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佛教的布施學(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古代印度社會的宗教生活

  (一)佛教僧團的修道場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游阿瑜強伽河岸,與大比丘眾俱。

  每部佛經的開頭,都標明了這部經的形成、時間、地點和在場者。所有的佛經都是佛的學生記錄下來的,有人向佛提問題請教,佛回答了這些問題,學生把當時的對話記錄下來,標上“如是我聞”,以示負責:我當時聽到佛就是這樣說的。

  有人對佛經裡的“一時”感到很好笑,講印度人沒有時間和歷史的概念。其實佛教用“一時”指涉時間有著很高明的道理,因為時間、空間都是相對的,宇宙的時間只有現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現在也是轉瞬即逝,暫時叫一個現在。這是一個非常高深的哲學和科學問題。

  這部經是佛在中印度恆河邊上講的。

  彼比丘眾,所作已辦,盡一切漏,無有障礙,離有不退。勤為禅誦, 跏趺而坐。隨何處坐?有在地處,二人相隨,如法語論,群行如鵝, 如鴛鴦者;有在空捨,有依樹根,皆悉行禅。能取如來法之光明,正 住威儀。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彼諸菩薩無量功德,名稱普聞。 在場者有常隨佛行的比丘弟子,據《金剛經》等其他經典,始終跟隨著佛的大比丘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像三千弟子跟隨孔子周游列國一樣。這些弟子都是修行已經得道的大阿羅漢,除盡一切煩惱滲漏,跳出了欲有、色有、無色有三界,不再退轉。他們或在野地上、空捨裡、樹根旁打坐;或二、三道友在一起切磋討論學問。經文描述了他們的“團隊精神”,老師釋迦牟尼站起來,學生們像鵝群一樣跟著走;同學間情誼很深,像鴛鴦一樣聯在一起。而且“正住威儀”,舉止表情都很嚴肅端正。在場聽法的還有一些大乘菩薩,與出家的比丘眾不同,他們多為在家修行的居士,但地位、聲望和學問都很高。

  彼處復有無量百千種種樹林,多有YIN欲俱耆羅鳥、孔雀、鵝鳥、群蜂 等聲,婆羅枳樹,枝葉垂布。如是處者,欲心懈怠、喜睡頻申,皆悉 遠離,常有無量善香妙華。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常當勤 行,作所應作,持戒正行。爾時世尊與慧命阿難陀、長老大迦葉、長 老捨利弗、長老薄拘羅、長老利波多阿若居鄰等大聲聞俱,歡喜語說。

  那裡有無量數的各種樹木,濃蔭遮日,鳥語花香,蜜蜂在花間飛舞,鳥兒在林中做愛。那個場景是很容易使人心生懈怠、哈欠連天(“喜睡頻申”)的,但佛弟子們精神抖擻,遠離欲心和昏沉,在這大好的自然美景中精進修道。這時佛對眾弟子講話,勉勵大家要精勤修道、嚴守戒律,按照正法去做應當做的事。

  (二)毗耶娑的來歷

  爾時,西方有光明相,猶如日輪。時阿難陀漏未盡故,見彼相已,即 白佛言:雲何世尊,西方分處,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在佛弟子中,這時阿難陀仍有滲漏,還沒有得道,他是在佛入滅後經大迦葉的啟發才證得阿羅漢的。佛正在與弟子們談話間,西方出現一片光明,像另外升起了一個太陽。阿難因“漏未盡故”,他好奇了,問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電影演到這裡,開始帶出毗耶娑的來歷。

  佛言:阿難,於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犍陀迦離婦人之子。 有五百仙,以為眷屬,住在彼處,勤修苦行,不食而齋,其身瘦瘠, 有命而已。讀誦不住,以為莊嚴,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羅提婆、裴 苫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赉枳羅婆、轲那娑徒羅陀等,諸大 仙人,相隨經行。

  佛告訴阿難,毗耶娑是西方的一位五通仙人,用現在大陸上的術語,就是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的特異功能者。在本經的另一處,佛對阿難說,毗耶娑制作了婆羅門法,並造出四吠陀,他還善知聲論,通曉種種典章書籍。

  印度上古時代同中國一樣,也是母系社會,子女的姓氏從母親的氏族名。他母親的姓氏是犍陀迦離。毗耶娑是個苦行者,跟隨他的有五百個修道者。“不食而齋”,認為連吃素都不夠干淨,還有殺生的可能,一個個都是餓得“瘦”而且“瘠”,每根肋骨都露了出來,只剩一絲呼吸維持著生命。這些人生活這麼艱苦,可晝夜苦行修道,用功不已。這時正跟隨毗耶娑作修道後的散步。

  佛教不提倡苦行,日中一食,不拘葷素,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可世界上修外道的大多吃素,專修苦行,研究人類學的要注意這個差別。

  即於爾時,毗耶娑仙亦見世尊,與諸比丘,多千眷屬之所圍繞。諸根 調柔、心意寂靜,在於禅定,離欲安樂,在樹林中。毗耶娑仙既見佛 已,思惟念言:此人應是一切智者,名稱普聞,彼必應是不妄語人。 如是如來勝色具足,諸相成就,甚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勝妙 希有。如是世尊,捨王欲樂,捨轉輪王富樂自在,如捨毒食;六萬采 女第一端正,一切捨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這時,毗耶娑也看到佛和他千余人的僧團,心意清淨,態度安詳,跳出了世間的欲樂,在樹林中打坐。那個時候,全印度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以太子身份出家的事跡。毗耶娑看到佛莊嚴的色相和諸般成就,心想釋迦牟尼的確名不虛傳,他把王位、尊榮、美女、欲樂和轉輪王的理想,都像毒食一樣的拋棄了,出家修道,這真是世上難得的大丈夫所為。他是世上大智慧者,真得道者;他所說的,必定真實不虛。

  仙人眾中,有一仙人名那羅陀,既見世尊,心生歡喜,以妙伽陀,贊 如來曰: 青色樹林中,誰汪洋金色? 如淨毗琉璃,如日出雲山。 彼時大仙及諸仙眾,聞是說已,心喜開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此時,有一名叫那羅陀的仙人,也見到佛陀的豐采,作一首詩偈贊美佛陀。佛是尼泊爾南部的人,膚色黃中帶紅,全身金黃透亮。這詩若翻成中文,實在馬馬虎虎,大意是說:

  在青郁的樹林蔭中, 誰發出輝煌的金光? 通體像琉璃般透明, 猶如雲開見到太陽。

  五百仙人聽了這詩偈,都心生傾慕,起立合掌,要到佛前請益。

 

 

上一篇:南懷瑾:佛教的布施學(一)
下一篇:南懷瑾:佛教的布施學(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