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普賢行願品》,繼續講(八)願差別。願差別分十六:1、修煉意樂清淨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無礙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進甲6、會遇同分菩薩 7、令善知識歡喜 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 9、攝持正法 10、得無盡藏 11、趣入 12、力 13、修習對治 14、菩薩諸業 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 16、淨土願。
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
分二:(1)隨學如來的回向;(2)隨學菩薩的回向。
(1)隨學如來的回向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三世一切諸如來”: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所出現的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願”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提”指無上正等正覺果位。一切來利用一切機會,通過各種方便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這是永恆的解脫,是徹底圓滿的果位。
無論是過去佛、未來佛還是現在佛,他們證得這樣的果位,是不是為了解脫,為了圓滿?不是!最終的目的是利益眾生,度化眾生。他們知道,如果不獲得這樣一個究竟的果位,若是自己的斷證功德不圓滿,就沒有能力去利益和度化眾生。
所謂“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若自己的覺性沒有圓滿,就沒有辦法讓眾生的覺性圓滿;若自己沒有到達彼岸,就沒有辦法讓眾生到達彼岸。三界輪回就像牢獄,煩惱就像枷鎖。無數的眾生在三界輪回的牢獄裡,铐著煩惱的枷鎖,不得自在,受盡痛苦!這些眾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對我們來說都恩重如山啊!心裡特別想把他們都解救出來,但是現在沒有能力,所以心急如焚。諸佛菩薩知道,若是能夠證得這樣一個圓滿的菩提果位,就有能力去利益和救度眾生了。因此他們通過一切的方便,利用一切的機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後都成佛,都證得了圓滿的果位,也就具有度化眾生的能力了。我們現在要跟諸佛菩薩學。
“我皆供養圓滿修”:諸佛菩薩發過很多殊勝的願,也經歷過很多的苦難。現在我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做供養,用來學諸佛的願行。“皆”就是全部身口意。以全部的身口意來修學諸菩薩的願行及諸佛的願行,以諸佛的願為自己的願,以諸佛的行為自己的行。若是這樣,就沒有自私自利的余地了。“願”指思想,“行”指行動、行為。
“以普賢行悟菩提”:“普賢行”也是諸佛的願行。除了自己的身口意,沒有什麼是自己的,因此就是要用自己的身口意來學修諸佛的願行——普賢行。這樣才能迅速證悟菩提,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這是和三世諸佛學,是不會有錯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為了證悟菩提,發願行持菩提道,最終真的證得了究竟的菩提果位。我們現在也是如此,用我的身口意,盡我一切所能,學修三世諸佛的願行——普賢行,以此證悟菩提,獲得究竟的佛果。
普賢行願裡講的就是三世諸佛的願行。我們現在就要發願,希望自己能學修這些願行。我們行善和積累善根的過程以及如何安排這些善根的去向——回向,就要和三世諸佛學。
(2)隨學菩薩的回向
分二:①願等普賢 ②願等二聖
①願等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等普賢,指和普賢菩薩一樣。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為什麼成了諸如來的長子了呢?因為普賢菩薩的行願是最圓滿的,他的行願具足和圓滿了十方三世一切菩薩的行願,這才是真正諸如來的密意。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中雲:“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我們的自性、心性遍一切處,輪涅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或心性中顯現的,所以就是“普賢”。輪回是不清淨的,涅槃是清淨的。其實清淨與不清淨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若心清淨,當下就是涅槃;若心不清淨,當下就是輪回。無論是清淨或不清淨的,都不離自性、心性——普賢。普賢也可以指諸法的實相,也可以指諸法究竟的真谛。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因為普賢菩薩的願行太圓滿了,完全符合一切如來的密意,所以普賢菩薩成為了諸佛的長子。我應該著急,你也應該著急。因為我也要和普賢菩薩一樣,我也要立地成為諸如來的長子,我的願行也要當下圓滿。怎麼圓滿呢?就是將我所行持、所積累的一切善根進行回向。“諸善根”包括過去的善根、現在的善根、未來的善根;包括已經行持和積累的、正在行持和積累的、准備要行持和積累的一切善根。通過這些善根,成為諸佛的長子,和普賢菩薩一樣。
