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忏悔品第六之一 自性五分法身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忏悔品第六之一 自性五分法身香 [經文]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⑴,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⑵,次授無相忏悔。 眾胡跪。 【注】 ⑴ 胡跪 天竺僧人以右膝著地的跪禮。 ⑵ 自性五分法身香 指修煉成就五個方面的功德。修行五分法身,依次為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五個層次。按頓法,這五者不分次第,共處於自性法身之中。香,是美好意境(功德)的代詞。 [星雲大師譯文] 那個時候,惠能大師看到廣州、韶州以及四方的學者、庶民都雲集到山中來聽佛法,於是登上法座,告訴大眾說:來,各位善知識!有關修行成佛的大事,必須要從自性的覺悟中做起。在任何時候,念念都能清淨自心,修正自己的身行;見到自己的法身、佛性,自己救度,自己持戒,這樣才算不虛來此曹溪一回。 大家既然都是遠道而來,能夠共同在此聚會,都是大家有緣。現在請各位就地胡跪,我要先為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著再傳授“無相忏悔”。 大眾依言,各自胡跪。 [經文] 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親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⑴,直至菩提,真性不易⑵,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注】 ⑴ 無我無人 即前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⑵ 真性不易 易,指改變。在遠離前述四種有為相的境界中,始終不離自性,用智慧觀照,便是真性不易。 [星雲大師譯文] 惠能大師說: 第一是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沒有過失、罪惡,沒有嫉賢妒能的心理,沒有悭貪嗔忿的念頭,沒有劫掠殺害的意圖,這就叫作戒香。 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惡境相的時候,自心不會散亂,這就叫作定香。 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心沒有障,時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惡業,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不執著所作的善行。尊敬長上,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這就叫作慧香。 第四是解脫香,就是心不攀緣外境,不去思量分別善惡,身心自在,無所掛,這就叫作解脫香。 第五是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死守空寂,而應多方參學,聽經聞法,以認識自心,通達佛法義理;待人要謙虛和善,不妄自分別人我,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這就叫作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來薰修自心,千萬不能離心而向外尋求。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一.如何認識自性佛? 平常我們都是從表相來認識所謂的“佛”,例如看到一尊佛像,就說這是釋迦牟尼佛,那是阿彌陀佛、藥師佛,或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我們所認識的都是外面的佛。學佛修行,要緊的是認識自己的“自性佛”。 每一個人自己就是佛,但是你能認識自己是佛嗎? 過去,有信徒問禅師:如何是佛? 禅師說:我不敢告訴你,告訴你,怕你不相信。 信徒說:不!禅師!我是誠懇地來向您問道的,您的話我怎麼敢不相信呢? 喔!你相信,那你剛才問什麼? 如何是佛? 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佛性人人本具,但因凡夫眾生不敢直下承擔自己是佛,所以只能是凡夫。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請黃檗禅師到他家裡去為佛像開光,黃檗禅師就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開光呢? 所以,禅,要我們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認識自性,自己就是佛。 如何是自己的自性佛呢?有一次,六祖大師集合大眾,他說:有一樣東西,無名無字,無背無面,無頭無尾,請問你們大家,這是個什麼東西啊? 與會大眾都說不出是什麼,這時座下弟子神會挺身而出,說: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會的佛性。 神會回答以後,六祖大師就呵斥他說:跟你們講,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你偏要替他安個名字,叫做本源,稱做佛性。將來如果你有辦法的話,也只是個以佛法作知解會的人,不是大徹大悟的禅師。 自性是什麼?那也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不過,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的時候,他曾發出宣言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講到自性佛,我們的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你成佛了,佛界裡並沒有多增加一個,因為本來大家都是佛;你成佛了,凡夫裡也沒有減少一個,因為佛性在凡不減。佛與眾生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所以參禅悟道,就是要認識自己的佛性。 什麼叫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在佛教裡,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法身。 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手上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道:“你們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四方天王看後,各隨所見,分別說是青、黃、赤、白等不同的色澤。佛陀就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道:“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約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現在手中根本沒有東西,那有什麼摩尼寶珠呢?” 佛陀真實的告訴四天王道:“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寶珠在你們面前,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呀!” 這是說明我們的自性就像一顆摩尼寶珠,每個人來看,所看到的顏色都不同。其實這個寶珠的顏色只有一種,是個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種種的分別。好像我們的法性,本來是一個,可是由於我們迷惑了,不能認識我們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別。 六祖惠能大師要為大眾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謂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1.戒香: 所謂戒香,就是要每一個佛弟子在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稱為戒香。 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制生活。經雲:“戒住則法住。”在佛教裡,依在家與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視婆塞、優婆夷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以及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其中,五戒為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謂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無量的功德利益。 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它的根本精神只有一個,就是不侵犯。例如,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富不侵犯;不邪YIN,就是對別人的身體、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信用、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他的智慧、健康不侵犯。不侵犯才能自由,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受戒也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能夠受持戒法,自然人格芬芳,道德遠播,被人尊敬,因此,戒香勝於花香。 2.定香: 所謂定香,就是要大家看各種善惡的境界,自心不亂,稱為定香。 定就是要我們自己有原則、有立場、有主張,不輕易受世間的五欲塵勞所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應做到:一、不為境轉,二、不為物動,三、不為情惑,四、不為勢嚇,自己有定,就能知所進止;自己有定,就能隨遇而安,這就是定香。 3.慧香: 所謂慧香,就是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諸惡,即使做善事也不執著,敬上念下,愛護鰥寡貧窮者,稱為慧香。 如寶礦裡即使有再多的黃金、白玉、鑽石等財寶,如果不經開採,則永遠也不會出土。智慧的寶藏不經開發,一樣不會現前。所以,要想有智慧,就必須有三個次第:一、從聽聞佛法而能獲得智慧;二、從思考研究而能獲得智慧;三、從修行實踐而能獲得智慧。這就是慧香。 4.解脫香: 所謂解脫香,就是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覺無礙,稱為解脫香。 世間上的人,往往受到名聞利養、人情世故、親情眷屬、男女情愛、人我是非、我執邪見等束縛,而不能自由解脫。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們從各種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解脫,才能自在。 自己束縛還須自己解脫。我們能心無所緣,自覺無礙,這就是解脫香。 5.解脫知見香: 所謂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然對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須廣學多聞,認識自己本心,通達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易,稱為解脫知見香。 解脫知見香就是要我們在解脫的認知上、知見上、觀念上,也就是從思想的本體裡,能夠不執空、不守寂、不攀緣、不分別、無人我對待,自然而然地不為世間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脫知見香,也就是所謂實踐真理。 如果我們有了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自然能透露禅悟的消息。那就是六祖大師為我們所傳授的五分法身香。
|
|
|
|
|
|
上一篇:學佛人,這八種話不能講
下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妙行品第五之二 怎樣叫做禅定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