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菩薩行論》講記(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藏歷具足八種吉祥的日子。本屆百日共修期間,我們要講《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裡講的內容和我們百日共修期間所學修的內容都是一致的,百日共修期間主要學修加行——大圓滿加行,《入菩薩行論》裡也講這些內容。

  《入菩薩行論》是非常殊勝的,也是必須要學修的一部論典。以前,《入菩薩行論》在印度弘揚得非常廣泛,後來,在藏地每一所寺院都有《入菩薩行論》學修的安排。以前我們沒有專門學修這部論典,今年的百日共修中,我們從今天開始學修這部論典。大家能夠有這樣的機緣,也不是偶然的,這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大家要重視、要珍惜!

  學修《入菩薩行論》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這部論典。當時在印度出現了那麼多的阿羅漢,後來出現了那麼多的班智達,也有很多著作及論典。後來的藏地也是,那些譯師們翻譯了很多經典和論典,藏地各派的祖師們及很多大德高僧也都有很多殊勝的著作及論典。但是,為什麼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弘揚得這麼廣泛?為什麼每一個教派、每一個寺院都如此重視《入菩薩行論》?這都不是平白無故的,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觀察作者。我們首先要了解作者寂天論師。

  無論是依止善知識,還是學修某一法門,首先要以智慧善加觀察,然後再去依止,再去學修,這是一個智者的作法。他不可能盲目地依止一個人,更不可能盲目地學修一個法門。我們依止上師時要觀察,學修法門也要先觀察,因為這涉及到我們的慧命,我們的解脫。解脫的機會千載難逢,這是真正的解脫的機會。我們要解脫,首先要依止善知識,然後要學修解脫的方法,這都是要慎重考慮的。

  解脫的機會非常難得,我們要利用這個機會承辦解脫。但是承辦解脫,只靠自己是不行的。因為賢劫千佛以及所有的諸佛都是依止善知識,最終獲得成就的。若是不依止善知識,不會解脫的,不可能解脫。善知識是很重要的,但善知識不是誰都能當的,不是誰都有這個能力的。首先要觀察,他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這些功德,然後再依止。學修法門也是如此,法門再殊勝也沒有用,首先要看看,這個法門和自己的相續是否相應?若是和自己的相續不相應,法門再高深也沒有用。

  所以,依止善知識,首先要觀察對方有沒有這個能力,有沒有具足功德,然後觀察自己有沒有依止的機緣和條件。上師善知識再偉大,再具有智慧,具有能力,若是自己沒有依止的機緣和條件,沒有緣分也不行。都要慎重觀察,慎重考慮,然後再決定。盲目依止,盲目親近,這都是愚者的作法,這樣的人根本談不上是學佛人,因為學佛人應該有智慧。佛是智慧,學佛人應該學智慧。

  依止善知識,選擇法門,都要以智慧觀察,然後再去依止,再去學修,不能盲目啊!以前也講過,不是先依止,再觀察,不是先學修,再拋棄。應該是先觀察,再依止;應該是先觀察,再修持。你們很多人已經顛倒了。佛法和世間法不一樣,依止上師不是交朋友,不是找對象,二者能一樣嗎?你找對象,先試一試、看一看也行。但是,這不是找對象,這是找依止,找依靠,找引導者——引導你解脫,引導你成就、圓滿。學修法門也不能隨便,因為佛法裡講的是緣起。你破壞了緣起,然後再要恢復這個緣起是很難的。所以要先要了解、觀察,這很重要。

  我們依止善知識首先要觀察、了知,學修法門也要觀察、了知。現在你們什麼書都看,什麼法門都學,都修,這樣很危險啊!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慧命。

  我們從今天開始學習《入菩薩行論》,首先要觀察,《入菩薩行論》是誰造的?為何而造的?這部論典屬於何種范圍?屬於大乘,還是小乘?大乘有大乘的經藏、律藏和論藏,它屬於大乘的經藏、律藏,還是屬於論藏?這部論典具有何種必要?全論何義?它的內容包括什麼?

