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菩提甘露162:如法地發菩提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知道了應該取什麼,應該捨什麼,他才能夠如法地發菩提心,不至於昏頭昏腦發錯了,發了顛倒的心。

  本來想往西方去,他發心到東方去了,而且越精進往東方走,離目標越遠。

  現在世間人發心,尤其是碰到個邪師叫你發心,那真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這種事情很多呀!所以我們一定要聽大善知識、明眼善知識給我們作出的很好的決擇。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這就開示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行人,要知道上面這八種發心的差別形象,各有不同。

  你知道這個,才能對這幾種發心,審度考察,去思惟,去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

  我們知道了怎麼去審視、考察,就能知道這八種心,哪種心是好的,哪種心是不好的。

  我們每個眾生都有無師智,自然智,廣大智,他會有這種辨別的能力。

  只要把這幾種心一擺出來,他審視好丑之後,就知道取什麼,捨什麼,知道去取。

  “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

  這裡他就啟問,怎麼叫做審察呢?

  我們每個人都得要反省你自己的念頭,你如果因地不真,就果遭迂曲呀。

  你若發的一念心不正,那結果肯定是不好的。

  因為果是從因來的。

  所以我們在這裡是不能自欺欺人的,你自己要回光返照審察一下:

  我作為一個佛教徒,無論是出家在家,我開始發的心,在這八種當中,是邪的發心還是正的發心;是真實的發心還是虛偽的發心;是大乘的發心還是小乘的發心;是偏執的發心還是圓融的發心。

  你得要問自己,要審察,看看我最初發的這念心,到底屬於這八種當中的哪一種。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只有問自己,別人說不出來。

  因為你這一念心,別人又沒有他心通,怎麼知道。

  而且可能你虛假的發心裝得比真的還真。

  “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省庵大師真是很慈悲,給我們最後的指點,怎麼樣去取捨?

  特別地提出一個問題——雲何去取?

  下面就诠釋取捨的方法,對於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行人來說,對於那些求名聞利養,求人天福報,求現世五欲的享樂的心,對邪的發心,虛偽的發心,小乘的發心,偏執的發心,要捨棄,要毫無保留地去掉。

  如果原來我們有這四種發心的內涵:邪、偽、小、偏,趕緊把它從內心清除出去。

  就像拔草一樣,把它拔掉,毫無保留,毫不吝啬的去掉。

  對於這種真心,正確的發心,真實的發心,大乘的發心,圓教的發心,要毫無條件地把它保留下來。

  唯有這樣地去作認真的取捨,在這種基礎上發菩提心,才叫真正發菩提心。

  所以從這裡我們得到一個甚深的啟示,就是我們學佛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動機一定要有佛教出世的本懷,超越的意向。

  尤其在末法時代,要有這種了生脫死、圓成佛果、度一切眾生的超越的本懷,對世俗化的一種逆轉。

  由於現在世間眾生都很世俗化,接納宗教也用他世俗化的心理來接納,於是清淨的超越的佛法,也變成了濁染的世俗的東西。

  我們在很多宗教場所都看到了這種狀況,實在是太世俗化了。

  所以現在我們每個行人都要從我們當下發的這一念心開始,來把佛教微妙香潔的蓮華的品格展示出來,要有大乘菩薩的精神。

  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佛教需要我們去傳播。

  面對著很多外道宗教的挑戰,如果我們佛教不去傳播的話,我們的范圍就會越來越小。

  如何才能報答佛恩?要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宣揚佛的正知正見,才能報答佛恩。

  所以《華嚴經》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坐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你就是作頂戴佛的供養,經過塵點劫那麼多;你以身作為床坐的布施,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功德很大。

  但是如果你不講經說法去度眾生,你還不能真正地報答佛恩。

  所以自信勸人信,勸進行者,讓一切眾生能夠相信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叫真正報答佛恩。

  所以佛教法運的推廣、延伸,實際上就系在了每個佛教徒的發心上。

  你大乘菩提心發起來了,你才能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勸進行者,做如來使。

  所以我們才體會到省庵大師為什麼泣血稽颡,哀告現前大眾,要發菩提心。

  這不僅是為自己利益度脫,也是令佛教長久住在世間的先決前提。

  而這一念發心,是需每個人要真誠地面對自己,解剖自己的。

  看到佛教這種法弱魔強的狀態,這種衰弱的狀態,是源於我們每個人的發心有問題。

  現在就要根據省庵大師的開示,把我們的發心放在正的發心,真實的發心,廣大的發心,圓教的發心上。

  這樣,我們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才能夠成就。

 

 

上一篇:菩提甘露161:念佛實際上就是解決三界牢獄和生死冤家的問題
下一篇:菩提甘露163:修行的障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