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六波羅蜜也有次第,首先要修布施,斷除對財產、身體、善根的貪著;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修戒律。戒是淨,三門若不清淨,就不是持戒。如果對世間的貪著,尤其是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的執著與貪著沒有放下,持戒也是表面上的,不會有真正的三門清淨。
心不煩亂叫安忍。持戒了,三門清淨了,心才能不煩亂。若三門沒有清淨,心能不煩亂、不動嗎?安忍非常不容易做到。
精進波羅蜜。精進是喜於善,你喜歡善法,喜歡無漏的功德,自然就不會懈怠。聞法的時候滿懷喜悅,修法的時候法喜充滿,這叫精進。若是沒有這樣的歡喜之心,不是法喜充滿,即使表面上做得再多,也不叫精進。
一、行菩提心的學處
(五)靜慮(禅定)
一般情況下,都是定中生慧。沒有禅定不會生起智慧。智慧是我們本具的,心定下來了,智慧自然就有了。但若心沒有定下來,啟發不了本具的智慧,顯現不出來本具的智慧。
第一、修禅定要具備的條件
修禅定首先要具備條件,就是要遠離和遣除內在、外在的違緣。遠離外在的違緣,就要依止寂靜處;遠離內在的違緣,就要依止正知正見。否則心安不住、定不下來,即使安住了也不穩定。
首先,依止寂靜處,遠離外在的違緣。
什麼是寂靜處?無論是在哪裡,凡是具足了學佛修行的條件,就是寂靜處。很多人以為到山上或者到廟裡就是依止寂靜處了,於是就到山上、廟裡做義工。但山上、寺院裡有沒有學佛修行的機緣和條件?有沒有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有沒有完整的修持方法?若你修顯宗,那裡有沒有完整的顯宗教法?有沒有能夠引導你的具德善知識?如果有,那裡就是寂靜處。若你想修密法,想修大圓滿法,那裡有沒有密宗金剛乘?有沒有清淨的傳承?有沒有殊勝的灌頂?有沒有具德上師的引導?有沒有竅訣?這些都要慎重考慮啊!
隨便去一個地方,隨便到一個廟裡,對一個渴望解脫、真正想成就的人來說,非常危險啊!如果那裡沒有具德的上師或者沒有完整的修持方法,在那裡不能修持正法,或者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你就是在浪費生命、浪費人身,那是浪費解脫的機會,浪費成佛的機緣啊!人身雖然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能學佛、能修行就是人身的價值。萬一你錯過了,就再也沒有解脫的機會,再也沒有成佛的機緣了!
選擇一個真正的寂靜處,即具足條件,能夠修持正法,最終能解脫成就的道場,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看那裡有沒有具德的上師,有沒有正法。吃穿住的條件好或者不好,對真正希求解脫的人來說無所謂,怎樣都行。當年很多人為什麼都到色達喇榮去?那裡的生活條件特別差,吃穿住都不好。但我們根本沒考慮這些,唯一在意的是,那裡有一位具德的上師能講經說法,我們可以天天修持正法,就是抱著這個想法,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希望大家都有一個正確的選擇,不要東跑西顛。依止寂靜處和依止上師一樣,首先要仔細觀察。我的這番話是對想解脫、想成佛的人而言的,如果你有其他的目的就不說了。
有些人有家庭、有事業,認為現在到山上、到寺院裡修行恐怕機緣不成熟。沒有關系,有佛法就有辦法。雖然現在你無法離開單位,離開家鄉,離開家庭,但是你可以依佛法給自己創造寂靜處,創造學佛修行的條件。盡量消除違緣,了緣了債。違緣障礙都是自己給自己制造的,有些是宿業,要好好忏悔。學會關心,學會照顧,真心實意地對待周圍的人。有矛盾有沖突要化解,只要你的心到位了,行為到位了,自然就化解了。處處發善心,處處善待眾生,包括善待家人和同事等,真心地照顧他們,感化他們。這樣,一切都將變成你學佛修行的助緣,你就有寂靜處了。
現在是信息時代,是高科技時代,和以前不一樣。以前依止寂靜處要離開家鄉,需要面對面,必須口耳相傳,但現在不用。我們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手段,足不出戶,隨時都可以親近上師,隨時都能得到書和光盤,隨時都可以修持正法。比如通過我們創辦的大圓滿法網絡共修講堂,打開電腦就能聞到佛法,就可以與同修道友一起共修,不用到處瞎跑。你到了山上,到了寺院裡也無非是為了親近上師,聽聞佛法,和同修道友一起修持佛法。
其次,依止正知正見,遠離內在的違緣。
內在的違緣就是對世間的貪著與自私自利。正知正見指輪回正見、因果正見。要遠離內在的違緣,首先要去掉對世間的貪著,還要去掉自私自利。若只修聲聞緣覺的果位,僅去掉對世間的貪戀就可以了。但是我們是要成佛的,我們修持的是大乘佛法,所以還要去掉自私自利。世間法有什麼可執著的?輪回有什麼可貪戀的?自私自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真正看破、看透、看明白了,叫正知正見。依這些正知正見,祛除對世間的貪著,祛除自私自利。如果前面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都做到了,此處就不難了。若是沒有做到,此處就難了。
