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批駁:人死燈滅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實中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萬事皆空,真是這樣嗎?

  首先看一看這種說法的錯誤所在——

  這種說法違背事實——

  公認的活佛轉世,斯裡蘭卡前國王轉世,再生人現象等等,都說明生命不只局限於肉身。1999年1月18日左右,斯裡蘭卡各種報紙廣泛報道了斯裡蘭卡前總統帕雷瑪達沙投胎轉世的詳細情況,國內許多家報紙都予以了轉載。活佛轉世人皆知。再生人大量報道等等,都說明肉體不是生命的主體(本質)。

  再如人的夢境,是另外一個“我”在另一個世界的場景。人的想像力海闊天空,思想的世界也是廣闊的。

  人的情感世界也是真實存在,人的感受千差萬別,喜怒哀樂憂愁等等。每個世界都有一個感知者,不然不會被人感受到。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確確實實存在。

  人們紀念已故的親人、偉人、聖人、賢人、英雄,習主席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上也提到紀念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英靈(亡靈)。如果人死燈滅,這種紀念又有何意義?

  再如偉大的抗戰精神,雖然英烈不在了,但是這種偉大的精神卻永存,依然會在歷史的時空中閃閃發光。

  這種說法違反科學——

  科學界公認的物質不滅定律,既然物質不滅,靈魂為什麼就能滅呢。

  其次存儲系統對人的啟示:人造的存儲系統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人腦也能記憶存儲大量信息,人心也是存儲系統,而且存儲量更大更久,一個成語可以說明:刻骨銘心。 人所做的一切自己的心會知道,無法欺騙。每個心中都有一個稱量和評判系統。從生命存在層次來看,人的行為受思想的支配,而思想又為心靈服務,不能違背內心,也說明肉身不是生命的本質。

  這種說法違背規律——

  中國的易經,道家的一個重要理論:陰陽理論。說明事物的存在分為正反兩個方面。有暫時存在的,就會有長久永恆的存在。 既有虛幻的種子,也有真實的種子,既有短暫的種子,也有永恆的種子。這是否可以說明:人的肉體存在是虛幻暫時的種子呢。因為從人的存在來看,人既需要物質,也需要精神,更需要內心的安寧坦然,哪一個更高級,更接近本質呢,不言而喻。

  自然的啟示可以說明問題:樹木在年年生長,但是年年在落葉,我們看到樹葉的生死輪回,但是樹木在年年增長。不值得人們反思嗎?

  這種說法是對公理的亵渎和否定——

  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體現的是公平正義,如果人可以逃脫懲罰和制裁,就可以為所欲為,即使罪大惡極,一死便休,有那麼簡單和便宜嗎?有些人的放縱是否與這種觀念有關,如果有要注意了。

  有人心存僥幸,即便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和審判,還有規律法則在無形中制約著人的行為,所謂天網恢恢,誰能逃脫。還有就是自己的心,誰能欺騙和逃脫自己的心。所以這種說法是對公理的亵渎,是對自己內心的背叛和欺騙。

  這種說法是對聖人思想的否定——

  各宗教的聖人是社會公認,他們的思想被廣泛接受和傳承。聖人的思想,各宗教的理論,闡述的都是有關宇宙、生命、社會、人生的真谛。對生命觀的闡述,著重強調心靈的淨化和升華。對於人身,只說人身難得,說明肉身在生命進化過程中有它的重要意義,強調肉身在這個時空的功能作用:吸取這個時空的營養,供給心靈。在聖人的眼裡,肉身只是本質生命進化升華的工具,強調只是作用,就如人們使用的一支筆一樣,只是用,不會執。

  這種說法的危害性嚴重——

  如果人就這一生,這一世,所以好多人沒有人生目標,很容易迷失,有的則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可以不負責任,逃避責任,逃避懲罰,造成人的素質下降,道德淪喪。這種說法恰恰是給嚴重不負責任者逃避責任、逃脫制裁、尋求內心安慰的借口和理由。

  最關鍵的是這種說法使人對這一生,這一世非常在意,增加了對死亡充滿恐懼心理,對心靈的束縛非常大,自由解脫無從談起。

  當人太在意這一生,這一世,就會非常在意生死,這樣的結果就是怕,而且怕的要命。致使有的人不能挺直脊梁做人,喪失節氣,缺少精神。如果缺少愛國情懷,沒有民族大義,沒有濟世利人,團結互助的精神,生命的意義何在?

  人死燈滅論是使人放縱墮落,混亂社會,使社會倒退的陰險論調。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肉食裡面含的毒素,含的病原太多太多
下一篇:真相,有的時候真的不重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