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蓮池大師:念佛一心不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知道,清涼澄觀是將禅宗攝於頓教的,蓮池大師為標禅淨同歸之說,所以也將淨宗的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判入頓教。因為蓮池大師的看法是基於“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觀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眾生,那末,我們念佛便成了諸佛心內的眾生,念的也就是眾生心中的諸佛。這便是頓教。

  再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謂念極歸空,也就是無念之念,名為真念。因此,終日念佛,主要是達於無念,即達無念之理,求生淨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謂不生而生,生實不生。亦正所謂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的意思。這個思想,便是禅淨同歸的理論根據了。

  信願行的淨土實踐

  蓮池大師認為淨土法門的行者,必須具備信、願、行的三個條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必定能夠往生,也當究竟成佛。故於阿彌陀經中,釋尊要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

  二、願——如果只信而不發願,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彌陀經要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三、行——不僅發願,尚必須更進一步,常行精進,念念相續,勿使間斷,例如阿彌陀經所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願、行的三個條件,乃是往生淨土之三種資糧,並且缺一不可。因為這三種資糧,實即如環無端、交替前進的三大修持要素。

  在這三種資糧的第三種“執持名號”的修持,也即是聞思修三慧的內容:

  一、聞慧——經說“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始知執持彌陀名號,所以此為聞慧。

  二、思慧——執持的“執”,乃是在聞得彌陀名號之後,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麼接受,當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執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後,保守不捨,恆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續的修慧。

  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為三種:㈠出聲稱念彌陀如來的名號,叫做“明持”。㈢不出聲而心念者,叫做“默持”。㈢微動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剛持那樣的,叫做“半明半默持”。

  在念佛之際,又分有計數念及不計數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論斗的記算他念佛的數字。這在蓮池大師,不作硬性規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計不計數,均隨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亂,數目多少。無關宏旨。

  一心不亂的道理

  所謂一心不亂,即是將我人的心,專注於一境,而非散亂妄想的一種情態。但此當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兩面來說。

  事的一心,是在執持名號之時的憶念,也就是口中稱佛名號,耳中聞佛名號,心中常憶常念此佛名號,字字分明,緣慮相續,不間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別無二念,因此而將貪嗔癡等的煩惱雜念,一律排之於心境之外。若到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僅能調伏煩惱,尚未能夠破除煩惱。

  再說理的一心,此即聞佛名號之時,不唯憶念常念,尚須反觀審察此億念常念的根源,達於極點,即能於自本心,契合根源而為一心。但此也有兩個階段:

  第一、能念所念,更無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別無一個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沒有一個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

  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無,離四句義,言思路絕,莫可名狀。即於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無見盡,的的確確,唯與清淨本然的理體契合。此即是純粹不涉一點事相的理觀,當此觀力成就,即進入見道位,即能破除煩惱雜心了。

  此所說的理之一心,含攝極其深廣,例如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華嚴經的一行念佛一時念佛、起信論的觀佛真如法身,都是這個一心的意思。又如觀無量壽經所說,至誠等的三心、起信論所說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論所說清淨等的三心,乃至華嚴經的十心,寶積經的十心,也無不具於這個一心之中。還有淨名經所說的八法,德雲比丘所說的二十一種念佛門,也不外此理之一心。

  此在菩薩名為念佛三昧,在達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禅。所以,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於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

  可見的念佛雖然容易,道理實不簡單,若非念至一心不亂,那就非常的膚淺了。因為蓮池大師所見的念佛法門,實在是極其簡易而又極其精深的,在簡易的實踐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

  蓮池大師又根據宗密大師的的普賢行願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為四種:

  一、稱名念佛——即指阿彌陀經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觀像念佛——注目觀瞻所供的佛像。

  三、觀想念佛——依據觀佛三昧經及十六觀經所說的方法,以心眼來觀想如來的身相。

  四、實相念佛——即是擺脫了生滅、空有、能所等的觀念,也絕離了言說、名字、心緣等觀念,專念自性本淨的天真的佛,例如華嚴經所說的“若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就是指的實相念佛。


 

上一篇:坐禅與養生
下一篇:生病和破財都是在消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