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五)

  庚九、降魔

  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菩薩要降魔時,首先放大光明,使魔王魔眾知道菩薩已經成道。光明的威勢震動了魔宮。“光明”指菩薩眉間放白毫光相。

  《大智度論》裡講:當時菩薩想,欲界的魔王心還沒被降伏,所以眉間放大光明,讓百億魔宮突然變得一片漆黑。魔王波旬特別氣惱,集合魔眾前來威脅菩薩。

  梵語“魔羅”,翻為障,就是會給修道做障礙的意思;又翻殺者,指的是行者常常自己放逸,自己入了魔,斷絕慧命;又翻惡者,指各種愛欲。《大智度論》裡講了四種魔: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是指心裡的貪嗔等煩惱。由於煩惱會損壞善法、會斷絕慧命,因此稱為魔;蘊魔,是指五取蘊是造苦的機器和出苦的器具,從這蘊裡源源不斷地出苦,逼迫眾生,因此稱為“魔”;死魔,指一期生命的相續到了最後,以死來斷除命根;天魔,指第六天的魔王、魔眾,喜歡擾亂修行人修善。這裡指的是天魔。

  “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唐譯本翻為“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實際上定也含攝在內。《西域記》裡講:當時魔王波旬帶領魔軍來威脅菩薩,菩薩入大慈三昧,凡是從空中拋過來的武器、刀杖等,自然變成一朵朵蓮花。魔王心生恐懼,領著魔軍驚慌逃走。這就是以慈心三昧降伏魔軍的意思。《大智度論》裡說: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總之,是以定慧力降伏魔軍。

  庚十、成道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裡講到“得了微妙法,就成就正覺”。那麼,“微妙法”是什麼呢?《維摩诘經》上說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所以“微妙”是指菩提,也就是指心的本性。

  世間人都推崇所謂的“個性”,其實個性只是由串習虛妄分別而形成的牢固心理習性。這並不是本性,因為:這是因緣所生法,有因緣時才表現它,沒有因緣就一無所有,所以這不是本性。比如在虛空中忽然顯現白雲,緣聚時暫時有一種假相,緣散時無影無蹤,所以這只是生滅的客塵法,而本性是不變的,所以不是一回事。那麼肉身是不是自己呢?決定不是!因為肉身也只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假合,同樣是“緣聚則有,緣散則無”。從微觀上看,只有一個剎那顯現一下假相就徹底消失,哪裡是本性呢?實際上,只有菩提才是本性,徹證了菩提就是成道。

  “微妙”,是指甚深難知,不是語言分別所能了知。《淨影疏》說:微妙法就是理。由於得到了微妙法而成就正覺。“理”就是實際理體,萬法的理體,什麼法都是由它而來。透徹了理體,就是悟了“微妙法”。世尊在這一天徹證了微妙法而成佛,叫做“成最正覺”。就是指成就了無上、圓滿的覺悟。

  《因果經》裡講到:當時惡魔退散後,菩薩內心清淨湛然。臘月初七的夜晚,菩薩放大光明,隨著入定,在定中思維真谛。這樣在萬法中禅定自在,看到了過去每一生裡所造的善惡業(就是發了宿命通),然後又看到眾生輪轉在六道中的情形,而發起大悲心。思維眾生在輪回裡無依無救!

  這一天過了初夜,進入中夜時,開了廣大天眼。當時觀察世間界,徹底地見到了世間相,就像明鏡裡映照影像那樣,看到世間眾生有無數種類,從此處死後生到彼處,隨著善惡業力而感受苦樂果報;又看到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道的苦樂。這時菩薩以天眼觀察五道,自己思維:三界中確實沒有絲毫安樂!

