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看經本第三十四頁倒數第二行: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章是屬於願文裡面第十七章,裡面包含兩願,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這兩願非常的重要。一生補處就是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就一定可以成佛,而且就是這一生就能成佛。所以補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後補,後補誰?後補佛。只要因緣成熟的時候,你就能夠在他方世界示現成佛。你現在還沒成佛,現在就處於補處位。這個願文確實非常的殊勝,因為要知道,到這個位置,可不是普通的。這一生補處,一般來講是等覺菩薩,你要想做等覺菩薩,通途法門都要修上兩個阿僧祇劫,而且還是你到了初住位以上開始修,要兩個阿僧祇劫。這可不太容易!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快速。我們現在都是一品煩惱沒斷的凡夫,見思煩惱是真的一點都沒斷,頭一個身見你都沒斷,還認為這個身體是我,所以沒斷任何的煩惱,結果一生到極樂世界,願文上講,『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真的是圓修圓證,不僅是凡夫覺得不可思議,簡直就是菩薩也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打個比方來講,這一生補處的菩薩,等覺菩薩,好比是五十二層的高樓,他是第五十一層。再上一層就成佛了,最高層。這五十一層的樓,你要往上爬,得爬很長時間,一步一個階梯這麼往上走。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你修這個法門,你不用走樓梯,你是上電梯。你在一樓的時候一摁電鈕,門開了你就進去了,動都不用動,再門一開的時候,你已經是一生補處了,就這麼個意思。誰來把你提上去的?阿彌陀佛願力,就好比是個電梯,把你一下子就提到了五十一層。所以一生補處可不是簡單,跟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跟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是一號人物,你一生就能證得。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肯定成佛的,沒有一個不成佛。阿彌陀佛在這做了保證,「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究竟是圓滿的,這個補處位是圓教等覺。所以這個法門,古德稱為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一點都沒有錯,真的你這一生就能成佛,而且成佛的方法是非常穩當、非常快速。你真正了解這些道理,你就知道這個法門之殊勝,你才肯修,你才珍惜。
底下願文是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願」,『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這是你要去教化眾生。每個人發願不一樣,有的人願意趕快先成佛,成了佛之後就能夠廣度一切眾生。有的人他不想馬上成佛,他悲心特別重,他想先去度眾生,就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先度眾生,後成佛道,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是大悲大願。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不管是這兩種人哪一種,都沒問題。前面一種,你這一生就能成補處,你就能成佛,你想先成佛,可以,這是最快速的。你說我不想那麼快成佛,我先度眾生,第二願,也可以,教化隨意願。這是什麼?你自己有本願,我先去度眾生,然後『為眾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你去先教化眾生。
所以極樂世界很圓融,不管你的本願是什麼,阿彌陀佛都能滿你的願。所以並不是說到了極樂世界之後,好像是自了漢了。有的人不了解淨土,就以為他是自了漢,自己往生了就不顧眾生了,絕對不是。反而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才能有這個本事度眾生。你雖然現在有度眾生的願,但是你沒那個本事,是不是?咱們都說實在話,你有本事度眾生嗎?眾生造作殺盜YIN妄,你跟他在一起,你能度他們嗎?恐怕沒度他們,就被他們度走了,也跟著他殺盜YIN妄,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咱們也得要認識自己,現在還不是地藏王菩薩。人家地藏王菩薩可以做到先度眾生後成佛道,人家是地藏王,等覺菩薩,差一品就成佛,他先不成佛,先度眾生,那可以。咱們是什麼樣的人,哪能跟地藏王菩薩他老人家比,所以首先得先往生,往生之後,你這個願就圓滿了。
你問什麼時候能圓滿?一去到,你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頂個禮,說「阿彌陀佛,我這悲願特別重,我不捨眾生,您老人家就讓我先去度眾生吧」。阿彌陀佛一點頭,「行,你去吧」。立刻你就「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那個時候你可不是一般人,你可以化身無量,到無量世界裡面去度眾生。前面我們學的願文,「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神足圓滿」,你想到哪個世界,動個念頭,你就化身去到了,那才是真本事!而且你度眾生,絕對不會受他們影響,不會給他們度走了。你是被弘誓铠,弘誓就是我們講的菩薩四弘誓願,這個誓願堅固,就好像身上披著铠甲,你可以去沖鋒陷陣,可以去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再前進。敵人的炮火絕對不會傷到你,為什麼?你這铠甲很厚,這比喻你誓願深重,你絕對在六道裡面不會迷,你隨時隨地都保持著覺悟,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你,你絕對不迷。菩薩,這一般的菩薩,等覺菩薩、那些大菩薩除外,一般菩薩難免都有隔陰之迷。你到六道裡面度眾生,你是有願力來的,來到人道,結果一出生他就迷了,把前生的願就忘了,這往往有之。