“智”指智慧,也可以指願——殊勝的願,即菩提心。“行”指與普賢菩薩同等。我的智慧、菩提心和普賢菩薩一樣,我的願行和普賢菩薩等同。若僅僅口頭上說“我要成為諸佛的長子,我要和普賢菩薩一樣”,沒有用!那怎麼辦?修行要獲得圓滿,還是要靠自己,以自己的善根的力量。
回向善根就是利用這些善根。什麼樣的善根才能成為諸佛的長子?才能和普賢菩薩等同?就是將過去所行持的善根、現在正在行持的善根和未來會行持的善根,都變成無漏的善根。若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獲得圓滿菩提果的因。
善根回向不是要把善根送給眾生或佛,而是靠善根成為諸佛的長子。積累善根時要有三輪體空智慧的攝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所積累的善根都要有智慧的攝持,才可以成為菩提行,才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能和普賢菩薩菩薩的願行等同。有些人擔心,“過去的善根我沒有辦法這樣攝持啊!”如果你現在具有三輪體空的見解和智慧的攝持,就可以將過去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福德都變成無漏的。什麼是有漏?什麼是無漏?有漏就是有執著,有煩惱。只要有我執,有煩惱,就是不清淨的,所修的善根和福德也會變成有漏的。若是你有無我的智慧,斷掉煩惱,所修的善根和福德一下子就會成為無漏的。我們修善,積累福德的時候,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盡量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去行持,這點非常重要。
以無漏的善根,可以讓自己的願行都成為普賢菩薩的願行,自己可以和普賢菩薩等同,自己也要成為諸佛的長子。普賢菩薩成為諸佛的長子,我和你都著急了,所以發願:“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但只在這裡“嫉妒”普賢菩薩沒有用,只在這裡著急也沒有用,要靠“我今回向諸善根”。我們必須要修善、積累善根,在積累善根的過程中以及善根回向時,要去掉對三輪的執著,不要有煩惱的染污,以無漏、清淨的善根令我們的願行和普賢菩薩等同,也可以成為諸佛的長子。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於彼皆同等。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我們找到了普賢菩薩之所以成為諸佛長子的秘密,即五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行清淨、剎土清淨。前面一句是身口意恆清淨之意,諸行剎土“亦復然”,即“也是恆時清淨”的意思。普賢菩薩以這五種清淨成為了諸佛的長子,我們現在就要學習和行持這五清淨。
普賢菩薩的身恆清淨,即無礙。身無礙,一身化現剎塵身。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如果他的身沒有清淨,沒有做到身無礙,他能做到這些嗎?普賢菩薩的語恆清淨,即語無礙,一音流現一切音。普賢菩薩的意清淨無礙,一念當中能深入一切無緣之三摩地門,即一切禅定之門。無緣就是無有執著,三摩地指一切禅定。普賢菩薩的行恆時清淨,行無礙,在一剎那當中,可以行持六度萬行,圓滿一切菩薩的學處——菩提行。普賢菩薩的剎土恆時清淨,在一個微塵當中可以顯現整個微塵數的剎土,整個剎土中的一切微塵都是如此,無量無邊的剎土都在一剎那當中清淨莊嚴。當下都是清淨莊嚴的,一切都是清淨莊嚴的。身恆時清淨,語恆時清淨,意恆時清淨,行恆時清淨,剎土恆時清淨,這就是普賢菩薩的五清淨。
“如是智慧號普賢”:只有智慧圓滿了,才有五清淨及五無礙。否則,根本無法做到這些。
“願我與彼皆同等”:發願自己也要和普賢菩薩一樣,要學五清淨,修五清淨,圓滿五清淨,成就五清淨。這樣才可以稱為“與普賢菩薩等同”,才能和普賢菩薩一樣成為諸佛的長子。
②願等二聖
願等二聖:“二聖”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謂“華嚴三聖”,就是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剛開始我們可以“嫉妒”普賢菩薩:他怎麼成為諸佛的長子了呢?我也應該成為諸佛的長子,我要和普賢菩薩一樣。因為不僅僅普賢菩薩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我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他的願這麼圓滿啊?他的智慧這麼圓滿啊?我也可以做到!
