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經》,請大家看經文第八品「積功累德第八」,今天我們從「所修佛國」開始看: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段經文的科題是「成就妙土」。這是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大願之後就開始修行,「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他的目標、他的理想就是莊嚴妙土,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心非常專一,沒有任何其它雜念,所以最後就能成功。這段經文說『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這個佛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開是開放、張開,廓就是開廣空虛,所以「開廓」合起來的意思叫做空廣開闊。這是說它的面積是非常廣大,有多大?是盡虛空遍法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它沒有邊際,虛空法界是無窮盡,極樂世界也是無窮盡。《往生論》上說極樂世界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就是這個意思,所謂「開廓廣大」。
『超勝獨妙』,這個妙是微妙,非常精彩、非常微妙,這個妙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無法能夠找個比喻來形容,在世間任何一樣東西都比不上它,所以叫做「獨妙」。「超勝」是超過一切諸佛的國土,所有國土都沒辦法與它比,所以它是非常精美。這是極樂世界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超過所有一切的世界,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發的願,他希望自己所建立的國土超過諸佛剎土,他修成功了。這個「獨妙」在古德的批注裡列舉了幾個方面來說,這裡舉出四個方面說它怎樣獨妙、怎樣精彩。第一是「佛身光壽超過諸佛」,阿彌陀佛的光、壽命都超過其它一切的佛,所以阿彌陀佛又叫做無量光佛,又叫做無量壽佛,無論光還是壽都是無量的,尤其是光,所謂「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說超過一切諸佛。第二方面獨妙妙在哪裡?是說「名號利益,獨出難思」,這句阿彌陀佛聖號非常美妙,叫做妙音,只要能夠聞到這句佛號,就能夠發起信心、發起願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往生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不退成佛,這是一切他佛名號沒法比的。而且這句名號是十方一切世界都能夠聽聞到,為什麼?因為十方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都贊歎極樂世界,鼓勵一切眾生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是非常獨特、美妙,不可思議,這句佛號念十句都可以往生。
第三方面是說「往生正因,易修易獲」,很容易修、很容易獲得,想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行了,這是在本經第二十四品裡說到的。真正想往生的人,無論男女老幼,你忙還是不忙,工作如果忙,一日能九次十念法也行,如果時間多可以多念,無論是利根還是鈍根,都可以念,很容易修。這句佛號誰不會念?個個都會,但是得到的果是往生極樂世界,甚至是五逆十惡的罪人,在臨終的時候連地獄相都現前了,這個時候有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能夠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往生的果很容易獲得,這是第三方面。第四方面是「生後得果,太頓太高」,往生之後你所得到的果太頓了、太高了,頓是說快速、頓超,高是什麼?指他的果位非常高。一個從來都沒修行過的人,甚至造作了五逆十惡種種罪業,臨終十念就能夠往生,而且一往生就是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你這一生必定能夠成佛,像彌勒菩薩一樣作補處菩薩、後補佛,你說這個是不是太高了?在極樂世界四土,最低的一層叫做凡聖同居土,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一樣能得到這些功德,就是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這就是說獨妙。確實,除了極樂世界之外,其它一切世界都沒有這樣殊勝,這充分體現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所制造出的方便善巧的法門。
