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將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沒有分清楚,所以內心經常有矛盾和沖突。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界限是什麼?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是什麼?把這些弄明白了,才能真正地修行。
我們修行要先發出離心,這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這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界限。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前提,通過修持大乘佛法才能成佛。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有很多種,我們要先把願菩提心發出來: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而發誓修持成佛!一切眾生都當過我們的父母,現在我為了這些父母要修行,要成佛。那個時候你沒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為眾生;你對世間法不會有絲毫貪圖和留戀,無論做什麼事都是為了眾生的解脫。為了眾生的解脫,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大乘佛法;自私自利,為自己解脫,不管修什麼法都是小乘佛法。
大乘和小乘的修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大乘佛法裡強調發心、動機;小乘佛法裡強調表面和形式上的東西。小乘修行者是為了自己的解脫,最終還是有自私心,所以修法中對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僅強調動機,也強調行為。大乘修行者完全看發心,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佛經裡有很多這樣的比喻:有一棵樹,假如樹根有毒,那麼樹枝和樹葉也肯定有毒;假如樹根是藥,那麼樹枝和樹葉也肯定是藥。發心動機是善,外在的一切語言和行為也是善;發心動機是惡,外在的一切語言和行為也是惡。為自己怎麼都不可以,為眾生怎麼都行。在善惡的判斷上,大乘佛法裡主要強調的是心的善惡,小乘佛法裡主要強調的是行為的善惡。
大乘與小乘在結果上區別很大。小乘修行者是為自己的,所以不能成佛;大乘修行者是為眾生的,所以能成佛。如果相續中沒有菩提心,不管你念什麼佛、誦什麼經、修什麼法,你都是小乘修行者,再努力、再精進,最後也只能成為阿羅漢,不能成為菩薩,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往生。你只有發心為眾生,才能成就大乘佛法。
你是小乘修行者還是大乘修行者,就看有沒有菩提心。我們都是修持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地上。心不到位做什麼都不到位;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這樣你的生活就是修行的過程,你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眾生:為眾生學,為眾生修,為眾生吃,為眾生穿,為眾生喝,為眾生工作。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動機:不能為自己,一定要為眾生;不能為某某眾生,一定要為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