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四十三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稍微晚了十分鐘,請大家多多見諒。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看經本第一百零九頁,倒數第二行,從最後一句開始看: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

  這一段向下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眾他們的功德,也就是他們的修持。『出入供養』這是講修福。供養誰?上供諸佛,下供眾生。這個供養裡頭既有財供養,也有無畏供養,也有法供養,最重要的是法供養。那麼法供養當中,第一個就是依教奉行。佛教導我們的這些教誨,我們要努力去做到,這是對佛菩薩的真供養。

  『觀經行道』是修慧,你看福慧雙修,不能夠只修福不修智慧,也不能夠只修智慧不修福,要兼而有之。那麼智慧怎麼修?這裡教我們「觀經」,不是講讀經,叫觀經。觀經跟讀經有什麼不一樣?讀經可能我們只是在這個語言文字上。可是觀經就不同,觀經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將經典的教訓提得起來,用得上去。在日常生活中能起觀照的功夫,也就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能夠記得住諸佛教誨,這是真正的學佛人。如果境界來了想不起來了,把佛的教誨拋在腦後,經上講的是經上的,我們這煩惱習氣還繼續起用,那個就沒有觀了。那是在干嘛?在造業。那個經就等於沒念一樣,所以這個觀是很重要,這個是活的經典,不是死的。那麼平常能夠常常都用佛的教訓,不違背佛的教訓,這就是觀經。功夫用久了,你的心就得定,得定了,你就能夠照住,先是觀照,然後是照住。定久了之後,就照見了。

  你看《心經》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開智慧,完全是智慧做主,不是感情用事,那麼你才能夠行道。這個行沒有離開你的日常生活,千萬不要把修行跟生活分為兩截,修行是修行,好像在念佛堂裡繞佛那是修行,出了念佛堂之外那是生活,搞錯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你才叫行道。你看看《華嚴經.淨行品》裡面的菩薩,他每天的生活,從早上起來刷牙洗臉、吃早餐、上廁所,全都是修行。他這個佛法不離開生活,真的是活學活用,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著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然後漸漸的你這個法喜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師父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那我們問問自己,我們的生活是不是最高享受?如果說還沒有這種享受,還沒有體驗得,這說明還沒有把佛法用到生活上。你要能夠用,必定是『喜樂久習』,「喜」就是法喜,這個「樂」就是快樂,一天到晚是快樂無比。為什麼?沒有煩惱了。「久習」,久是久久用功熏習。菩薩天天用佛法來熏習,不造業。眾生天天是造業,用造業來熏習。所以眾生天天生煩惱,菩薩天天生智慧。時間久了,妄念愈來愈少,譬如說你專門學習《無量壽經》,學久了之後,起心動念都想著《無量壽經》的教誨,日常生活要跟《無量壽經》教訓相應,持之以恆做下去,漸漸就得三昧了。最重要的是要久習,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像劉素雲老師,在《無量壽經》一部經上用十年的功夫,她是喜樂久習。

  『才猛智慧』,自性中的德能智慧現出來了,這個「才」就是才華,屬於性德本來具足的。佛有什麼樣的才能和智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我們被煩惱蓋覆住了,現在用長時熏修,慢慢把煩惱給化除了,自性性德現前,必然就是那個才華完全透露出來,你能夠勇猛精進,你有智慧。

  智慧的一個表現在哪?『心不中回』,「回」是回轉,「不中回」就是不退轉,人為什麼會退轉?因為信心不堅定。為什麼信心不堅定?因為還有懷疑,道理沒搞清楚,所以我們想說修行不退轉,當然現在是很不容易做到。很多同修都問我問題,怎麼才能夠做到不退轉?佛的經教我聽了也覺得很好,也發心修行,一開始很勇猛精進,覺得有點法喜了,可是可能沒過幾天,各種的這種境緣纏繞,他就退轉,就生煩惱了。原因是什麼?道理還沒搞清楚,所以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就會常常後悔,後悔就是退轉,所以功夫就很難成就。所以我們想要保證功夫不退轉,要在經教上下功夫,你要明白道理,你要多聽經。幾天不聽經,那個心往往就會起煩惱了。

  『意無懈時』,這是講真正把道理搞清楚了,信心堅固,願力懇切,他就一味精進,沒有懈怠。因為他沒有懷疑了,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用功到底。

  『外若遲緩,內獨駛急』,真正用功的人,外面你看不出來,外面看他好像很緩慢、很穩重,說話也慢條斯理,動作非常和緩,可是他的內心那是真精進,念佛人這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不間斷,你看不出來。比他功夫差的人看不出來,比他功夫好的看得出來,知道這個人在真精進。他為什麼和緩?因為他沒有心浮氣躁,他心是定的,定在一句佛號上,所以他的說話行事都是和緩的。他的精進也不搞什麼樣的形式,特別是念佛法門,不講求形式,重實質,你怎麼念佛都可以,就是看你的佛號是不是會中斷,只要你的佛號在心裡不中斷,你走著念也行,坐著念也行,躺著念也行,邊做家務念也可以,這功夫才得力。所以你的這個功夫不是看你一天念多少句佛號。我一天念十萬佛號,這個不是功夫,這只是數量,問功夫那是什麼?看你的心的清淨程度如何。像劉素雲老師她跟我們分享,她怎麼念佛?她不計數,隨時隨地行住坐臥都在念,或者是大聲念,沒人的時候就大聲念,有人的時候小聲念,或者是金剛持,金剛持是嘴在動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念佛,自己也聽得清清楚楚,只是別人聽不到,這就是金剛持。甚至完全是默念,嘴都不動也可以。只要你真精進,你就能夠得到法喜充滿。再看下面經文:

  【容容虛空。適得其中。】

  這個「容」,兩個容字合在一起講,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就是說能夠容納包容。這個容量就像虛空一樣,無所不容。這個容字不僅是說他能夠包容萬物,而且是連包容萬物的這個念頭都沒有。如果說我在包容、我在容忍,有這個念頭,都不能叫『容容虛空』。它這是完全沒有一點意思,沒有一點勉強,沒有刻意,不起心不動念。

  『適得其中』,這個「中」就是中道,從容中道,就是我們講的恰到好處,做事行為都是恰到好處,既不偏左也不偏右。這個境界是很高的,《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得大自在了。內不起心動念,外面所做的全部符合中道,善巧到極處。這個境界是念佛的功夫到了理一心不亂,也就是禅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事一心不亂還沒達到,因為事一心還有念,還不是中道。底下經文說:

  【中表相應。自然嚴整。】

  這裡的『中』就代表自性,『表』代表外面的現象。自性是本體,它能夠現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叫『相應』。這個境界當中真正完全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

  『自然嚴整』,這個「嚴」是莊嚴,「整」是整齊,有條不紊的。雖然萬法缤紛,但是絲毫都不亂,自然嚴整,這是宇宙萬相,就是這樣。從大的方面看,我們這個太陽系、銀河系,你看這些星球各有各的軌道,它不會亂;小到微觀世界裡面的原子、分子,那個原子裡頭有原子核,外面繞著電子,它也是有軌道,一點也不會亂。我們的身體其實也是個小宇宙,所有的器官、細胞、組織有機的結合成一個整體,也一點不亂,這叫自然嚴整。這是什麼?法爾如是,自性所現的一切相本來就是嚴整的。如果這裡頭加上了意思,加上了起心動念,還甚至加上分別執著,這嚴整就被打亂了。就好像這些星球它各行其道,有軌道,你說我讓火星得往那個方向走,你有意思了,你還有控制,你要去扭曲它的軌道,這就亂了。我們這身體是最具體的一個例子,假如你什麼念頭都沒有,不起心不動念,完全是隨順自然,你的身體是最健康的,道家講的純陽之體。那是絕對不會有病,那心清淨,完全隨順自然,自然嚴整,本來就是健康。你現在還想著我要怎麼保養它,我要怎麼去調理它,然後還有很多的這種胡思亂想,那身體怎麼可能不生病?所以我們希望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念頭愈少愈好,心愈清淨,你就愈健康。

  下一段是說菩薩在平常修學的要領。我們看到菩薩怎麼生活,我們也得學著,雖然現在還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得學個幾分,像個幾分,將來就比較容易去。這裡面經文說:

  【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檢」是檢點,「斂」是收斂,「端」是端正,這是教我們平常要常常檢點自己,收斂習氣,耳目口鼻身心都要端正。孔老夫子在《論語》上教顏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檢斂端直』,連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我們。那麼孔子說的是人道這個標准,在人中做聖人。那佛法教的標准就高了,佛法不僅是人道的標准,還有二乘的標准,還有大乘菩薩的標准。具體而言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的標准,第二福是二乘的標准,第三福是菩薩的標准,我們就講得很多,每天我們就要拿這個三福的標准來對照自己,看看哪些地方沒做到,就要改,要努力做到。天天下功夫反省檢點自己,忏悔改過,這叫真修行。身要端,心也要端,端正,沒有邪曲的念頭,沒有惡念,從斷惡修善做起。那麼更基礎的,師父讓我們用三個根來檢點自己,有習氣毛病要把它收斂,慢慢的把身心正過來。

  到最後『身心潔淨』,這個心清淨就身清淨,身潔淨不是說天天洗澡,這就能潔淨,外面的皮膚洗完了,是干淨了,裡頭還有很多的病變,那就不叫潔淨,真正潔淨是心先潔淨。甚至不洗澡他也不會臭,你看過去虛雲老和尚他給我們示現,他是一年才洗一次澡,頭發都不剪的,一年才剃一次,衣服上很厚的塵垢,但是你聞一聞那是一種清香,人家這心清淨,那是戒德的清香。我們就不行,我們不要說一年不洗澡,三天不洗澡,身體上就有味,三個月不洗澡就不得了,臭不可聞了。這是什麼?我們的心不夠清淨。