唐朝,那時候很有名的窺基大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窺基大師原來也是個大修行人,在深山老林裡面修行,打坐入深禅定。那時候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路過那兒,知道這裡有個修行人,去找,找到他了。他修行得簡直就是整個人都像被土給埋上了,頭上已經鳥都結窩了,都不知道坐了多久。唐玄奘拿引磬一敲,把他敲回來,他醒了,醒了之後,就跟他約定,說「你現在趕緊去投胎,你這身體太老了,你先去投胎,將來我取經回來之後,回到大唐,你要出家協助我翻譯經典。」這兩個人約好了,於是這老修行就去了。玄奘法師還告訴他,你要去投帝王家,佛都是找帝王去投胎,告訴他帝王的宮殿是什麼樣子的,琉璃飛瓦,就告訴他。約好了,各自一東一西就告別了。
玄奘法師到印度學了十三年,然後再回來,一路上帶著很多的經典,梵文的經典,回到大唐。回來之後,那時皇帝很重視,接見他,很高興取回來寶典,就問他有什麼要求?玄奘法師說,「我希望有人來幫我翻譯經典」。找誰?玄奘法師問,「您這皇室裡頭有沒有一個大概十四、五歲的孩子?」王室裡頭問一問,結果問遍了,沒有。這沒有怎麼辦?這上哪兒投胎了?投錯胎了嗎難道?又問那些大臣,發現果然有一個,尉遲敬德(唐太宗的大將),他有個侄子剛好是這個年紀,長得又非常的俊秀,很聰明伶俐,說不定是他。於是就召他來見,這一見,玄奘法師可能有神通,一看就認出他來,正是他。結果這孩子他忘了,他確實是可能投錯胎了,反正尉遲敬德大將的那個大將府也是琉璃飛瓦的,他可能就認為可能就是皇宮,結果就進去了。
結果他自己就迷了,迷了怎麼辦?玄奘法師勸他出家,他不肯出。不肯出怎麼辦?玄奘法師就請皇帝下诏。聖旨不敢違抗,但是他自己就提出三個條件,說「我出家可以,你得滿足我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我喜歡看書,你讓我出家,你得讓我帶著一車書到寺院裡去;第二個條件,我得需要有人侍候,需要帶一車美女;第三個條件,我很講究吃的,我得帶一車廚子,給我做好吃的」。這是高干子弟,他就是這習氣。玄奘法師就同意了,要度他,什麼都答應。結果這位孩子就出家,帶著三車,浩浩蕩蕩的就到寺院裡出家去了。走到路上,那時候傳說文殊菩薩現身了,一現身加持他,說你這樣出家不行吧,沒有你這樣出家的。結果到了寺院裡面,一聽到鐘聲,覺悟了,宿命通了,他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有使命來的,三車也就不要了。所以他有個綽號,後來他出家就是窺基大師,他有個綽號叫「三車法師」。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菩薩都有隔陰之迷,一投胎就忘了,我們這凡夫當然忘得就更嚴重。可是你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你就絕對不會忘。為什麼?阿彌陀佛有願力加持你,你自己有這個智慧,你有宿命通,你不會忘記你自己的使命。所以進入到六道,這是穢土,你從淨土來,到了穢土,到了貪瞋癡慢的這個環境裡頭,你不會迷,你能教化一切有情,這是教化隨意。這一切有情,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包括在內,都是有情眾生。地獄眾生你怎麼救?你得到地獄裡頭救,那你就到地獄去,你就當地藏王菩薩。地獄不是很苦嗎?你不會受苦,你有被弘誓铠,這個铠甲能抵御一切的苦難,防止一切的染污。上至等覺菩薩,這等覺菩薩我還能度嗎?他比我們還厲害,我怎麼度他?你也能度他,為什麼?因為這等覺菩薩他還沒要求往生,你去度他就是勸他們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普賢菩薩一樣,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他自己是等覺,他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也包括等覺,都導歸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你也就做普賢菩薩,教化一切有情,你絕對沒問題。更何況你是從極樂世界來的,你去過那,你再跟他們講極樂世界,你就講得有聲有色。那是你的切實感受,那不是談玄說妙,你是去過那的,你現在再回來的,連一般的等覺菩薩他都講不過你,你講到淨土,誰都沒你厲害,你是過來人。
所以教化有情,『皆發信心』。信,首先第一個信佛法。他信了佛法,然後他能修。再進一步,你就教他信淨土法門,修極樂世界的往生的法門。他們聽到你的教化,都能夠「皆發信心」。這是什麼?你自己有這樣的威德,同時又蒙阿彌陀佛還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這才讓他相信的。如果不是十方諸佛加持,眾生對這個法門很難相信,這叫難信之法。不僅說眾生凡夫不能信,就連菩薩他也有不信的。為什麼?智慧不夠。你能信這個,這說明你智慧很高。這個法門可以說是蕅益大師講的,「法華秘髓,華嚴奧藏」。你把《華嚴經》、《法華經》都弄通了,你對這個法門才能深信不疑。沒通,沒通你肯定還有懷疑。《華嚴經》裡面最重要的講什麼?講「不二法門」。我們信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這是他方、他佛,他方、他佛跟此方、跟自己自性之佛,他就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門。禅宗是要很高的智慧才能夠修的法門,六祖大師講禅宗根性都是上上根人,他能信自性佛,這智慧很高。你信淨土法門,你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向上一著,還信什麼?自佛與他佛不二,彌陀就是自己,淨土就是此方,你能信得過這個,你才能肯念他方佛。念他佛就是念自佛,就是六祖大師講的「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念自性。你生淨土就是回歸本性。你要是沒真實智慧,你怎麼能信得過?所以這個法門,佛講,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禅」。它是禅,又是深的禅、妙的禅,無上的、深的、妙的禅。沒有智慧他怎麼能信?