  《入菩薩行論》是寂天菩薩造的,我們首先要了解寂天菩薩。

  現在,我們對寂天菩薩作一番簡單的介紹。寂天菩薩一共有七種稀有的傳記。寂天菩薩是印度一位著名的論師,沒出家之前叫寂铠。古印度時南方有個國家叫賢疆國,他是賢疆國的太子。當時印度有很多外道,但是他對外道沒有興趣,卻對佛法具有信心,特別恭敬三寶——這就是他的根性。有的人對外道有信心,有的人對世間法有興趣,喜歡搞世間法,但是寂铠從小就對佛法特別有信心,非常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以及身邊所有的眾生非常慈悲,經常幫助他人,有利他心。

  他很聰明,小的時候就學識出眾,通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他還依止了一位瑜伽師“古蘇噜”,並在其座前求得了《文殊銳利智成就法》。他通過這個法修文殊菩薩,最後親見了本尊。他的父親叫善铠,善铠去世後,作為太子的他即將繼承王位。當天晚上他做了個夢,文殊菩薩坐在那個寶座上對他說:“我是你的上師,你是我的弟子,我們兩個都坐在同一個寶座上,這是不應理的。”當時在印度,太子繼承王位時要舉行一個儀式,用淨水灌頂。他還夢見一個女子用熱水給他灌頂、沐浴,他就問這個女子,為什麼用熱水給他做灌頂、沐浴。這個女子回答,做授權儀式時用淨水灌頂,就如燙水(開水)一樣。意思是繼承王位以後只有痛苦。他醒後明白了,醒悟了,對世間法生起了厭離心、出離心,繼而捨棄了一切,包括王位,離開了自己的國家。

  他從小的時候就不是一個普通人。親見了本尊,得到了文殊菩薩的攝受,生起了出離心。這是寂天菩薩第一種稀有的傳記。

  然後,寂铠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到處流浪。他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國王叫五獅國王。五獅國王得知寂铠武藝高強(他從小學過這些),就讓他做自己的大臣,當國王的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有些大臣特別嫉妒)跟國王說:“寂铠很狡詐,若是不相信就看看,他拿的是木頭做的劍,這樣怎麼能護衛國王呢?”國王一看也是,就讓他把劍拿出來看看。寂铠跟國王說:“我不能把劍拿出來,若是拿出來的話,對你有傷害。”但是國王不相信,告訴他必須拿出來。他告訴國王,閉上右眼看。這個寶劍是他修文殊菩薩用的,他拿出寶劍,國王注視木劍的左眼眼珠當時彈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國王至此方知寂铠是位大成就者。國王將此告訴大臣們並一起在寂铠面前忏悔,做皈依。大師(寂铠)便加持五獅王,通過神通讓他的左眼復原,度化了五獅國王以及他的所有臣民眷屬。這裡講的是他的廣大神通力。寂铠現出了神通,通過神通度化了國王以及他的臣民。之後,寂铠又離開了這個地方。這是寂天菩薩第二種稀有的傳記。

  他到處流浪,最後到了那爛陀寺。當時印度有兩大寺院,一個叫戒香寺,一個叫那爛陀寺。當時那爛陀寺有五百位班智達。“班智達”是梵語,“班”是五的意思,“智達”是通達的意思,通達五明為“班智達”。當時勝天論師為親教師,寂铠在他面前正式出家,出家以後叫寂天。寂天菩薩(寂天論師)隱瞞自己的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授教法,精修禅觀。他已經親見了本尊。如果親見了本尊,可以不來聽法,可以不和大眾共修。同時他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當時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這兩部論典。還有《入行論》,他一共造了三部論典。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他對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即知道吃飯,知道睡覺,知道到處走,沒有別的想法。

