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3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301、為何說念觀音聖號決定有大效驗,但唯以懇切志誠方能感通?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決難感通。

  茲接五月廿一函,雲眼疾尚未愈,而熱無避處,又加時疫。此眾生同分惡業所感,祈遍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號,以期疫疠消滅。果能懇切志誠,決定有大效驗,即汝之眼疾,亦當由宣布此語,而得痊愈。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雖菩薩大慈,非不肯救濟,但以彼心不真切,決難感通。祈與鄉人詳說之,則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6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十四)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7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302、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嗎?

  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因為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故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絕無不應之理。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編者注: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增廣《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59頁 復蔡錫鼎居士書二)

  303、阿彌陀佛能否救苦厄,觀音菩薩能否接引生西?

  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古書所載,難更僕數。今於塵勞中則事事圓通,於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作此見者,直同小兒,如是之人,何足與議。(《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頁 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04、可以念觀音求生西方嗎?念觀音可得往生西方嗎?

  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眾生事,有何分別。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眾生事,有何分別。然亦須於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號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34頁 復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冢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07頁 復丁普瀞居士書)

  念彌陀,亦可作恃怙,念觀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誠則有感,何竟作此種崖板會計乎?觀音,是彌陀法王子,輔弼彌陀,度脫眾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別門庭。(《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77頁 復殷德增居士書)

  305、如何處理念阿彌陀佛與念觀音的關系?

  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

  所言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84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十五)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觀世音菩薩,接引眾生,往生西方。念觀世音,亦須先求消除災難,正求往生西方。(《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76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九)

  306、觀音菩薩常在哪裡顯神通?

  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於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

  普陀已來過幾次,當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來。來則曠功費日耗財,於己於他,均無利益。未曾來過,一瞻菩薩道場則可,已經來過,便可在家供養恭敬禮拜。豈菩薩唯在普陀,不遍界以應感乎哉?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於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宜以此意,轉告一切知交。(《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5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307、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及普門的含義是什麼?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

  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0頁 復郦隱叟書)

  308、救世的護身符子是什麼?世人如何獲得?

  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於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

  世當劫濁,互相戕賊。不有護身符子,斷難永無禍害。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於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此方外野人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若曰為舉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則無如之何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50頁 復張雲雷居士書二)

  309、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多現女身?

  以世人心中,菩薩為女身,又常於夢中所現,多類女像,此非菩薩原是女身也。眾生善根淺薄,不能見菩薩微妙莊嚴之法相,故只隨彼之機而現耳。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於人法界,又復種種不一,或為帝王宰官,或為隱逸庶民,或為婦女,或為乞丐,了無一定。但以菩薩之像,微妙莊嚴,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類女像,此非菩薩原是女身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1頁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廣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門品》有三十二種,人天凡聖男女之身,何可以外道瞎造之香山卷為據而疑之乎?)又何不觀下文雲,不但現有情身(人天凡聖男女,皆為有情身,謂有心識知覺也)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汝若明白此一段文,斷不問是男是女。以世人未看佛經,見菩薩微妙莊嚴,以塑畫雕刻者無超格妙手,便似女相,世人遂認為女身。而菩薩一切隨緣,以世人心中,菩薩為女身,又常於夢中所現,多為老太婆身。以眾生善根淺薄,不能見菩薩微妙莊嚴之法相,故只隨彼之機而現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95頁 復易思厚居士書)

  310、觀世音菩薩感應的原理和種類有哪些?

  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

  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遍於十方微塵佛國,普現色身,度脫眾生。非獨止現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於娑婆因緣,甚深甚深。雖則普現十法界身,而世人據跡而論,止雲菩薩而已。以其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同體,慈起無緣。由本高而體大,故跡廣而用宏。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之跡,喻如月麗中天,影現眾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於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菩薩於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是昏盲咎。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

  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谛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菩薩大慈大悲,普為法界眾生恃怙,由茲舉國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觀世音之常談。(《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81頁 石印普陀山志序)

 

上一篇:恆傳法師:每天誦《地藏經》好處大嗎?怎樣做才能把前世的賬還完?
下一篇: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3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