下面說『建立常然』,建是說剛剛開始興建,立是已經建成了,「建立」是說從始到終極樂世界已經建成了,花了多少時間?經文上說是無量劫。下面說到「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最初什麼時候開始建的?是法藏菩薩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座下發的願,發了願之後開始建。「建立常然」,就是從剛剛開始興建極樂世界,一直到無盡的未來,永遠都是這樣常然,它不會變化,不會好像我們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生命都有生老病死,植物都有生住異滅,它都有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它有衰、有變,衰是衰弱、衰退、退化,變就是改變,變壞了。極樂世界是永遠不會衰變、不會變壞,它不會有成住壞空,它只有成和住,不會有壞、不會有空,這個叫做常然。
這種常然究竟是怎樣回事?在我們的觀念當中,凡是物質都會有衰變,它不可能不變的,現在科學家觀察整個宇宙都在運動,世間找不出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連身體細胞都有新陳代謝,那極樂世界怎麼可以『無衰無變』?善導大師他解釋說,極樂世界是「無為涅盤界」,意思就是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現出來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法身當然是常然,當然是無衰無變。法身叫做不生不滅、本不動搖,不會有任何改變,所以極樂世界就叫法性土,完全是從阿彌陀佛法身現出來的;換句話說,阿彌陀佛的法身和極樂世界是一體,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而這個法身是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那我們是未來佛,所以我們也是同一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己法身的體現。
在密宗裡說極樂世界是常住不壞,「依密嚴住」,密嚴國土是密宗說大日如來的國土,也就是指極樂世界的莊嚴國土,所以在《大乘密嚴經》裡說「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說的就是與《無量壽經》一樣的。無量壽佛就是極樂世界的世尊,因此阿彌陀佛就是密宗裡說的大日如來,極樂世界也是密嚴國土。密嚴國土根據密宗《密嚴經》的批注裡說,密嚴國土就是「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也就是說如來清淨的自心所現出來的境界,它不是用物質的微塵所組合的。我們這個世界現在科學家已經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基本粒子就是佛法裡說的微塵。現在我們發掘出其實最小的粒子不是電子、不是誇克了,還有比這個更小的。以前認為電子、誇克就是基本粒子,現在發現還有一種微中子,微中子的體積、它的質量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可能這就是指微塵了,極微之微,最小的粒子。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一樣東西,無論是地球上的,還是太空裡的,全部都是這些微細粒子所組合而成。根據物理學的說法,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之後就出現了很多的微中子,它們慢慢慢慢組合形成了物質,形成了世界。大爆炸產生的壓力波,大爆炸推論是整個宇宙原來是非常小的一個粒子,但是它質量非常高、密度非常大,一下子爆炸出來,然後向外一直膨脹,這個爆炸,如果真有這個爆炸,產生的壓力波,可能就是佛教裡說的大三災裡的風災。一個世界的毀滅產生大三災,先是火災,然後水災,最後是風災,風會將所有的物質全部吹成基本粒子,全吹散了。有可能是這樣對應上。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是這樣一回事,是物質的宇宙。我們所觀察的宇宙並不是很大,用佛經的說法還未出一個娑婆世界,因為一個娑婆世界相當於十億個銀河系,我們現在還沒發現這麼多,乃至最遠最遠的星系都沒超過十億個銀河系之外。我們觀察的范圍還沒出娑婆世界,當然觀察不到極樂世界的樣子了。娑婆世界就是這樣的基本粒子組成的,它因為有這種組成、組合,它有形成、有衰變、有解散,解散就是毀滅,成住壞空,其實是粒子的形成與解體,就是這樣。不是說物質本身有成住壞空,基本粒子它不會有成住壞空,只是組合。但是在極樂世界它完全不是這樣,它不會有這些基本粒子,它的物質世界也不是這樣組合,完全是法性的流露、法身的體現。法身不是物質,非物質、非精神,我們六根沒法接觸到,但是它確實存在,它的功能就是能現出境界,根據一個緣就能現。怎麼現?在我們娑婆世界,是隨著我們的妄心變現出虛妄境界,就是五濁惡世。而在極樂世界是隨什麼緣?隨阿彌陀佛的願力,隨眾生的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它就現出極樂世界。所以它的構成完全跟我們娑婆世界不一樣,它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24:00-)
