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忏悔品第六之二 無相忏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忏悔品第六之二 無相忏悔

  [經文]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語一時道: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诳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注】

  ⑴ 三世罪 什麼是三世?世間人認為自己從出娘胎到死亡是今世,在今世之前,自己還經歷過另一個出生到死亡的前世,今世死後,又有到別處投生的後世。佛陀對根智未熟的人說法,也順著這些人的希望心說這樣的三世。待弟子們根智成熟後,佛陀在後期說法,說到諸法實相,說的三世是時間的三個分段,指從前、現今及今後。現今是一剎那間,是從前和今後的分界點。這裡說的三世罪指在這三個時間段上自己心念中的惡念,是自造的障礙明心見性的錯誤觀念。

  ⑵ 三業 在這裡指愚迷、驕诳和嫉妒。惠能大師認為這三種惡業是修行人最可怕的業障,要求修道人下最大的決心消滅這三種惡業,三世罪也就不存在了。

  [星雲大師譯文]

  現在我再為你們傳授“無相忏悔”,滅除三世罪業,使身口意三業得到究竟清淨。善知識!大家一起隨我念道:

  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愚迷等罪,現在完全以至誠的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都不被憍狂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惡業以及憍狂等罪,現在完全以至誠的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弟子等,從前念、現念,一直到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以前所造作一切惡業以及嫉妒等罪,現在完全以至誠的心忏悔,誓願都能同時消除滅盡,今後永遠不再生起。

  [補注]

  六祖說:今授無相忏悔。把以前的一切惡行從自己心性裡面,從內心世界把它去掉了。過去的錯是從內心裡面去掉了,這就叫忏悔。不是求上帝保佑,不是因以前做了錯事,求佛保佑。而是你內心裡面不做了,不要了,這就叫忏悔。

  [經文]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忏悔。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復起,是名為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忏悔。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以上所宣說的就叫作無相忏悔。什麼叫作忏?什麼叫作悔?所謂忏,就是忏除以前所犯的過失,從前所造的一切惡業、愚迷、憍狂、嫉妒等罪,完全忏除盡淨,今後永不再起,這就叫作忏。所謂悔,就是悔改自己以後再犯的過失,從今以後,所有的一切惡業、愚迷、憍狂、嫉妒等罪,現在已經覺悟,完全永遠斷除,更不再造作,這就叫作悔。所以稱為忏悔。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什麼叫做無相忏悔?

  忏悔,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所謂忏悔,六祖大師說:“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復起,是名為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忏悔。”忏悔就是要我們反省、改過、遷善。

  根據經典所說,凡夫一日所作,功少過多,甚至舉心動念之間,無非是罪,無非是業。這些罪業就像烏雲遮日一般,障蔽了我們的佛性,使我們在生死海中流轉,輪回不已。

  不過,佛經也說,一個人不怕犯罪,只怕不忏悔。忏悔可以消除罪業,好比衣服髒了,身體髒了,只要用水洗一洗,自然就乾淨了;田裡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壯,旁邊縱有一些雜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鹽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鹹無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鹹味自然轉淡;一塊石頭,把它放在船上,藉著船的浮力,它就不下沈。

  忏悔一如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忏悔就像船筏,可以運載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忏悔譬如藥草,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忏悔好比明燈,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忏悔一似城牆,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忏悔有如橋梁,可以引導我們通往成佛之道;忏悔猶如瓔珞,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在佛教的萬千法門中,無論我們修學那一個法門,都必須以清淨無垢的心田去納受,因此忏悔是必要的修行。

  忏悔,可分為“事相”上的忏悔與“理性”上的忏悔。

  事相上的忏,就是藉禮拜、贊歎、誦經、布施、行善等行為而行忏悔。事相上的忏悔,只要有一分的忏悔,就減一分的罪業;有十分的忏悔,就減十分的罪業。如同一個生銹的銅器,你用一分的力量擦拭,它就結淨一分;你十分用心、用力,把銅器上面的鐵銹統統去除,就十分的明亮、清淨,這是事忏。

