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菩提甘露165:一心念佛,對治煩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說來說去,念佛法門總是要對治煩惱,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對治煩惱。只有這樣才能往生。

  不管什麼煩惱來,總是盡量地念阿彌陀佛,用一聲佛號系心。

  這樣,任何煩惱都會慢慢地消逝。

  經上說,其它的三昧,只能對治一種煩惱。

  對治貪的,不能對治慎。

  對治慎的不能對治貪。

  唯有念佛三昧,能對治一切煩惱,一切罪障。

  假使能把佛號念的純熟,念得好像銅牆鐵壁一樣,便不會被任何煩惱所破,而能破盡一切煩惱。

  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就好比金剛一樣了。

  所以念佛三昧,以叫做金剛三昧。

  它的功用,和般若的功用相同,所以又叫做般若波羅蜜。

  因此,各位有煩惱的時候,盡管一心念佛,不管什麼煩惱,都會被消滅的,所謂“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這個方法最方便,就是老太太也會,小孩子了也會,這要比金剛三昧,般若波羅蜜,方便得多了。

  不過煩惱來時,要至誠懇切念佛才行。

  如果念佛不誠不切,不但破不了煩惱,勢將被煩惱所轉。

  至誠念佛時,人家罵,我聽不到,心空空的;人家給不好樣子看,我看不見,心空空中樓的。

  所謂裝聾裝瞎。

  (其實並不是“裝”,而是真的見如不見,聞如不聞。)

  雖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彌陀佛始終不離心。

  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離心叫不空法。

  空乎心,可以轉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

  則我見生,但空法,則三寶來滅。

  有人說:“我不需要念西方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佛。”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就是空法不空心,完全顛倒執著。

  你說:“不念佛,心就是佛。”

  那麼我也可以說:“你不念餓鬼,心就是餓鬼;不念畜生,心就是畜生。”

  這種說法是撥無因果的,是不承認因果律的存在的。

  他不知道心淨則佛土淨。

  心若念惡,則地獄餓鬼畜生相現;心若念善,則人天相現。

  所以心若念佛,自然佛土現。

  如果說:“不念佛,心就是佛。不念地獄,心就是地獄,乃至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

  那麼法界緣起,勢被破盡,三世因果都歸斷滅。

  由此可見,心要是不空,就增長我見;要是片面地空法,輕者會落入無記,重者就墮入斷滅。

  徹底說起來,空法的人,也是“我見”作崇;若是不起我見,必不見於空,也不見於不空。

  因此,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空一樣,或者說是和一面鏡子一樣。

  你罵你打,鏡子都能照出來。

  你走了以後,鏡子裡一點影相不留,還是清清淨淨的。這叫作大圓鏡智。

  你不要認為人家罵,你聽不到,人家作臉色你看不見,就是傻瓜。

  要知道,那正是智慧者呀。

  如果人家罵,你也相對罵,人家作臉色,你也擺樣子,那叫識心造業。

  這樣,你會被業所系,受苦無窮。

  你把苦因當作適意,豈不是傻瓜嗎?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一樣,什麼都能包容,什麼都不能污染它。

  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佛心。

  念佛人的心,要以這種境界為標的。

  大家看到太虛空嗎?

  劫末的時候,大火燒到初禅天,太虛空雖然容納了這樣大的火,卻一點沒被燒著,大水淹到二禅天,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水,但一絲沒被濕著。

  大風吹垮了須彌山,一直吹壞到三禅天,太虛空容納了這樣大的風,卻絲毫沒被吹動搖。

  要是念佛人也念到這種地步,苦來容苦,樂來容樂,如意不如意來都能容納,卻不被其所動,這就是和太虛空一樣了。

  這種境界,老祖師有一句話,就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

  這種境界太高了,這是所謂“用大圓鏡智導發境智”,不是凡夫一時能辦到的,不過凡夫也可從淺近處修學。怎麼修學呢?就是不看外境,不聽外境,不為外境所轉,裝聾裝瞎,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為什麼說這種境界太高了呢?

  因為念“阿彌陀佛”是“境”,也名為“法”,我們能念佛的“念”,叫做“智”,也叫作“心”。

  就心和法來說,便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我們能念佛的那一念,叫做智,所念的阿彌陀佛,稱之為境。

  佛本是無,心念故有;心本是無,佛起才有。

  所以我們的念佛“心” ,是阿彌陀佛佛號所起的,如果“佛”不起心,那麼,這心必是殺盜YIN等惡緣所起,那就不叫佛心了。

  同時“佛”也不是獨立的,是因為心念才有的。

  要是心不念佛,外面的境,必現其他各種業道。

  所以“心不孤起,佛緣起心;佛不孤起,心緣起佛。”

  我們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因此,欲求往生,就絕對沒有不往生的道理。

  心念佛,稱作為智境,佛起心稱作為境智。

  可是當我們用智去照境的時候,也正是境起智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正是阿彌陀佛起我們這一念的時候。

  阿彌陀佛起我們的這一念,叫做“境智”。

  我們至誠懇切念佛,必能引發境智。

  如果引發境智,那便是阿彌陀佛和我的念佛心,起相應了。

  相感則通,佛和我心相應,才能往生淨土。

  怎樣才是阿彌陀佛和我相應呢?