這是講極樂世界是莊嚴的妙土,那它怎樣形成的?完全是我們的清淨心,所以下面一段經文是說淨心,清淨心。阿彌陀佛在因地裡就是修清淨心,修得很純,一點雜質都沒有,所以能夠現出這種極樂世界的淨土。我們看經文,頭兩句是總標,是個總示: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無量劫』是說時間的久遠。這件工作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阿彌陀佛發願之後,是無量劫的修行,才能把這個願落實到堅固,沒有絲毫欠缺。這是他老人家大慈大悲,如果不是大慈大悲他沒可能有這樣的耐心。我們修行,為什麼有的同修覺得自己不夠精進?修行一段時間精進,一段時間就退了,有惰性,不能夠勇猛精進,不能夠堅持,原因何在?就是慈悲心不夠,看到眾生苦難、看到正法衰沒沒這種感觸,不能夠奮起,到最後都麻木了,甚至變成佛法裡的老油條,這就是因為我們慈悲心沒生出來。所以學佛看你有沒有進步,不是看你每天做多少功課,這個是形式、表面,最重要是看你的慈悲心有沒有增長,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大慈大悲,所以菩薩的慈悲心是他修行的動力。法藏菩薩『於無量劫,積植德行』,「積」就是累積,功德要一點一點的累積,「植」是種植,好像種樹,你要種成一片樹林也不是短時間,所謂「十年樹木」,這個是比喻功德善行都要用長時間不疲不厭去積累、去種植。下面經文為我們分別說明,首先是「自利行」:
【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一小段的經文是說「離欲念佛」。『不起貪瞋癡欲諸想』,這是說離欲。貪瞋癡叫做三毒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而三種裡最根本的就是貪,人有貪心,得到了,他就會貪心更加增長,得不到他就會瞋恚,在貪逐外境過程當中增長愚癡、增長欲望。欲望通常我們說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如果有一條就與地獄結上緣了,更何況如果五條都具足就麻煩了。所以修行首先要放下欲望,就是放下貪,先放下外界的身外物,對身外物不貪了,再慢慢放下內心世界裡的種種妄想。如果人欲望很多,他的妄想一定會很多;如果一個人沒欲望,他的妄想很少,所以法藏菩薩在這裡修行,就是從心地裡修,「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一切妄想都放下,內心裡不起了。
對於外面的塵境,『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叫做六塵,塵境,外界的,也不貪著了。色是眼所對,眼看到的是色,耳聽到的是聲,鼻聞到的是香,舌嘗的是味,身體是觸,意所想的、所接觸的都叫法,即是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裡不會起貪著;這裡不是說不接觸,是說不貪著,你接觸可以不起貪著。如果不接觸那不是變成個石頭人?眼看不見,耳聽不到,鼻也聞不到,那不是一個石頭?這樣學佛不行,學佛是什麼?愈學愈聰明,愈學愈有智慧。智慧怎樣來?當你的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會產生智慧,這個智慧是自性裡本來具有。當我們心一動,一隨著外面的塵境隨波逐流,收不回來了,你的智慧就失去了,起的就是煩惱,起的是分別執著。所以修行就是從你的六根接觸六塵裡面去修,就是練這個功夫。
我們一般說不起心不動念很難,沒錯,非常難,那怎麼辦?念佛,將我們一切的念頭歸一,六根接觸六塵,無論這個境界是順境還是逆境,自己喜不喜歡、自己會不會討厭,我都不予理會,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念這句佛號,這就是真正念佛人。念佛人不是說躲到山林裡去閉關,這樣修修不成,你以為你已經修得很清淨了,一出來外界,一接觸,即刻你的功夫就亂了。所以修清淨心不是叫你不接觸外界,不接觸當然不起念頭很容易,但這不是你的功夫,你是借助外緣而已,將你的煩惱包裝起來,你自己發現不了。但是一到境界上煉,你煩惱就出來了,貪瞋癡欲諸想就起了,這個時候就對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治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就是煉真功夫!順心的境界我不起貪心,逆著我的意思的境界,我不起瞋恚心,保持心地如如不動,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功夫就叫做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的最基礎,這種功夫往生就有把握。
所以法藏菩薩他怎麼練?也是用念佛。『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法藏菩薩他自己就是用這個法門成就的,念佛成佛,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靠念佛成佛的。法藏菩薩他自己是過來人,所以他創的淨土法門自己先要親身體驗過,成功了,他才能夠推介;自己沒修成,你介紹給別人沒用,別人不肯信服。所以想去度眾生,首先你要自己修行,修成就了就能度眾生。法藏菩薩在這裡就是用大勢至菩薩的修行方法,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是憶佛念佛心裡就有佛,「憶」是想著、掛著,「念」是口念、持名,他念他憶的是諸佛所修的一切善根,這個善根包括佛在因地裡的菩薩六度萬行,也包括諸佛如來成就之後廣度眾生。我們專門憶念阿彌陀佛,口裡持名,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憶怎麼憶?你別自己胡思亂想,讀《無量壽經》就是憶,這部《無量壽經》就是介紹阿彌陀佛『所修善根』。他的因地發願,四十八大願,他這裡說的積植德行,無量劫來積植德行,都是佛的「所修善根」。我們以阿彌陀佛為師,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講阿彌陀佛,所以經常讀、經常研究、經常聽經,專聽《無量壽經》,這就是憶佛念佛。阿彌陀佛是這樣成就的,我們每個人想往生極樂世界也是這樣成就。《華嚴經》上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切菩薩想要成佛到最後都要念佛,不念佛怎麼能成佛?
