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用功方法的問題。用功分為兩種,一種是密集的用功,一種是穩定的用功。
密集的用功指精進佛七、禅七、結夏安居、閉關等,能夠在七天、三個月乃至於更長的時間內保證連續地修行。
密集用功在修行上是必須有的階段,因為在放下一切外緣的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密集用功,專心致志地安住在佛法的修持上,能夠比較快地轉變心續,獲得一定的體驗,增長我們對於佛法的信心,乃至獲得成就。
叢林裡每年都有密集用功的階段,到夏季要結夏安居,冬季要打念佛七、禅七。佛世時的僧眾通過三個月安居靜修,會有很多人開悟證果。參加過精進佛七的人,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佛法體驗,例如業障消除、身心輕安,生起無常、皈依的覺受等等。
對於在家居士,如有條件最好能到寺院裡參加打七,如果條件不允許,也應該過一個階段就有一些加功用行,多做一些功課,這是很重要的,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提升心力,就像加油站一樣。
另一種是穩定的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用功。
它有一個原則:“身心穩定,心靈提升。”
讓自己的身心有一個穩定的狀態,避免大的起伏與波動,這是修行的基本功,有了這個條件後,才能更細致地在內心做功夫。
這就要求我們每天的生活作息要有規律,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都要事先規劃好,避免任遇所緣和心無所緣。
出家眾比較有條件做到這一點,因為寺院的生活作息是很有規律的,只要能夠堅持每天隨眾上殿、過堂、出坡、誦經、學習等,身心就會很穩定,在這些境界裡慢慢地學會用心,久而久之內心中就會培養出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以後密集用功修行的基礎。
反過來講,如果沒有平時穩定用功的基礎,密集用功也是使不上力的,乃至於做事承擔也是不容易長久堅持的。
因此作為一個出家人,隨眾是非常重要的,隨眾就是最好的修行,尤其是對於承擔寺務工作的執事法師更要努力做到這一點。
穩定用功對於在家居士們應當如何操作呢?
在保持自己生活起居盡量規律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定功課。
它有三個原則:第一,每天必須要有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時段。
做功課的時間由自己來決定,一般早晚比較合適,早晨可以有緣念,晚上可以回向。
第二,應該要有固定的地點,每天都在同樣的地方做功課。
第三,要有固定的內容,無論誦經、打坐、持咒、念佛,每天都是同樣的內容,不要經常改變,也不要時多時少。
做功課不能停也不能斷,長期堅持才會有功夫。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如果一天吃,一天不吃,肯定會出問題,每天吃多少保持定量,身體才會健康。做功課也是如此,每天堅持,我們的身心才會穩定、進步。
我們學修佛法是要依法行持,根據佛法一點一滴來返照自己、改善自己,而不是以佛法來诠釋、說明自己的觀念與行為的合理性,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學了一些佛法的概念、名詞術語,就以自己的認識來理解佛法,認為佛法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意思,慢慢學久了以後,不知不覺地就會產生一種心態:自己就是佛的代言人、法的代言人,好像自己理解的佛跟法才是正確的。而實際上自己跟佛法已經越來越遠,對佛法的執著越來越嚴重,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把“佛法學死了”。
很多人學佛會出現這種情況,到最後就會認為自己內心裡的佛法觀念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學錯了,都是學得有問題。
這樣就會導致自己的心很難與大眾相應,很難與大眾溝通,而自己恰恰忘記了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要調伏自心和轉變自心的。
學了佛法之後,久而久之,不僅內在的我執沒有淡化,外在的我相沒有放下,反而加深、加重,最後變成用佛法把自己包裹起來,好像自己所做的都是最如法的,都是最如理的,別人好像都不如法,都是有問題的等等。
這些都是學修佛法比較久的人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有的人雖然學了佛法,也做了很多功德,但是內心真正希求的還是世間的快樂,下一生感果的時候就會回到世間,做一個很有福報、很有腦筋的人。
如果沒有遇到佛法,遠離了善知識、善友,這些福報、好腦筋就有可能成為造惡業的工具。一旦造了惡業,就種下了未來生墮落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