  『無有愛貪』,什麼東西放在心裡不清淨?就是「愛貪」,你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貪愛,你放不下,那心怎麼能清淨?不僅說世間的貪愛不能有,連佛法的貪愛也不可以有。你說我們現在放下了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了,這能放下了,可是佛法不能放下,八萬四千法門樣樣都想學,每一本經典都想念,這還是沒放下,貪,貪佛法,這心也不清淨。真正清淨的人,什麼都不貪,修淨宗法門的人他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他夠了。甚至一句佛號都夠了,大勢至菩薩他就是這樣成就的,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我們念佛人就用這句佛號對治煩惱、對治貪愛,對一切法要起貪愛心的時候立刻提起佛號,那你才能做到身心潔淨。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這兩句對修行人來講是成功關鍵之所在。一個能真正修行成就的人他肯定是『志願安定』,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堅守著一個法門,他不換題目,他的心是定的。佛給我們講這麼多法門,為什麼我只選一門來學?你要知道佛講這麼多的法門不是對一個人講,是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所以佛講這一切法門是適合所有眾生的根機,你自己是什麼根機,你曉不曉得?你應該學什麼法門?如果你自己不曉得,佛很慈悲,他已經給你選擇了,他告訴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們現在是末法,那就要靠念佛法門成就。而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根機,上中下三根,你統統適合修這個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全包了,都能修,而且都能夠修這個法門成就,因此這個法門廣大不可思議。所謂「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所有的經論都是最後導歸到這個法門上,所以我們就守定這個法門,一門深入,這就決定成就。

  『無增缺減』,這叫不增不減。這個意思是說,老實聽話,你要增加一點,這就不老實,你減少一點也不老實,你能老實、聽話、真干,肯定成就。這個法門不講什麼悟性,就是你能老實念就行,你一點悟性都沒有,沒關系,你只要老實,不增不減,完全依教奉行,肯定一生成就。最怕就是不老實,有自己的意思,或者想著我念一句佛號一部經夠不夠?是不是得多加點?這都是不老實。我們師父他淨土五經一論都講過,可是他告訴大家,如果是上根之人,他就選一部經,五經當中選一部,就譬如說《無量壽經》就夠了,一門深入,最後成就。中等根性的人他嫌一部太少了,加一點,加什麼?加個淨土五經一論,還行,五經一論,那都是淨土法門。下等根機的人,他覺得五經一論還不夠,師父給他再開多一些,《淨土十要》,蕅益大師編的,《印光大師文鈔》,這些古德的著述,這就不能再多了。如果你還嫌不夠,恐怕下等人這個根機都不夠,這一生就沒指望了,這古人常講的,貪多嚼不爛。所以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一門深入,愈專愈好,所以你『志願安定』。底下經文說: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這是講求道用功,不能夠急躁,要和平中正,不能過速也不能過緩。過速往往欲速不達,譬如說你念佛,我一定要今天我得念到功夫成片,你使勁的念,往往很難,為什麼?太作意。太遲緩就容易懈怠,所以不急不緩,就要「和正」。

  『不誤傾邪』,這是講不走岔路,不落入邪道。在現前的這個社會,真正如佛在《楞嚴經》上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樣的言論都有,假如我們要沒有智慧,隨便聽這些言論,往往就會誤入歧途。所以真正我們想要保險,要安全平穩的成就,最好少聽,不要聽廣播、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就把世間的那些「傾邪」這個緣就絕掉了,念佛人很注意這個。那天我還聽到一位老菩薩來問我,說「我能不能邊聽新聞邊念佛?」我一聽哭笑不得,你這邊聽新聞還邊念什麼佛?那完全是什麼?給自己清淨心下污染。新聞我就不聽,有什麼好聽的?其實有什麼新聞?你仔細想想不外乎就是個業因果報,何必操這些閒心?不如老實念佛。那你的心就和正,正是正而不邪。清淨心是正,平等心是正,覺悟的心是正。再下面經文說: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

  『經』具體來講就是這部《無量壽經》,『隨經』就是依這部經來修行,『約』就是約束,『令』是教誡、教誨,依這部經裡面的佛跟我們所教導的內容來約束自己,來依教奉行。『不敢蹉跌』,「蹉跌」就是違背經裡的教訓,就會跌倒。為什麼會跌倒?就是因為不依教奉行,自己做一套,就會走錯路。那要是這一生走錯路了,失去了機會往生不了,來生就恐怕沒機會了。所以想想,真的不敢,不敢不老實,不可以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當賭注,自己干一套,試一試碰一碰可不可以成就,萬一不行怎麼辦?不如老老實實按照這個老路子走,多少人按照這條路走過來的,多少人念佛成就,我們就照著走沒錯。

  『若於繩墨』,這個是比喻,「繩墨」,古代木匠拿來做木工的時候他們用的工具,這個墨是墨斗。往往他們在鋸木的時候,拿一條繩子,細繩子拉得很直,這個繩上沾著這些墨,然後在這個木上一拉直,等於畫條線,然後你用鋸子去鋸,就一點不會有錯。這就是所謂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繩墨就是規矩。經典就是繩墨,就是標准。我們守著這個標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不能違背經典的教訓,那這樣就不會誤入邪途。