在《觀佛三昧經》裡就將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經裡說,「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就是講給阿難聽,你現在一定要善持,持什麼?持念佛法門,別忘記、別失去。下面說的最精彩,釋迦牟尼佛說,「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這裡說得很清楚了,釋迦牟尼佛怎樣成佛的,十方諸佛如來怎樣成佛的,包括賢劫千佛。賢劫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大劫,叫做賢劫,賢是聖賢的賢,因為在這個大劫裡前後會出現一千尊佛,這個數量非常多,所以叫做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後面第五尊就是彌勒菩薩他成佛,後面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釋迦牟尼佛說我與這些諸佛如來,從初發心都是「皆因」,皆就是都,都因為「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諸佛如來的智慧,怎樣得到?念佛三昧。所以這裡說得很清楚,十方諸佛如來全都是靠念佛成佛的。
所以淨土法門、念佛法門是包含廣大,像大海,所有河流全部流入這個大海,它包羅一切。法藏比丘這裡就是這樣,因為「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樂就是很樂意,一心一意就做這件事,除了念佛之外,其它什麼都不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是成佛。成佛之後做什麼?還是念佛。你看本經第三品裡說的,「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三世諸佛佛佛相念,佛就是念佛,所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離不開念佛,這是佛所修的善根。念佛是諸善中王,一切善法裡這個第一,最殊勝,直接了當幫你成佛。我們想要最快速成佛,那就是念阿彌陀佛,持名念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收攝一切功德,一切諸佛如來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裡,只要你口裡稱念,心裡用心去聽,你的功德就得到了,你就是修佛的善根。下面經文又說到: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谛門。植眾德本。】
這四句一口氣讀下來,說的是阿彌陀佛的行持。『行寂靜行』,是說心非常寂靜,是說究竟的清淨,就是說涅盤。涅盤不是說人死了才叫做涅盤,如果說人死叫涅盤,那你不用修行了,因為個個都會得涅盤,不是這樣解釋的。涅盤的意思就是,一切的煩惱都斷除了,完全恢復到自性這種寂靜,這種寂靜是我們語言思惟都達不到的。法藏菩薩住真實慧,他能證入涅盤境界,他遠離一切虛妄。這個虛妄就是不真實,虛假不真實,在《圓覺經》裡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虛假的、浮動的心,又有多種巧見,就是很多心眼、很多心思、很多計謀,這樣的人,「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他與佛道就偏離得很遠了。修佛、學佛一定要從真實心中去修,不可以有半點虛妄,這個很重要。用世間這一套機心、虛偽,搞很多花招、很多巧計,最後是害了自己,用盡心思,最後人算不如天算,逃不出因果,在裡面做了很多很多意惡,將來一定會下三惡道。所以學佛一定要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規規矩矩,不要有偷雞摸狗的想法,別想著走快捷方式,投機取巧,這些心理要不得,一定要放下,你想往生才有指望。而《涅盤經》裡就說得更深刻,「一切惡事,虛妄為本」,一切的惡業虛妄是根本,所謂虛假、浮誇、狂妄、自欺,這些叫做虛妄,它會生出種種的惡事、惡業,所以法藏菩薩在這裡示現要『遠離虛妄』,杜絕一切惡業的根本。人的心如果浮動,甚至虛偽不真誠,種種的妄念,這些一定會引起你造惡業。
下面說『依真谛門』,「真谛」就是真理,一切世出世間的道理絕對不是虛妄的,這個叫做真谛。佛法裡說的真谛,它的術語是講二谛,一種叫世谛,一種叫做第一義谛。世谛就是隨順世間,佛講法有時候是隨順世間講,有時候按照自己境界講出來,隨順世間眾生講,眾生容易明白,這個叫做世谛。譬如說要斷惡修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去廣度眾生,這個就是世谛,眾生能夠明白,因為是實實在在的,可看得到的,可以想象清楚的,我們用思惟能達到的、能夠理解的,這個都叫做世谛。但是如果說,度盡一切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是《金剛經》裡說的,這就是講第一義谛,第一義。第一義就是真實的講法,佛不是隨順眾生講的,是把自己的境界講出來,這個叫做中道。度眾生要去度,但是沒有度眾生的念頭,所以終日度眾生,終日無度,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是真谛。
