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2011百日共修發心(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菩提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利他心,因為它的對境不是小范圍的眾生,而是一切眾生;另一方面,不是給眾生吃的、穿的等一些暫時的利益,而是將眾生安置於佛的境界即佛果,讓他們的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永遠、徹底地從痛苦、煩惱中獲得解脫。這種真正的、偉大的、不可思議的利他心,不是誰都有,也不是誰都能做到。它不是無因無緣、隨隨便便就能在相續中生起的,而是需要去修行,去明白真理。

  一、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修願、行菩提心的方法。為什麼是無量?一般的慈悲喜捨誰都有,比如母親對孩子的慈悲喜捨,但這不是無量的。對無邊無際的眾生都有慈悲喜捨,這是非常困難的,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這是我們現在要修的“無量”。

  (一)修捨無量心

  首先要修捨無量心,就是要捨掉對父母兒女、親朋好友的貪愛和對敵人、仇人的怨恨,看破親友和怨敵的分別,真正明白貪愛和怨恨都是不合理的、錯誤的,要達到一種無愛無恨,一切眾生平等的境界。

  我們貪愛親友的理由,其實仇敵也具有這些理由;而我們怨恨仇敵的理由,親友也同樣具有。所以,我們這樣分別地去貪愛、怨恨都是錯誤的。當你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叫看破。這個時候你心裡的貪愛和怨恨自然就沒有了,就叫放下——放下了貪愛心和怨恨心。

  看破是一種智慧,放下是一種解脫,是心靈的解脫。看破和放下指的都是心態,不是行為。但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原來喜歡的現在不喜歡了,原來追求的現在不追求了,這是看破”,“這裡不去了,那個不要了,這是放下”。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是否去某一個地方,是否接受某一種事物,不是你說了算的。若是因緣和合了,你不想去也得去,不願意接受也得接受;若是因緣不具足,你想去也去不成,想得也得不到。你的這種想法叫妄想,叫執著,這根本不是看破、放下。看破是看破妄想,放下是放下執著。所以大家以後不要總是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的,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緣。從根本上去解決,從根本上去改變。想直接去改變一個結果或一種顯現的人是凡夫,從因上入手,從根本上去改變,去解決,才是修行人。其實我們的很多思想、行為和一般的凡夫沒有兩樣,卻還自認為懂得很多,是學佛修行人。我們要真正明白什麼叫凡夫,什麼叫學佛修行人!

  第一步,真正修出親怨平等的狀態,就是看破、放下。即看破、放下了對親朋好友和怨敵仇人的分別念;第二步,在這個基礎上,憶念父母眾生的恩情,發出大愛之心——慈悲心。

  修出捨無量心,相續中才能生起真正的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慈悲心的基礎是知母、知恩、報恩。我們通過這三個修法修慈悲心。

  (二)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

  第一、知母: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地思維:無始劫以來,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也都做過我們的敵人;眾生無數次地利益過我們,對我們有恩;也無數次地傷害過我們,跟我們有仇。但是我們不能計較他們對我們的傷害,要憶念他們給予我們的幫助與恩德。因為我們要解脫、要成佛,若是繼續沉浸在他們對我們的傷害中,就無法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只會感受痛苦。

  痛苦與快樂是怎麼來的?去執著眾生對我們不好的地方,然後生起嗔恨心,不擇手段地想報復他們,這種不清淨的心念不僅在當下使我們感受痛苦,還會導致我們繼續造惡業,將來仍要感受惡果。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無論是暫時還是究竟,這種記恨、報復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非常下劣的,只會給我們帶來更深切的煩惱和痛苦,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去掉這些想法,不能從眾生曾經傷害過我們的角度去考慮;如果去憶念眾生對我們的幫助、利益與恩德,我們的內心當下是快樂的、清淨的,並且進一步地想報答他們,這樣會給我們帶來暫時與究竟的快樂。

  一個是痛苦的因,一個是快樂的因。我們從現在起應該斷除痛苦的因,修持快樂的因。要想就想恩惠,要記就記恩德,不能想傷害與仇恨。

  曾經有兩個人結伴去一個地方,一天兩人發生了矛盾,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把這件事寫在了沙灘上;過了幾天甲掉進了河裡,被乙救了起來,甲把這件事刻在了石頭上。乙不明白,就問甲,為什麼把打他的事記在沙灘上,而把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甲回答說,最好不要生起怨恨,即使生起了怨恨,也應該像寫在沙灘上的字,令它很快消失;而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別人的恩德,就像刻在石頭上的字,經久不褪、歷歷在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任何時候,仇恨都是痛苦的因,感恩都是快樂的因。如果我們想獲得快樂,不願意感受痛苦,就要忘記怨仇,時刻憶念眾生對我們的幫助和恩德,甚至想著要去報答恩德。