你說,我對這道理一點都不明白,我都沒文化,經典可能都沒讀過,我怎麼就信了?你就不是普通人,您老人家過去生中無量無邊劫數,你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你遇到這個法門,一遇到才能夠生起深信。如果過去生中你沒有供養諸佛如來,你對這個相信不了。經上四十七品就有偈子說,「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你沒供養那麼多的如來,你信不了這個事。供養多少?經上後面講到,阿阇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他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他只發了個心說「將來我成佛了,也像阿彌陀佛一樣」,這了不起了。還沒發願我要現在就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去作佛,他還沒發這個願,他只是發願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還不知何年何月才成佛,這個智慧都不夠,供養四百億佛了。你現在居然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還不是聽釋迦牟尼佛親口給你講,是聽我這個凡夫跟你這麼白話一下,勸你去往生極樂世界,你就能相信,你的善根遠超過阿阇王子多多!這可是實在話。再加上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如來威神加持你,所以你能夠生起信心。這真叫不可思議,無比殊勝的因緣。
底下更進一步了,『修菩提行』,不但只要信,要發心,而且你「修菩提行」。什麼叫菩提行?最簡單的來講,就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信了,信了就得真干,真干就是修菩提行。這可不是修菩薩行,是修菩提行。菩提是什麼?是成佛。成佛之行比菩薩行還高,所以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成佛之行。不想往生的,是修菩薩行,前面第二十五願、二十六願,天人禮敬願裡面講到的,「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那是修菩薩行。這種人沒想往生的,他只是聽到這個法門很樂意、很願意修,可是他求生淨土的願還不真切,所以他只能來生得福。他再來人道,他也能夠再修這個法門,再能夠修清淨梵行。可是你要真正信這個法門、修這個法門,你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菩提行,這是決定往生。
第三個層次就更高了,下面講的『行普賢道』,這就更了不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叫「行普賢道」。行普賢道,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什麼意思?見一切眾生都是佛,禮敬他們就好像禮敬佛一樣,平等的禮敬,這叫禮敬諸佛,這是修普賢道。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就得學著修。看一切眾生都像佛一樣,那就是修普賢道。如果說我心目中還有不平等,還看這個眾生比較好,那個眾生比較差。我對這個對我好的人,我就特別的歡喜、恭敬他,對那個比較差的人,也就鄙視他,甚至還會跟他起對立,這就不叫普賢道。所以真正要想往生極樂世界,你得學著普賢行,總是要學得像一點。因為極樂世界純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你現在就得先熱身,你就得要先這麼修著,到那就能圓滿。所以學著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即使是那個人來傷害我的,那都是什麼?佛菩薩來考驗我,不要對立,那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他幫我消業障,幫我提升境界。往往是在逆境當中你提升境界更快,順境當中可能你就會懈怠。你在逆境當中,有人來折磨我,這就是善知識,那就是佛菩薩,你這心就是一味的,不二法門。所以真正學佛,真正想求生淨土,心永遠保持著謙卑,永遠保持對人的恭敬,絕不跟任何人對立。一有對立的念頭起來,有這個情緒起來,立刻就得回光返照,要好好向佛菩薩忏悔,我這想往生的人怎麼還有這個念頭?這是行普賢道。
底下經文說,『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你,到了他方世界,他方世界會有惡趣,極樂世界沒有惡趣,國無不善願。可是像我們娑婆世界就有六道,有地獄、有畜生、有餓鬼,這些道裡頭的眾生都很苦,所以你要發願救他們。可是你看這願文說「永離惡趣」,這是不是永遠不在三惡道裡頭?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是能去三惡道,三惡道眾生苦,比人間苦,人再苦都不算什麼苦,你再看看那些三惡道的眾生,那才是真苦。地獄裡面油鍋、刀山,大家有機會可以讀一讀師父找人編的《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我看過,那真是毛骨悚然,地獄裡真的是慘!你到了那裡,你不會受苦,而且只要那個地方有眾生跟你有緣,你一定到那個地方。你不到那個地方你怎麼去度他們?你肯定能到,而且到了,你絕對不受苦,你所受的那個樂,就跟在極樂世界沒有兩樣。就像地藏王菩薩,他到了地獄跟淨土是沒兩樣。為什麼?他入不二法門了。如果淨土跟地獄是二,他沒入不二法門。它是一,平等的,這叫永離惡趣。換句話說,怎麼永離?你這心不起分別執著就永離了,在淨土你沒有貪愛的心,在地獄你沒有厭捨的心,你不起這些分別執著,那你就永離。你從極樂世界回來,這就絕對沒問題。現在不行,現在你到地獄裡去你試試看,不要說上地獄,有人談到說地獄我都沒見過,所以他還繼續造惡,甚至有時候我們跟他講,「你可不能做這個,做這個要下地獄的」。他說,「地獄?我下地獄我都得做!」人惡起來了那是不得了,死不回頭。你想嘗嘗地獄的滋味很簡單,你把手拿到火上去燒個兩分鐘,你嘗嘗什麼滋味?就兩分鐘,地獄是無量劫,你就兩分鐘,你嘗嘗那個滋味,還只是燒手,不是燒全身,那個滋味可不好受。
你到了他方世界,哪怕是惡趣,你都示現教化他們,『或樂說法,或樂聽法』,這都是教化。「說法」就是做老師,佛菩薩對眾生的幫助就是說法,說法就能讓他明白,就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了,他就不會再造惡業,他就能離苦得樂。可能你能示現法師的身分,出家做祖師大德;或者你示現在家居士的身分,做在家菩薩,你給他們說法。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給他現什麼身說法。「或樂聽法」,這是什麼?已經有人在說法,可能是什麼?也是極樂世界來的,跟你搭檔,你見到他說法,你就在那聽法,做影響眾。這個功德跟上台說法的是一樣的,都是護持這一個道場。你很有德行,你很有威望,結果你在那兒聽法,大家一看,你都去聽了,我們也得去聽,這就等於把人都吸引來聽法,這就無量功德。也可能是說法的那個人是個凡夫,像我這種,凡夫,你在那一聽法,你等於是給這個凡夫鼓勵。台上講法的人一看,你都來了,菩薩都來了,更得好好去准備,好好把這法講好。這一唱一和,就讓在座的人得利益,所以聽法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這是一般世俗講的,你來捧場來了,你給說法的人捧場,這都是護持道場。所以在座聽法的人裡面肯定都是有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更何況我們是講《無量壽經》,肯定有菩薩來示現。這不講了嗎?「或樂聽法」,他肯定來聽。
『或現神足』,這是神通,神足通,「足」是圓滿。極樂世界回來的菩薩都有神通,可是他現神通,當然不會亂現。現神通通常都是對那些有影響力的人來現,譬如說古代的國王大臣,菩薩一給他現神通,讓他就非常能相信,攝受他,他就來護法,所以這個時候才會現神通。絕對不會說對一般的人隨隨便便都在那裡賣弄神通,那個通常妖魔鬼怪會是這樣,菩薩絕不輕易露神通,除非是特殊的因緣。