所以法藏菩薩依真谛門,『植眾德本』,這個德就是善,修一切的善法要抓住根本,這個根本是說什麼?第一義谛,就是依真谛門,要依智慧,般若智慧。所以修善法又不著善法的相,修的時候任何煩惱都沒有。如果我們不懂得這樣去修行,認為學佛了我就要多做好事,做的過程中因為沒智慧,不能觀照,在裡面著相,著相就會生煩惱。譬如說當我做了很多好事,為眾生、為佛法,結果得不到別人的承認,甚至別人還要批評你、毀謗你,不會贊歎你,你的心裡就很難過,生出煩惱了,以後不再做了。這就是什麼?沒依真谛門,所以修的善夾雜著煩惱去修,得到的只是人天的福報,在六道裡的福報,它不能幫你了生死,這個不叫功德,最多就叫做福德。所以智慧非常重要,有智慧是什麼?我是這樣修,修了之後不著相,做的時候很認真的做,做完就放下,想都不想,不放在心上。別人問我做了什麼?什麼也沒做,沒做,「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人家毀謗你、人家障礙你,你還是點下頭笑笑,都是好事,為什麼?不用這麼辛苦,以後不用做了。有緣就做,沒緣,有人障礙就是沒緣,沒緣就放下,還是這樣愉快、這樣快樂,常生智慧。所以依真谛門非常重要。
這裡說的「植眾德本」,還有一種非常特別的說法,在日本親鸾大師《教行信證》這本書裡說,他說「德本」說的是德的根本,就是講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句名號是萬德之根本,你能夠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功德是圓圓滿滿的,這一句裡就成就了諸佛如來的功德,所以你說它是不是德本?能將你的業障消除,能將你的災禍轉變,不僅是轉災禍,災禍是小事,幫你轉凡成聖,幫你成佛,就靠這一句佛號足夠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植眾德本。問題是相信它的人不多,所以你不肯念,如果你真正相信,你一定會肯念,你會抓緊每一秒鐘都不放過,拼命念。為什麼?念一句就是積累成佛,佛的功德,念兩句,兩句的功德,句句都是圓滿的佛功德。但是當然你要用至誠心去念,將這句佛號念熟,將妄念念掉了,沒妄念。現在你有妄念是什麼原因?你沒念熟,這句佛號念的功夫不夠,所以它還沒有能力抵抗你的妄想。妄想太熟了,你不想打它都會自己打出來,天天都打妄想,妄念相繼,我們一天到晚都是妄念相繼。現在換成淨念相繼,你這樣去轉變,要花一段功夫,這個就要下一段苦功才行,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原來熟的是妄想,現在生疏它;原來生疏的是阿彌陀佛佛號,現在要念熟它。要咬緊牙關,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梅花香自苦寒來,要下一段苦功夫。真正過得關了,這句佛號就是輕裝上陣,念就很容易,它自然就淨念相繼了。念習慣了,將你的菩提心能夠念出來,菩提心就是一切善法最殊勝的,成佛就靠菩提心。
有些人說我不知道怎樣發菩提心。沒關系,你就聽經、念佛,聽經是啟發你、鼓勵你,念佛是幫你消業障,將你的業障消除了,菩提心自然就現出來。因為菩提心是你本性裡自然就有的,它不是從外面來的,它是自性性德,用念佛將你的煩惱妄想習氣念去了,等於是掃地掃得干干淨淨,地面的樣子就出來,所以菩提心就是本來的樣子。這句佛號所有功德都涵蓋在裡面,《華嚴經》裡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是無量,無量也即是一。這個一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我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功德是圓圓滿滿,所謂萬德洪名。萬是指圓滿,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將所有諸佛如來功德都得到了,一即一切。我念這句名號,所謂「名召萬德」,將萬德召來了,萬德歸到一句名號,我現在又持這句名號得到萬德。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成佛法。成佛的法門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他是這樣過來的。
前面我們看到《觀佛三昧經》裡他給我們講出來,他是靠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在《阿彌陀經》裡也跟我們透露出來,他在五濁惡世能夠成就菩提,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依靠這個法門。「行此難事」,這個難事就是難信之事,這就是淨土法門,難信,但是它易行,很容易,念阿彌陀佛真是再容易不過,就四個字你念下去就好了,可以成佛。釋迦牟尼佛這樣成佛的,他在這裡為一切眾生說此難信之法,他先身教用這個法門成就,然後再言教為我們說淨土法門,所以「植眾德本」原來就是念佛。下面經文又說到: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是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在涅盤之前為弟子們留下的遺教,教我們什麼?「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身心的壓逼、煩惱這些就是苦,一般說百苦交煎,我們在欲界裡百苦都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等,這些就叫苦。