若是沒有去掉對世間的貪念,這顆心很難定下來。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我們的心一剎那也不曾停止過,它非常不老實。這些感官就像門窗,哪怕留有一絲縫隙,心就會跑出去;除非把門窗全部關上,堵上所有的縫隙,不給心留任何的機會,它才能停下來,才能安住。要堵住這些感官,就必須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如果你是按次第學修的,到這裡就不難了。因為前面已經修好了出離心。出離心包括小出離心和大出離心。小出離心是出離世間,出離了輪回邊;大出離心是出離輪回與涅槃兩邊,不僅斷除了對世間的貪戀,還斷除了自私自利。一般的世人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念,落入了有邊(輪回邊);聲聞緣覺沒有斷除自私自利,落入了無邊(寂滅邊)。遠離有邊,但墮入了無邊,是小出離心;遠離了有無二邊,是大出離心。
有人說:“我的心安不住,定不下來。”你對世間的貪戀還沒有斷,心能安住嗎?你還沒有去掉自私自利心,心能定下來嗎?所以我處處強調基礎,強調加行,強調次第!佛在經中親口講,若不按次第修行,不會成就。對世間的貪戀都沒有斷掉,想修禅定波羅蜜是不可能的。出離心這個基礎修好了,修禅定波羅蜜就容易了。
身遠離散亂之處,心遠離對輪回邊和寂滅邊的貪著,這是禅定的基礎與前提條件。
第二、禅定的本體
禅定的本體就是不散亂。禅是專注,定是不散亂。專注地想或做某件善事而不散亂叫禅定。而存壞心、存惡念,專注地做惡事,這本身就是一種散亂,所以不叫禅定。
第三、禅定的分類
禅定分為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和緣真如靜慮。
遠離了外在和內在的這些違緣去修禅定,慢慢地,心就能定下來了。
真正入定以後,會有三種覺受:樂覺受、明覺受和無分別覺受。樂覺受:就是所謂的禅悅,即不耽著於外境,對外境全無歡喜;但內心裡一直喜滋滋、樂融融的,有著無法形容,無可比擬的喜悅和快樂。有些人特別願意打坐,特別願意修禅定,就是因為有一點點樂覺受,嘗到了甜頭,所以很難放下。雖然這種禅樂是屬於世間的,但世間任何其他的喜悅、快樂都無法與此相比。明覺受:禅定功夫越來越深時,能目睹屋外、山外甚至千裡以外的東西。無分別覺受:禅定功夫再深的時候,內心生不起一點分別念,即使特意生也無法生起。在定中時,所有的分別念暫時都沒有了。
現在有些人根本沒有覺受,有些人只有一點點樂覺受,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明覺受和無分別覺受。心入定了以後,功夫到一定層次時,才會出現這三種覺受。
凡夫行靜慮:雖然入定有覺受了,但對明樂無分別覺受有耽著,執著這些境界。“我”在感受著這些覺受,這是人我執;執著於“這些覺受”,這叫法我執。人我執和法我執都沒有斷,這種禅定根本不能成為菩提果的因,所以這種禅定叫凡夫行靜慮。這是修到資糧道時所具有的禅定。
義分別靜慮:他通過理證可以抉擇人無我、法無我,但是所抉擇的法無我不是大空性,只是一個單空。這種禅定已經斷掉了對這些覺受的執著,但仍然執著單空,認為這種空能對治一切法,能對治一切對覺受的貪著。這是義分別靜慮禅定。他雖然證悟了無我,證悟了空性,但這是比量,還沒有徹底斷掉對空性的執著。這大概是修到加行道時所具有的禅定。
緣真如靜慮:這是一地以上的禅定,和佛的等持禅定相似,所以叫緣真如靜慮。這時現量見到了諸法的法性真谛,斷掉了對覺受的執著和對空性的執著,遠離了兩邊,證悟了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
有智慧的攝持才是波羅蜜,沒有智慧的攝持不叫波羅蜜,只是一般的禅定。第三種靜慮——緣真如靜慮是有智慧攝持的,這個靜慮絕對是禅定波羅蜜。其他兩種靜慮若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去修,也可以稱為波羅蜜。
(六)智慧
智慧有聞慧、思慧、修慧。對上師所傳講的一切正法的詞義,用心谛聽後,能原原本本地了解,這叫聞慧;對所掌握內容的含義、詞句,經過反復思考、思維,生起定解的時候,就是思慧;通過修持,真正有感受,有體會了,就是修慧。聞慧、思慧、修慧也是有次第的,缺一不可。
我們雖然掌握了一些理論,但都是鹦鹉學舌,連聞慧都談不上。因為我們並不是真正地了解與明白,也不是真正地領會與體悟,所以那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智慧,沒成為自己的。
智慧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佛講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講六道輪回都是痛苦,三世因果絲毫不爽;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佛講的這些道理真正有聞慧、思慧、修慧,即真正明白,有體悟。但這種智慧是屬於世間的,只能降伏住煩惱,不能斷除煩惱。要從根本上斷掉煩惱,就要祛除我執,因為我執是煩惱的根。要祛除我執,就要證悟無我。證悟無我與空性,才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是能對治煩惱,對治我執的。我執是把我視為了真有、實有,現在要祛除我執,就需要一個與它相反、有抵觸的對治,就是無我。一切法不是實有、真有,真正通過邏輯推理,通過修持,才能真正明白,有甚深的感受和體會的時候,才會遣除我執,才不會視我為真有、實有。去掉了我執,才能斷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就沒有了輪回。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輪回,需要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這都屬於勝義谛菩提心,是通過修持獲得的,不是通過儀軌等方法獲得的。因明、中觀有很多邏輯推理能抉擇無我和空性,但這種證悟是比量,不是現量,是相似的、大概的了解,不是真正的了解。
