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佛曲

 

索達吉堪布:阿彌陀經 第三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捨利弗,你是怎麼想的?這位佛陀為什麼叫阿彌陀佛?捨利弗,因為他的光明無量無邊,照耀十方國土,無有任何障礙,所以名叫阿彌陀佛。

  在梵文中,“阿彌陀”的“阿”是否定詞,就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1]。現在有些人喜歡說“彌陀經”、“彌陀法”,嚴格來講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如果沒有“阿”字,佛陀的名號就不全了:“彌陀經”就成了“量光經”,“彌陀聖號”就成了“量光聖號”,“彌陀要解”就成了“量光要解”。所以以後大家在念誦佛號時,一定要有“阿”字。

  《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有十三種不同的名號,如無量光佛、無礙光佛等,前一段時間在學習《極樂願文大疏》時,我給大家作過介紹。為什麼這位佛陀名叫無量光呢?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的第十二願說:“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如今法藏比丘已經成佛,實現了往昔的大願,他的光明無量無邊,無量眾生能蒙受其光芒,所以其名號為無量光佛。

  當然大家要清楚,阿彌陀佛的光不是平時我們肉眼所見的亮光。佛光是無形的,而且有各種類型,如加持的光芒、智慧的光芒、慈悲的光芒等。任何眾生如果憶念阿彌陀佛,向其頂禮,誦其佛號,佛光就會照耀此人的身心。

  《無量壽經》中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因此,如果有眾生祈禱憶念阿彌陀佛,就能遇到阿彌陀佛的光芒,蒙受佛光加持後,一切貪嗔癡煩惱都會消滅,身心也會變得柔軟。現在我們的身體剛強難化,很難堪能行持善法,內心也被煩惱纏縛,這就是沒有得到佛光加被所致。如果得到了佛光的加被,我們的身心就完全不一樣了,時時刻刻會產生歡喜心,慈悲菩提心等善心以及正見也會不斷增長。

  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功德,這一點很重要。現在很多人的信心都是迷信,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系統地學習過佛理,不要說一些復雜的教義,甚至連阿彌陀佛的名號從字面上都不會解釋,這樣不可能對佛陀產生真正的信心,也不可能被佛陀的功德所感動,最多因為一些暫時的因緣內心稍微有所觸動而已。

  所以學習佛法特別重要,在座各位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應該系統地學習佛理,這樣才能生起真實的定解。我經常想:麥彭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真的很重要,如果我們沒有對佛法產生真實的定解,就會變成佛門的教條主義者,做什麼都只是形式而已,內心沒有被佛教的真理感化,只是在形象上做一些事,這樣確實意義不大。

  從佛教的觀點看,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所以修行要從內心入手。不僅佛教,世間人也是這樣認為的:比如你對某件事特別歡喜,以歡喜心去做的效率就特別高;如果心裡沒有歡喜心,即使身體和語言在造作,效率也不會高。當然相比之下,佛教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高,佛法經常說“萬法唯心造”。所以大家要認識到,內心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要產生內心的力量,就一定要對佛理生起定解。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只有通過智慧對教理生起真實定解,才會引發不可劫奪、不可退轉的信心。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聞思對阿彌陀佛的名號產生定解和信心。現在很多人口口聲聲“阿彌陀佛”(有些人說“彌陀”,還有些人說“阿彌陀”),可是對佛號的意義、來歷、功德一無所知,這樣念修力量是不大的。

  念誦佛號跟念一般人的名字完全不同,以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而言,不要說他們本身的無量功德,甚至其名號的功德、意義也是世間任何名稱無法比擬的。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甚至還有這種邪見:佛號沒什麼,我的名字跟阿彌陀佛的名字只不過詞語不同而已。這就是不懂佛理所致,因此大家一定要系統學習佛理。

  又捨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捨利弗,又因為這位佛陀及其人民壽量長達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以名叫阿彌陀佛。

  大家知道,凡往生極樂世界者,其壽命都是無量無邊。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的第十五願說:“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今他已經如實現前了往昔的發願,故阿彌陀佛和其國土中的眾生都是壽量無限。

  阿彌陀佛也稱為長壽佛,長壽佛就是無量壽佛的異名。《極樂願文大疏》中說:任何眾生如果毫無懷疑地祈禱阿彌陀佛,那麼除了前世的異熟果以外,暫時的一切水火刀毒等怖畏皆能救脫。這就是無量壽佛的不共加持力。

  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已經有十個大劫了。

  《極樂願文大疏》中說,按我們人間的標准計算,阿彌陀佛成佛已經有十個大劫了,而按照極樂世界的標准只有十天。《顯無邊佛土功德經》[2]中說:“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釋迦牟尼佛土一劫,於極樂世界無量光佛土為一晝夜。”《華嚴經》中也有相同的說法:“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