  到中夜窮盡,進入後夜時,以順行和逆行兩種次第觀察十二緣起,由此認識了流轉輪回和從中還滅的原理。到後夜就破了無明。明星出來時,開了智慧光明,大徹大悟。之後斷除習氣障礙,成就一切種智。

  庚十一、轉*輪

  釋梵祈勸,請轉*輪。

  《大智度論》裡說到:釋迦佛成道之後,五個七天裡默然不說法(其他經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三個七天裡不說法,有的說是五個七天裡或七個七天裡不說法等等)。當時佛自己講:“我的法甚深難知。”(就是指佛內證的菩提沒辦法用口說出來,也沒辦法以分別心緣到,所以說“甚深難知”)。佛說:眾生都著在世間假相上,不能了解我所證的菩提,不如自己默然入涅槃樂。

  這時,諸大菩薩和釋提桓因、大梵天王等的無量諸天都合掌敬禮,勸請佛說:“諸佛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初轉*輪”。佛當時默然接受請法,來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轉四谛*輪。

  佛為了接引眾生趣入菩提,從這時候開始設立種種方便,這叫“為實施權”。為了使眾生最終悟入實相,施設很多方便,逐步地引導眾生趣入,最後“開權顯實”,說出自己所證的真實法。

  所謂的轉*輪,按照《法華文句》所說:“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輪。”就是指佛以心中教化眾生的法,轉入眾生心中,達成以先覺覺後覺的目的。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這是總的標明佛一代教化事業的三輪化儀。三輪指佛的身、口、意。佛的身叫神變輪,能放大光明,顯示無量神變;佛的口是教誡輪,能以一音說法,使眾生各自隨類得解(就是能讓每個聽眾在聽到法音時,都得到自己相應的理解,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佛的意是記心輪,能普遍見到法界一切眾生的根機意樂。這裡只標出身口,意也包含在內。所謂的“以佛游步,佛吼而吼”,就是指過去佛如何游步、做獅子吼,現在佛也如是游步、做獅子吼。

  “佛游步”,總的標明一代身輪化儀,指佛顯示身體的威儀。“佛吼而吼”,總標一代口輪化儀。就是做獅子吼,說無畏法音。“獅子王”表示雄猛無畏,也就是獨步三界、無所畏懼的意思。

  在《大雲經》裡講:就像百獸聽到獅子吼叫時,心裡驚恐,鲛、魚、龜、鱉等水族都潛到水裡,百獸四處逃竄,飛禽驚飛遠去,人和畜生都震驚恐懼!這比喻菩薩成道後,做無我獅子吼(就是宣說無我法音),使世間一切外道、魔眾、執著我見的人都驚慌、震驚。這樣就鎮服了一切世間邪見。其實,菩薩也不想讓外道等生恐怖心,但為了破除眾生的我見邪執,同時為了引導其他有信心的眾生,因此而做獅子吼。

  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總的是指轉*輪對治邪執、建立正法;“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是指普施法雨、利益一切。總之是顯示了佛成道後演說一代時教的功德。最後以“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作總結。

  前四句裡,鼓、螺、劍、幢都是兵家使用的器具,用來表示破邪顯正的威德。“扣鼓”是用來警戒軍兵,表示佛說法集合大眾,告誡大家向善法進取;“吹螺”表示改號令。意思是由說法而使眾生改惡向善,改染污為清淨,改迷惑為覺悟;“劍”有砍斫的作用,表示以智慧寶劍斷除眾生內心的邪見和煩惱;“建幢”是勝利的表示,表示說法能降伏諸魔、取得勝利。

  再講後四句:

  “震法雷”,就是像打雷能震撼人心,表示說法有震憾人心、打動人心的作用,也就是能震動眾生的無明業識。眾生沒有聽到佛法時,無明業識動也不動,但宣說佛法會震動他的無明業識。會使他以往所建立的世間觀念紛紛倒塌。比如所謂世間有安樂、有我、世間法有意義等的觀念都會被徹底擊碎。

  “曜法電”,就是像電光閃耀,一剎那間照亮周遭的樹林、花草、房屋等景象,比喻迷茫的眾生得到佛法的照明,就會認識世間出世間萬法的真相。心裡會越來越明白:一切因緣所作法都是剎那滅的自性,一切煩惱造成的法都是苦的自性,一切觀待成立的法都是無自性的空性,自己心的本性是菩提。“澍法雨”,就是指說法如同傾降甘露雨,法雨一旦入了眾生的心田,就能使他內在的善根得到滋長、成熟。“演法施”,就是指隨著眾生的根性、意樂,演說八萬四千法門。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一句是總結,意思是佛在接受了帝釋天王和大梵天王的請法之後,廣演了一代時教大小、權實、偏圓等的無量法門,目的是覺醒三界一切眾生。這就是轉*輪的總相。