  【鹹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這三句是講真正念佛人的心態。真正念佛人第一個仰慕佛陀,『鹹為道慕』,慕道,仰慕聖人,出世大聖人就是佛。修淨土法門的仰慕阿彌陀佛,我們就用阿彌陀佛做我們的榜樣,向他老人家學習。那阿彌陀佛在哪兒?就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天天學《無量壽經》就是學做阿彌陀佛。『曠無他念』,佛內心裡面沒有任何的念頭,「曠」是空曠,心裡是空空的。你看孔老夫子都說自己心是「空空如也」,他也沒有念頭。所以孔子的這個境界也很高,也是大權示現。我們現在說心裡沒念頭很難,怎麼都會有念頭,怎麼辦?念佛。除了念佛以外沒有第二念,這也就可以說得上「曠無他念」,他念是念佛以外其它的念頭都沒有,真正是淨念相繼。『無有憂思』,心裡沒有任何的牽掛、憂慮,這很重要!我們能不能夠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能夠放下一切牽掛,心裡只牽掛阿彌陀佛,其它什麼都不牽掛,這種人決定往生。印光大師常講,念佛人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念念不忘這個死字,那你的道業就很容易成就。常常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是我最後一天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真正修行人,是只有今天沒有明天,你真干。天天都想著明天要死了,真正要死的時候你就不會害怕。貪生怕死的人不敢講死,忌諱,特別我們香港人很忌諱講這個死字,你看這個電梯沒有四樓的,三樓之後下面就是五樓,跳過那個四字,怕那個四字跟死字是諧音,你看麻不麻煩!貪生怕死到這個地步。我們學佛人、念佛人就愛講死,對死一點不害怕。你要到澳洲看看我們師父那個車,他那個車牌,是444,三個四字,他的電話後面三位數也是444,這給我們示現,常把死字掛心頭,哪來的這麼多貪生怕死?你不貪生不怕死,你很容易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就在臨終時候你就見佛了。

  我剛才下午去為一位比丘尼法師助念,她老人家七十二、三歲,得了肝癌,但是念佛一輩子,頭腦很清楚,雖然得了肝癌,一點疼痛都沒有,醫生說她沒救了,可是她天天還能夠自己走動,還能拜佛,昨天晚上聽說她還在拜佛,天天都念阿彌陀佛。說這幾天見了三次阿彌陀佛,她知道自己快走了,已經斷食了五天,她要把這些身體裡的骯髒東西都排出去,這兩天天天洗澡,她說要干干淨淨的見阿彌陀佛。難得!我剛才下午去見她,第一句話就問她,妳有沒有信心往生?她說有,百分之百信心。我問她,妳還有沒有什麼牽掛的?還掛著什麼東西沒有?還掛什麼事、掛什麼人?她什麼都沒有了。我很贊歎,這種心態決定往生。所以今天晚上我講完課還去助念。聽說,她自己說,她是二月中午往生。二月是哪一天?二月中午大家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中午,現在是農歷二月,今天二月十四。所以真正你放下所有牽掛,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你,見了三次阿彌陀佛,證明什麼?阿彌陀佛已經在安排,真的就等著最後臨命終,現在還有一些業沒消,把這業消了,臨命終到時候了,就走了,就不知道是哪一天中午。再看底下經文: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這一段經文是形容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心情,跟我們凡夫是迥然不同。當然我們想要去極樂世界,也得要揣摩揣摩,效法這些菩薩那種心情,改變自己,跟他們要相應。這裡說『自然無為』,「自」是自性,「然」是講清淨本然,自性清淨本然,就是「無為」,無為是沒有造作,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為。我們如果起心動念,那就是有為。

  『虛空無立』,這是比喻心像太虛空一樣,虛空當中一法不立,這心裡面一念不生。『淡安無欲』,「淡」是淡泊,「安」是安然,沒有任何欲望,不要說欲望,連念頭都沒有。這個我們都要學習,心要空一點,不要老胡思亂想。現在我明白了,胡思亂想根本沒用,因為什麼?萬事萬物是因果決定,想都沒用,該來的就來了,不該來的你想它也不來,何必要去想?自然就淡泊安然。當然現在做不到沒有念頭,妄念還是很多,但至少你明白了一個道理,不必去想,你還在想是習氣,習氣就慢慢斷,但是確實心中不要有任何牽掛。

  我們今天下午給助念的這位比丘尼法師,她叫淨悟法師,我們就勸她念佛,我問她,「妳心裡面的佛號有沒有斷?」她說,「有時候還會斷」。那我就知道這是習氣,她還沒到功夫成片,但是功夫已經很得力,主要功夫在哪?她放下了,對於世間一切沒有任何牽掛,決定心求往生,這個信願具足,所以她臨終心不顛倒,現在她就是臨終的狀態,五天沒吃任何東西了,只喝點水,就是真的等著往生。那按照醫學的理論來講,人要七天不吃東西,也都該沒命了,五天了,差不多了。她現在就是心不顛倒,非常清楚,她還認得我,她說以前看過我的光盤,我說這就有緣。所以看到她我們非常歡喜,這是做我們的好榜樣,她就是有願,給淨宗同修做好榜樣。這個就是什麼?雖然功夫還沒成片,但是信願已經具足,現在是什麼?希望我們幫助她助念,最後讓她功夫成片,最後一天功夫成片她就能往生了,哪怕最後一小時功夫成片也能往生。功夫成片就是佛號不斷,最低的標准這經上講的臨終十念,十念,十句佛號功夫成片,就往生了。往生不難,難在你有沒有真信切願,你真信切願,一點不難。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確實要放下,欲望要降到最低的程度,欲望重的人很難放下,修行人日子簡簡單單過得去就行了,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遮避風雨足矣,還想什麼?這個世間還有什麼享受?享受的都是苦,沒有樂,真正樂在極樂世界,把這想明白了,就死心塌地念佛了。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這個善願,首先你自己要發願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為作佛去,同時也要發大願廣度一切眾生,向有緣的眾生介紹淨土法門。「盡心求索」,你自己盡心盡力的去做,去修行,自己勇猛精進,對別人善巧方便的接引。他能夠信很好,他要是不能信,我們也不要去勉強他,我們盡到心了,功德就圓滿。他聽到這個淨土法門哪怕聽一句佛號,善根已經種下去了,關鍵是修好自己。