  聽到如此浩瀚無邊的時間,個別人可能心裡無法接納。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眾生的心識特別渺小。我經常想:跟極樂世界眾生的歲數比起來,我們的壽命就像夏天的小蟲一樣短暫。夏天的有些小蟲非常短命,或者瞬間出生、瞬間死亡,或者上午出生、下午死亡。大家學過生物,都清楚有這樣的蟲類。如果這些小蟲能思維,聽說人類能活到七十歲、一百歲,那它能不能接受呢?以它的壽命為標准,它肯定覺得不可思議:我來到這個世界後,最多一兩個小時就要離開,這已經算是很長壽了(可能這是長壽老蟲),而人的壽命居然那麼長,真太不可思議了!和這些小蟲一樣,現在欲界的人類不管能活一百歲還是七十歲,如果與極樂世界、天界或者地獄的壽命比起來,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法界中,有無數凡夫的分別念無法接受的行境。所以有時候想起來,自己真的跟小蟲沒有什麼差別。有時候我到了其他國家或者大城市,往往也有這種感覺: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自己真是極其渺小!如果人能知道自己的渺小,自然就不會生起傲慢心,也不會以自己的淺見去誹謗諸佛菩薩以及清淨剎土的無量功德。

  《極樂願文》中說:“賢劫一大劫,極樂剎一日,無數劫無死,願恆住彼剎。”賢劫這樣的一個劫只相當於極樂世界的一日,往生極樂世界者於無數劫中不會死亡,所以我們應該祈願往生到極樂剎土,在那裡永遠安居樂業。

  在娑婆世界,降生以後就會不斷衰老,一照鏡子就能發現一天比一天老了。現在城市裡的人特別苦惱:怎麼我這麼快就老了?滿面都是皺紋?可是傷心也沒有辦法:臉上的皺紋一天比一天多,用什麼樣的儀器整容也沒用;頭發也一天比一天白,雖然買了各種發油,可是只能把枕頭弄黑,此外就沒什麼用了。因此,如果有人想長生不老,就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到了那裡會恆時安住世間,再也不用擔心衰老和死亡,永遠都是年輕漂亮。

  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捨利弗,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這些弟子都是阿羅漢,其數量不是世間的數目所能了知的,諸菩薩眾的數量亦復如是。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其他經中也有此類說法,如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願說:“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挍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有些人可能有疑問:“許多經論中不是說極樂世界沒有聲聞嗎?為什麼這裡說有聲聞呢?”對這個問題,昙鸾大師和智者大師都有解釋[3]。對世親論師在《往生論》中“二乘種不生”的說法(即聲聞緣覺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他們分析認為:像《俱捨論》中所講的定性聲聞,這種人在極樂世界是沒有的;而以前是聲聞、後來趣入大乘,這樣的人在極樂世界是有的,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他們名稱是阿羅漢,實際上卻是大乘菩薩。就像捨利子和目犍連一樣,雖然他們示現為小乘比丘,名稱也是阿羅漢,但實際上不僅通達了小乘的人無我,也通達了大乘的法無我。因此,極樂世界應該有聲聞,只不過他們不是真正的小乘聲聞,而是幻化的大乘聲聞。為了說明此理,昙鸾大師和智者大師引用《無量壽經》、《十住毗婆沙論》等經論的觀點進行了論述。因此,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聲聞的說法應該是合理的。

  除了聲聞,極樂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變成緣覺,以緣覺的智慧衡量,也無法計算其數目。所以極樂世界聲聞、菩薩的數量不是幾百、幾千、幾億,對凡夫人來講這些數字是不可思議的。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捨利弗,凡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意為“不退”。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不會退轉的,既不退轉到小乘,也不退轉到凡夫,都是登地的聖者。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其中有許多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就像彌勒菩薩一樣),其數目非常多,不是算數所能了知的,只能以無量無邊阿僧祇來概說。

  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願說:“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今他的大願已經現前了,所以極樂世界有許多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些大菩薩就像《十地經》中描述的那樣,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

  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捨利弗,如果有眾生聽到此法,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如果往生到那裡,可以跟聲聞、菩薩等上善人俱會一處。

