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了生脫死,是最徹底的終極關懷。
人的生死問題,就是人的生命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佛教不講終極問題,只講生死問題。對於人來說,不管是凡是聖,生死都是前前無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生命,佛不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生命的未來又是怎麼樣的呢?有兩種情況:如果輪回六道,那就生死無終;如果超凡入聖,生死就了結了。
對凡夫來說,生死是無始無終的;對聖人來說,生死是無始有終的,那就是所謂的了生死,生死大事了畢了。聖者的生命和凡夫的生命有兩種生死: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
所謂分段生死,是指我等凡夫在輪回六道當中,由於自己的有漏善惡因果不同,由煩惱所感招,最後所得的果報,就是我們的身體壽量各不相同,各有分段,各有界限,這就叫分段生死。
阿羅漢、大力菩薩,由於以無漏業為因、願力為緣,所感招的界外生死也各不相同。界外之身叫意生身,意生身沒有身體的形質,只有生命的活動。意生身是由於意念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無窮,可以變大可以變小。這是從身形來說。從壽命來說,則可長可短。一切根據願力而定。由此所感得的身體叫變易身,這種身體的壽命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隨因緣而定,這就叫變易生死。這是界外聖人根據自己的願力和眾生的因緣而有的一種生死。從凡夫的立場來說,我們現在所感招的生死是分段生死,我們要解決問題的就是分段生死。
生從何來,死歸何處,這就是一個生死問題。一般的哲學、宗教把它叫做終極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所進行探討、關注,叫終極關懷。
人生的價值,體現在人的整個生命活動當中。人從生到死都應該受到關愛、關懷、重視與保護,即有所謂維護生存的權利。當人的生命將要結束之際,已經走到人生的終點站了,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他人有必要給予關愛。因為人來到社會、來到人世間,承受了種種苦難,為自己、為他人做出了種種貢獻,都希望在臨命終時有所安慰、有所關懷、有所幫助,解除生命垂危之際的種種困苦。我們要給他一個幫助,給他一個指引,給他一個提示,讓他能夠得生善處。一般的終極關懷到此為止。
佛教講了生脫死,是最徹底的終極關懷。許多年老的人跟我說:“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再也不要來到人間啦!人間的苦難太多太多……”這種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人的親身感受,這就關系到要怎樣解決生命的去向問題。
我們這個生命,就像一塊沾滿油膩的布。要把布上的油膩洗掉,那就得找到方法。現實中的布,可用清潔劑、洗滌靈、肥皂粉去污。生命中的油膩是什麼?一個叫煩惱障,一個叫所知障。障,就像牆壁一樣,阻擋人前進的道路,所以叫做障。所謂煩惱障,就是天天有煩惱在障礙著我們。煩惱這一道牆壁將我們的生命隔成為兩個部分:一是污染的部分,一是清淨的部分。
怎樣把生命中的煩惱慢慢淡化、讓它一天一天地減少呢?怎樣把這道牆壁推倒?那就要用方法。推倒了煩惱的牆壁,淡化了所知的障礙,就能顯示本有的光明,那就是真如佛性,或者說法身慧命,或者說本來面目。
這一道煩惱的牆壁阻礙了我們通向解脫的道路,我們天天用鋤頭來挖、用手來推、用水來洗、用水來沖,就是要把這一道煩惱的牆壁去掉。不管煩惱的牆壁多麼堅實,就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天天孜孜不倦地做功夫,專心致志地做一個功夫,守一不移。
禅堂通道的牆壁上,貼著六個字--專注、清明、綿密。這六個字就是守一,清明就是覺照,綿密就是專注與覺照的不間斷。也就是說,要做推倒煩惱障的工作,需要不斷地加大力度,不要間斷。一間斷了,煩惱就會死灰復燃。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怎麼樣把這個問題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作為人生的一件大事來辦,是我們目前的根本任務。信願念佛,靠佛力接引到極樂世界,了脫生死,最後成佛,是修行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