『隨意修習』,這是你在他方世界示現,你隨意修習什麼樣的法門,你都有很大的成就。你修其它的法門的目的都是為了接引眾生,眾生的根性不同,有的可能因禅得度的,你就示現修禅;有的因密得度的,你就修密。都是接引,接引到最後,肯定都要勸他求生淨土。淨土宗我們祖師當中,就有好幾位都是修禅,在禅裡頭大徹大悟的。像永明延壽大師,修禅的,後來回歸到淨土。他講了一個很有名的偈子,「戴角虎」,「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老虎是很凶,牠還戴個角,像牛角一樣的,那更凶。這意思就是你兩個都修,你成就就不可思議,所謂是「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這種是對修禅的人來講,修禅的人,祖師看到他不太可能能夠明心見性了,就教他,你還是再兼修淨土,又修禅又有淨土,你就是戴角虎,那是接引他入淨土的。不是對修淨土的人講,你得修修禅,不是。淨土都已經是最殊勝最方便的法門,你就專修。所以對淨土的人就教他專修,對修禅的,讓他兼修淨土,善巧方便接引。
所以這個是『無不圓滿』,真正的圓滿,必定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華嚴經》到末後他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自己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普賢菩薩他自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彼國就是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到哪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滿,一切圓滿盡無余,這就是成佛了,這就無不圓滿。所以你到他方世界,都是為了勸化一切眾生回到淨土的,這是你的使命。這是三十五、三十六兩願。
我們再看底下一章的經文,這是第十八章,三十五頁第二行: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包含了兩願,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衣食自至,非常重要。一般的世界大概跟我們娑婆世界的情形都差不多,眾生所考慮的都不離開生活問題,衣服飲食,穿衣吃飯,飲食起居,這些免不了的,都得考慮。所以佛門裡面有一句話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吃都吃不上,你說讓他來學佛,我看一般的根性的人,他肯定不可以,他肯定先解決溫飽問題,再解決他的精神上的需求。所以眾生必須讓他對於衣服飲食這類的生活問題沒有什麼憂慮,那他學佛就能安心,所謂「身安則道隆」。所以阿彌陀佛看到了他方世界這些狀況,他也很慈悲,特別為這些眾生做了這樣的設計。所以願文裡講,『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這是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生我國者」,就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所須的飲食、衣服、種種的供具,這是舉出一些生活的物品。修行人當然對生活享受這個念頭要放下,所以出家人只接受四事供養,所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就是四事供養,多余的全部歸常住,拿出去布施。
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是托缽乞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的生活都非常簡單清苦,這樣的生活真正有道心。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中國也發揚光大,佛教受到帝王的重視。那是漢明帝派遣特使把佛教迎請到中國來,封為國師,皇上的老師。當然中國人對老師是格外尊重,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皇上的老師就不能再托缽乞食了,乞食就是要飯,怎麼能讓老師出去要飯?皇上豈不被人罵死?所以皇上也給他們蓋宮殿式的住宅,供養他們的生活。所以寺院的建築的設計模式跟皇宮是一樣的,這是中國特色的寺院。印度的寺院不是這樣的,精捨、王捨城,這個裡頭的祇樹給孤獨園,那些精捨都不跟中國的一樣。中國是特有的,皇上給他建的,或者是大臣、長者他們建立。
過去的寺院都有田地,可以分給信徒們,或者是包給農民去耕種,寺院收租。這樣寺院有恆產,收入就比較穩定,不需要靠拉隴信徒、靠做法會去維持生計。這是什麼?自從唐朝「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後,這是我們中國特色的叢林制度,確實成就了很大一批的修行人。我們師父也講,要真正復興佛教,應該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就是大學,正規的學校教育,這個經濟來源確實要保障。所以現在我們師父也設計,很多的寺院都得靠做法會來維持,出家人也不安閒,對信徒難免就有一點攀緣的心。如果一個寺院,譬如說它像過去一樣也有土地,可以包給別人去經營,或者它有一些產業、有一些資源,由信徒們去經營,然後上繳一些費用,這些費用就可以維持這個寺院修行人的生活,這樣也能夠讓修行人安心辦道。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大施主,他把極樂世界所有人的生活都照顧得好好的,真的一點不用愁,真叫「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想要什麼,那個東西立刻在你眼前。
我們就問了,西方極樂世界,佛淨土,難道這裡頭的人還有飲食需求嗎?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這三欲是斷了,食也是欲,如果是有這個欲,那我們娑婆世界色界天都比他們高,色界天就離了欲,他的財色名食睡的念頭就不起現行,怎麼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會有這些念頭?這個道理還得真講一講。什麼人會有這些念頭?通常都是他方世界裡頭的欲界人、欲界的眾生,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像我們這人,人就是欲界的,確實有飲食的需求,這是我們的習氣,我們帶著這個習氣到極樂世界,這叫帶業往生,習氣在。可是這個習氣不會影響我們往生,我們不會貪著。但畢竟因為已經習慣了,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怎麼好久都沒吃飯了?這念頭一動,你的習氣。可是你念頭一動,立刻飲食就在你面前,「百味飲食」現前。過去百味飲食只有皇上才能吃,你到極樂世界,七寶缽器,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就在你面前。你看到這個飲食你會不會還要想吃?不會。這些飲食其實都是教學的手段,立刻提醒你,「我現在在極樂世界是作菩薩,我還需要這些干什麼?」立刻你就提起正念,你一提起正念,那飲食自然就消失,沒有了。所以這是什麼?剛去的人還有點習氣,所以用這種方法,把我們這習氣慢慢就放下,你不會很辛苦。
像我們現在,放下飲食不容易,我三餐飯減成兩餐飯,這都經過一番的掙扎之後才可實現的,不容易。你試試看,你三頓飯改成兩頓飯,你都要好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你說真不吃,現在不可能。到極樂世界一點都不痛苦,自然就放下。你放不下它也沒關系,立刻現前,現前了立刻消失,來回弄幾趟之後,你也就沒必要再起這個念頭,它就放下了。說老實話真的你是不需要,在極樂世界叫禅悅為食,何必還需要飲食?
