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六祖壇經講記(81)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髫年]少年。你們有〔志求見性〕嗎?【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直接了當的問。【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智常去參訪〔大通和尚〕,請問他如何〔見性成佛〕。但問題是,〔大通和尚〕的開示,他還有疑惑,也沒有辦法見性。所以才有這個因緣,遠來請教六祖大師。【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你在大通和尚那邊,他跟你談什麼?【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你看,你如果去找我,我三個月都不理你,你早就生我的氣了。他去了三個月人家也不跟他開示。古時候很多禅師很少講法,很注重實修。為什麼?因為這個法你堪講,他才講給你聽。【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你注意看《六祖壇經》,禅宗表面上心跟性不分,但有時候還是分,所以這裡問〔本心本性〕。修行要從〔心〕,心要從用,叫你念佛剛開始是用,從那個用回歸體,但很少有人從體回歸用。如果做到,這樣的人就是頓悟的人。一般的人都是從用回歸體,就是漸修漸悟。不可以講一定是怎麼樣,沒有一定,每個人程度不一樣。有的可以頓悟頓修,有的可以頓悟漸修,有的可以漸修漸悟,大部分都是漸修漸悟。【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禅師的特色都是這樣,不會正面回答。【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虛空無形〕無相,所以他直接了當地回答。【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你的佛性就跟〔虛空〕一樣。【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你聽起來,抓不到他的錯呢!意思就是大通和尚跟智常禅師說:「你的自性就跟虛空一樣。我現在教你,〔反觀自性〕,回歸自己的自性觀察你的自性。你的自性當中〔了無一物可見〕。這樣的見就是〔正見〕。」其實也是對啊!因為六祖說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再來,既然〔無一物可見〕,所以你再觀察,〔了無一物可知〕,這樣的知就叫做真知。我們剛才講過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開始會察覺到一個問題,般若無知跟現在大通和尚講的真知概念不一樣。【無有青黃長短,】自性是無形無相的,也就是你回歸你的自性去觀察,透過這樣的觀察。【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意思就是說這樣修就對了,這樣你就可以回歸圓滿〔清淨〕的佛性,這樣就叫做〔見性成佛〕,當下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清淨,當下這個世界就是〔如來知見〕,簡單地講,你悟到這個知見,世尊也悟到這個知見。憑良心講,我們一般人,只要不看後面六祖大師的開示,你抓不住他的語病。所以你們在聽人家講法,到底講對講錯,你們都覺得一樣,其實是不一樣,但是你們很少有能力分辨。尤其你聽那麼多法師上課,或電視上有那麼多師父弘法,表面上都是在解釋經典,但每個人講的都不太一樣,所以你要好好地聽。【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透過這樣的開示,他還是不會開悟,那他何必在那裡留戀呢!為了生死事大,為了自求見性,所以他就離開了,意思就是說不在那邊耽誤時間了。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存何〔知見〕?我的腦袋說有,存有的知見;我的腦袋說沒有,存沒有的知見;我的腦袋說有時有、有時沒有,存有時有、有時沒有的知見,說起來真復雜。這樣講,還是抓著一個〔知見〕不放。六祖是內行人,一聽就點出來。但智常還是聽不懂,所以為他開示。【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通和尚說「無一物可見」,這叫〔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這一個無見的見,就像天上的〔浮雲〕,虛空的本來面目並無〔浮雲〕,但他存這樣的見,就好像虛空有〔浮雲〕,遮蔽了太陽,太陽就是佛性,所以不能夠了解本來面目。