  在外表上,他不聞法,也不修法,被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的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那些人想了一個辦法,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這樣就可以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院。這些人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丑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經論,還是以前沒聽過的經論?”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此時出現了很多瑞相,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大家都沒有聽過啊!讀到第九品《智慧品》三十四頌的時候,他的身體騰空,漸漸升高,最後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他這樣離開了那爛陀寺。後來,許多論師們有《入行論》的記錄,但是這些記錄不同,有的記得多,有的記得少,存在很大的爭執。後來聽說寂天菩薩在吉祥塔那邊,便派兩個跟他關系比較好的班智達去見寂天菩薩,邀請他回來,但是他不想回來。他告訴他們,在原先他住的地方還有兩部論典,一部是《學集論》,一部是《經集論》,《入行論》也在那裡。他們回來以後,找到了這些論典,最後廣泛弘揚了這些論典。這是寂天菩薩第三種稀有的傳記。

  吉祥功德塔那邊知道了他的身份,他不想留在那裡,就到別的地方去了。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拋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邬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捨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跡。

  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說,他將在虛空中繪制大自在天壇城,若是佛教徒裡有能毀壞壇城的,他就皈依內道。如果佛教徒裡沒有能毀壞壇城的,當地所有的佛教徒都要皈依外道,都要學修外道的法門。當時國王也沒有辦法,到處找人,沒有找到。後來這個女僕知道了,禀告國王自己遇到過異人。他們到處尋找寂天菩薩,終於找到了,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菩薩答應了。寂天菩薩通過廣大的神通,毀壞了外道的大自在天壇城,降伏了外道。這是寂天菩薩第四種稀有的傳記。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叫曼迦達的一個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學修外道法門者)進行了一場大辯論。當時佛教徒裡面沒有一個能辯得過他們的,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這是寂天菩薩第五種稀有的傳記。

  還有一次,也是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饑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饑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饑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拋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佛教徒、修行人。這是寂天菩薩第六種稀有的傳記。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回、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這是寂天菩薩第七種稀有的傳記。

  寂天菩薩的功德是無法衡量的,這裡講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通過這些,也能了知作者。他從小具有出離心、菩提心,有廣大的智慧、廣大的神通。這些都是如佛陀般的功德,只有佛陀有這些功德啊!

  剛才講的這些,都是一般的普通人無法具足的功德。這樣,他所造的論典也肯定是非常殊勝,非常不可思議的,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首先是了解作者,對他生起信心,然後對他所造的論典也生能起信心。若是有智慧,就能生起信心。若是不仔細地去觀察、去思維的話,也許會覺得沒有什麼。所以首先要了解寂天菩薩,然後對寂天菩薩生起信心。

  我們已經了知了作者。《入菩薩行論》是誰造的?是寂天菩薩造的。寂天菩薩具有什麼功德?寂天菩薩具有如佛般的功德。我們為什麼首先要了解這個人?因為如果我們對寂天菩薩生起了歡喜心,生起了信心,那麼對這部論典也能生起歡喜心,生起信心。若是不了解作者,那麼對他所造的論典也生不起信心,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這是第一。

  第二,《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是為誰而造?是為了他自己,還是為了這些世人,還是為了誰?是為了想學修大乘佛法的善緣者而造;為了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者不退且增長而造。沒有生起菩提心的,為了讓其生起菩提心;已經生起菩提心的,就為了其不退轉而且能增長菩提心。就是為了這樣的一種人,為了這樣一件事而造的。

  我們現在也要觀察: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自己是不是真心實意地想學修大乘佛法。你學佛修行,你來參加百日共修,是為了世間的利益,為了自我解脫,還是為了成就佛果?若是為了世間八法,為了自我解脫,都可以不學這個法門,也可以不學這部論典——《入菩薩行論》。    

  若是求世間利益:“我要得到世間的這些利益——錢、權、包括神通。”這種人不用學大乘佛法,也不用學《入菩薩行論》,通過別的方法,也能獲得世間的這些利益。但是你學大乘佛法,學《入菩薩行論》,世間的這些福報自然而然就有。學修大乘佛法的人,學修《入行論》的人,能不能獲得世間的這些利益?能!但是想獲得世間這些利益的人,是不是必須要學修《入行論》?不是,可以不學。

  若是求自我解脫:“我不求什麼別的,就求自我解脫。因為輪回太苦了,世間太苦了,我要獲得解脫,從六道輪回當中要獲得解脫。”這樣的話,也可以不學《入行論》,通過別的方法,比如說學聲聞乘、緣覺乘等也能獲得自我解脫。這種人不是必須要學修大乘佛法,也不是必須要學修《入行論》。但是學修大乘佛法的人、學修《入行論》的人,能不能得到自我解脫?能。你的斷證功德圓滿了,你成佛了,不也就自我解脫了嗎?