這些苦都不計較,真正修行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裡他都不計較,他不會去選擇境界,他不向外求,他只是向自己內心求,自己能夠不起貪瞋癡欲諸想,就不怕外界的折磨,禅宗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在境界裡不分別、不執著,苦就沒了,所以不計眾苦,自然就不苦了。苦是什麼?你計較出來的,怨天尤人,在那裡抱怨、不甘心、委屈、怨恨人,你自己招來的苦報。譬如說,有個人他雙腿截肢,非常苦,我們看他苦,但是他可能自己很開心。別人問他你苦不苦?他說不苦,我還有兩只手,雖然沒兩條腿,但我還有手,我已經覺得很滿足了,還可以吃飯,還可以寫字。像劉素雲老師的姐姐,劉素青老菩薩,她晚年得了癌症,截肢截了一條腿,大家如果看她往生的影片,你說她苦不苦?她很開心。別人覺得她苦了一輩子,一生都是在苦難中度過,她自己?念阿彌陀佛,「不計眾苦」。所以苦完全是你自己心裡的執著,放下了就不苦了,將欲望降到最低,自然苦就少,所謂「少欲知足」,知足就常樂,多欲就會很苦。
譬如一個人在香港工作賺錢,如果很節約用,很節省用,其實過得會很輕松自在。但是如果你看別人每個季度都換新裝,又要換季了,別人要去買新衣,我也要去買新衣,與人攀比,別人花錢大手大腳,你也跟著大手大腳,那你就很苦,為什麼?多欲。其實需不需要穿那麼多衣服?需不需要用那麼多享受品?其實不需要。有的人就說,你說學佛人如果成天只是穿那一套衣服,不換衣服,笑死人。有一次別人就這樣來問我們師父怎麼辦?師父說:笑死是他死,不是我死,我很快樂。所以不要為別人活著,自己能夠少欲知足,你自己會有喜樂,自己心裡很坦然,不會有恐懼,不會有憂慮。欲望多的人談不上學佛,他對世間還有很多種的貪戀放不下,怎麼學道?根本就沒有出離心!深愛娑婆世界,不肯出離。所以少欲知足非常重要,你想往生極樂世界,你將你的欲望,對娑婆世界的所有欲望統統放下,你就得安穩了,你就安樂了,天天好像在天堂一樣生活。別人看你好像粗茶淡飯,穿得很樸素,住的房子又很小,但你自得其樂。
在現在的亂世裡面,平安就是最大的福。為什麼現在叫亂世?人心壞了,你看殺盜YIN妄,現在的人做得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嚴重,倫理道德完全不講究,因果根本不相信,所以為所欲為,就叫亂世,人行為都沒標准。所以在現在這個時代,別想有什麼大作為,我自己也都不敢再想弘法利生有什麼大作為,不敢想了,為什麼?現在叫做法弱魔強,魔很厲害,到處都是魔,你想要弘法處處都是障礙、處處都碰壁,完全收回來。好在現在還有個網絡遠程教學的工具,不會受人的干擾,你可以將你講的錄下來,眼前不需要有聽眾,錄下來放在網上,大家願意聽的就聽,有緣就來聽。這是我們師父上人說末法時期最好的弘法工具。你沒有道場別人不會來爭、別人不會妒忌,你下面沒人,別人不會擔心,自己孤家寡人,獨來獨往,好似閒雲野鶴,別人就不會戒備。你不會與別人爭,「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你就能在這個世間可以生存下去,你的弘法一點點空間還可以勉強允許你存在。你想搞大就不行,一定要用最低調、最卑微的方式,這樣別人才能夠不會嫉妒障礙。所以少欲知足,連弘法利生都要少欲知足,別想有什麼大作為。
什麼時候佛法才會大興,人人都能學?一定是眾生的福報現前,災難苦報受夠了,眾生肯回頭了,這個時候才可能會興旺,現在沒到時候。我們要審時度勢,進退都要懂得時勢,「識時務者為俊傑」,你自己要識時務,別硬碰硬,到時碰得頭破血流。去年一年,就是為了護世息災我們弘法活動搞得比較多,見好就收,再做下去障礙就不得了,自己的道業也很難成就,對自己、對眾生都沒什麼好處。所以知足非常重要,知足你就安穩。經上說,能夠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他都安樂;不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天堂裡,他都有不合他意思的。《法華經》裡說「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所以你說多重要,少欲知足才能修普賢行。普賢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求生淨土,這個人一定要少欲,這是基礎。生活一定要降到最低,別講究什麼享受,吃有三餐,能吃飽就足夠了,別貪求好味道。我們吃就吃素,清茶淡飯,有溫飽夠滿足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還處於饑餓,世界糧農組織統計,現在處於饑餓狀態的人口有十個億。所以我們吃一餐飯能得到飽暖,已經是比十億人要有福報了,還有什麼求?住的地方,有個小小的屋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真正求就是求道業,好好念佛求生淨土,有緣為眾生為佛法做點好事,沒緣別去攀緣,這樣是最好。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就是善法,古印度說黑白,白就是說善,黑就是說惡,中國說善惡。什麼是善?利益眾生的就是善。什麼是惡?利益自己的就是惡。所以善惡的標准很容易分,你是自利還是利他,如果是為了自利而損害他人,這個就是大惡,損害他人想自利其實是害了自己,是損害自己,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所以法藏菩薩在這裡專門就修一切善法來利益眾生。而利益眾生也不會執著利益眾生的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叫依真谛門,遠離虛妄,行寂靜行。完全是看破世間一切,不著一切善法,但是又不離一切善法,所以他專求白法,專門利益眾生,而這個利益是真實之利,惠利群生,就是經文前面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什麼是真實之利?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幫助眾生往生成佛,這個是最真實的。
