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大隨法真禅師悟道因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隨法真禅師悟道因緣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隨法真禅師,長慶大安禅師之法嗣,梓州(今四川三台縣)人,俗姓王。少年時即宿根大發,悟前世因緣,決志尋師問道,後於慧義寺出家。受具足戒後,即南游參學,先後禮谒過藥山、道吾、雲巖、洞山等諸大禅師。後止於大沩禅師座下,時長慶大安禅師充沩山典座。法真禅師至沩山後,用功精勤,連續數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操履不群,深為沩山禅師所器重。

有一天,沩山禅師見到法真禅師,便問:“阇黎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法真禅師道:“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沩山禅師道:“何不道如何是佛?”法真禅師當即作手勢,掩住沩山禅師的口。沩山禅師贊歎道:“子真得其髓。”因為得到沩山禅師的印可,從此以後,法真禅師的道名日漸遠播。

數載後,法真禅師辭別沩山,返回西川,寄居於天彭堋(peng)口山龍懷寺,每日於路旁煮茶,普施過往客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後來在龍懷寺的後山,法真禅師發現了一處古老寺院,名曰大隨。寺周圍群峰聳秀,澗水清泠。中有一棵古樹,樹圍四丈余,樹的南側恰好有一口,其狀如門,中空無礙,不假斤斧,自然生成的一個小庵。法真禅師於是移居於此,名之曰“木禅庵”。法真禅師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雖然他身不出山,但是法名遠揚,四方學者,千裡趨附。當時四川的地方長官對法真禅師亦甚為欽尚,曾多次遣使迎請講法,法真禅師都以老病為由,婉言謝絕了。

關於大隨禅師的禅風,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上堂法語及接眾公案中,知其一二:上堂:“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其體不二。故般若雲‘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這一法語,與《大乘起信論》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代表了禅宗最基本的觀點。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曰:“恁麼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去。”僧不肯。後到投子(大同禅師),舉前話。子(投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隨禅師已殁(入滅)。僧再至投子,子(投子)亦遷化(圓寂)。一般學人往往從外道斷、常二邊之見的角度,來理解真如(自性)與諸法(現象)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在生滅之外有一個不生不滅在,在現象世界之外有一個所謂純粹的本體世界在,在生死之外有一個涅槃在。這僧之所問,其落處正是這二邊之見。惜乎其知見太甚,雖得法真禅師的點撥卻不肯回頭。及至回頭,已追悔莫及!問:“生死到來時如何?”師曰:“遇茶吃茶,遇飯吃飯。”曰:“誰受供養?”師曰:“合取缽盂。”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法真禅師的態度是“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這時最明智的做法。萬不可把它理解為麻木和逃避。須知他這吃茶吃飯,有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在,而不象我們凡夫那般千番計較、百般思索,被境所轉。“誰受供養”這一問,足見這僧有個“我見”在。就凡夫而言,生死是對“我”的最大的否定。那麼,死後誰受供養自然就成了問題。可惜這只是一個大妄想而已。“合取缽盂”這一答極妙。是受供養,是不受供養?問:“佛法遍在一切處,教學人向甚麼處駐足?”師曰:“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這一問就象“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向什麼處屙”一樣。佛法遍一切處,礙你什麼事?有時執著於佛法,也能將人縛住。法真禅師臨終時,曾為徒眾作過一段極精彩的表演--眾僧參次,法真禅師以口作患風勢,嘴角歪邪,面部扭曲。法真禅師對眾人道:“還有人醫得吾口麼?”眾僧競送藥以至,俗士聞之,亦多送藥。法真禅師皆不受。七天後,法真禅師自掴其口,令恢復如常,並對眾人說:“如許多時,鼓這兩片皮,至今無人醫得。”說完端坐而逝。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怎樣證明佛教是真理?
下一篇:被救的大蟒蛇,野豬口下救恩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