  只要火點燃了,灰自然就有。無論是求世間福報也好,還是求自我解脫也好,若是修持大乘佛法,學修《入行論》的話,都能獲得這些利益。但是這些人不是必須要學大乘佛法,也不是必須要學《入行論》。

  若是你想成佛,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想獲得這樣一個究竟的果位,必須要學修大乘佛法,必須要學修《入行論》。通過學修大乘佛法,通過學修《入行論》,你最後才能夠獲得佛果,才能夠覺行圓滿,才能夠成就佛果。

  所以,大家看看自己是哪種人,這是很重要的!不能盲目地來參加百日共修,來參加學修。現在標准已經出來了,大家依這個標准來衡量自己,自己到底在求世間這些八法,還是在求自我解脫,還是想真正地利益眾生?《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就是為真正想學修大乘佛法的大乘根基者而造的。

  《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也是為了菩提心未生能生而造的。“未生能生”是什麼意思?“我是要成佛的”,那麼你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能證菩提果;若是你不發菩提心,就不能證得菩提果。因為菩提心是菩提果的因,有因才有果,才能產生果。若是沒有因,不會產生果。如果你想成佛,你想證得菩提果,那你得先發菩提心。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在你的相續當中,若是沒有生起菩提心,《入行論》就是讓你在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的方法。若是如法修學《入菩薩行論》,在你的相續當中一定能生起菩提心。

  如果通過觀察自己而了知到在自己的相續當中已經有菩提心,那麼還要不要學《入行論》?要。因為它會讓你相續當中的菩提心不退轉,並它能增長相續當中的菩提心。

  自己看看,在座的各位都是修大乘佛法的,都是要修大圓滿法的,都是要即身成佛的,這就要看菩提心。若要進入大乘妙道,首先要發菩提心。在你的相續中有沒有生起菩提心?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你就應該認真地學修《入菩薩行論》。這樣的話,在你的相續當中就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很多人學修佛法很多年了,也許在相續當中已經有了利他心、菩提心,如果你能夠認真地學修《入菩薩行論》,它就能讓相續當中的菩提心不退轉並且增長,直到圓滿。所以,我們一定要學修大乘佛法,要學修《入菩薩行論》。

  這部論典為何而造?為想學修大乘佛法的善緣者而造;為了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不退且增長而造。寂天菩薩就是為了這樣的一種人、這樣的一件事而造的這部論典。這個時候要對照自己:你是不是這個法的法器?法器很重要。為什麼很多人受不到法益呢?因為沒有成為這個法的法器。如果沒有變成法器,怎麼能得到法益呢?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來做一個觀察,這個觀察是很重要的。自己到底有沒有變成這個法的法器?若是你真正成為了這部論典或者法的法器的話,你一定能受益,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法益。我們現在不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講別人,而是在講我們自己的修行。都應該對照對照自己,應該用佛法當鏡子來照自己。我們不是為了這些理論,也不是為了增加學問,我們是為了解脫和成就。為了解脫,為了成就,我們一定要運用佛法,對照自己,依法改變自己。學佛修行應該是對內,對照自己的內心,這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二。

  第三,這部論典屬於何種范圍?我們也要了解這個。三藏有屬於小乘的三藏,也有屬於大乘的三藏,這部論典是屬於小乘,還是屬於大乘?這裡講的是小乘法,還是大乘法? 若是屬於大乘的話,大乘有經藏、律藏、論藏,它是屬於經藏、律藏,還是論藏?