『志願無倦』,「無倦」就是無厭倦,不疲不厭。好像普賢菩薩《行願品》裡說的,每發一條大願最後都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絕對不會說現在累了,現在偷偷懶,現在休息一下,沒這些想法。永無止境的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一個方向、一個念頭就是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志願從來都沒疲倦過,沒退心。
『忍力成就』,這個忍就是菩薩六度裡的忍。忍一般說有三種,第一種是安苦忍,對世間種種違逆的事情能夠忍受,自己不順心要能夠忍,逆來順受。第二個是別人來損害我們、障礙我們,甚至殺害我們,我們都要忍。所謂冤親債主來了,要忍,你不可以與他對立,對立,你忍不過去了,這仇就愈結愈深;忍了,忍過去之後,他的債討完了,他就不會再刁難你。在債沒還清之前,你要忍。忍不是說我咬緊牙關,心裡很難受,但是都要拼命去忍,不是,這不叫忍。內心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做還債想,歡喜還債,還清了,就不欠他了,不欠他了,我可以度他。常作報恩想,他是來考驗我,是來消我業障的,我不可以與他逆反、對抗,我是怎樣?用感恩的心態,如果沒有他這樣來磨煉我,我的修行功夫提升不上去;凡是來折磨我的人我都要感恩,這是善知識。修行道上如果說什麼都是順的,你就不會有成就,成就都是逆著來成就的。為什麼?遇到逆境你才能將你的習氣放下,如果沒遇到逆境,你自己有什麼習氣你都看不到,一定是在逆境裡你才發現,我怎麼會煩惱、怎麼會難受?原來我有這些習氣,要改,所以對方是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我們還要逆反,還要與他對立,這樣對不起善知識。所以這樣去忍,慢慢將你的心忍到完全平了,順境、逆境我都可以不動心。到了對一切法無分別了,遠離分別這叫法思維忍,第三種忍這就叫做忍力成就。所以所謂忍力成就就是在一切境界裡不分別、不執著、不對立,更加不起貪瞋癡,忍成功了,這叫做忍辱波羅蜜。所謂波羅蜜,翻譯成中文叫做到彼岸,我們中國話叫到家了,忍辱到家了,就成功了。所以法藏菩薩在因地裡修忍辱行,什麼都要忍,不順心的要忍,忍到你順心,將你的心順,心平氣和,這樣你才叫做忍力成就。
我自己煩惱習氣也很重,來到師父身邊修學,最大的收獲就是修忍辱,什麼都忍,將自己原來的知識分子習氣放下。特別是現在將所有對外弘法活動都停止了,回來老老實實做一個平常人,沒外面那些風光了,看不到別人的贊歎,別人的恭敬、別人的供養全都沒了,這是自己主動放棄。然後來這裡,在廚房工作,做早餐,來做服務,忍到自己很安穩,這才叫成功。其實再看,這樣的日子才安穩,你在外面風光,風光不了幾日,你得名得利一定會有障礙,名利不是好事,名利愈少愈好,名利招魔。我們去年一年在外面弘法,感觸非常多,真真正正明白,為什麼祖師大德一生都不出來。好像印光大師一生都默默無聞,到七十歲以後才開始給人回封信講講佛法,別人將他的信件、文章發表出來,大家才知道他,將他的書信、文章會集起來,做成《印光大師文鈔》流傳後世,他往生之後才成名。而《文鈔》可以度末世九千年的眾生,真是叫做厚積薄發,積累得厚,植眾德本,積功累德,積了一世七十年,發出來的力量就非常大。師父上人勸我學印光大師,所以我就決心向他老人家學,這一世人不再出來弘法都心甘情願,好事不是壞事。出來弘法你一定會成名,一成名就不是好事了。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這個說「利他行」: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谕策進。】
這四句經文,意思就是說對於一切的有情眾生,心中都常懷著大慈和安忍。慈悲心非常重要,慈悲心流露出來,就是對一切眾生都能安忍。眾生有他的習氣,甚至有時候習氣很重,你要去忍受,你與他相處一定要怎樣?這裡說『和顏愛語』,顏色,你的表情、態度一定要和悅、和諧,不可以有對立。愛語,是說的話一定是他能接受,對他有利益,這是菩薩四攝法之一。四攝,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就是用這四攝法與眾生相處,你能夠將這四攝法用得好,你與一切人都能和睦相處,大家都喜歡你。布施就是什麼?幫助人,說得通俗一點多去請客、多送禮,多幫助人,與人為善,這個就是布施,助人為樂。愛語是說話一定是對方能夠有收獲、有利益。他如果是一種個性很剛強的人,你就不能用非常嚴厲的態度與他說話,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說;如果是對方能夠接受的,或者是他跟你學習,而且很真誠、很好學,你就可以很嚴厲,幫他大幅度提升。這個要懂得觀察人的根機,所謂要察顏觀色,就是觀機,他是什麼根性、什麼根機,你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他很好學,你講得太客氣了,他學不到東西,他提升得太慢,你對不起他;如果他很剛強,他不能接受你,你不能用很剛強、嚴厲的口吻,你要很含蓄、很柔和,點到即止,這就是藝術,待人處世這就是學問。利行是利益眾生的行為。同事是同眾生一起做事、相處,不離開眾生。這就叫菩薩四攝法。