種種的供具,那是供佛的,『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十方」是包含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你是普供。你想供養這一切諸佛,你念頭一動,你這身體就在佛面前,你就拿著供具去供佛,叫「應念受其供養」,說明你也是化身去的,可以同時,十方世界你同時現身。如果不是化身去的話,你去完一個再一個,那你何年何月才能夠供完?你肯定是化身去,同時就去了。你去供佛,佛當然不會讓你白供,他肯定會給你說法。這說法你就聽法,一聽法你就開悟,開悟就證果,所以到極樂世界,開悟證果是相當容易的事情。你想想,十方諸佛,每一尊佛給你講一句法,你這一天的收獲就不得了!你們不少的同修是從大陸來的,辛辛苦苦來到香港這裡聽我們師父講經,一天也就聽兩個小時,你們已經覺得很有受用了,是不是?那是聽法。可是你到了極樂世界,遠比這兒更殊勝,第一個你是聽十方諸佛講法,第二個你是不間斷的聽法,這個受用你自己就可想而知。所以聽法的同時你就修、證。修供佛的因,同時你就能得成佛的果,所謂頓修頓證,因果同時,這個無比的殊勝。
我們再看底下第十九章願文: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這裡是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願」,這個內容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前面講到很多是正報,講我們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自身有什麼樣的正報莊嚴。這裡講的依報,依報是講環境。『國中萬物』,這個「國」就是極樂世界,「萬物」就是總說一切萬物,這是講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下面是形容,『嚴淨、光麗』,「嚴」就是莊嚴,「淨」就是清淨。極樂世界真正莊嚴清淨,我們這世界的東西、物質是很不清淨。我看到一份報導,說現在地溝油產量很大,年產量三百萬噸,相當於我們所有人口食用的動植物油消費量的十分之一。換句話說,你要在外面餐館吃十頓飯,按照概率來講,你必定有一頓飯是吃到地溝油,這太污染了!真的像經上講的「飲苦食毒」,我們看到那報導,地溝油簡直是比砒霜還毒,而且它制作的流程是相當的污染,你要看它那個制作的流程的圖片,你都會惡心,會吐。所以出去外面吃,真的是飲苦食毒。
在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不清淨?歸根結柢,還是我們眾生的心不清淨,貪瞋癡這些惡念太多,所以感召這個世界很不清淨。貪瞋癡三毒,所以現在連我們吃的東西都有毒,地溝油,奶粉裡面有三聚氰胺,這都是毒。極樂世界,人心都是非常的清淨,所以它的環境就這麼清淨,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不清淨,也不要埋怨,應該反求諸己,誰叫我們自己心不清淨,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到這裡投胎?為什麼你不求生淨土?還是得怪自己。怎麼樣求生淨土?念佛,念到心清淨,你就能夠生淨土,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心得清淨才行。如果是心不清淨,念佛的時候很多的雜念,佛號控制不住自己的妄念,那往生沒把握。你想真正有把握往生,必須你的佛號得控制住念頭,你不能夠打妄想。我們想想,為什麼我們會打妄想,為什麼會動念頭?平常可能我們不覺得,「我好像沒什麼妄想」。其實你是沒覺得自己有妄想,那是麻痺了,太多妄想,自己都麻木不仁,不知道。等到一念佛的時候才發現,我妄想這麼多!不是說你念佛的時候才打妄想,不念佛就不打妄想,沒那個道理。是念佛的時候你才發覺,原來自己這麼多妄想。
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你得先要用佛號能控制妄想。你念佛的時候能控制住妄想,才進而在平常也能控制妄想。念佛的時候都控制不住妄想,那平常更控制不住。平常都能控制住妄想,那你心就是清淨。這個時候你的功夫就成一片,成片的功夫你就有把握往生。你心清淨,當然你會生淨土,你的果報在極樂世界,你不會在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心清淨,感召這樣的依報環境,這裡講的無比的莊嚴。經上講的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地都是琉璃地,透明的。琉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綠色的玉,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玉絕對不可能跟極樂世界的玉相比,那是清澈而又有光澤。我們這裡的寶石它自己不發光,最多是它能反光。在極樂世界,寶石寶物自己就發光。黃金鋪在地上很軟,你踩上去,就好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一樣,很舒服。我們這黃金很硬,它那黃金你都可以拿來做布匹、做衣服穿。所以那個世界叫七寶莊嚴,房屋、亭台樓閣全是七寶做的,莊嚴那是我們沒辦法想象,你只能去到那兒才能看到,再怎麼說都是給你點一點而已。
底下講「光麗」,光就是光明。所有的這些物質都會發光。不僅發光,還有妙香,底下會講到,「寶香普熏願」這裡頭講的。所以到極樂世界,我們稱為香光莊嚴,修淨土法門一般都叫香光莊嚴。這是什麼?就講極樂世界萬物都發光,都發出那種妙香。
『形色殊特』,「形」是形狀,「色」是色彩。形狀、色彩種類繁多,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殊」是殊勝,「特」是特別。我們這思惟想象根本沒辦法能夠達得到,太殊勝。『窮微極妙』,「微」是微妙,「窮」是極處,微妙到極處。底下講的『無能稱量』,沒有辦法來稱說、來度量,你說不出,你也想不到,真叫不可思議,太莊嚴、太殊勝。所以我在這怎麼說,肯定都說不明白,你們聽了之後,怎麼想也想不明白,只能是到了極樂世界才能明白。你就知道那是無比殊勝莊嚴就好,真的是性德流露,性德的作用。這個「無能稱量」,不僅說我們凡夫不能夠稱量,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也無能稱量,太殊勝,完全是佛的境界,這是佛的報土。
所以底下講『其諸眾生』,這是講極樂世界的眾菩薩們,要知道他們是圓證三不退的菩薩,七地以上的菩薩,那個智能神通道力是無與倫比的。可是他們『雖具天眼』,這個「天眼」可不是普通天眼,前面我們講的他們的天眼通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沒有障礙。這種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這不得了!對於極樂世界的萬物的形狀、色彩、光相、名數,他們都說不出來。不僅說不出來,他們也看不明白,這太不可思議了。這些菩薩的天眼洞視,居然他還分不清這麼多的色彩莊嚴,簡直是叫做美不勝收、目不暇接,那個莊嚴。所以這個世界真叫「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是等覺菩薩,他對這個也不能完全徹底明了,這個世界完全不是我們能夠想象得出來的。