  “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依照佛經記載,忏悔的方法有多種,但均不離事忏與理忏。

  天台宗所謂忏悔有三種方法:

  1.依戒律門忏悔:

  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猶如大火,燒去一切情識障。

  2.依功德門忏悔:

  常行功德,供養三寶的修持,猶如春風,拂去一切煩惱障。

  3.依無生門忏悔:

  勘破生死,修習無我的修持,猶如淨水,洗去一切知見障。

  忏悔要發心,至誠發心,罪業才能消除。因此,無論是向諸佛菩薩,或是對父母、師長等人忏悔,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發露。

  忏悔須要至誠懇切地表白自己所犯的過錯,不可覆藏,就如病患找醫生看病,如果不把病症說出來,醫生不能正確診斷、開藥方,病就不會好。所以要發露不覆藏,如果有所隱藏,忏悔就無法得到完全的清淨。

  2.要真心地改往修來。

  六祖大師說:“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忏悔?”因此,忏悔最重要的,是要真心的改往修來;懂得“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才是真忏悔。

  [經文]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衍不滅,後過又生。前衍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忏悔!

  [星雲大師譯文]

  凡夫愚迷,只知道忏除自己以前所犯的罪業,而不知道悔改以後的過失。因為不知悔改的原故,所以從前的罪業未能滅除,往後的過失又頻頻生起。既然以前的罪業不能滅除,後來的過失又再生起,如何能稱為忏悔呢?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忏悔?

  前文提到忏悔有很多法門,現在再從具體的方式與事例進一步說明忏悔的重要。

  俗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

  在佛法裡有兩種偉大的力量:第一、是自性不作惡;第二、是做了能忏悔。

  忏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是袪惡向善的方法,是淨化身心的力量。一個人不怕造業,只怕不忏悔。例如佛世時,印度的阿阇世王曾經犯下了弒父篡位的彌天罪業,後來因為忏悔,終能得救。

  不過,一般人在平常都不會想到要忏悔,一定要到什麼時候才肯忏悔呢?

  有病的時候,病苦折磨,他想到要忏悔了。

  受苦的時候,艱難困苦來了,他想到要忏悔了。

  困難的時候,做事時,這項不如意,那樣不順心,他想到要忏悔了。

  年老的時候,他想到過去年輕時候種種非法、種種不是,就容易忏悔。

  無力的時候,感到自己沒有力量了,那時候就想到要忏悔了。

  知道自己錯了才懂得要忏悔,往往悔不當初;甚至身陷牢獄才知道自己做錯了,更是懊悔已嫌遲。所以,我們忏悔,要在平常的時候,要在我們有辦法的時候。

  如何忏悔愚迷、驕诳、嫉妒等惡業?《六祖壇經》說,佛弟子平日於佛前依下列三段文忏悔發願,可以增長我們忏悔的力量:

  弟子○○(稱自己名字),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迷妄所染,從前所有的愚迷惡業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诳所染,從前所有的驕诳惡業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從前所有的嫉妒惡業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載,在家信眾的忏悔法有五種:一、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二、孝養父母、恭敬師長;三、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四、六齋日不殺生;五、相信因果。

  除了上述的忏悔方法以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如下六種忏悔:一、說好話忏悔;二、捐善款忏悔;三、勤勞服務忏悔;四、成就他人忏悔;五、用感恩報德的心忏悔;六、以禮佛謝罪的心忏悔。

  ”

  忏悔不但可以滅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經典記載,忏悔可得五種福德: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一切眾生樂見樂聞;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得好名聲;莊嚴菩提。

  一般人學佛修行,無不希望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有感應,有的人沒有?感應的原理就同“月現江心”。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只要我們能時常藉著忏悔的法水來滌淨心垢,自然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上一篇: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忏悔品第六之三 四弘願
下一篇:修忍辱波羅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