  『含哀慈愍』,「含哀」就是大悲心,「慈愍」是慈悲憐憫苦難的眾生。念佛人不能沒有這個慈悲心,尤其是看到現在災難這麼多,你看日本現在這個核洩漏,問題很嚴重,搞得不好可能是半個日本都沒辦法住人,嚴重,周邊的國家都受很大影響。你看一次地震就導致這樣的後果,全世界這麼多的核電站,現在科學家講,這是好像中國國家地震局的科學家講,我們現在的這個地球海底的那個板塊非常活躍,經常碰撞,一碰撞就是地震、海嘯,再來個幾次地震的話,每個地方的核電站都像日本這麼爆炸了,人類就不能適合在地球上居住了,太可怕了!這些災難其實不是偶然的,都是什麼?眾生的業力。你看現在連日本的兩位高官都這麼說,他說這個地震災難都是因為眾生業力感召,說得沒錯。那如何化解災難?唯有靠我們真正發心的同修念佛,念佛這是最有效果的,力量最大的,化解眾生的業力。科學家講這世界上如果有八千人改邪歸正、斷惡修善,為世界祈禱,這世界就沒有災難。八千人不算多,學淨宗的同修不止八千人,我們要發心做八千人當中的一員。那實際上佛法講不用那麼多,最少的四個人就夠了。四個人在一起真修行,修六和敬,成立僧團,僧團在家出家都可以參與,真正落實六和敬,這個世界就消災免難了,為什麼?法賴僧傳,佛法要靠僧團來傳,那佛法要在世間傳下去,必須要有安定的環境,所以龍天護法這些善神都會保護地球,三寶會加持,不會讓這個地球有災難,能夠讓佛法復興。這是我們應有的慈悲心,發心救世,救世須靠念佛。

  『禮義都合』,這個「禮」,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義」是講適宜,義者宜也。這個話就是說佛法必須要現代化、本土化,在哪一個地方符合哪個地方的禮,這叫宜,適宜。禮義都合,能夠契一切眾生的根機,普度一切眾生。

  『苞羅表裡,過度解脫』,「表」是講事相,「裡」是講事相後面的理,道理的理。所謂「性相不二,理事圓融」,事理都統統包羅,這是什麼?真正的美滿、圓滿。「過度解脫」,這個過是超過,度是度脫,這意思是講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圓滿的度脫,這是佛法給眾生真實的利益。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這個『自然』在這些經文當中出現過很多次,總共有八個自然。自然剛才講的就是自性清淨本然的意思,自性本來清淨,一塵不染。這裡為什麼講要『保守』?「保守」就是講修德,清淨自性如果我們不好好的保守,妄生分別執著,這就受污染,實際上清淨的自性不可能受污染,本自清淨,受污染的就是講我們自己障礙了性德的顯發。所以這個都是本來沒有的污染,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現在我們要保住不生妄想分別執著,保守自性的清淨本然。

  『真真潔白』,真正能夠斷妄想分別執著,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個自性本自清淨,現在又能夠修清淨心,所以潔白就得到了,潔白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來修,不是說光在念佛的時候、讀經的時候我心很清淨,遇到一切人事物又不清淨,這個不可以。所以在待人處事接物上要學著放下分別執著,不起心動念很難,先學放下分別執著,我心不執著就沒有好惡,好人我喜歡他,壞人我厭惡他,這是好惡,不要有這些好惡,這就沒執著。對待好人和壞人都是平等的尊敬,甚至不要有分別,不要分別他好壞,我只看他的佛性,人之初,性本善,他本善,現在他為什麼是壞了?壞了是因為他胡塗,造惡業了,他本來不是這樣,本來是本善,本來是佛。你這樣看,你分別都沒有了,真真潔白。你說我看壞人都看得像佛一樣,那他讓我吃虧怎麼辦?你不要怕吃虧。你要想著,即使你吃虧了,能吃虧多少?能吃虧多久?人生不就是幾十年嗎?短短幾十年過去了,你到極樂世界去了,永享太平。你現在不肯吃虧,想賺小便宜,那就真的吃大虧、上大當。所以把心要定下來,就是忍住不分別不執著,你不會吃虧,你到時候是賺大便宜,你往生淨土是賺大便宜了。

  『志願無上』,這是講發願,發起無上菩提心,無上的志願就是證究竟圓滿的佛果。怎麼去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證,在這個世界太難了。所以我們既然發願求往生,那得要志求上品,「志願無上」,我們要往生,爭取到常寂光,四土裡面到常寂光土,力爭上上游,這就無上。