【不知一法守空知,】大通和尚說「了無一物可知」就是〔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太虛〕就是虛空,虛空本身並沒有閃電。但為什麼會生閃電?就是你的妄想。【此之知見瞥然興,】一念無明。這個問題說深很深,說淺很淺。依十二因緣的角度,生死從無明來,請問,無明從哪裡來?我故意問你的。從念來?是念起無明還是無明起念?如果有人問你無明從哪裡來,你就回答,那就是陷阱。如果我問你佛性從哪裡來,你回答我就是陷阱。如果我問你無明從哪裡來,你可以回答從佛性來,接著我問你佛性從哪裡來,我只要一直追問,你永遠回答不了,這就是陷阱,這叫做戲論。無明從哪裡來?莫名其妙,就是這四個字,簡直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意思就是沒有原因。佛學有個名詞叫做無始無明。我們一般都把無始解釋成無始劫,那就是很久很久。我問你,無論是多久,你的想法都是有起點的。無始的意思就是沒有開始。糟糕了,沒有開始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原因。佛性呢?從哪裡來?沒有原因。佛性若是有原因,就叫因緣法。佛性離開因緣,《楞嚴經》講非自然、非因緣。如果佛性從因緣生,佛性就會從因緣滅,你這個佛性就有問題了。你們或許今天第一次聽到我這樣講,這個問題是很深的。我今天告訴你的答案是沒有原因,坦白地講就是莫名其妙,就叫做一念無明。你看,其實也不會很難懂,我們不是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不是莫名其妙嗎?不是很難懂哦!【錯認何曾解方便。】也就是說自性當中根本沒有這些像你所講的空啦、有啦這些概念,你何必莫名其妙地生起這樣的概念呢?結果你不明白佛說法的權巧方便,那真的是誤會了。跟你講空你執著空,跟你講有你執著有。【汝當一念自知非,】就是〔一念〕覺醒。【自己靈光常顯現。】為什麼?知道這一切都是妄,止息了,佛性不就現前了嗎?不要到處繞來繞去,原則上就是你甘願放下了嗎?甘願放下了,你就悟,不甘願你就不悟。這個甘願不甘願,我尊重你的意思啦,看你還耽誤自己多久。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開悟啦。【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無端〕就是說沒事,沒事你生氣什麼?煩惱什麼?你也講不出所以然。〔無端起知見〕就是無明、妄想,就是莫名其妙。無明本無,無明本來就沒有。【著相求菩提。】執著。菩提本有,不用你求。我們一般人如果不是〔無端起知見〕,就是〔著相求菩提〕,這跟「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是一樣的。佛性本有,無明本無,八個字是關鍵字,你起煩惱就念「佛性本有,無明本無。」你就會笑自己。【情存一念悟,】們想要修行很好,想要開悟也很好。為什麼開不了悟?因為〔存〕啦。〔情存〕就是心有那樣的念頭想要開悟,〔存〕就是障礙。【寧越昔時迷。】你怎麼有能力開悟呢?你過去〔迷〕,現在要悟怎麼有可能呢?你為什麼讀經典呢?你可以在讀經典中處處看到你就是這樣子。但是,沒有人跟你說,你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你修也不對,沒有修也不對,很奇怪。〔存〕這樣的念就是你抓著這樣的念,這樣的念會障礙你開悟。〔情存一念悟〕,不對嗎?這樣的精神是對,但問題它就是障礙你。你說:「師父,那怎麼辦?」你要萬緣放下,放下就開悟了。你要開悟,就要放下,你不要抓著開悟那個念,那是障礙,你把它放下就開悟了,這都是心法,而且都是過來人他們真正的感觸跟體悟,也可以當成我們現在的參考。【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本來〔自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卻隨著生死輪回。感歎自己糟蹋自己的佛性。【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今天假設沒有見到六祖大師,他至今還是掉入空有兩邊。沒有學的人常常執著有,有學的人常常執著空,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今天這幾則公案好好回去再參一下,如果你想有更深的感觸,你就得好好地修行。你只要修下去,這會看到跟公案講的情形一樣,你不要難過,你要高興,代表你有在修,這樣你才有機會突破。