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一何名坐禅(二)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不著心?

  在《坐禅品》裡,六祖大師告訴我們如何參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們“心無所住”;心無所住,就是不著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維摩經》中,維摩居士告訴捨利弗打坐的要點有三:

  要不依身:智者觀心,愚者枯坐。要不依心:不能依妄心而動,甚至淨心亦不可住著。不依三界:打坐時,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好壞,均不可執取。

  所以,古德有雲:“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般若經》中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

  在《大乘起信論》裡,把我們的心分為“真如門”與“生滅門”。所謂“一心開二門”。

  如何才能進入心真如門呢?有時候,我們用肯定的入門,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從肯定裡依真如門而入。有時候,從否定的方面來入道,所謂否定,例如無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六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六塵:無色、聲、香、味、觸、法,從否定裡面無、無、無到最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真實的世界便能躍然呈現在我們眼前。

  因此,我們的心,有時候“即心即佛”,有時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

  心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因為,心有分別,心有妄念,心有愛嗔。我們要把妄心轉為真心,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有一首偈語說:“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另有一首偈語說:“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別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夠不著心,當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經文]

  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星雲大師譯文]

  虛妄沒有一定的處所,有了執著,就是虛妄。淨原本也沒有形相,現在卻立出了淨的形相,還說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這樣的見解,就會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淨相所纏縛。

  [補注]

  本來清淨的自性裡面是沒有形象的,你要立了個“淨”的形象,也是妄象。若說看淨是功夫,卻把自己本性障住了,拿這個淨把你捆住了。老是追淨追淨,把原來那個真淨丟了,又多了一層障道的因緣。這就是著心著淨的過錯。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妄固縛人,淨如何縛人呢?

  禅宗三祖僧燦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別心來處理人事,用愛嗔的念頭來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壞之心、善惡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揀擇、分別裡,還有種種的比較、計較。

  所謂“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並無特別深奧之處,只要我們能捨離分別心,把是非、善惡的觀念去除,當下自能洞然明白。

  然而“不分別」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沒有是非好壞的觀念,而是要我們用無分別心,用平等的觀念來看待世間的差別對待。世間的是非、好壞、善惡、有無,如果你執著它,就會成為障道因緣,因此學佛修行,有了煩惱、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執著於求證真如涅槃,這也是一種病態。因為煩惱虛妄固然可以束縛我們,清淨涅槃一樣能夠成為障礙。正如鐵鏈子可以鎖人,金鏈子一樣能綁我們;又如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一樣也能遮蔽天空。

  因此,《金剛經》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因此,學佛修行,要緊的是了知諸法平等,自然能證悟到清淨平等的安樂。

  過去,禅師們的修行,所謂“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意思就是不必過份計較是非善惡,因為“法無善惡,善惡是法”。法在於人說,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正如一個善於用藥的醫生,砒霜、毒藥都能夠治病。因此,學佛修行,若能勘破、放下、自在,是則妄固然不能縛人,淨也縛你不得!

  [經文]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所謂修不動心者,如果能在見一切人時,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功過得失,這就是自性不動。

  [補注]

  修不動行的人,在世間上,看見別人有過患,都以平常心對待之,就是自性不動。

  [經文]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愚迷的人,身體雖然不動,但是一開口便說他人的是非長短好壞,這就與正道相違背了。如果執著於心或執者於淨,就障蔽了正道。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

  人,往往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由於自我的觀照不夠,因此產生煩惱;如果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並且待人以寬,律己以嚴,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把自己和別人的立場對調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個時候,平等心、無分別的心就會生起,也就不會過於計較人我之間的是非、善惡與過患了。

  尤其,學佛修行的人,和別人相處,“要觀德莫觀失,要隨順莫違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計較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即使沒有過,我們本身有時也會制造一些誤會,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做不當的要求,導致珍貴的友誼、親情因而破壞,殊為可惜!所以,我們能夠觀德莫觀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觀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計較得失,自然就看不到別人的是非、過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最要緊的,是要淨化自己的心,淨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種心:

  1.平等心, 2.慈悲心, 3.廣大心,4.空無心, 5.般若心,6.感恩心,7.助道心,8.惜福心。

  總之,六祖惠能大師提倡參禅,禅不一定要坐著參,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觀念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裡。禅,能溝通人際、物我的關系,禅能把我們帶入到一種滿足、安樂、平等的世界裡,禅是幫助我們證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們有了禅,自然就不會見到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

 

上一篇:淨空法師:心裡還有個討厭的人,你念佛不能往生淨土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