  這部論典屬於經藏,大乘經藏。這裡宣講的是佛第二轉法輪的內容。寂天菩薩是中觀應成派的論師,他所造的如《入菩薩行論》等論典也應該屬於中觀應成派的論典。尤其是第九品《智慧品》裡,主要抉擇的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前面幾品內容都是為了抉擇第九品《智慧品》,因為智慧是成就的要訣,解脫的要訣,而《智慧品》裡主要講的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所以,它是大乘論典,尤其是中觀應成派的論典。

  第四,具何種必要。造這部論典、學這部論典,有必要嗎?有必要。有什麼必要?為了什麼?學修《入菩薩行論》,能發菩提心,能行菩薩道,最終能證菩提果,這就是必要。

  大家說得都輕松:“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真正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就要學修《入行論》。只有如理如法地學修《入行論》,才能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終能證菩提果。這就是造《入行論》的必要。你看,我們這次學修《入菩薩行論》多重要啊!只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後才能成就佛果,才能證得無上菩提。

  第五,全論何義。即整部論典的內容,《入菩薩行論》從前言到結尾之間所闡述的內容。《入菩薩行論》所講的、所闡明的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乘道次第,可以說包括了顯宗基道果的一切修法,這是它的內容,整部論典當中所闡明的、所宣說的就是這些。

  以上就是五條規則。當時,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傳講論典的方式就是按五條規則來宣講的。那些班智達們講經典的時候,是以五種圓滿的方式講;他們講論典的時候,以五條規則的方式講。今天我們講的是五條規則的宣講方式:首先要了解作者;其次了解這部論典為何而造,為了什麼而造的;再次,這部論典是屬於大乘,還是小乘,是經藏、論藏,還是律藏;第四,造這部論典有什麼必要,學修這部論典有什麼必要;第五,從前言到結尾,整部論典的內容怎麼宣講的,怎麼闡述的。這裡講的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乘道次第,是整個大乘佛法的基道果,即一個人要成佛,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從最初發心開始,到入道,再到最後圓滿的過程。這些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我們今天沒有講論典的內容,先了解一下《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是很有必要的。佛教裡有經典和論典,經典是佛所說的,論典是佛的弟子們、具有成就的人所造的。內道(指佛教)的論典必須要具足兩個功德:其一,降伏煩惱,消除煩惱。你學它、修它,能降伏煩惱,能斷除煩惱,具有這個功德,才是真正的論典;其二,救護、救度,從三惡道中解救眾生。學修這部論典,最起碼不墮落惡趣,能獲得解脫。若是能從三惡道中、從輪回中解救眾生,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斷除煩惱,具有這兩個功德,才能稱為論典。

  佛教的論典不是誰都可以造的。第一,要證悟空性;第二,要親見本尊;第三,要精通五明:這樣才有造論的資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造論的,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可以造;真正親見本尊的人,他親自見到了本尊,已得到了本尊的攝受,可以造論;還有一種是精通五明者也可以造。

  剛才我們為什麼首先要講這五條規則呢?我們開始要學修《入行論》了,這是部論典,不是經典,不是佛親自宣講的,是印度的一位論師造的。這就需要觀察。有些人什麼書都看,都學,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關於造論,現在的社會上很亂,拿起筆就可以開始造論了。自己先要看看,不能什麼都盲目地去做、盲目地去接觸,應該用觀察力去觀察。這些都不是隨便的事,不能隨便。

  隨緣不是隨便。不能分別,但是一定要分辨。要分辨善惡,要取捨善惡,要分辨好壞,要取捨好壞。如果連善惡都不分辨,好壞都不分辨,那變成什麼了?蓮花生大士說,你的見解比虛空高,取捨因果比面粉還細。什麼意思?你證悟了空性,一樣要分辨善惡,一樣要取捨善惡。所以不能一說“一切平等”、“不能分別”,就開始不分辨了,那就又墮入了無邊、空邊,這不是真正的中道,也不是真正的正道。

  大家先要以智慧觀察。無論是依止善知識,還是親近善知識,無論要學修什麼法門,什麼論典,首先應該要了解。剛才講了,盡管沒有什麼太多准備,但是今天的日子非常殊勝,所以就從今天開始宣講本論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1、請簡述本論宣說方式的五條規則。

  2、內道論典應具有哪兩種功德?



 

上一篇:傳喜法師:先生在外面有第三者了該怎麼辦
下一篇:達真堪布:寂天菩薩七種稀有的傳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