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學偏了,是很容易的。一般來講,學佛跟沒有學佛,到底有沒有區別?區別在哪裡?
當然是有區別的。但現在人學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學習佛教文化。什麼意思呢?佛教是不同的。比如漢地的僧人穿的黃色,藏地穿紅色,南傳穿就一塊大布。甚至有人說,佛教應該要回歸到佛陀時代,去托缽乞食,那也不必。托缽乞食也是佛教文化的一種。不是說托缽乞食一定比農禅並重好,中國國情就適合農禅並重。就像許多人去藏地出家,也有個問題,漢地佛教有大面積的土壤環境,你能不能適合。現在人學佛,都在搞佛教文化比較多。
但搞佛教文化有沒有作用。不能說沒有。但不要去執著。不一定你手上拿著轉經輪在拼命轉,功德就一定比老太婆念佛大。文化是要互相尊重的。但不要執著。真正要學習的,是第二種,是佛法,不是一種文化。
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的人區別。就是四個字,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知見要高,眼光要遠。許多人學佛半天,就想著我發財就好,這也是佛法一種,但眼光不夠高。眼光要高,就是你的心量要大,要謀利益,也要謀百千年的利益。
儒家也有說,君子當謀萬世之利。像范仲淹,林則徐。這些儒家代表人,他做的事情,都是菩薩道。一心為了百姓為了大眾。范仲淹從小就立志說,一定要去救人。別人就說,要麼當宰相,要麼當醫生。他就給自己寫:“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他一生做的事情,都是超越他個人,甚至超越他家族。在儒家,要超越家族是不容易的。但他超越了家族,比如把風水寶地來建設學堂,培養了許多士大夫。印光大師對范仲淹評價非常高,說他是孔子以後第一人。
他們立志也是特別高遠的,而且做得非常好,很超越。佛弟子的見地要高。但現在很可憐。似乎最高的見地,都變成了死後去極樂世界。只要不掛上極樂世界,似乎就很危險。當然,我們尊重一切法,要廣設方便。死後去極樂世界也是很高的境界,但不是唯一的高境界。像禅宗提出了: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或者說,不思善,不思惡,即是上座本來面目。這也是很高境界。
所以,我們不要只以為,只有死後去極樂世界,才是最高知見。這樣子和基督教講的,死後去天堂一樣的。所以說,不是唯一的。
我非常好樂禅宗的做事方式,禅宗就是能讓人頂天立地。所以大家看,佛教的改革,禅宗的祖師大德為多。像馬祖建道場,百丈定清規。近代在中國影響最大的,還是禅宗。佛源老和尚說,希望禅宗人才出去,一個頂十個。記得,信眾多,不一定他的歷史作用就大。
佛弟子出現問題,第一,無法頂天。第二,自然是無法立地。做事情沒有辦法腳踏實地。有些人不學佛還好,一學佛,所有的陋習都有了美好的理由。不想去努力,說是隨緣。不想去付出,班也不上,活也不干,就說是看破放下。這就是沒有腳踏實地了。
腳踏實地真的很重要,許多人越學佛,越沒有福報,借口和小聰明也越來越多,這樣子很危險。學佛人做事,應該要更努力,更謙虛。做的要比世俗人好這樣別人才尊重你。
學佛了,世間法也不能捨棄。真正的高僧,不管人道恭敬,天龍都歡喜禮拜。為什麼,他們福報大,德行好,文治武功,而且做事守信用。所以像虛雲老和尚,他有龍王皈依,山神,樹神,還有許多惡鬼要皈依他。惡鬼見到他,都起皈依之心。可見他的修行。
立地要做好的事情,第一,要做一些平凡的事情。許多人一開始學佛,就想著,我要弘法,像大法師一樣,坐在講堂上,萬眾歡迎。要弘法,需要福報,需要人緣。如果你沒有跟他們結緣,你講的再好,人家也不愛聽。因為沒有結緣。所以先要做平凡的事情。
第二點,要健全人格。這一點很重要。我想,不管有沒有學佛,健全人格是第一條。人格健全,心地善良,這些人修什麼法都容易成就。不要貪小便宜心那麼重,想著別人給你摸頂你就開悟,或者找個最高的,最厲害的法門。找個最厲害的師父。這都是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我想,先不要記得去找法門,顯宗的法門已經夠多的,關鍵你去做。
法華經說的,你靠布施也可以成就。中國的財主,范蠡,還有九華山的闵公,他靠布施就成就了。一個人連所有的家業都給了三寶,兒子也出家,實在不容易。這樣子的人不成就,誰來成就。
所以,法不關鍵,念佛也能成就,念經也可以。但健全是個前提。一定要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