「和顏愛語」為了什麼?『勸谕策進』,「勸」是勸說、勸告他,「策進」就是鞭策他、鼓勵他精進,是向佛道上精進,這是菩薩度眾生用這種方法。所以我們幫助別人要懂得看時機,要用智慧、要用慈悲,你真正有大慈大悲,你就懂得觀機,智慧自然就會出來。他對你有一分的信心,你就說一分話,對他的勸谕策進就有一分;他對你有十分的信心,你就用十分的勸谕策進。古人說「信而後谏」,這是孔子說的,他對你有信心,你才可以勸谏他,如果他對你一點信心都沒有,你這樣說的話,他一定會起逆反,那效果可能就會適得其反,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的智慧。下面經文說到: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谄曲之心。】
這是法藏菩薩為我們做表率、做榜樣,他是盡未來際『恭敬三寶』,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是永遠都要這樣做。「三寶」是佛法僧三寶,代表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本師;法,佛不在世了,我們以法為師;僧是聖賢僧,善知識。三寶的存在,眾生就有出離六道的機會,所以我們恭敬三寶也是幫助眾生,自利利他。眾生見到我們恭敬三寶,他們也會生起恭敬心,我們要做這個好樣子。如果我們對三寶不恭敬,眾生看到我們這個樣,他更加不恭敬,要知道學佛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的利益得到多少完全是從恭敬心中得來的。
『奉事師長』,尤其講到教自己的老師,尊重奉事,為師長服務。「師」就是老師,「長」也包括自己的父母、長輩和領導,都可以用長來包括,這些都是我們孝順服務的對象。所謂孝親尊師,這個是學佛的大根大本。一個人能不能在佛法上有成就,就看他有沒有這個根本,能不能夠孝養父母?對父母是不是真正有孝心、有愛心?對老師是不是真正的恭敬,還是表面一套,背面一套,陽奉陰違,搞虛假、造作,這些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假學佛就得不到真果報。法藏菩薩是孝親尊師,一切從真實心中做出來,沒有半點的虛假,『無有虛偽谄曲之心』,一點這個心都沒有。「虛偽」就是自欺欺人,學佛人裡很多都有這個毛病,就是怎樣?自欺欺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什麼?明知自己有過錯不肯改,這就是自欺欺人。欺人別人未必受到損害,自欺損害就大了。所以學佛,過去李炳南老居士說,要改心,改是改這個心,心裡有很多骯髒東西要清除干淨,自私自利、貪瞋癡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要清除得干干淨淨,你才到佛法的大門口。這些沒清除干淨,你學佛是假的,門都沒入。甚至你學到變成個大通家,佛經看得很多,著作等身,又怎樣?習氣毛病一點都沒斷除,拿這些佛法來包裝自己、美化自己,這就叫做自欺。所以學佛一定是改變自我,將自己的毛病習氣改除,這叫做真修行。
天天都要改,最好的方法用《感應篇》做為功過格,《感應篇》一百九十五條每日對照自己,一千二百八十八個字每日讀誦,做為自己的定課,讀的時候就反省,我哪一條犯了,哪一條做得不好,要改過自新。印光大師當年就非常提倡用《感應篇》來修行,這個是真智慧。將我們的虛偽谄曲之心完全清掃掉,這個谄曲是什麼?是對人的,恭維人、奉承人、谄媚巴結,這個心是虛偽的。學佛一定要用真心,真心就是正直的心,沒任何彎彎曲曲、自私自利的想法,有自私,心就不直了,《維摩經》裡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菩薩行的根本,所以修自己的心最重要。學佛如果是學到很有本事,做個佛學家,能升座講法,但是不是在心地裡修,沒有真實的修行,這樣是假的。一定要從真實心中去修,這才叫做大丈夫事。下面我們再看經文講自利利他之行:
【莊嚴眾行。軌范具足。】
『莊嚴眾行』,這個「眾行」是指菩薩的六度萬行,一切的行持要「莊嚴」。莊嚴有兩種,一種是智慧,一種是福德,以智慧和福德來莊嚴眾行,將自己的六度萬行、一切行持都莊嚴起來;也就是說一切行為裡都是修福修慧,都具足智慧和福德,這個叫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軌是軌則,范是模范,你所修的、你所行的具足福德智慧,你的言教、你所講的可以成為大家的軌則,你所做的、你所行的成為大家的模范,所以叫做「軌范具足」。也就是說做大家的好榜樣,學佛人,在家人要做在家人的好榜樣,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怎樣才是做好榜樣?將三個根落實,第一個《弟子規》,第二個《太上感應篇》,第三個《十善業道》,這三個根你完全落實在你的生活當中,落實在待人處世,你就可以做到「莊嚴眾行,軌范具足」,所以這種基礎一定要牢固。
學佛大忌就是好高骛遠,尤其我們這種知識分子,我自己是過來人,很清楚,都有好高骛遠的習氣,一入到佛門就喜歡搞大經大論,跟人講得頭頭是道,口沫橫飛。做起來可能連一般常人都未必有別人那麼好,別人都能孝養父母,自己孝養父母做不到,奉事師長更加做不到,五戒十善也做不到,心裡還有很多自私自利、貪瞋癡慢,尤其是傲慢、名利心,這些都放不下。這個就不是弘法,講得嚴重一點這叫做以身謗法,毀謗佛法,為什麼?別人看你以為佛法就是這個樣,別人就會批評毀謗,別人不信。所以我們學佛人首先要自己做個好樣子,做個樣出來給人看,使人感動,這個是真正度眾生。所以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你能自利必定利他,你不用跟別人說,就用你的行為做個樣給人看就是度他,我們現在缺少的是這種人,我們要發願做這種人。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各位菩薩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