你有沒有這樣想過?有沒有“嫉妒”過普賢菩薩?有沒有“嫉妒”過文殊菩薩?眾生剛開始時若對兩位菩薩有“嫉妒心”,這是個好事。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這裡說的是普賢的行願、文殊的大願。普賢菩薩的願行是最圓滿的,文殊菩薩也和普賢菩薩一樣。在這裡是要學文殊菩薩的智、普賢菩薩的行。文殊菩薩的智就像雙眼,普賢菩薩的行就像雙腳。要到達彼岸,要圓滿菩提果,不能離開文殊菩薩的智慧,也不能離開普賢菩薩的行願。
行願誰都有,但是有智慧的攝持,行願才會圓滿。阿羅漢、獨覺也有願行,但是他們的願行不究竟、不圓滿,因為缺少智慧。若是具足智慧,他們也不會這樣,他們也不可能求自我解脫。世間人也有願行,即為了世間的福報而行持善法。希求世間的福報,這也叫“願”;為了世間的福報、人天的安樂而行持善法、積累福德,這也是“行”。但是這些願行不究竟。即使願行圓滿了,獲得了人天的福報與安樂,仍然沒有逃脫三界,沒有擺脫痛苦。即使名氣再大,再有錢,還是一樣煩惱痛苦,甚至內心的煩惱痛苦更大了。這就是缺乏智慧。若是具足智慧,他們也不會僅僅為了獲得人天的安樂而去行持善法。可見,智慧很重要,要有文殊菩薩的智慧。
文殊菩薩是諸佛智慧的象征與顯相,也可以說是諸佛圓滿智慧的顯現。文殊菩薩形象上是菩薩,實際上他就是究竟的智慧,就是覺性圓滿的象征。除此,沒有再究竟的智慧,沒有再圓滿的智慧。這裡為什麼說要和文殊菩薩等同呢?就是智慧要究竟、圓滿。若有這樣一個究竟圓滿的智慧作向導,不會走偏,願行一定會達到最究竟、最圓滿。
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會有普賢菩薩的行願;有普賢菩薩的行願,一定會有文殊菩薩的智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二位菩薩代表福德和智慧,也可以說代表方便和智慧。毗盧遮那佛左右兩邊為什麼有這兩位菩薩呢?說明了要福慧雙修,方便和智慧雙運,才能回歸自性,才能獲得圓滿。毗盧遮那佛代表自性,代表最究竟的菩提果位,為什麼兩位菩薩能成為毗盧遮那佛的左膀右臂呢?就是讓我們了知要回歸自性,要證得究竟的佛果,必須要靠兩位菩薩所代表的智慧和願行,缺一不可。
盡未來一切劫中恆學兩位菩薩的智慧和願行,無有疲倦,無有厭足。若要自覺覺他,自度度他,就完全要靠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願行。所以這裡講“未來際劫恆無倦。”若是真正明白了,就不會有疲倦和厭足的時候,因為這是自己唯一的心願,唯一的希求。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我所修行無有量”:“修行”就是行,即菩提行,也是普賢願行。我所修的菩提行無量無邊。
“獲得無量諸功德”:所獲得的功德無量無邊。“功德”在這裡也可以指獲得了文殊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
“安住無量諸行中”:自己恆時安住於一切菩薩的願行中。這裡也可以說,安住於無量無邊的行願當中,比如普賢菩薩的行願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神通”指了達諸法的實相、真理。這不是小神通,不是鬼神玩的神通。如同前面所講過的,一中含多,一剎那就是一切劫,一切劫就是一剎那;小中融大,在一個微塵中可以顯現整個極微塵數的剎土,整個極微塵數的剎土可以納入一個微塵當中。一切剎土就是一個微塵,一個微塵也即是一切剎土。 “了達一切神通力”也是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言,不可喻,是超越一切言思的。這也就是文殊菩薩的智慧。
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