但是,如果你修下去,你覺得都沒有這些問題,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你修下去,你一定會執著,一定會呈現這裡面的某段話所說的那種情形。所以好好地用功啦!煩惱即菩提,知道障礙在哪裡才可以越過。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我們最常聽到的佛學名相就是大乘、小乘。說大乘、小乘這樣的分,是比較簡略,如果更詳細的分,要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叫〔三乘〕〕。這裡講的〔最上乘〕就是佛乘。佛法到底是幾乘?最究竟的說法,就是一乘,一佛乘就是要告訴你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每個人心量的大小、程度不同的關系,所以佛不得已才講:「沒有關系,如果你沒有能力度眾生,就好好修自己。」這就叫小乘。如果你學完小乘之後,願意發心度眾生,這就叫大乘。如果你要達到佛圓滿的智慧,那就是一佛乘。就好像我們去幫助別人,我們要循循善誘,大部分人你都不能夠直接跟他們講答案。比如說,你看到有一個人錯了,你直接了當跟他講錯了,我相信一般人都不會接受。一般人能夠接受委婉規勸,循循善誘,慢慢地講,可能講個十分鐘二十分鐘,到時候才說:「這樣你覺得你有沒有錯?」他才比較容易認錯,就這是拖得比較慢,在佛法裡面就叫做慚修。直接跟你講,不是承受不了,就是聽不懂,你沒有辦法一時就接受。你們看禅宗的公案,不要羨慕那些開悟的人,那些禅師跟他們講也是直接了當,但問題是他們要經得起人家跟他這樣講,他才會當下開悟。如果經不起,禅師不會這樣講,大部分人都經不起。佛太了解眾生,你要叫每一個人勇於認錯,不簡單;或叫每個人勇敢地面對他自己,不簡單;你要叫每個人自我解析,毫不保留,不簡單,所以要透過方法,這個方法在佛法裡面就叫做權巧方便的智慧,這樣來引導你。如果有人問你佛法幾乘,你就跟他說,權巧說三乘,說四乘,說五乘,或是說大小乘,真實來講只有一乘,就是教你成佛,這是最真實的。 比如說,你教你的子女,事實上是要教他一乘,就是做個有成就的人。但是你的孩子一出生,只有兩三歲,在爬,你就跟他講:「兒啊,你以後就要當個成就的人啊!」他聽不懂就算了,如果他聽懂,他就會說:「啊,我壓力很大。」大到最後他就會去跳樓。我們看到一些新聞事件就是這個樣子,就代表父母的心沒有錯,但錯在你沒有智慧。一樣的道理,有的人想來聽佛法,只是想來聽一聽人生哲學而已,你逼他修行也逼不來。但問題是你聽人生哲學一段時間後,你的個性、脾氣,你的樣子依舊是如此,那有什麼意義呢?!那並不是佛法的真實義,佛法就是要教你自我了解,一個自我了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今天早上有同學問我修行到底有什麼樂趣可言,我說一個會修行的人就像一只大鵬鳥,天地任你遨游。一個會修行的人,就是每天都可以看免費的電影。你們都在演電影你知道嗎?比如說這一出是暴力劇,這一出是溫馨戲,這一出是怪力亂神。你不覺得你的現實人生都是在演戲嗎?會修行的人就不用買票,他都是在看電影,但是他不會迷,這是當你了解,你可以這樣。你不了解,你苦不堪言。你的心不自由,心被自己的身心和外面的世界困住,所以你痛苦,就像是一只籠中鳥。你不自由你也知道,因為你不快樂,不快樂是來自於你不自由。這個自由在佛教裡就叫自在,觀自在菩薩。每個人都喜歡看菩薩,卻不明白菩薩之所以能夠成為菩薩,就是因為他能夠自由自在,他能夠自由自在地去利益一切眾生,又不會為眾生所折磨所罣礙,他又能夠幫助你。所以你要在你家裡當一位菩薩,在公司當一位菩薩啊!會修行很快樂,不會修行很苦。那一天有一個學生跟我說:「師父,修行很苦。」我說:「我認同你的話,但我可以再補充一句話,不修更苦。」修為什麼苦?很簡單,修行就是跟你的習氣相背離,修下去跟你沖突,內在不斷地折磨,因為你的內心一直有分別對待,所以你辛苦,苦是苦在這裡。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所謂〔法相〕的意思就是他都是看到別人,他都說別人怎麼樣。比如說:「我的丈夫對我不好。我的兒子不好,我的同事都跟我斤斤計較,我的老板看我不順眼,連我家對面的小狗都會對著我叫。」沒有修行的人就是這樣,這叫〔著外法相〕。沒有修行的人為什麼會抱怨別人?因為他認為別人欺負他,阻礙他,障礙他。但是,真正欺負你的就是你自己。不是人家不尊重你,是因為你不尊重自己,你才會這樣哭,這樣哀。所以沒有學佛法的人,他苦不堪言,沒有解脫的一天,因為他從現象來看,現象一定都會欺負他。比如說,你現在也可以說總統欺負你啊,一看電視就和電視吵架;你也可以說政治人物欺負你;你也可以說社會治安欺負你;你也可以說現在的經濟情況欺負你啊,你要說就說不完。這樣的思維模式,你的人生根本不會快樂,因為總是認為別人影響你,別人欺負你。