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樣叫做禅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樣叫做禅定 [經文]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禅。 [星雲大師譯文] 惠能大師再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什麼叫作“坐禅”呢?頓教法門所說的坐禅,是無所執著而沒有障,在外對一切善惡境界不起念,這就稱為坐,在內能見到自性不動,這就稱為禅。 [補注] 什麼叫坐禅?對心外各種境界,不起念頭叫坐,自己心性不亂叫做禅。坐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手段,是達到身心輕安的手段。禅是功夫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能心專一境,就能做到自性不動。 [經文] 善知識!何名禅定⑴?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注】 ⑴ 禅定 禅定是相當玄妙的法門,所以這一品標題“妙行”。不是修行達到較高層次的人,是難以理解其中奧妙的。有些人我像須彌山那麼高的人,不做實踐,卻又對此橫加議論,都不足為怪。最可憐有些修道之人,只因一念之差,誤入歧途,空心死坐,不識自性,直至老死,還不知佛在何方。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什麼叫作“禅定”呢?外離一切相叫作禅,內心不亂叫作定。若在外境上著相,內心就會散亂;若能外離一切相,內心就不會散亂。自心本性原是清淨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內心就亂了。如果見一切境而內心不亂的話,這才是真定。 [經文] 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為禅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外離諸相就是禅,內心不亂就是定,外禅內定,就叫做禅定。《菩薩戒經》說:“我的自心本性原本清淨。”善知識!在念念之中,得見自己的本性清淨,精進修持實踐,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補注] 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我不染,沒有念頭,也不著,這就叫禅定。修禅人要做到什麼都染不著,都影響不著,內心就是一直清淨。無事時莫讓心空,有事時莫讓心亂。沒事時心一空,精神斷滅了,是頑空啦!心裡面有個靈明,靈明在躬,有事時,裡面總有個主宰,也不會亂,這就是禅定。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能對境界不動心? 一般學佛修行的人,平時聽經聞法,對於佛法的道理好像有所認識,有所謂體悟。但是,境界一來,就迷惑了,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因此,佛教主張“解行並重”,不僅要“說時似悟”,尤其境界來的時候,要能不動心。 過去有一個總經理,老是發脾氣,自己也知道脾氣不好,後來為了改脾氣,制作了一塊木牌子掛在身上,上面寫著“戒嗔怒”。 有一天,無意中聽到部屬私下在談論他:“我們總經理什麼都好,可惜就是脾氣不好。” 他一聽,忍耐不住,隨手拿起了身上的牌子,就往那個干部頭上砸去,邊砸邊說:“你胡說!我脾氣已經在改了,怎麼還要說我的脾氣不好呢?” 禅宗所謂“八風吹不動”,就是說,我們遭遇利、衰、苦、樂、稱、譏、毀、譽八種境界時,都能不為所動,都能如如不動。 有時候,在生活裡面,我們常為痛苦動心,為快樂動心,為人我是非,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動心,這都是修行不夠。所以,我們能夠苦樂不動心,貧富也不動心,榮辱也不動心,不動心就是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偈雲:“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情過去了,心裡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跡。 著名的哲學家方東美博士,平生喜愛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時,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拼命的掙扎。但是愈掙扎,愈是往下沉,眼看著即將遭到滅頂。這時他平靜一想:我是個哲學家,對於生死應該看開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樣子太難看了,一個哲學家,死也要死得灑脫一點啊! 如此一想,心情輕松許多,四肢也自然放輕松,結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還。所以,不動心是一種力量,不動心是一種至高的修行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對境不動心呢? 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不要把憂郁傳染給別人。 過去的禅師們在參禅修行的時候,總是先觀照自己的心,觀照自己能不動心嗎?能無心嗎?印光大師在他的房間到處張貼「死」字,觀「死」就是警惕自己,生死當前,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所以,一個死字,我們記在心上,就會離欲。 有一位昙照禅師,平日向信徒開示,都離不開“快樂啊!快樂啊!人生好快樂啊!”有一天,他生病了,展轉病塌時,卻不停地喊:“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就問:“當初你天天快樂、快樂,現在有病了,怎麼就痛苦啊!痛苦啊!怎麼自己遇到境界來的時候,就禁不住了呢? 昙照禅師回答:“住持和尚!請問你,我喊快樂對呢?還是喊痛苦對呢?” 一般人把痛苦和快樂分開來講,生是一回事,死是一回事,所以生可喜,死可悲。昙照禅師不是真的嗟病歎死,不是真痛苦,他只是提供自己人生的觀照,直下承擔,快樂也好,痛苦也好,都一般樣,面臨生老病死,禅師們永遠有灑脫的聲音。 什麼是外禅內定? 在《六祖壇經·坐禅品》裡,惠能大師對“禅定”作了如下的诠釋:“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外禅內定,是為禅定。” 所以,禅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禅,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禅內定,就是禅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禅;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 外禅內定,就是內外一如,就是禅定雙修;能夠禅定雙修,則外禅可以影響內定,有了內定,自然就有外禅。 禅是光明,可以照耀自己;禅是般若智慧,可以光大自己。禅是一個朋友,在禅的裡面,天下都是有緣人,一切諸佛菩薩、大地眾生,都是我們的眷屬。禅是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的活用。禅,是隨緣而住,隨緣生活;禅,是逍遙,是無礙,是自在。 參禅,主要的要把禅活用起來。在我們的生活裡,如果能把禅活用的話,那就是我們的靈巧,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能有禅、有智慧,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人生的味道就不一樣了。 今日禅者的毛病在那裡? 禅,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但是如果參禅不得法,也會成為禅病。 參禅,並非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參禅。歷史上,如裴休宰相、龐蘊居士、王陽明、蘇東坡等,都是在家的大禅匠。 參禅,也不一定要在寺廟、禅堂或佛殿裡才可以參禅。雖然唐朝的馬祖道一禅師創建叢林,百丈懷海禅師建立清規,為禅宗立下了千秋萬代的規範;但是真正的禅者,不一定要在叢林裡,也不拘於什麼法定規章,只要在山林樹下,就可以參禅,乃至河川水邊,也可以參禅。在家信徒在自己家中的客廳裡、地板上、床舖上、沙發上,只要有一個位置能坐下來,就可以參禅。平時出門在外,利用搭機、行船、乘車時,也可以參禅。禅,不是從外在的坐相來看;禅,主要的是從心裡來淨化,來升華,來參透,來悟道。 現在一般禅者的毛病究竟在那裡呢?舉例說,大家墨守公案禅,講來講去,搬來搬去,就是過去禅師們留下來的公案。所以,過去在江蘇揚州高旻寺的禅堂裡,有一個規矩,不准許講公案,就是怕禅者被公案左右,被公案迷惑了,找不到禅的真正意義。 公案禅是一種禅病,口頭禅也是禅病。口頭禅是禅學,是禅的學問,不是禅宗,不是禅行。口頭禅只是學了一些禅門的術語、禅門的掌故,搬來弄去,是沒有用的。 還有一種禅病,就是鹦鹉禅。看到過去的師父怎麼樣,我就怎麼樣,依樣畫葫蘆,鹦鹉學話,不知其義,那也是一種禅病。 禅是什麼?禅不是隨便的胡言亂語;我們不要以為禅師們講話顛三倒四,在顛倒裡面有他的順序。也不要以為禅師們的話自相矛盾,在矛盾的裡面,有他的統一性。
|
|
|
|
|
|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忏悔品第六之一 自性五分法身香
下一篇:淨空法師:心裡還有個討厭的人,你念佛不能往生淨土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