  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

  佛說法時首先放光動地,使無量眾生覺悟。光明普照到十方世界無數佛土,一切世界都發生六種震動。

  天魔住在欲界第六天,認為欲界眾生都是他的子民。而現在整個魔宮像發地震一樣。這是告訴天魔:法王已經出世,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化的區域,使群魔恐怖,歸伏正道。

  以下的經文闡明轉*輪的作用:

  掴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

  首先,通過轉*輪能斷除眾生內心裡的見、思兩種煩惱。“掴裂邪網,消滅諸見”,指斷除見煩惱;“散諸塵勞,壞諸欲塹”,指斷除思煩惱。

  眾生知見上的迷惑很多,有我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等等,這些邪見就像一個縱橫交織的網,如果不首先破掉,心就會永遠被纏在裡面,永遠受邪見的支配,以各種邪見的誤導,會發出無數的顛倒心理和行為,導致無休止地造惡趣和生死的因。

  而宣說正法,開示從粗至細的緣起法則,就會知道諸法因緣生,也就能破除無因生、邪因生等的邪見。比如開示善惡因果法則,能破掉“無前後世,無因果”等的邪見;開示十二緣起,能破除以我執修有漏定可得解脫的邪見。又比如宣說人無我,能破除執著蘊為我的邪見;開示法無我,能破除因緣所生法有自性的邪見;開示眾生本性是佛,能破除心外有佛的邪見。像這樣通過轉*輪,能消滅眾生心裡的一切粗細邪見。

  接下來是能滅除眾生心中的思惑。思惑也叫非見的煩惱。比如:接觸到可意境,心就馬上著在上面不願離開,這是貪煩惱;見到不合意的境,心裡起嗔恚,就是嗔煩惱。像這樣,接觸到境界時,心裡迷惑,起貪、嗔、嫉、慢等,叫做思惑。

  “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就是通過說法使眾生認識空性,從而消除貪欲。

  “塵勞”這裡解釋成五欲。也就是以五欲為所緣緣,會使心染污、動蕩,因此稱為“塵勞”。(比如誘人的色聲香味現前時,心就會耽著在上面,而且會起各種分別,很快心就會迷亂,會不清淨。)現在“散塵勞”,不是用炸彈去炸開它,而是要觀到它本來是空的。比如銀幕上顯現美女的影像,如果執為實有,就會生起貪心,導致心不清淨。但如果能認識這只是一種虛假的顯現,根本得不到,心裡不動念,就會散掉塵勞。像這樣,不論顯現什麼景象、什麼聲音、什麼人等,明白這只是虛假的相,心裡不動念,就不會被擾亂、染污。總之就是宣說諸法空性來消除實執,就叫做“散”。

  再講“壞諸欲塹”。經上說:“欲是苦的根本。”就是因為有了欲、有了追求,才不斷地生煩惱、造業;由不斷地生煩惱造業,就不斷地感召輪回苦,所以說“欲是苦的根源”。這裡“欲”要做廣義理解,不光是指男女間的情欲,對世間的五欲六塵,對一切人、事、物,凡是有求取的欲望都叫做“欲”。以欲作為根本動力,就會驅使著身口意發起種種造作,這就是產生了業;而有了業力,就一定要受生三界;一受生三界,就又有了後面的有漏蘊;而有漏蘊相續,就會從中不斷地出生苦苦、壞苦、行苦,所以說“諸苦相續”。

  那又為什麼比喻成“塹”呢?原因是貪欲習氣經過無數次串習,已經根深蒂固,很難超越,所以比喻為“塹”。“塹”是指過去圍繞城牆的護城河,距離地面很高,一旦掉進去,就很難爬出來。眾生都陷在很深的欲塹裡難以超過。現在轉正*輪,就是從不同層面開示對治貪欲的法門,來破掉貪欲的深塹,這叫“壞諸欲塹”。比如開示苦谛和集谛,讓眾生認識到愛欲的過患而發起厭離;開示空性教法,讓眾生觀察到既沒有貪欲者的我,也沒有所欲求的境,從而歇下向外追求的心。這樣眾生在聞法之後思維、修習,乃至最後現證真谛,就能除滅一切見、思煩惱。