如果你認為你的觀念是對的,但讓你產生痛苦,那這個觀念真的是對的嗎?這麼愚癡這麼愚昧,在這邊唉聲歎氣就沒有意義,這就是沒有修行的人。我現在講學佛的,現在一學佛,糟糕了,開始去研究這些文字,什麼叫常,什麼叫無常,什麼叫圓寂,什麼叫涅槃,就開始去看佛學字典,越看越亂,這也是〔外法相〕,這叫名相。所以,很多人研讀佛經不看佛經,因為他們看不懂。如果有的人奮發圖強,開始研究佛經的文字,他本來對佛不懂,研究下去漸漸懂,到最後變成佛學的專家,之後拿著他的知識到處去炫耀,甚至到道場跟出家人說:「我比你懂的多。」這不是修行人。再者,你知道這些名詞之後,自己也不快樂,比如說你跟家裡的人格格不入,或是說煩惱依舊在,或內心的恐懼不安依舊在,這樣學佛也不對。 智常禅師請問六祖什麼叫三乘法,又什麼叫最上乘法,這叫做名相。六祖跟智常禅師說:「你不要掉入佛所講的這些名相。」這些名相就叫做語言,它只不過是個工具,這個工具不是叫你抓著不放,而是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該用。或是這樣的工具也可以用別的工具來取代。比如說,叫你放下和放心,事實上意思是一樣。有時候我講放下,你聽不懂,我就跟你說放心,「佛法之道,莫過放下;學問之道,莫過放心。」意思是一樣的,你愛聽什麼我就講什麼給你聽,死心眼的人就轉不過來。你學佛法,常講什麼話,常講什麼名詞,就代表你的腦袋執著,才會這樣講。你講的那幾句就代表你只會那些概念,然後抓著不放,懂的人不需要抓住那些概念。那些概念、那些名詞是因為「我現在要用,所以我怎麼用,所以我怎麼轉。」這個叫做〔莫著外法相〕。既然如此,為什麼佛要講那麼多名詞語言,甚至留下那麼多文字呢?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你回歸本心。所以六祖大師叫智常〔汝觀自本心〕回到自心啦! 讀佛經,你一開始讀不懂不要挫折,那是因為你讀一遍不懂,你只要重復地讀,你一定會漸漸地懂它。而且一剛開始,最好好好地讀一本,因為每一本有每一本的思想,有它的重點,有它的名相,另一本可能又有它的名相,一般人很容易亂掉,除非你通達了就無礙。融會貫通的人少,所以剛開始你覺得這一本讀了能相應,就好好地讀這一本,接著讀百遍千遍,然後你漸漸會懂它。為什麼?並不是因為你讀它會懂它,而是因為你讀它會回歸你的心,所以說你懂它。就像你在誦《金剛經》,有的人誦一輩子,他還是不會修行,他只會以誦經當成修行。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辦法降伏他的心,他沒有辦法時時刻刻「應無所住」,他沒有辦法「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行於布施。這樣,怎麼可以說在受持《金剛經》?只不過是在讀誦《金剛經》。但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師父說讀誦《金剛經》沒有用。」我沒有這麼說。你讀《金剛經》要回歸你自己的心,才會懂它的文字。它的文字都是告訴你「什麼,非什麼,是名什麼。」比如說,它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怎麼不莊嚴佛土?不要說那麼快。「莊嚴佛土」是現象,「即非莊嚴」才是真實的啦!舉例說「你孝順,即非孝順,是名孝順。」你要不要孝順?你第一句話就沒有做了,你要跟我談第二第三句有意義嗎?你一徑地要說高深的道理,不是自取其辱嗎?你要回歸你的心才受用。我現在講這一段是學佛的要領,如果你不能夠這個樣子,你學一輩子還是不得力,因為你沒有進入你的心。你會問:「師父,怎麼樣叫進入我的心?」簡單地講,你的心可以漸漸不被一切人事時地物所影響,這叫漸漸進入你的心。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六祖把答案講出來了。〔法無四乘〕,就是前面講的真正來講並不是這樣。為什麼佛經要這麼講,因為眾生的心不一樣,佛祖才這麼講。你們有沒有覺得《六祖壇經》一說你就聽懂?我們要知道他真正在講的意思。 以下這一段六祖大師解釋〔四乘〕是按照一般人的概念解釋給他聽的。有時候六祖大師的解釋跟字典的不一樣,但六祖沒有講錯。字典都怎麼跟你解釋:小乘人,就是聲聞,就是修四聖谛,就是自了漢,就是厭離心,佛在其他的佛經也是這樣講。但是六祖大師不是要解釋這個名詞給智常聽,他現在是要教智常怎麼修行,角度不一樣。執著名相的人為什麼會和想法不同的人爭辯?因為他讀的書是那個樣子,你現在所講的跟我所讀的書不一樣,他就跟你爭辯。我知道他在講什麼,吸收融會貫通,接著講給你聽。你喜歡做事業的,我就轉過來給你聽:「什麼叫小乘呢?給人家打工的叫小乘啦!什麼叫中乘?自己開工作室啦!什麼叫大乘?就是自己當老板啦!什麼叫最上乘呢?就是總裁啦!」我這樣解釋,你也不能夠說我不對,不過字典也沒有那樣寫啊,這樣你會了嗎?