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終之時 正念往生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人命終之後,自然心住正念,內心沒有顛倒,剎那之間,隨佛往生極樂國土。
這段《阿彌陀經》很重要的經文,若與《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作一比較,你就更能了解世尊所說的真義。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雲: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並沒有說到“心不顛倒”這句話,在《阿彌陀經》有。
如果對經文的時態不是很注意的人,也許看到“是人終時”這句經文,還不能完全明白,這句經文在說的就是:這位念佛人已經斷氣了。但是看《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既捨命已”這句經文,就很容易明白,不會有任何的誤會,“既捨命已”就是已經斷氣了。所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這二句經文的前後次序,是一般念佛人,在研究《阿彌陀經》容易疏忽的地方。
很多念佛人,對《阿彌陀經》三大問題的第三“心不顛倒”,內心非常的擔心。擔心來自於對“心不顛倒”這句經文的誤解,擔心來自於對世尊所說的經文道理誤會。很多念佛人擔心臨終內心會顛倒,所以念佛在平時千念萬念,就是要求臨終的正念,求臨終的不顛倒。可是,並不知道臨終的正念,或者是臨終的心不顛倒,是自力所成就的還是他力所成就的。因為不知道,所以內心會擔心,造成念佛十年擔心十年,念佛二十年擔心二十年,說起來實在非常的可惜,也非常的可憐。
念佛是一件很快樂的修行,應該是念佛十年快樂十年才對,應該是念佛二十年快樂二十年才對。但是一個真正有心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如果心裡對阿彌陀佛名號的懷疑,有擔心與顧慮,恐怕自己將來在臨命終會內心顛倒,這份擔心是絕對有。那為何會擔心臨終內心顛倒?就是因為對這句經文“心不顛倒”,沒有正確體會了解,所以造成內心的擔心。有的人一天佛號念好幾萬聲,內心仍然是擔心與顧慮,實在非常的可憐。
所以念佛人聽經聞法,正確的體會了解經義,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因為心中的擔心疑惑,若沒有透過聽經聞法,是無法消除。疑心的念佛,一天縱然念佛十萬聲,念五十年,沒有聽經聞法,疑心仍然存在,害怕仍然存在,顧慮仍然存在,所以一定要正確的了解世尊所開示法語的真義。
這段經文,既然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並沒有說“心不顛倒”,那表示這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善男子或善女人,斷氣之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心不顛倒的。因為“是人終時”在前,“心不顛倒”在後,所以隨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已經斷氣了,當然內心不會顛倒。
阿彌陀佛在臨終者還未斷氣的時候現前,對臨終者的威神加持,慈悲護佑,臨終者內心還會顛倒嗎?不會。臨終者還會沒有正念嗎?一定有正念。臨終者還會不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一定會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者還會眷戀世間的財寶、親情嗎?我認為不會眷戀,因為他一生念佛,所盼望的就是臨終阿彌陀佛現前,迎接自己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完成一生念佛往生西方的願望;阿彌陀佛來了,一生的修行願望就要達成,內心絕對是法喜充滿,內心決定是歡喜踴躍,內心必定是心不顛倒、意不凌亂,一定是正念分明隨佛往生,這樣在人性來說也才說得通,對不對?當然。
你為什麼要一生念佛?不就是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既然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的念佛,譬如念三十年,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就在臨終見佛來迎要達成了,內心會很歡喜,才是正常的心理,哪有可能說這個時候還不想要往生,反而眷戀世間的親情、感情、財寶?我認為不會。否則你這三十年的念佛,根本就無心。所以以常理來說——我不用說佛法的道理,以常理來說,一定是隨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心不顛倒。
我們後面會將“心不顛倒”解釋得非常的詳盡,你了解這句“心不顛倒”的意思,你就會很安心念佛,內心就不會再有恐懼驚慌的心理,內心就不會再有擔心顧慮的心情。
來看釋義:此段文乃說明,命終之時,正念往生。
一念迎將至佛前
善導大師對這段文,在《法事贊》的開示,也很值得我們好好來體會。
善導大師《法事贊》雲: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這首偈頌法語,前面也向大家報告過,在此不妨再大要了解。
“坐時即得無生忍”,是指臨終見佛來迎,登上蓮華座,坐著的時候就得到無生法忍了。這樣有沒有殊勝?有。這就是一心念佛的明信佛智行者,要不然絕對不可能說,坐上蓮台就獲得到無生法忍的階位。從“坐時即得無生忍”善導大師所說的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知道,將來我們臨終,見到阿彌陀佛,持蓮台來迎接,我們上到蓮華台上,是站著還是坐著?坐著。因為坐著比較舒服,站著比較辛苦。
“一念迎將至佛前”,這句話就是在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的座前,是非常的快速,一念之間而已。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距離的問題,是內心的問題。你也不用擔心,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路,因為來迎接的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把你帶到別的地方,一定把你帶到西方極樂世界。
“法侶將衣競來著”,這是指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叫做法侶。“將衣”就是拿著袈裟法衣, “競來著”,競相來穿在你的身上,這樣有沒有殊勝?諸位菩薩!你觀想:你已經隨著佛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然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你穿上袈裟法衣,成為無生法忍大菩薩,這樣你的心情會法喜嗎?一定很法喜。只因為你平生念佛,就得到這樣的果報,對不對?