  嚴護法城,開闡法門。

  涅槃是安身之處,稱為“法城”。涅槃是指不生不滅的本性。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妄動,起惑造業,以生滅心變現生滅的境界。這樣輪轉不已,就掉到輪回裡去了。而說法的目的就是教導眾生不要再背覺合塵,也就是不要迷失自己的本覺,落在虛假的五塵裡攀緣執著,應當反過來背塵合覺,時時合於不生不滅的本性。要以綿密地觀照來莊嚴涅槃城,這叫做“嚴護法城”。

  “開闡法門”,就是為了使眾生入於涅槃城,或者入於不生不滅的本性,而善巧地開示、闡述種種法門,來引導眾生趣入涅槃境界。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裡“垢污”指客塵,“清白”指本性。以著相的迷惑而玷污智慧身,叫做“垢污”。具體分有惑、業、生三種雜染,而這所有一切都只是虛妄的分別,就像夢中的境界那樣是實際不存在的,所以說真實中本無垢污。這本來清淨的體,就叫“清白”。

  現在宣說空性來使眾生“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就是他通過聞思修而現證空性之後,就能止息顛倒夢想,這就是“洗濯垢污”;這樣淨除客塵之後,就顯現出本有的清淨妙體。也就有了無相的智慧。

  凡夫習慣了分別戲論,一提到什麼,總會說:是一個,或者是多個,或者是有是無、是常是斷、是來是去、是生是滅,或者是善的惡的、美的丑的、垢的淨的……但要知道,一說到是什麼,就落在一邊上了,就是分別心緣在戲論上轉。實際上妙體是離一切相的,不能說它固定是一是多、是常是斷、是來是去、是染是淨……這裡要在觀念上轉變,不要老說一定是個什麼,不然就成了這是可以說得到、可以緣得到的東西。但萬法的本體是不可能墮在意想分別的某一種相裡,或者不可能落在固定的某一個邊上,像這樣叫做“無相之解”,就是指本有的離戲的清淨本體。

  轉*輪的目的就是引導眾生遠離顛倒的妄想執著而顯明本性,這就是“顯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光”,就是光顯、開顯,這是指轉*輪能顯揚真理,覺悟世間。

  “融”,就是指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等的無量法門都融會於一心之內,彼此沒有矛盾,完全融通無礙。這樣就能把一切佛法都會歸在一條完整的菩提道上,設立次第而作引導,或者能做適合眾生根機的教導。

  “宣流正化”,就是以契理、契機地傳授佛法,使眾生改正錯誤的觀念、行為,逐漸地由惡轉為善、由染轉為淨、由迷轉為悟、由小轉為大。這裡,“化”是教化、轉化的意思。轉*輪是最根本的事業,它的偉大就在於能化導人心,這叫“宣流正化”。

  入國分衛,獲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分衛”是梵語,翻為乞食。《清淨分衛經》說:如來和一切聖賢等有證道的智慧,常自飽足,並沒有貪著食物的念頭,也不會想到有食物這件事。但是如來以慈悲心愍念眾生,仍然徒步行走,去城市、聚落次第乞食。“豐膳”,指施主們所供養的豐盛食物。佛接受眾生的飲食供養,目的是為了讓眾生種大福德。佛內在具有最極圓滿的功德,因此成為無上福田。所以說“貯功德,示福田”。

  施主供養佛飲食之後,接著就殷重地請法。佛要說法時,顯現微笑,這是發起說法的方便。“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是說法的內容和目的。眾生有種種病,就有種種法藥作治療,因此說“諸法藥”。

  “三苦”,指苦苦、壞苦、行苦。果報出現時,使得心受到逼迫而不願接受,這樣的果是苦苦的體性;果報現前時雖然有樂受,但到了樂事壞滅時,就勢必會現起憂愁、失落等苦受,這樣的果是壞苦的體性。果報現前時,無力保持,勢必遷流而去,這樣的果是行苦的體性。

  從整體上觀察,輪回的流程其實就是指有漏五蘊相續不斷地遷流,這五取蘊的法並不是自己形成的,而完全是由惑業的力量產生,所以它無法保持。這樣一種法本自的體性就是遷流,就是苦的自性。再往未來展望,會見到這其中每一個剎那的流逝都是在迎來後後一切的流轉,而沒有成為截斷流轉的因,因此每個剎那都是苦因,這叫做“行苦”。