我們再看底下第二十章的願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裡。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是講到第四十願「無量色樹願」,和四十一願「樹現佛剎願」。樹木大概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都喜愛的,這一願阿彌陀佛特別講出來,『國中無量色樹』。我想就跟我們這個世界人一樣,都喜歡大自然,都喜歡樹木。現在我們這樹木森林遭亂砍濫伐,氣候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科學家們都在呼吁,不能夠隨便砍伐森林,要保護植被。大家都喜歡樹,喜歡森林。你要到了極樂世界,你看到的比這個世界的森林要殊勝莊嚴得太多太多,它那裡是無量色樹,寶樹周遍國度。這個樹木五顏六色,我們這兒樹木是清一色綠色的,它那是無量色。而且它會變化,你喜歡看什麼顏色,它就隨著你的心意。譬如說我們這個世界春天看到綠樹,北方綠樹;到秋天樹葉就落了,變黃了,黃樹,也很美;像香山紅葉,那個樹一色都是紅色的,很美,很多人特別跑到那兒去看;到冬天下了雪,就變成白色,那已經是很難得的美景。那只是就這麼四種顏色,綠色、紅色,或者黃色,還有白色。極樂世界是無量色樹,那個顏色是五彩缤紛,你喜歡看什麼色,它隨著你的心意在變化,你不用從春天等到秋天才看到另外的顏色。
而且這個樹『高或百千由旬』。「由旬」是長度的單位,一般有三種說法,大由旬是咱們中國的八十裡,中由旬是六十裡,小由旬是四十裡。一由旬就很高了,四十裡,就算最小的,小由旬四十裡,一棵樹高四十裡就不得了了。現在咱們飛機飛到天上還沒有四十裡高(二十公裡,兩萬米高空)。它這是「百千由旬」,一百乘一千是十萬,十萬由旬,十萬乘上四十裡,四百萬,這個樹可高得不可思議!就從咱們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才是四十萬公裡,這一棵樹它等於是遠超過地球跟月亮的距離,這麼高的樹。我們看到這麼高的樹,那還得了!我們不是根本看不到盡頭,極樂世界的人連一片樹葉都看不到?你也別擔心,極樂世界的人的身材很高大,它那個比例也是相配的。我們「贊佛偈」裡面講到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白毫就是阿彌陀佛眉間兩根毫毛卷在一起,這兩根毫毛卷在一起像個珠子一樣,叫宛轉。五須彌就是五座須彌山,須彌山且不說太大的,就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最高的山來比,喜馬拉雅山是最高峰,五座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的面積,這是他的白毫,眉間的這個小珠子。你想想,阿彌陀佛多大!恐怕他這面孔就比地球大很多倍,他這個身體你就可想而知。所以他們看那個樹高百千由旬,也不會特別高,就跟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上的比較高的樹差不多的比例。
『道場樹高,四百萬裡』,這裡特別又提到在「道場」裡頭的樹。道場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講法的地方,他的講堂裡頭也有樹。這裡的樹也差不多,四百萬裡高,這個都是相當相當高的樹。咱們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高的樹,我們講參天大樹,比起極樂世界的樹沒得比,連極樂世界最矮的小草都比不上。
『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這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菩薩」,大眾,即使是善根最劣的,我們講下下品往生的人,這一些菩薩他對於樹的莊嚴都能夠很清楚、很明了。本來這個樹的莊嚴美好,一般菩薩是沒辦法了解,前面講的「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他辨不清楚。但是對於這個樹他能夠明了,那是因為阿彌陀佛佛力加持的結果。如果不論加持,他自己怎麼都不會明了。講加持,哪怕是下下品往生的菩薩,他都能明了。
這個是講到第四十一願「樹現佛剎願」。經文上講的,『欲見諸佛淨國莊嚴』。這樹它能夠現出諸佛的國土,所以在那邊的菩薩們,想要見到他方世界諸佛國土,「淨國莊嚴」,當然有淨土的佛剎,也有穢土的佛剎,都稱為莊嚴。你要想見就可以見到,『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比喻你看得非常真切,非常清楚,就像對著很明亮的鏡子,你自己照自己的樣子一樣。在古時候,對這個說法要能夠明白、能夠相信,確實不容易。現代人就不難,科技發達,現在有電視機,你想要見其它國家,譬如說美國發生什麼事,你打開電視,新聞台就能看得很清楚。你換一個頻道,看看中國發生什麼事,你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那些寶樹就好像是電視一樣,那個新聞台是報導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所有的這些事情。你想見,你看哪個國土,你就選那個頻道。那個頻道你也不用遙控器摁,你念頭一動就行,它隨著你的意思。
譬如說我想了解,我從娑婆世界來的,我原來是在地球上的,現在我到了極樂世界,我想關心一下我地球的那些親人們現在在干什麼。這念頭一動,「悉於寶樹間見」。而且這寶樹它現不是平面的,它是立體的,你整個就好像置身於其中。現在我們看到也有立體電視機出來,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立體電視現在有了,真的看起來是立體的形像。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立體的,你看到,完全你就好像跟他面對面能夠交流一樣。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絕對不會寂寞,你想要看看他方世界,看看過去那些冤親債主、那些朋友、同修道友到底在干什麼,隨時可以看到,隨時可以跟他們交流。他們什麼時候因緣成熟,也就是什麼時候能夠相信淨土法門,你看到了,立刻你就能夠化身到他面前,給他講法,勸導他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你想想極樂世界這麼殊勝莊嚴,能不去嗎?要是這都不去,那就是過去我們李師公(李炳南老先生)講的「非愚即狂」,不是愚癡就是狂妄。