  『淨定安樂』,「淨」是清淨,「定」是如如不動。這世間五欲六塵不能動搖你,這出世間的一切法門也不能動搖你,你的心是定的,我選定了淨土法門,我選定《無量壽經》、一句佛號,這一生不再改,這是淨定得到了。所以怎麼才得到淨定?你能放下,就可以得淨定。然後心就安了,安了之後你就有樂,樂是什麼?法喜充滿,喜樂,人有喜樂,這是身體最好的養分,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今天晚上我准備去助念個通宵,明天我講四個小時課,晚上還要出門,明天的行程我會比較忙一點,我是到國內去一趟,禮拜天一天,我們請假,禮拜一晚上繼續講經,行程很滿。有同修對我很愛護,他說,「你這樣身體能受得了嗎?你都不睡覺怎麼行?」那咱們明天看看吧。我們要相信,你能念佛,佛光注照,你心要是能夠清淨、能夠定、能夠安,你就有樂,這個樂就是自己最好的養分,那比吃什麼樣的營養都要好。所以這個淨定安樂四個字,前一個是因,後一個是果。你要心不清淨,你很多胡思亂想,你就定不下來。你定不下來,你的心就不安,心定了才能安,安才能有快樂,所以淨定安樂是講你修行的功夫和它的果報和受用。志願無上是講你發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的果報、受用就是淨定安樂。再看下面經文:

  【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一旦開達明徹』,這個意思是講,忽然大徹大悟,這跟禅宗裡講的見性成佛的境界是一樣,在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念到心空了,佛號都忘了,不知道是能念的心是誰,所念的佛是何物,能念所念合為一體,自然脫落,真的妄想分別執著全沒有了,大徹大悟。「開」就是心開了,「達」就是通達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了,「明」是明了,「徹」是圓滿徹底的覺悟。這個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了。

  『自然中自然相』,就是自性本然流露出來的這些無量無邊的事相,你全通達了,這就是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十法界都是相,相從哪來的?都是自性所變現的。相離不開性,所以要從哪裡證得自性?就從相上,當相即道,道就是自性,就在相上你能見到自性,凡所有相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凡所有相你都可以從中見到自性。即事而真,這個事後面就是有理,悟了這個理,法法皆真,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源就是源頭,自性是源頭。你悟入這個境界了,你不會有迷了,覺而不迷,你看這十法界,相有沒有?有,可是有沒有苦樂?沒有苦樂,這些苦樂憂喜捨這種感受統統都一味了,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

  『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指萬法的根源。現在科學家們都在探討宇宙怎麼來的,人類怎麼來的,這都是根本上的問題。這些科學家講的這些理論,前人講了理論,後人推翻了,後人講的理論我們聽聽也覺得很難自圓其說,都不如佛講得透徹。佛告訴我們,「自然之有根本」,這個自然是講萬法,萬法怎麼來的?自性所變現的,根本就是講自性。自性裡面起了念頭,這就產生萬法,所以萬法它是由於我們自己有妄念,就像作夢一樣,夢境怎麼來的?夢境不就是因為你有念頭嗎?你沒有念頭你就不作夢,你有念頭就有夢境,夢中的境界跟現在眼前的境界沒什麼不同,它產生的根源和道理都是一樣。

  『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自性現出萬相萬法,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為什麼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因為心動。我們大概都看過那個萬花筒,萬花筒其實那個構造原理很簡單,三片玻璃,裡頭放點碎花,然後你在兩頭看,看到裡頭好像有很多的這些花紋了,你再一轉動,那就真正是美不勝收。實際上它就是三片玻璃,就是那幾片碎紙花,它竟然能夠現出這樣的五彩缤紛的畫面,而且每個畫面都不相同,你不斷的轉,轉一天下來,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這就說明什麼?這些現象是千變萬化。我們這個宇宙也是如此,宇宙怎麼來的?因為你的心動了,就像萬花筒動了,不動它的現象不會變化,這一動起來,那就萬千變化,「光色參回,轉變最勝」,就是講這個道理。

  這個萬法,宇宙萬物的轉變,都是根據你的念頭在轉,念頭是主宰。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了,我們這個宇宙,我們的環境,我們自己要負責任,因為這些環境是我念頭做主宰的,它們隨著我念頭動而動,境由心轉。那我是什麼念頭?我如果是善念,看到的這個境界就善。我如果是惡念,看到的這些境界就是惡。所以一個善良的人,心地很善良,他看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為什麼?因為他善良的心變現的境界,對他來講那就是善良。一個心地險惡的人,他看每一個人都不像是好人,全是他心變的。所以十法界都是從你的心想生,你是變現惡道的法界,還是變現三善道的法界,全是你這個心。那你善惡都離開了,不執著了,你就變現出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這個法界出來了。轉變最勝,最殊勝的境界是什麼?佛境界,為什麼不變現佛的境界?反正都是全部由你的心來轉的,為什麼不把它佛的境界轉出來?那怎麼轉?念佛,念佛就是在變現佛法界。所以念佛就是在變現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佛法界。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知道,原來念佛這個道理很深,《華嚴經》是講這個道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真正把《華嚴經》弄透徹了,這種人肯定老實念佛,他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不離自性,那我干脆我就造極樂世界,心淨則佛土淨。再看下面經文:

  【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這兩句是講萬物都成於自性這個道理,自性性德流出來的萬物,所以這兩句是做比喻。「郁單」是我們娑婆世界北俱盧洲的名字,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分成三洲,不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裡面的這個單位世界,娑婆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十億個單位世界,這一個單位世界它的中心是一座須彌山,須彌山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一洲。那麼一個單位世界大概就是一個銀河系,所以一個銀河系的中心把它切成四塊,東南西北各有一洲,我們這個地球屬於南贍部洲,是這個說法。那麼北是北俱盧洲,東是東勝神洲,西是西牛貨洲,東西南三方的三個洲都有佛法,唯獨是北俱盧洲沒有佛法,為什麼?因為那裡的人福報太大了,他們都忙著享受,我們講富貴學道難,他們覺得我這兒簡直就是極樂世界,我就不用再去什麼極樂世界了,他在那享福,他們是人道,但是他們享的福跟天道都差不多。所以這北俱盧洲的人他們不需要工作,衣食自然,壽命很長,也不生病,沒有短命夭折。要吃什麼東西,也不用辛勤的去耕耘勞作,這樹上都長的那個食品,面包可以摘下來吃,你想吃什麼它就有。那個世界也是有七寶,所以這裡說郁單成七寶,就是講北俱盧洲的狀況,福報非常大。佛舉北俱盧洲這個例子,因為當時在座聽經的很多是證得阿羅漢的大弟子,他們有這個神通能力,可以飛到北俱盧洲,所以這些情況他們都很熟悉,佛這一講,大家都清楚。我們講覺得很陌生,你沒去過,對他們來講一點不陌生,所以佛舉這個例子。「橫攬成萬物」,這也是,萬物隨手就可得,用這個來比喻從自性裡面自然流出一切萬物。

  『光精明俱出』,這個「光」是光明,「精」是精美,「明」是明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真善美,真善美都出來了。在我們這世界真善美是有名無實,絕對真善美是找不到,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絕對真實的真善美。『善好殊無比』,極樂世界完全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出來的法界,所以極善、極好、極殊勝,十方世界無與倫比,沒有跟它能夠相比的。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這兩句講的是理。第一句「著於無上下」,是講自性理體,這個「洞達無邊際」是自性的起用,起用是智慧。著於無上下是講超越時空,不可思議的境界,沒有古今,沒有來去,沒有時間空間。洞達無邊際是講我們的六根見聞覺知的能力完全恢復了,六種神通圓圓滿滿的現前,所以對十方世界都能洞視通達,這個能力是沒有邊際,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沒有邊際。這是講到極樂世界他們這些菩薩們的受用,底下佛是勸勉我們: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這是佛苦口婆心勸了又勸,勸我們要求生淨土。『宜』就是應該,我們大家都應該個個人『勤精進』,勤奮精進,不要懈怠,『努力自求之』,要求生淨土,能求到嗎?一定能求到,只要你發願肯去,你看『必得超絕去』!這個話語氣非常的肯定,叫我們聽了之後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蕅益大師講,你如何往生?信願具足,必定往生,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你是不是真願意去?你是的話,「必得超絕去」,超出娑婆世界,橫出三界,直接入佛報土。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努力放下,求生淨土關鍵在於我們放下,不肯放下就不得超絕去。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肯去,那佛一定接引你,對每一個人都不會捨棄。所以這是我們要去認真力行。『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

  這兩句話重要,我們在這六道裡面輪回,混了無量劫了,這無量劫當中墮惡道的時間多,善道的時間少,所以三惡道是我們的老家。我們就好比是什麼?現在得到人身了就好像從老家裡出來觀光旅游一下,沒多久還得回老家,很麻煩!這個『五趣』就講五道,下面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上面有兩個善道,人道和天道。如果再加上阿修羅道就叫六道,如果不加阿修羅,阿修羅就歸到天道,也歸到人道裡面,餓鬼、畜生也有阿修羅,就歸到其它四道。地獄沒有阿修羅,地獄簡直沒有福報,阿修羅是有福報的,只是沒有德行,凶殘或者是嫉妒心強、傲慢心強,這種人就是阿修羅。所以講五道和六道是一樣。

  為什麼說三惡道時間長,三善道時間短?這聽了讓我們覺得挺害怕的,為什麼會這樣?其實你仔細想一想,不要說多了,就說今天,從早到晚,我們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什麼叫善念?我能夠為一切眾生,這就是善念,我為自己這就是惡念。那你想想,一天到晚,你是一天想著別人的事,幫助別人,還是想自己?你就明白了,到底善多還是惡多?要是惡多,那當然將來會墮惡道。學了佛尚且惡念還多過善念,不學佛這還了得!那變成純惡無善,豈能夠不墮三惡道!所以你想想為什麼無量劫來惡道是老家,真的是如此。

  所以我們現在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這個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要抓緊這個機會,要努力自求之。為什麼不努力?我們問,為什麼一個人他不肯精進念佛?說老實話,他對事實狀況不了解,所以不害怕,他如果知道自己將來墮惡道的機率高,而且時間長,這就害怕了,害怕了自然他就能夠提起精進了。所以那些什麼,不怕死的,就是沒死過的,那些人他以為好像沒什麼,聽到什麼阿鼻地獄、什麼餓鬼畜生,他覺得很麻木,不曉得那個是非常容易進入的。所以不要說現在好像還年輕,以後還有壽命,不見得,你看看日本大地震,死了現在有六千人了吧?現在最新統計數字不知多少,這六千人男女老少都有。古人講的黃泉路上無老少,你怎麼知道壽命會有多長?你想到這兒就要提起警覺,生死輪回可怕!所以這佛號不能再間斷,對於世間種種不能再牽掛,一定要放下。這你就能『橫截於五趣』,『惡道』就『閉塞』了,你就不會墮三惡道。要想保住永遠不墮三惡道,那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看下文: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無極』是贊歎,贊歎到極處,『勝』是殊勝,『道』就是講念佛往生淨土的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殊勝到極處。『易往而無人』,很容易往生。往生一點不難,古德講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肯修,沒有說去不了。而且你怎麼修?就是放下,就是發願去往生,功夫差一點都可以。像我們今天晚上准備去助念的這位比丘尼法師,她功夫還沒到家,功夫還沒成片,但是別人信願具足,所以能三次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每見他一次你就消業障,到最後一次見,功夫成片了,成片又提升到一心不亂,你往生了。很容易去,為什麼不去?「易往而無人」,這是釋迦牟尼佛很感歎,這個法門第一個認識的人還是少,全世界六十幾億人口,有多少人說真正認識淨土法門,認識淨土法門的人又有多少人真干的?層層篩選下來真的沒幾個人,那我們就得要真干。再下面說: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