  現在要治療每個凡夫身上都有的三苦連綿不斷的大病,就是通過種種方便來對治、來根除苦因——我執。輪回的緣起鏈,廣說是十二緣起,就是由無明生行、由行生識、由識生名色,由名色生六入等等(無明→行→識……生→老死);略說就是由我執起煩惱,由煩惱造業,由造業感苦(我執→煩惱→造業→感苦)。所以根源就是對“我”的執著。而治療三苦就是要開示對治我執的法,來使眾生依法修行而滅除我執。原因是:能對治我執,就不會起惑、造有漏業;而不造有漏業,就不會感召後有的蘊。這樣等到宿世的業力全部報完,就徹底斷掉了五取蘊的相續,也就根除了三苦。

  以上講到了宣說漸教的利益,就是以設立三乘教法來逐漸引導眾生修行,從而消除惑、業、苦的循環。最後一句是顯示宣說頓教的利益。就是要顯示菩提心的無量功德,來引導眾生趣入大乘。“授菩提記,成等正覺”:就是在眾生已經趣入大乘之後,就給他授記成佛。這一句顯示了轉*輪的目的是引導一切眾生成佛。

  以上講了轉*輪普度眾生的事業相。接下來是顯示在教化因緣窮盡時趣入涅槃的事業相。

  庚十二、入涅槃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佛顯現在世間普度眾生,是以願力和眾生善緣和合的現象。比如水很清時,月影就現在水中;而水污濁了,月影也會消失。在有因緣時,佛會顯現在世間說法。因緣已盡,佛也自然入滅。這只是在眾生心前示現入滅。看起來像是有“滅”,實際上不存在“滅”,因此叫做“示現滅度”。《法華經》說:“為度眾生故,方便說涅槃。”

  其實並沒有什麼入涅槃,只是有因緣時就有化現的影像,因緣盡了,化現的影像息滅,歸於真如,就把這樣的情況叫做“入涅槃”。

  要知道所謂的十二種稀有事業相,每一種示現都能利益眾生、教導眾生。顯示入涅槃也是如此。後面的“拯濟無極”等三句經文,就是講這樣示現的利益。“拯”,是舉起、拔出。“濟”,是度過去。“無極”,就是給予眾生無盡的利益。

  “消除諸漏、植眾德本”是指佛示現滅度,能使人厭離三界、斷除生死業因。也就是以佛示現涅槃,能夠讓眾生醒悟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體性,都靠不住,所以要及時出離。這樣來使眾生發起對世間的厭離心,發起了斷生死的心。其次是眾生見到佛已經滅除了苦因苦果,入於寂靜涅槃,由此會隨學佛而欣求寂滅。或者這是指:當時在宣講《涅槃經》的法會上,有一部分小乘人得到了小乘利益,能夠消除見思煩惱,這叫“消除諸漏”。另一部分大乘人,由於佛示現得大涅槃,能種植很多波羅蜜多的善根,這叫“植眾德本”。

  到這裡就以娑婆世界示現成佛的事業相為例,闡述了在世間示現“成等正覺”的情形。

  己三、結說

  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

  這是總結與會的大菩薩們具足權、實二德。“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是總結大菩薩們具足內證的實德,“微妙難量”是說內證的功德甚深微妙、難以衡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則是稱贊大菩薩隨機教化眾生的權巧之德。由於內在的證量極其高深,所以能做到遍游十方國土,宣說無量的菩提教法,來引導眾生趣向解脫和成佛。

  這裡“諸佛國”三個字是承接上文而來。這是指:不僅在娑婆世界有像上面這樣的示現,而且在十方無數佛國裡都有極其廣大的幻化事業。唐譯裡說:“如是諸佛剎中,皆能示現。”可見是指在十方佛剎中都能示現幻化事業。

  總之,與會的諸大菩薩普遍分身在十方國土中,隨順眾生的因緣,顯示不可思議的幻變,這叫“普門示現”,叫“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是指遍於一切時處;“賢”是指普門示現,救度眾生。)

  而且這兩句也是在呼應前文,“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是呼應前面的“安住一切功德法,入佛法藏”。“游步佛國,普現道教”是呼應前面的“游步十方,行權方便”。

 

 

上一篇:仁煥法師:交命與加持的不同
下一篇:仁煥法師:明白定位為第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