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什麼是“敦倫”?
孝親敬長,善教兒女,即為敦倫。尤其善教兒女,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
所言敦倫,恐汝不會其意,今為略釋。世人多多不知敦倫之義,包括得廣,但以能孝親敬長,遂謂敦倫。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兒女,俾彼悉皆為賢人為淑媛,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姊妹、妯娌、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能孝親敬長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兒女,此人亦未可直名為能敦倫之君子。如能孝親敬長與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兒女,其人即居家無所作為,其培植國家社會也大矣。今世亂已極,究其本原,皆為父母者不善教兒女之過。使人各善教兒女,何得有此種惡劇?以極力扮演而促行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
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
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
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真信願持佛名號,決定求生極樂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以真實修持,必蒙三寶加被,不令過為困苦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07頁 復羅省吾居士書二)
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凡蓮友必須勸其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如是,則可謂真佛弟子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88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二)
學佛之人,務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生為聖賢之徒,沒入如來封疆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96頁 復隆智居士書)
383、吾人學佛為何要從倫常上講究、起心動念處體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倫常嗎?
克盡倫常之道,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易於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倘不能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是故必須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僕,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能於各宗,盡其職分,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佛,易於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80頁 復金益平居士書一)
吾人學佛,若不認真從倫常居心動念處講究,則自己工夫亦難得益。他人見聞,或生閒議。是以須要從倫常上講究,從起心動念處體察,則本立而道生。世人見聞,不知不覺相隨而學,譬如風行草偃,水到渠成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6頁 復朱石僧居士書一)
384、學佛人為什麼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礎?基礎含義是什麼?
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學佛者亦復如是。故克盡人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可趣向。否則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
至於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雲,選忠臣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窠禅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29頁 與丁福保居士書)
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於分內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5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385、念佛人盡誼盡分的要求是什麼?如何落實到行為上?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然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YIN之事。口不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欲、嗔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頁 一涵遍復)
然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觊觎。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2頁 復寧波某居士書)
386、為什麼說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
修行之人不盡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對在家人說法,必須先要令彼各盡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能如是則為世間善人。再加以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為佛弟子。每見修行之人多於倫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尚不得名之為好人,況可以冀其了生死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6頁 答超一師書)
387、什麼是淨業三福?修淨業三福對往生有何重要意義?
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二乘福)。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
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修此淨業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所以,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又須令念佛者,各各盡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則無知之人,不敢妄生譏毀。倘不能盡己之分,縱有修持,亦難與佛相應。而且招彼無知者,妄謂佛法無益於倫常世道也。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是以《觀經》三種淨業正因,第一即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師長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業殺盜YIN),口四(口四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三(意三業貪嗔癡),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5頁 復朱石僧居士書一)
然修此念佛法門欲生西方,須於身口意三業之間,修善斷惡,方可與佛合德,命終自然感佛來迎,故曰淨業。業淨則心淨,心淨則感通自易。十六觀經,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為淨業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雖造高,不免傾頹。(《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0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余按《觀無量壽佛經》,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2頁 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
388、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的後果是什麼?
念佛之人,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若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淨業者,尚鑒之哉。
既有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因,決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之果。彼世之不盡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例,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淨業者,尚鑒之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2頁 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隱)
又念佛之人,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389、念佛人如何盡孝?
念佛人盡孝莫過於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父母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
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雲:“孝子不匮,永錫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6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熏修。親在,則委曲勸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念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托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笃修淨業,至誠為親回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宏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台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8頁循陔小築發隱記)
390、為什麼說以肉食奉養父母不但不為孝,而實為扳親墮落?
勸父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為究竟有益之孝。世間習俗為親謀者,屬皮毛上事,尚有加親之罪。如以肉食奉養為孝,實為扳親墮落。
汝書與四十元,俱收到。汝之為母之誠,可謂至誠無加。然當以此誠,勸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為究竟有益之孝。世間習俗為親謀者,屬皮毛上事,尚有加親之罪(如以肉食奉養為孝),扳親墮落(如臨終預為揩身換衣。閒談安慰及哭泣,並喪祭用酒肉、及待客等)。此種整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責。若佛弟子,猶狃於習俗,則是借此以博孝親之名,實則破壞親之出苦之路,成就親之墮落之方。其為孝也,與羅剎女之愛,無有少異(羅剎女攫人將食之,曰我愛汝,故食汝。世間此種孝子,則萬有九千九百多。或有一二不如此者同,亦未可知)。今為汝寄《饬終津梁》並《喪祭須知》。另寄書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閱之,自不至以孝累親墮落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47頁 復李德明居士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