通過修行才能在相續中真正具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怎樣修行呢?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修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我們現在修學四外加行是為了生起出離心,修學五內加行中的皈依和發心是為了生起願行菩提心,在這個基礎上消業積福,通過上師的竅訣,最後才能真正地領悟空性。之前都是鹦鹉學舌,紙上談兵。所以說,真正要掌握、領悟無我和空性非常困難。但是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按照這個次第修持。
斷除對世間的貪念,斷除自私自利,在這二者的基礎上再去修行,才能證悟空性。空性不是“沒有”,緣起也不是“有”,它們都遠離了“有”和“沒有”。緣起有,但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有”;空性沒有,但也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沒有”,不管是緣起還是性空,都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思想范圍。你想真正領悟,達到那種境界,必須要超越三界,超越世間。若是世間的心、輪回的心沒有放下,無法能領悟、證得那種境界。
若是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緣起性空,就是要放下但不能放棄,要認真但不能執著,要隨緣但不能隨便。但我們領悟不到,一說不執著,就不認真了;一說要認真,就執著了,很難把握!因為我們的思想、境界還沒有超越,沒有遠離八邊戲論,現在我們所思維的都落入到八邊裡。要放下但不能放棄,放下是性空,不放棄是緣起。這些話聽起來很普通、很簡單,但其內容、含義非常深廣。若想真正把握這些,要等你成就的時候,否則是不可能的。什麼時候成就了,什麼時候才能做到放下不放棄。
緣起性空等,不是我們現在要做到的,那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我們要達到的境界;是目的地,是山頂。我們現在還在山下,應該思維怎樣才能到達山頂。現在我們所學修的九加行就是到達山頂的方法,是到達山頂的階梯。所以大家不要弄混了,一個是目的地,一個是方法。要到達目的地,就要靠這些方法。
九加行是成就大圓滿的唯一之路。有人懷疑:“不能說是唯一吧,應該還有其他的路吧?”沒有!即使有也包括在這裡了!九加行包含得特別廣、特別多,一切方法都在這裡。哪個法門沒有包括在內?所以說,這是通向大圓滿的唯一之路。
大家要好好觀察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別人無法衡量你,但是你可以衡量自己。有沒有生起出離心?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再去修願行菩提心。在有願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消業、積福,和上師相應。一步一步來,這是一個修行次第,是成就大圓滿、成就佛果的階梯,是必經之路,有這些成就足夠了,若是沒有這些無法成就佛果。
佛是智者,學佛就是學智者,修行就是自己要成為智者。佛是具足圓滿智慧的人,學佛就是學做有智慧的人,修行就是要成為有智慧的人。
一切煩惱、痛苦都是因為無明愚癡,因為沒有智慧!不是因為沒吃、沒穿、沒住,不是因為沒錢、沒權。有智慧了,有錢或沒錢都幸福,有錢或沒錢都快樂;有智慧了,在山上或在家裡都幸福,有家或沒家都快樂。對於一個真正的成就者來說,山洞與皇宮沒有區別,天堂與地獄沒有區別。有智慧了,街上的乞丐和寶座上的國王沒有區別,一樣快樂;若是沒有智慧,二者也沒有區別,一樣煩惱、痛苦。
學佛應該明明白白地學,修行應該明明白白地修。不管你是為了獲得人天的福報,還是為了自己解脫,或是為了眾生,都應該有自己的主見與目標。跟著別人東跑西顛,盲修瞎煉,永遠不會成就,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無等塔波仁波切講,不如法地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因。不要欺騙自己,不要傷害自己!希望大家要有正知正見,學佛修行應該有目標,否則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1、三種靜慮都有什麼不同之處?
2、什麼是真正的智慧?怎樣才算智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