「樹現佛剎」這個願,這是講它能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世。從這個願我們就能看到,極樂世界它完全就是華嚴法界。極樂世界的樹,它能夠含遍一切佛剎。這就是什麼?相即相入。這一切佛剎可以在寶樹間就能現出來,這一個世界裡頭跟其它一切諸佛世界它是連成一體。所以你生一佛剎,生到極樂世界去,就等於生一切佛剎。見一佛,見阿彌陀佛,等於見十方一切諸佛。這就是《華嚴經》裡講到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的法界。從這寶樹我們就能夠看得到,你生到極樂世界,你想到哪個世界,隨念即至。
佛門裡面修其它法門的同修,我曾經也遇過不少,特別是鑽研教理的,他們都比較喜歡要去求生彌勒淨土。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成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菩薩是賢劫第五尊佛,大概什麼時候下生成佛?需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老人家現在在哪?現在在兜率天上,在兜率內院。兜率天一天等於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這個壽命大概結合人間的算法是五十六億年,是這麼算出來的。所以有的同修他就願意往生到彌勒淨土,希望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的時候,他們也跟著來這個世間做彌勒菩薩的弟子。就好像釋迦牟尼佛的捨利弗、目犍連這些弟子一樣,都能夠在他會下開悟證果。想法是很好,但是我們要知道,要去彌勒淨土也不是一樁容易事。要修唯心識定,修到功夫很深了,你才能夠到彌勒菩薩內院去。
在佛經裡面就講到有三兄弟的故事,這是真人,三位菩薩,師子覺、無著和天親,三位菩薩。《往生論》,就是我們淨土五經一論,這個「論」就是《往生論》,是天親菩薩所作的。這三位,師兄弟他們在一起修,原來他們的約定要往生彌勒淨土,到兜率內院,三個人約好,不管誰先往生,去了以後一定要回來報個信。結果師子覺菩薩先往生,結果一往生了,很久,音信全無。剩下的無著和天親兩位菩薩就納悶,怎麼師子覺不守信用?過了好幾年,無著也要往生。他往生之前,天親菩薩就跟他講,說「你可記得回來給我報個信,另外你得看看師子覺去哪了」。無著就答應了,就往生了。結果過了三年無著才回來,跟天親菩薩報個訊。天親就說,「你怎麼才回來?」無著說,「我是一去到我就馬上回來了,我到了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就跟他頂個禮、打個招呼,就立刻回來了」。因為兜率天跟我們人間有時差,它一天等於我們四百年,所以他只是在那稍微一會兒,這裡已經過三年了,是這個樣子。天親問,「師子覺上哪兒了?」無著聽了之後搖頭,「師子覺他往生到兜率天,還沒進內院,在外院遇到了一些天女,就被迷上了。現在還在那兒被迷著」。所以天親一聽,往生彌勒菩薩內院不容易。師子覺這樣的修行功夫,想往生兜率天就能去,這個功夫不簡單,到了外院還被迷,進不了內院。天親菩薩知道之後,他也就死心塌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不再求往生彌勒菩薩淨土,所以他寫了《往生論》。
所以這個我們要明白,在彌勒淨土要往生,雖然它離我們這兒近,但是難!你要知道,你得禁得起誘惑才行。人間的美女是不算什麼,天女可不得了!真的能誘惑人。你要能夠有這個定力,不受誘惑,你才能夠到內院。如果你有這個功夫,你要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彌陀淨土,你是決定能往生。為什麼?彌陀淨土是既靠自力,也靠佛力,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容易太多。說老實話,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剎那間就到了,用不到這麼多年。到極樂世界你再回來,非常快速,說老實話,比你現在回家再回來,時間還要短,真的。雖然距離上講是十萬億佛國土,可是在時間上算,比你回家近得多,你回家你可能還搭地鐵,還得轉車,你在大陸的那更遠。到西方極樂世界,瞬間就到,瞬間就回來。
而且更殊勝的是什麼?你去了極樂世界,你就在那兒看到彌勒菩薩了。經上也講,彌勒菩薩就在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行願品」裡就講到,你往生到極樂世界,現前就見到彌勒菩薩。你要想到彌勒內院去,那很簡單,去了西方淨土之後,你就拉著彌勒菩薩的手,說「大師兄」,他是你大師兄,都跟著阿彌陀佛學。「大師兄,我想到你這彌勒內院去玩玩,你可不可以帶我去?」彌勒菩薩肯定很高興,就拖著你,手拉著手就到彌勒內院去了。你想想那個時候,你跟他是師兄弟。你要是往生到彌勒內院,他是你的老師,輩分都不一樣。所以你就想想,親近彌陀等於親近一切諸佛,這個是最殊勝。
我們再看底下一章的經文,底下是第二十一章: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二願「徹照十方願」。經文上講,『我作佛時,所居佛剎』,這就是指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廣博嚴淨』,「廣」是廣大,「博」也是博大,「嚴」是莊嚴,「淨」是潔淨。這是講極樂世界環境真的是廣大莊嚴,無比的殊勝,真叫盡善盡美。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人間想要見到盡善盡美,這是不可能,這只是我們的向往,不僅是人間沒有盡善盡美,哪怕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還是有缺陷的。到了極樂世界就任何缺陷都沒有。這裡講的嚴淨,淨就是清淨。到極樂世界,環境是無比的清淨,叫淨土。為什麼它是淨土?因為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心都是清淨的,心裡一點染污都沒有。不像我們這世界染污,環境是染污,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現在聯合國都在拼命呼吁,要保護環境。可是你要保護環境,采取這些措施,有沒有效果?我們看效果不大,為什麼?因為沒有抓住根本,根本在哪?根本在我們的心,心地染污沒有去除,你說你要去除環境的染污,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工作。現在心地的染污還沒有得到重視,聯合國還沒呼吁要保護心地。到什麼時候要保護心地了,我看這世界有希望救了。