  當阿彌陀佛和我相應的時候,就可以看見阿彌陀佛了,可以現前見佛,也可以定中見佛,或夢中見佛,或臨終時見佛,或命終以後生到西方見佛,這都叫作修成功了念佛三昧。

  因此,我們要修成念佛三昧,也就是要求啟發這種境智。

  十方世界的眾生,可以用四種智導發這種境智。

  第一輩的眾生,就象我們前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如文殊、龍樹等)。

  這輩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定生常寂光土。

  隨其大悲心願,也可生到實報莊嚴土。

  他們是以大圓鏡智,導發境智,所以說太高了,不是凡夫所能辦到的。

  第二輩眾生,在十方世界的國土中,以平等性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

  他們生到西方,生在實報莊嚴土,也可分證寂光土。

  第三輩眾生,於十方世界的國土中,以妙觀察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

  他們到了西方生在方便聖居土。

  第四輩眾生,就是我們大家了。

  一切愚癡凡夫,甚至五逆十惡,只要真心念佛,至誠懇切,都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

  我們是怎樣導發境智的呢?

  我們是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往生西方。

  什麼是成所作智呢?

  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僅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摻雜別心和邪念。

  例如,眼見色,只分清楚紅的黃的,沒有憎愛二心;雖分別色而不起憎愛二心,叫作“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

  這樣,眼識便轉名為成所作智。

  所以念佛人,就得裝瞎,見一切色不生憎愛二心。

  耳鼻舌身,也如此。

  所以眼耳鼻舌身,遇境不起僧愛二心,就轉識心而為成所作智了。

  這種成所作智,雖然是凡夫所修習的,但是它的功德與大圓鏡智是相同的。

  這是我們念佛用功的要緊處,大家應特別注意。

  在這七天中一定要五根清淨,用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定可往生。

  用成所作智導發境智,說起來似乎很深,但是作起來卻很容易。

  眼睛不亂看嘛;耳朵不亂聽,只聽佛號嘛;鼻子不亂嗅,只聞旃檀香嘛;嘴巴不亂說話,只念佛號嘛;身子不亂其他觸念嘛。

  這還辦不到嗎?

  這樣念去,叫做“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要說七天如此臨終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

  不要說一天如此,定得往生,甚至十念如此與也得往生。

  《阿彌陀佛經》不是告訴我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嗎?

  不過,所謂一念,是指臨命終時,最後一念而言,不是我們現在這一念。

  因為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再沒有後念了,所以能往生;假使還有後念,便要隨著後念走了。

  所以我們現在縱然念出清淨的一念,可是下面又起後念,後念一起,便又隨著後念走了,所以不得往生。

  由此可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就是要守護五根,不使它落入五欲。

  只有和五欲不發生關系,才能導發境智,導發境智便可蒙佛加被,往生極樂。

  如果五根起了五欲,那只有留在裟婆受苦了;要是五根不落入五欲,那便轉識成智了。

  我們念佛到這種地步,往生西方極樂,就沒問題了,便可生到凡聖同居士中去了。

  初果以前的聖人,和我們一樣都生在凡聖同居士。

  二果聖人也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是三果聖人,功德力小的,也是生到凡聖同居土,功德力高的,才可生到方便聖居土了。

  可是我們雖然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可參與常寂光土。為什麼呢?

  經中不是說麼,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嘛。

  這是因為你裝聾裝瞎的時候,正和大圓鏡智的空心,有一分相似的地方呀。

  因此,不要認為裝聾裝瞎是傻瓜,那正是“大智若愚”,是大智慧者呢。

  既然裝聾裝瞎和大圓鏡有一分相似,其余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就不用說了。

  希望大家,把五根收攝起來,不要它落入五欲。

  一心念佛,以成所作智,導發境智。

  這樣用功念去,一定可把一句佛號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

  若是念不到這一地步,那只怪你沒有誠願,自己討閒岔,不能怪別人。

 

上一篇:達真堪布:我們為什麼還要來到今世?
下一篇:菩提甘露166:妄想就生六道輪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