所以,師父經常在說,你念佛當作在上班,一天上班八小時——現在景氣不好,有的人工作,為了要增加收入,家庭的負擔比較不會那麼重,所以上班八小時不夠,還加上二小時的班,一天工作十小時。現在我將一天工作十小時,打五折,你一天念佛五小時就好,念三十年,就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你要嗎?要的人請鼓掌(掌聲)。
諸位菩薩!這樣你的生命投資在哪裡比較劃得來,你自己好好的體悟看看。你沒有念佛,一天工作八小時,縱然一個月收入不是四萬,是四十萬,將來你的生活都過得非常舒適,但是死後要繼續六道輪回,你要嗎?我也不要。一天念佛五小時,用一半的時間——八小時的一半,四小時就好,不要說五小時,用三十年的光陰來念,將來就能夠到西方,作無生法忍大菩薩,這樣的投資劃不劃算?劃算。這樣的投資絕對很劃算,就看你懂不懂得算。如果你會算,我相信你要投資在一天念佛四小時。道理這樣說,就是勉勵大家要精進用功的念佛,你的生命要用在哪裡,才得到真實的幸福,畢竟的快樂。不是叫大家不要去上班,都來認真念佛,不是這樣的意思,不要誤解師父的用心。
所以,好好的一心念佛。“法侶將衣競來著”,確實你會覺得非常的光榮。
“證得不退入三賢”,證悟不退轉的菩薩,進入三賢位。
是人終時
下面解釋“是人終時”這句話。這句話的時態好好體會。
此句之時態為“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之後。
“時態”就是這位念佛人已經命終,因為“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之後,這念佛人斷氣了,隨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內心沒有顛倒。
“是人”,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之人。終時者,指身上暖氣已退,識神捨離,壽命終了之時,也就是已經死亡了。
《雜阿含經》雲:
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
彼身棄冢間,無心如木石。
這首偈頌法語,說出一個人死亡的真相。“壽暖及與識”,就是在說壽、暖、識,壽是指壽命,暖是指體溫,識是指神識;壽命是體,體溫與神識是用。“捨身時俱捨”,捨去這個色身了,壽、暖、識都捨棄了。“彼身棄冢間”就是說,這個死去的身軀被埋葬在墓冢之間。“無心如木石”,就是已經沒有心意識的身軀,也就是屍體,就像木石。
所以,神識才是真主人,肉體是假主人。我們現在活人就是真主人與假主人和合;死去的人,是真主人與假主人分離。所以照顧自性法身較重要還是照顧肉體色身較重要?當然是照顧自性法身較重要。但是一般人就是很顛倒,將一生的時間、心血、精神,都是用在照顧色身肉體,對自性法身完全不關心,甚至念佛人亦是如此。
所以,為什麼師父一直鼓勵大家聽經聞法,一直鼓勵大家認真念佛,師父是關心你的法身慧命。如果你將你一生的時間、心血、精神都用在家庭、用在事業、用在凡事,你只有為這一生的色身肉體打算,你疏忽你的真主人。也就是師父常常在說的,一般人對色身太好了,對法身沒有關心,所以師父常常在鼓勵大家,要對你的法身好一點,好不好?好,就要認真念佛、認真聞法,讓你的真主人將來脫離假主人的時候,不會後悔。
這個時候,甚至有的人會認為:“師父每天鼓勵要聽經、要念佛,會覺得啰唆。”但是將來,當你業謝娑婆神登極樂,在清淨的西方佛國,你就會感謝師父平時對你再三的鼓勵與叮咛。你那個時候就會真正感恩,就不是像平時嫌師父啰唆。
因為一般的凡夫俗子,覺悟的心比較薄弱,對現世生活非常的注重,為什麼?生生世世過著六道輪回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了,很習慣了,所以一再聽到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難免心中還
會這樣想:“師父實在有夠奇怪的,每節課都在說念佛往生的事情,怎麼不說現生要怎樣家庭幸福、事業發達的道理,怎麼不多說一些……現生難道就不重要?”現生重要,但是往生西方這件事,比現生更重要了千萬億倍,你怎麼不注重,對不對?這樣,是誰迷昧是誰覺悟,你就知道了。因為現生,你只要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件事已經了辦了,你會更自在、更超然、更灑脫,過現在當下的每一天。
你若效法僧衒法師,九十歲,一天念佛一萬聲、拜佛一千拜,念三年而已,不是三十年,很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會了解,原來念佛是所有人生大小諸事第一重要的,對不對?你就有這樣的覺悟。
尤其是年紀大的老菩薩,更能體會到無常,更能了解:確實時間在過很快,俗話所說的,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尤其是人命非常無常,有可能隨時一場天然災害降臨,就死於非命。我們凡夫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是臨終,所以,把握每一天的當下,好好的念佛聞法,才不會造成未來的後悔。
不是老來才會死亡,在死亡之前,年輕與年老的人,都是一樣的機率。你不要以為老人就機率一定比較大,不一定。我們經常在助念,一定活到七老八老才會死嗎?不一定。所以,為了自己將來決定往生著想,當然現在這口氣還在,能夠好好的聞法、好好念佛,就要好好把握。(選自《阿彌陀經精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