極樂世界,人的心無比的清淨,所以感召來的環境一點染污都沒有。我們能相信嗎?道理我們明白了,就能夠信。但是這個信總是不那麼踏實,為什麼?因為自己沒去過,你去過了那你就一點懷疑都沒有,那叫真信。現在是正信,你道理明白了,正信,這不是迷信。再加上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對吧?人格保證,所以說我們信。這種信,如果是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修這個法門不改變,淨土這麼好,我們就一直修,釋迦牟尼佛也跟我們這麼勸導,我們就信,修下去,信願行這個信你能夠做得到。有的人他對於道理可能不明白,但是他能信佛,佛講的總沒錯,或者這是我們師父講的,肯定不會錯,相信佛的人格,相信師父的人格,然後我們信他講的道理。這種信總是差一等。能不能成功?如果是環境很清淨的,你沒有其它的知見染污,你這樣相信是可以往生。假如說聽到別人講,那個法門好,聽到別人講,這個東方淨土比西方淨土更好,你聽了,它也挺有道理的,你那個信心就動搖,改變主意,改修其它法門,這種人也有不少。所以自古以來,修淨土的修到半路退心,改修其它法門,這個原因就在於道理沒有真正徹底明了,所以他信裡頭還是帶有懷疑。
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知見亂七八糟的,特別多。現在也是民主自由開放,你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也沒人管你,言論自由。你要如何能在這樣的一個知見污染的時代,保持你清淨的信心?沒有別的方法,只有認真的、深入的學習淨土的教理。理愈明,你的信愈深。道理要是沒明了,你難免信心不踏實,會動搖。所以研究《無量壽經》,這就比什麼都重要。
《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清涼大師分成信解行證四科來判《華嚴經》。第一是信的部分,《華嚴經》是前面十一卷半,講華藏世界依正莊嚴。實際上毘盧遮那佛的報土的依正莊嚴,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我們讀了《華嚴經》之後,才懂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怎麼個莊嚴法。《無量壽經》這裡講的都是略說,詳細的在《華嚴經》裡,因此《無量壽經》又稱為中本《華嚴》。這些莊嚴都是自性性德流露。你讀這個,你信有這個事,其次你得解,信解行證,你得解,把道理弄清楚,為什麼有這個事,事後面有個理,理也得弄清楚,你就斷疑生信了。所以我們師父講,你真正把《無量壽經》的道理弄得清楚明白,得學《華嚴經》,《華嚴經》把這道理講得很詳細。然後你解了之後,你行。行就是你真干,你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然後你才能證,證是什麼?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真正得到這個境界,這你真證得。所以我們修學,總不離開信解行證四個階段。
但是不同的人他可能有不同的修學方式,譬如像我們知識分子,比較喜歡懷疑。我們在世間做學問做了也都二十年了,我讀書讀了二十年,拿了博士,拿了博士之後又工作了八年,專門搞學術。學術就教人先得懷疑,提出個假設,這個假設首先是你得去驗證,去推論,或者是找例子來證明等等。先有懷疑,然後去確證,我們一般知識分子都是這一套的思惟模式。我現在發現這一套模式,往往是學佛大障礙,這叫所知障。學佛的思惟模式正好跟世間學術的思惟模式是相反的。學術的思惟模式你得先懷疑,再論證。但是學佛你得先信,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你要是不信,你開頭就錯了,你怎麼入都入不進去。要先信,信了之後解,解了之後行,行了之後最後才證。它不是一開始就去論證,你得行,從行當中你有體驗,這就是你的證明。
所以我們知識分子必須什麼?有懷疑沒辦法,就得解,把這個經典的道理、教義都弄得清清楚楚的。現在到我這個階段,跟著師父聽經聽了十八年,終於不懷疑了。對西方極樂世界算是比較死心塌地,不懷疑了。有人來跟我辯論,說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我能夠跟他辯,我能夠不僅不會受他影響,而且還能夠把他說得心服口服。為什麼?道理明白了。可是這個道理極深,真的是蕅益大師講的「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華嚴》的奧義真正明白了之後,你才能夠真深信淨土。這是什麼?知識分子所知障重的人他需要。所知障輕的人就可以不用。哪些人所知障輕?不懷疑的人。可能經典的教理他都沒聽過,他也不明白,可是他就不懷疑。這種人太難得了,我特別羨慕這種人。他不用繞彎,他不用花個十幾、二十年去研究教理,最後才明白,他才相信。他立刻就相信,這種人叫善根深厚。他一相信,實際上他就解了,他就行,他就證,這種人快!所以像劉素雲老師,五十五歲開始學,到六十五歲成就。我是比她學得還早,學到最後還是半吊子,跟人家不一樣了。人家是六字秘訣,「老實聽話真干」,這就是真正信解行證。所以你們可別學我,繞圈子繞了半路還是沒繞進來,人家是一步到位,咱們學這個。
所以修就是修清淨心。真正修清淨心,最重要的,在待人處事接物上,我們一定不能去看別人有什麼錯,要回頭想,看自己的錯。特別是跟人家有對立的時候,首先自己承認,別人沒有過失,過失都在自己,這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境界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都能夠回光返照,返照自己,「我哪兒不對了」。譬如說跟人家和不來,為什麼別人不接受我?你仔細想想,原來是我沒接受他,我不能容他,所以我看成是他不能容我。所以一回光返照,你就知道自己有問題。又譬如說你跟人交往的時候,總覺得別人看不起我,看不起我,實際上你這個念頭裡,你就是看不起別人,原來是自己看不起別人,不是別人看不起我。
就好像什麼?弘一大師舉一個例子,鼻子上有個墨點,你去照鏡子,發現這鏡中人怎麼鼻子上有一個墨點,黑黑的那麼難看。然後你就拿著個毛巾去給他擦,批評他,你怎麼這麼不講衛生,這麼難看。沒想到所批評的正是自己。聰明的人拿毛巾擦自己臉上的墨點,擦干淨了一看,鏡子裡的人也干淨了。你的心要處處能夠回歸自己,找自己的毛病、改自己的毛病,你的心就清淨。這個叫做回頭是岸。心不攀緣外面的境界,而是回歸到自己內心,不在六塵裡頭,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界裡面去找毛病,那叫做攀緣。應該怎麼樣?返回到自己內心,從六塵境界上收回來,這叫都攝六根。眼從色塵上收回來,耳從聲塵上收回來,鼻從嗅塵上收回來,不在外面境界上去分別執著,把它收回到自己內心上。怎麼收?用一句佛號來收。淨念相繼就是都攝六根,都攝六根才能淨念相繼,這就是淨宗修清淨心的方法,這樣你才能夠生淨土,廣博嚴淨你才能夠得到。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個願文沒講完,到下一次,下禮拜一,再跟大家繼續來匯報。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