【見聞轉誦,是小乘;】比如說,你在讀《金剛經》,《金剛經》本來就是大乘經典,如果你每天只會誦《金剛經》,你事實上也是〔小乘〕,你不要以為你在學大乘最上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你現在已經了解《金剛經》,你明白它在講什麼,你終於懂了,但是你不用高興太早,因為你並沒有去實踐。【依法修行,是大乘;】你應該要〔依法修行〕,就是依教奉行,這樣叫〔大乘〕。【萬法盡通,】讀了《金剛經》,懂了之後,所有的經典都通達,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一經通,每一本經都通,一竅通、竅竅通,所以「吾道一以貫之」。我所講的道理用一個概念、用一個心法就可以貫穿,就叫做〔通〕。所以你們不要問《六祖壇經》上完,要上什麼經?通就通了,你沒有通,再講也是不通。【萬法俱備,】能夠〔萬法具備〕,也就是能夠善用一切萬法。【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這才是好,完全都沒有認為:「啊,我成佛了!」「啊,我開悟了!」「啊,我都通達了!」因為有這樣的概念還是你的障礙,只要有一點點概念就是你的障礙,眼睛裡有一粒沙眼睛就會不舒服。自認自己怎麼樣,糟糕了,這就是你的障礙,你就是不通達的人,所以《心經》講「無智亦無得」,所以《大般涅槃經》講「一切法畢竟空寂」。【名最上乘。】這叫徹底圓滿宇宙人生究竟的真實相。一個明白道理的人,他的外表是很平常,但他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清澈。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修到讓你看不出來。你如果一看就讓人覺得你修得真好,你不要高興。很平凡,內在不一樣,這叫「「和其光,同其塵。」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現在六祖馬上在轉,不但解釋四乘,還加以發揮,目的就是為智常開示。〔乘〕的意思就是叫你去〔行〕,我們常講修行,你今天不但要修正你的概念、思想、語言、脾氣、行為,你一定要落實於修行,你沒有做都不要說。我們學佛的人常常犯一個毛病,他一直想要知道,所以他會掉入文字的陷阱,掉入知識的障礙,但是他並沒有去修行。事實上,你們剛開始學佛,研究經典的時間跟修行時間要五比五。因為你剛開始不知道,沒有一個輪廓,也沒有一個藍圖。剛開始,假設你每天有兩小時的時間,你要讀經典一個小時,要用你的方法用功一個小時,當你讀過了一本經之後,接著你讀經的時間要少,你用功的時間要增加。為什麼?比如鋼琴,你彈一首《夜來香》,老師跟你說這是什麼調,幾拍,旋律、和弦、音符…,他可以用很短的時間講完。但問題是,你要把《夜來香》這首歌彈得很熟悉,假設老師跟你講一個小時,估計你要彈十個小時甚至一百個小時,這不是很明顯?去練習就是修行。用這樣的比喻來講,你扪心自問,你說要修行,你下的功夫根本不成比例。喜歡看書的人就是愛看書,不愛看書的人就不看書,不愛看書的人不對也不知道。你問:「奇怪,為什麼《兩只老虎》這樣彈?」「不是呢,我是在彈《夜來香》呢!」你為什麼聽到《兩只老虎》?到底是誰不對?他自己搞錯方向了,彈錯了也不知道。所以你們剛學佛法五比五,經過一段時間,你們修行的比例要從三比七最後到一比九,不斷地這樣練習,你們的修行才會成就。事實上,禅宗和淨土宗都比較偏重於修行。除了天台宗,他們的解跟行比較並重,但是現在學天台的人大概都是偏重於教育,真正天台的止觀,現在的人並沒有下功夫。所以六祖說〔乘是行義〕,修行是自己的事,〔不在口爭〕。有時候我們的理解跟別人不一樣,不需要在那邊辯,好好地用功。怎麼用功?「汝觀自本心」,所以你自己好好修行,不用再問我了。你不修,問我也沒有用;如果你有修行,你一年只問我一個問題就夠了。「師父,我這一年有很多問題。」你就是沒有修才亂問。【一切時中,自性自如。】這是一個成就的人,他才有辦法〔一切時中〕,就是二六時中,時時刻刻,〔自性自如〕,就是他的心都不會被任何境界所影響。【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講完了,智〔常〕終於明白了。〔禮謝〕,為了報答六祖開示之恩,就留在六祖大師身邊服〔侍〕他,一直到六祖大師圓寂。古時候的人這種心真是不一樣,讓我們覺得很感動。
|
|
|
|
|
|
上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2集
下一篇: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80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