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也是因病予藥,才會應機,而不是像小販賣貨一樣,不管要不要都給人說,那就不對了。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法,不是靠我們憑空去想像的,因為佛菩薩觀察到眾生機緣成熟了就講佛法,所以我們要有希求心,才容易感得聞法因緣的成熟。這就是初善啟請的目的所在。
我們如何培養聞法的希求心呢?
就像世間人做生意一樣,要先看到好處才願意去做,聽法也是一樣,要先知道它的殊勝利益才會有希求心。
初善啟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策學法者對說法師的恭敬心。
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有幾分恭敬,就會有幾分受用。
可是凡夫最容易從外相上分別好壞,對法師挑毛病,這是最要不得的。
不論法師相貌、聲音等有沒有缺陷,只要他講的是佛法,我們恭敬地聽受就能得到好處,反過來說,如果對法師生輕慢心,觀察過失,那就肯定不願意聽他說法了,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
因此在聽法前,對法師種種的非理作意、不恭敬的心態都要淨除。
在啟請中還應對說法師做種種的承事供養,這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敬法和法師的業障,同時積聚聽法的資糧。
什麼是中善谛聽呢?就是在正式聽法的時候,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讓聞法與說法相應。
我們可以看到,每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開始,聽法的人要很認真,不能聽錯,這樣才能得到受用並憶持記錄下來。
真正相應的時候,當下就能夠調伏煩惱,開顯智慧。
每部經結束時都是一切大眾皆大歡喜,多少人發無上道心等等,這就是善谛聽聞的效果。
如何做到善谛聽聞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聽聞軌理中講到,聽法時首先要斷器三過。
打一個比方,說法就像天降甘霖,聽法就像用杯子去接,這接水的容器必須准備好,不能有三種過失:
第一種是覆器,就是杯子倒覆過來,那就接不到雨水;第二種是垢器,雖然沒有覆器的問題,但是杯子裡面是髒的,有泥巴甚至有毒,如此,接到的水就不能飲用。第三種是漏器,雖然沒有前兩種問題,但是杯子有洞,水也存不住。
聽聞佛法也是一樣,要斷除這三種過失。
陀也常常在講法的時候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這八個字的內涵就是斷器三過。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八個字,聽聞佛法真正的關鍵就在這裡。
第一個“谛聽”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法聽進去,要斷覆器。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容易有的一種狀態是散亂。就是心念不能安住,東想西想,聽法時心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根本就聽不到法,這就是覆器。
對治散亂的方法,比較重要的是要在聽法之前做好前行准備,可以通過供養、皈依、祈求等提策對聞法的希求心和恭敬心,從而讓自己的心能夠收攝。
聽法時還容易有的一種狀態是昏沉。就是心智蒙昧,不清明,沒有能力去感受外在的境界,再嚴重的就會打瞌睡,這也是覆器的典型行相。我們聽法時昏沉,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業障,以前造過不敬法的業,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好好忏悔。
第二個“谛聽”,是指聽法時內心一定要良善、清淨,不能夾雜不良的動機,這是斷垢器。
如果內心不清淨,動機不純,學佛法的時候就會受到染污,雖然有點相似的幫助,但是會有很多壞作用,乃至根本得不到佛法的受益。
聽法的目的是讓我們出離、解脫,究竟成佛,不能為名為利,那是世間八風。學法時動機不純就是因地不正,因地不正就不會有好的果報。
後四個字“善思念之”,指的是能夠憶持所聽的法義,不失念,這是斷漏器。
失念就是聽完了就忘記掉,內心不能執持所聞的法義,聽聞也就等於白聽了。
我們聽法前都要念的開經偈中有一句“我今見聞得受持”,見聞之後就要受持,受是指領納,持是執持。
受持後,我們才能慢慢地理解如來說法的真實義,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對治漏器的方法,要在平時多培養內心的專注與寂靜,不斷增強自己的念知力,不能憶持法義的過失,慢慢就會得到改善。
有的人聽法時還會存在這樣的心態:我來聽聽,看看這位法師講的有沒有道理。這樣聽聞是不會得到受益的,因為他不是在學習,而是拿自己的見解去評判說法師。
符合自己的見解才認可,覺得不合己意時,就會想:“你講你的,我有我的看法。”
這是內心不清淨、有邪執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種心態,聽法者覺得法師講的都是別人的問題,沒有講到自己。
其實真的沒有講到自己嗎?不是,是沒有用心去聽,沒有把法和“我”聯系起來。
“這個法師是為我講佛法”,一般人很少這樣思維,這就是法不入心的一種行相。
如果用法師講的法去看別人,觀別人的過失,那就是法鏡外照,錯上加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