  第二、知恩:首先思維現世的母親對我們的恩德。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生命是母親給予的,從出生時起,母親慈愛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會我們一切,撫養我們長大成人。母親特別喜歡、疼愛我們,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全部是母親給予的。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這樣一個學佛修行的機緣與條件,也是母親給予的。無論是從世間的角度,還是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母親對我們都是恩重如山。沒有母親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仔細思維以後,我們一定會從內心裡對母親生起知恩、報恩之心。

  然後再將范圍擴大,思維身邊的眾生以及所有的眾生都在六道輪回中不止一次地做過我的母親。究竟做過多少次呢?佛在經中講:“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為母數。”是說將整個大地的土都抟成棗核大小的丸子,堆在一處,用它們來計量任何一個眾生做我們母親的次數,做一次放一個丸子,做第二次再放一個丸子……直到所有的丸子都放完了,該眾生做我們母親的次數還沒有結束。通過這個比喻我們知道了,每一個眾生做我們母親的次數都是無以計數的,這是知母;眾生做我們母親的時候也和現在的母親一樣,慈愛我們,賦予我們一切,對我們也是恩重如山,這是知恩。

  第三、報恩:我們真的知母、知恩了,就想報恩了。報恩就是要報答她們的恩情。通過對現世的母親生起知恩和強烈的報恩心,再進一步擴大范圍,對一切眾生也生起同樣強烈的感恩和報恩之心。這個時候心裡就會想:母親想要什麼呢?她們都非常想獲得安樂,都不願意感受痛苦。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她們都想得到快樂、幸福,卻始終沒有得到;她們不願意感受痛苦,卻至始至終沒有離開過痛苦。母親多可憐啊!這樣你的悲憫心就生起來了,就會去找原因。

  她們為什麼這樣?因為她們是愚癡的、顛倒的,所做和所求是背道而馳的。她們求的是快樂,但是所做的一切卻不是快樂的因;她們不願意感受痛苦,但是所做的一切卻是痛苦的因。她們不知道善惡的標准,也沒做到斷惡行善;她們不明白因果,也沒有做到取捨因果。“她們想得到快樂,我要給予她們快樂,要讓她們修持快樂的因;她們不願意感受痛苦,我就要拔除她們的痛苦,要讓她們斷除痛苦的因。”

  想拔除他們的痛苦,這是悲無量心;想給予他們安樂,這是慈無量心。為什麼說是無量心呢?因為對境是所有的父母眾生,眾生是無量的,所發的心也是無量的,獲得的功德也是無量的,所以叫無量心。有量、有界限的慈心悲心是升天的因,不能成為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只有無量才能成為成佛的因、菩提果的因。

  現實中我們所認為的慈悲、所發的慈悲都是有量、有分別的。我們對窮人、對乞丐可以發慈悲心,但是對富人、貪官卻發不出慈悲心;我們對患病的人可以發慈悲心,但是對健康的人就發不出慈悲心;我們對年邁的老人可以發慈悲心,但是對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就發不出慈悲心,這都是分別。我們所認為的慈悲,根本不是佛講的慈悲,只是一般的、普通的慈悲,實際上是一種同情!我們發慈悲心的同時,還憎恨那些有錢有權的貪官污吏、無惡不作的人,那還叫慈悲嗎?

  沒吃沒穿沒住,身體患病,暫時無依無靠等,這都不是眾生可憐之處,不是令眾生痛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無明、愚癡、顛倒。無論貧富貴賤,無論健康患病,無論年老年少,眾生都是一樣的愚癡顛倒、煩惱痛苦。其實,沒吃沒穿不一定痛苦,有吃有喝也不一定快樂。我們這些凡夫總想發財,認為是因為沒有錢而導致自己煩惱痛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你煩惱痛苦,不是因為沒有錢,不是因為沒吃沒穿。若是真正有修行、有智慧,在山洞裡也快樂;若是沒修行、沒智慧,在皇宮裡也痛苦。對一個真正的成就者而言,地獄和天堂沒有區別,皇宮和監獄沒有區別!應該有錢沒錢都快樂,有病沒病都快樂,有權沒權都快樂。就像《快樂之歌》裡講的一樣,怎樣都快樂。如同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講的一樣,活著也快樂,能弘法利生;死了也快樂,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心中的智慧叫文殊師利,外在的文殊是代表內在的、本具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在心裡。所以他老人家感恩文殊師利,實際上也就是感恩自己的智慧,因為自己具有智慧,所以怎樣都快樂。

  有分別的愛叫貪心,無分別的愛叫慈悲。其實,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所謂的快樂是怎麼來的?也是從愛中來的。但我們現在所具有的愛是分別的,就是愛我們自己,愛我們的家人,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兒女,愛我們的親朋好友。愛的范圍再大,也就是愛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這些與整個法界,與所有的眾生相比較,范圍太小了,所以我們得到的快樂也太少了。在佛菩薩的境界裡,我們的愛不是愛,我們的樂不是樂。佛法裡講,我們對父母子女、親朋好友的愛都不是愛,對他們的慈悲都不是慈悲。現在都講愛,愛沒有錯,但是有分別的愛是錯誤的,是一種痛苦的因。它只能帶來一時的快樂,這樣的快樂離不開變苦,離不開行苦,它本身就是一種苦。所以,若是你要遠離痛苦,就不能依賴這種愛,就要放開心量。所謂的慈悲就是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是一種博愛,一種大愛!在真正的大愛面前,這些小愛不算愛!在真正的大樂面前,這些小樂不算樂!

