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以放生款赈災是錯因果嗎?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財,以濟親重之急。因果固有,當不致因此獲罪。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財,以濟親重之急。因果固有,當不致因此獲罪。十三年,黃涵之在道尹任,募開放生園。江浙打仗後,彼即告退。馮夢華知彼尚有放生園款數千,與光書,令光勸彼,以此款濟災民。光極力勸彼移赈。彼與谛法師書,說所以,谛責以錯因果。彼以谛書見寄,光論因果固有,若謂閻老子加以刑罰,則光願相代,其事遂不至中止。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以張名揭曉,令捕生者多捕,以故光絕不贊成,定期放生西湖。若不是不知事務者提倡復放生池,何至冤枉花萬數千元淨資,猶令多少生命,得莫救之災。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光已六十九歲,應酬日多,精神日減,若不長隱,則於己有損,於人無益,豈可雲法弱魔強之故乎?此系大豎法幢者之身分,光何敢僣竊此名義乎?祈慧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3頁 復駱季和居士函)
212、為什麼說人若拋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棄之得饑餓之報。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食牛,固宜切戒。以牛於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可謂豪傑之士。然須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衣不蔽體,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自可決定即生出此五濁惡世,生彼清淨蓮邦。不致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也已。今為汝取法名為宗道,汝妻為宗德,文慶為慧暢,文裕為慧豐,文智為慧純,文馨為慧馥,俾彼等同皆吃素念佛。如不能淨素,切勿恣意令食。一則保存慈心,一則衛護身體。汝教食牛,固宜切戒。以牛於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湖南人吃飯不吃盡,此風甚劣。食為民天,何敢暴殄。宜與兒女及僕婢等,說其所以。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人若拋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骘文》、《感應篇》。為彼講說,俾知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則將來自不至流為暴惡。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一聞邪說,遂極力依從,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為可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0頁 復馬宗道居士書四)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整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3頁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文)
卷七 淨土法門與信願行三
第一章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213、為什麼說生死到來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生死大事,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9頁 復永嘉周群铮居士書)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4頁 復包右武書二)
214、為什麼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面對無常當如何發心?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屬後世。當觀此娑婆,濁惡甚於圊廁。信彼極樂,即我本有家鄉。不求此世來生,人天王等福樂。唯願報終命盡,蒙佛接引往生。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汝既厭棄世榮,發心出家,必須努力勤修,切莫因循度日。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屬後世。當念形質雖禀五漏,心性原具三德。痛洗積劫之女習,力持彌陀之聖號。觀此娑婆,濁惡甚於圊廁。信彼極樂,即我本有家鄉。不求此世來生,人天王等福樂。唯願報終命盡,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念茲在茲。念極功純,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克果願。既生淨土,頓悟無生。回觀世間富貴,奚啻陽焰空華,直同囹圄毒海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408頁 示某比丘尼)
何況我等凡夫,業根深重,不致力於此,是捨易而求難,惑之甚矣。且今世殺人之具,日新月異,若飛機大炮,毒氣死光等,山河不能陰,堅物不克御,我等血肉之軀,何能當此。而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是以欲求離苦得樂者,當及時努力念佛,求佛加被,臨終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轉,華開見佛,得證無生,方不辜負得聞此法而信受也。唯願大眾精進行持,是所至禱。(《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33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215、生死事大,可世人多將其置之不問,為什麼?如何求了生脫死之法?
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三途一報百千劫,悲哉。
欲求了生死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當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則可悲者,轉為可樂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於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須知法門無量,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有了生死分,則末世眾生,頗難現生即得實益。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以其仗佛慈力,即未斷惑業之人,亦可出此娑婆,登彼極樂,實為我輩無力斷惑者之一大恃怙。(《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7頁 淨土問辨功過格全刊序)
216、如何才能做到心不貪外事,專一念佛?
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疱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3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217、劫難之中當如何修持?
劫難之中,當竭力專修淨業,以期往生淨土。不然,一息不來,而欲再聞如此之徑直法門,恐無有如是之僥幸了。
今之時,是何時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敵。三四年來,人死四五千萬。自有生民以來,未聞有如此之慘淒者。又復風吹,水沖,地震,瘟疫,各處頻頻見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災。諸物之貴,比昔幾倍。當斯時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專修淨業,以期往生淨土乎?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於不契時機之法門乎?倘或一息不來,而欲再聞如此之徑直法門,恐無有如是之僥幸也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4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218、求生西方者為什麼不可怕死?
怕死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5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219、怎麼解決念佛時不能懇切的問題?
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洗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81頁 復陳慧超居士書)
220、常作臨終想對念佛有什麼幫助?
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臨終想。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若不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為依怙而常念之,則禍患之來,或所不測,及其卒遇,徒喚奈何。化學能預先持念,必有冥為轉移。況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臨終想,則一切非分之妄想,與不能資之以了生死之諸法門,自不致力馳骛,而令此決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1頁 復袁聞純居士書)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88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