  『其國』就是指極樂世界,『不逆違』是說很容易去,這跟我們的心意並不會違背,我們想去就能夠去,稱心如意,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接引眾生往生,我們真願意去,就跟阿彌陀佛的願感應道交,臨終十念都能往生,即使你曾經造過五逆重罪都能帶業往生。它不會跟你的願是違逆的,不會說我真願意去最後去不了,不會,你真願意去肯定去得了,最怕你不是真願意去。什麼是不真願意去?那邊說好也想去,但是這邊又放不下,那就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放下了。

  『自然所牽隨』,這個自然有兩個說法都很好,「自然所牽隨」,一個是講業力牽隨,那是屬於哪些人?口上說要往生,但心裡放不下,對自己的家產、親人、兒孫種種放不下,所以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你,你也不捨得放下,不肯去,那最後怎麼了?業力相隨,業力牽引那就得六道輪回去了。所以阿彌陀佛不是不來,他會來,問題是你能不能夠跟著他走,願意放下。你見了阿彌陀佛,還說,「阿彌陀佛,我還有事沒辦完,我的兒孫沒我照顧不行」,你這放不下,阿彌陀佛二話不說就走了,你不肯來,阿彌陀佛不勉強你。所以這個自然牽隨那叫業力牽引,那就太可怕了。第二種說法是願力牽引,就是你真正發起大願,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也有願力接引往生,感應道交,到臨命終時自自然然阿彌陀佛就出現了,你就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去了。所以我們今天晚上要准備去助念的這位比丘尼法師,她昨天晚上見到阿彌陀佛拿著蓮花來的,她很想馬上就跳上蓮花,很清醒的,真的看到,不是睡夢,在念佛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來拿個蓮花給她,她說她就做出那個動作,別人看到了,很想抓那個蓮花,她說上不去,結果可能她就有點起心動念了,有點疑惑。我今天給她開示的時候就告訴她,我說不要緊,現在妳這個業還沒完全消,妳現在病痛就是消業障,還有昨天晚上說很多冤親債主來找她,這都是什麼?她就向這些冤親債主忏悔,這都是業、債,都得了,到了清的時候就往生了,阿彌陀佛都來示現了,等於說給妳鼓勵、給妳信心,告訴妳不要著急,只要妳能夠不退妳的願心,別不想去了,不想去妳就沒得去了,妳真還是保持這個願不退轉,肯定往生。自自然然牽隨,願力牽隨,到時到點就往生,不用著急。所以我們安慰臨終的人都是要這樣告訴他,等你臨命終的那一刻阿彌陀佛就現形,就帶你走,你現在見不到阿彌陀佛不要著急,好好念佛就行,等著阿彌陀佛來接。這都是自自然然成就的,叫水到渠成,急不來,一急反而是妄念夾雜了,破壞清淨心。

  我們平時練功夫,要願力大過業力,怎麼願力大過業力?我們念佛佛號能壓住煩惱,這就願力大過業力。你要是這煩惱壓不住,你可能業力大過願力,那就會有危險,不保證,那就看你臨終有沒有人助念,如果有助念,你就很幸運能往生,沒助念靠自己就麻煩了,因為你自己的念佛功夫壓不住煩惱。所以我們平常就要做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功夫,念佛要熟,煩惱要生疏。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這個『志』是講世間的這些志趣,『捐』就是得放下、捨掉,對於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像『虛空』一樣,心地沒有染著。『勤行求道德』,這個「道」就是你的修行功夫,具體而言就是持名念佛,這是道,就是方法,道是方法。「德」就是你所得到的果報,那是往生不退成佛。你要用功,勤行求道德。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長生』就是長壽,世間一般人都希望長壽,可是這個只是一個妄想,不可能說長生不老,不可能不死,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才真正長生不死,無量壽。所以『壽樂無有極』,那個無量壽真的是無量,連阿羅漢、菩薩都算不清這數量有多長,而且樂沒有苦,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都沒有,三界裡的三苦也都沒有,唯有圓滿的快樂。後面兩句是警策,也是勸勉,既然極樂世界這麼好,又這麼容易去,你為什麼不去?『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何為」就是為什麼,「著」是貪著世間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貪這些干嘛?「譊譊憂無常」,就是講眾生患得患失,一天到晚在操心、在憂慮,忙的都是不急之務,忙著生老病死,忙著在輪回。所以要放下。那麼真正放下,一心念佛,沒有不往生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品經文也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好,我們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上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四十四集)
下一篇: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四十二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