  眾生煩惱痛苦的真正原因是無明——不明真理真相,所想所行是顛倒的。除了佛菩薩,三界眾生都是愚癡顛倒的。我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慈悲心,而且范圍是三界眾生!慈悲的范圍越大,愛的范圍越大,內心的快樂越多。樂是怎麼來的?是從愛中來的,有愛才有樂!愛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多發慈悲心,多發愛心。

  (三)修喜無量心

  當眾生遠離了痛苦、獲得了安樂的時候,自己滿懷喜悅,發自內心地隨喜,這是喜無量心。

  二、四無量心是發菩提心的基礎

  在發出捨無量心的基礎上,我們發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希望眾生都獲得安樂,希望眾生都遠離痛苦。然後發誓發願:我要讓眾生遠離痛苦、獲得安樂。然後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所有的父母眾生,都能獲得安樂,都能遠離痛苦,這就是祈求。這樣,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就真正生出來了,就開始發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了。

  當我們真心實意地想報恩的時候,就像斷臂的母親,眼睜睜地看著相依為命的兒子被洪水沖走了,雖然心裡特別想救他,但卻無能為力。這個時候,我們會這樣思維:雖然我現在沒有能力,但是佛有這個能力,他可以引導眾生,講善惡因果,讓眾生如理地取捨因果、斷惡行善,所以我就要修成佛果,那時就有能力輾轉法輪,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才能通過自力,通過自己的教法來度化眾生。這樣,你為眾生而想成佛的心就生起來了。

  成佛是為了度化眾生,這叫願菩提心。成佛要具有因緣,那什麼是成佛的因緣呢?就是六度萬行——菩薩的學處。發誓發願想學、想修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一個是為果——菩提果發的誓,一個是為因——菩提因發的誓,這樣願、行菩提心就發出來了。通過一步一步,仔仔細細地觀察、思維,明理、修行,才能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很多人都說得好聽:“我要為眾生!”但真的要做到非常難。沒有學修四外加行的基礎,怎麼能生起菩提心呢?要生起願、行菩提心,就要靠悲無量心和慈無量心;要生起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就要靠捨無量心。倘若沒有修好四外加行,沒有明白因果和輪回這些道理,怎麼能生起捨無量心?

  前幾天我們講的皈依也是一樣,若是沒有學修四外加行,沒有生起出離心,真正做到皈依也是很難的。即使表面上皈依、進入佛門了,也是下士道的皈依,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的安樂,根本不可能解脫。所以,我強調的是四外加行,強調的是最基本的佛理,對此我是有甚深體會的。

  雖然現在不能肯定地說我有出離心、菩提心了,但是我很清楚,如果沒有四外加行的學修,沒有這樣一個堅實的基礎,根本無法再往下修。所以,希望大家都有正知正見,不要好高骛遠,不要去追求那些高深的法,那樣做一點用處都沒有。把四外加行修好,真正的學佛修行都在四外加行裡。以前,那些舊噶當派的大德們是怎樣修行的?他們一生當中,修的都是無常、因果等。這些道理弄明白了以後,證悟空性一點都不難,到時候是瓜熟蒂落,自然就開悟了,之前非常難。所以,大家如果真心想解脫,想成佛,一定要按次第扎扎實實地修。

  我說話的對境是真心想解脫,真心想成佛的人。我不喜歡熱鬧,也不稀罕人多,只求大家有一顆想解脫,想成佛的真心,不要虛情假意地到這裡來。若不是真心想解脫,真心想成佛,你不可能喜歡我說的話,更不可能願意照我說的去做,那麼來這裡就沒有意義了!

  扪心自問,你到這裡來的目的是什麼?真的,不僅是參加百日共修,以後聽我講的加行的光盤,看我講的加行的書也是如此,我希望大家都要有一顆真正希求解脫的心。其他的搞世間福報、神通等等,和我沒什麼關系。以前我沒有針對這些人講過法,以後也不會講。因為我是佛陀的追隨者,我不能說自己有多大的成就,但是我跟定佛了,能學到哪兒算到哪兒,不可能跟別的學。你若是真心想解脫,真心求解脫,我們之間有話講,有事做。否則,我們之間沒話講,也沒事做。人生短暫,我不可能用這麼寶貴的時間去做無意義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都有正知正見,希望大家希求解脫的心都是真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1、四無量心為什麼叫“無量心”?

  2、修四無量心為什麼必須要先修捨無量心?


 

上一篇:妙勇居士:戒除邪YIN要從心上下功夫
下一篇:達真堪布:《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