還未進入定境的時候,不妨輔以“五停心觀”來治心:

  用不淨觀對治貪欲。用慈悲觀對治嗔恨。用因緣觀對治愚癡。用數息觀對治散亂。

  以五停心觀為禅修的基礎,當修行一段時日後,可以透過“九住心”,勘驗自己修行的進度。

  內住:系心一境,使心住於內,不外散亂。

  等住:當心念對外在的對象起作用時,即於所緣的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令心遍住微細。

  安住:當心一外散,立即察覺,攝心還住於所緣中。

  近住:不令此心遠住於外,稱為近住。

  調順:了知色、聲、香、味、觸及貪、嗔、癡、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亂的過患,因此,能將心調伏,不使流散。

  寂靜:止息能調伏擾動的惡尋思及隨煩惱,使心不再流散。

  最極寂靜:前面所說的各種不正尋思及隨煩惱暫現行時,隨所生起,立即除遣斷滅。

  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而定力得以相續。

  等持:功夫純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運相續,無散亂轉。

  參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別,但是又無分別。參禅又如人在山頂,山在腳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無高低。

  所以,看起來禅只是一個打坐,可是這一坐並不簡單。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無邊的法界,就在我這一坐;這一坐,凡聖俱泯,人我雙忘,身心脫落,彷彿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穩坐於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遨遊於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無比自在的解脫境界

  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個人每天百般的忙碌,總是為身體而忙,甚至為別人而忙,卻很少想到要修心養性,要為自己的心來忙。

  在佛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個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愛;二夫人擅於理家,平日操持家務,當初在窮困的時候,很是相愛,但是到了富貴時就漸漸忘記;三夫人年輕又有魅力,使這富翁相會歡喜,別離憂愁;最心愛的是四夫人,年輕貌美,與富翁終日恩恩愛愛,從不離開。

  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將死亡,他想到自己萬貫家財,妻妾兒女這麼多,如果就這麼一個人寂寞的死去,實在有點不甘心。於是在臨終前,向最心愛的四夫人說: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寂寞。我請求你陪我一道兒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大驚道:你怎麼會這麼想?你年幾大了,死是當然的,我年幾這麼輕,怎麼能死?你對三夫人也不錯,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大富翁無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請來,三夫人一聽,嚇得直發抖,連忙道:這是不行的,我還年輕貌美,你去世了,我還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來,二夫人一聽,連忙搖手說: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死呢?這個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務,我死了,這個家由誰來理呢?況且你過世以後,我還要替你舉行喪禮。為了夫妻的感情,我會送你一程到山頭,但是我不能與你一同去死。你還是找大夫人吧!

  富翁沒有辦法,只得把他平時記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對大夫人說道:大夫人!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在一個人死去,在黃泉路上一個伴也沒有,你肯隨我一道兒死嗎?

  大夫人聽後,非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道:嫁夫隨夫,現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們,怎麼好還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富翁一聽,感歎地說道: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把你忘了。我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命還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們忘恩負義,當我要死的時候,竟然狠心離開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有重視你,你倒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為什麼我不早些對你好呢?

  這個故事中,從未離開的四夫人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平常我們為了這個身體,給它化妝、營養、運動,種種的愛護、照顧,但是,到了百年以後,這身體就不是我們的了。

  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會喜離憂的財富。平常我們也是多方積聚金錢,不肯捨離。但是當人死去的時候,再多的財富也帶不去,最終還是要讓給別人。

  要照顧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窮困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很多,當人去世時,頂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

  從未獲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平常最不知照顧,可是,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帶走的,只有我們的心。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有幻心,我們要“知心如幻”,真心才會現前。真心就是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現在醫學發達,有的人心髒有了毛病,可以換心。醫學上的換心,換的是肉團心,現在我們所講的,不是心髒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隨我們五趣流轉、六道輪回、天上人間到處來去的這個心。我們上天堂也是這個心,下地獄也是這個心。所以,我們要換心,主要就是把我們惡的心換成善的心,把壞的心換成好的心,把假的心換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換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換成淨的心,把小的心換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換成愛的心,把愚癡的心換成智慧的心。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換成真心。

  心是我們自己的,可是,我們又何嘗能懂得自己的心呢?

  在佛經裡,佛陀以種種譬喻形容我們的心,今列舉十種來說明:心如猿猴難控制,心如電光剎那間,心如野鹿逐聲色,心如盜賊劫功德,心如冤家身受苦,心如僮僕諸惱使,心如國王能行令,心如泉水流不盡,心如畫師描彩繪。

  《五苦章句經》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我們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從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到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凡。我們的心時而佛祖、菩薩、天堂,時而地獄、餓鬼、畜生,一天當中不知在十法界中來去多少回。你發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嗎?不就是菩薩心嗎?你想布施,你想為人服務,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嗎?你起了貪、嗔、愚癡,想算計人,想殺人、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嗎?所以,在我們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

  經雲:“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看前眼不見,畫寶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就是說我們不能認識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

  《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境界。”佛的境界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

  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時候要能回頭,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頭是岸,有時回頭會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顯現出來;要能轉身,轉身會有更寬廣的世界;要換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換成如真如實的心,尤其重要。

  [經文]

  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

  [星雲大師譯文]

  如果說執著於淨的話,人的自性本來清淨,因為有了無明妄念,所以覆蓋了真如本性。只要沒有妄想,本性自然清淨;如果起心執著於淨,就會淨生淨的虛妄;

  [補注]

  本性本來是淨的,之所以不淨,是因為有了妄念。你說我要看那個淨,這本身也是妄,是關於淨的妄念。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二)
下一篇:大安法師:貴賤貧富的原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