  和上善人聚會不像和世間的凡夫聚會,凡夫人聚會總是有一些不開心。只要是凡夫眾生,無論哪個地方的人都一樣,美國也好、俄羅斯也好、新加坡也好,北方也好、南方也好、藏地也好、蒙古也好,只要是凡夫人居住的地方總會有一些看不慣之處,和這些凡夫人相處也會產生痛苦和煩惱,種種不悅意的事情都會出現。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眾生的相續總是不斷湧現貪嗔癡慢嫉妒的煩惱。在一個毒蛇窩裡,每一條毒蛇都散發出毒氣,住在裡面肯定不會舒服,同樣,凡夫人的群體中又哪會有快樂呢?而往生極樂世界後則不同了:自己身邊是無量無邊的聲聞、菩薩,他們不可能給你帶來不開心,與這些聖眾共聚後善根自然而然會增上。

  世間有些人常贊歎某個地方:某地做生意很方便,某地環境特別優美。其實世間沒有值得希求的地方,哪裡都是一樣的。即使你在某個地方獲得了一些有漏的財產,幾十年後也會煙消雲散,這些財產不僅沒有實義,甚至還會給自己帶來無量的禍患。

  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出離心,一定要出離凡夫的群體。《入行論·靜慮品》中說,凡夫人是很難取悅的,你對他們再怎麼好,反過來他們卻經常對你帶來各種傷害,這是必然規律。而極樂世界絕不會這樣,那裡的聖眾只會對你的身心帶來快樂。

  表面上看來:跟極樂世界的上善人在一起有什麼好處呢?跟凡夫人在一起多好啊!呆在家裡或者自己的小團體中,每天吃一點開心果、瓜子,這樣多開心啊!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世間的一切不離苦苦、壞苦、行苦的自性,所有凡愚的言行舉止沒有實義,與他們交往不可能給自己帶來超越世間的快樂。

  總之,大家要想到往生淨土的利益。要通過智慧詳細分析,從道理上明白往生極樂世界是最好的選擇。前面我在《極樂願文大疏》中也講過極樂世界的環境如何美妙、那裡的伙伴如何殊勝,既然如此,大家還有什麼理由不願意往生淨土、還要貪戀這個世界呢?這個世界本來沒什麼可貪的,可是就像蛆蟲喜歡不淨糞一樣,三界眾生被無明煩惱遮障了本具的慧眼,對於該取該捨一無所知,一直在迷迷糊糊中貪執本不該貪執的對境,眾生的可憐就在這裡。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捨利弗,不能以鮮少的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

  往生極樂世界需要很大的因緣,否則不可能往生。我們應該知道,現在自己能生起往生的意念,這就是佛陀的加被以及前世的善根所致,這的確是無量的福德因緣。真正觀察起來,現在我們遇到佛法,並且生起信心,又能憶念三寶,這確實很不可思議。《華嚴經》雲:“如來自在力,無量劫難遇,若生一念信,速登無上道。”如來具有無量的自在功德,這樣的對境是百千萬劫難以值遇的,如果能對佛陀生起一念信心,以此因緣必將迅速登上無上之道。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遇到淨土法門,能夠深信發願,這的確是一種大福德因緣。

  既然這樣,往生極樂世界是不是很容易呢?不一定。如果貪執現世的享受、來世人天的果報或者二乘的自我寂滅,這是不可能往生淨土的。經中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此,一定要具足大善根。蕅益大師說,往生淨土須具足深信、大願,深信、大願就是大善根。

  如果具足了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慧所攝的善根,就很容易發起深信、大願,這樣就能輕易往生淨土。最初要有出離心,不貪戀世間的一切,不管人、財、物還是地方,認識到這些都沒什麼可貪的,要有對三界毫不貪戀的出離心。然後要有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造的善根不會廣大,所以大家要想到:我往生淨土不是為了自己,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最後如果有空性的見解,往生的品位就會很高。

  今天我翻譯了薩迦派的《離四貪教言》。薩迦初祖根嘎釀波十二歲時修了六個月的文殊法,後來現量見到文殊菩薩,兩位眷屬居於文殊菩薩左右。文殊菩薩給他傳講了《離四貪教言》:“貪今非教徒,貪世非出離,貪自非菩薩,耽著非見解。”意思是:貪執今世不是佛教修行人,貪執三有世間不是出離心,貪執自利不是大乘佛子,抉擇究竟見解時若有耽著則不是正見[4]。

  在離四貪中:一是不貪執今生,如果是為了今生的安樂,不管持戒、聞思還是修行都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出離輪回;二是不貪執輪回,否則不算出離心,如果能想到:我要徹底離開三界,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真正的出離心;三是不貪執自利,如果沒有把眾生放在心裡,則不可能得到大乘的果位,大乘的涅槃和正等覺是依靠利他而現前的;四是具足無二慧,有的執著不對,無的執著不對,有無二俱、雙非也不對,究竟實相遠離了四邊八戲,名言中雖有如幻的顯現和緣起生,勝義中則唯一是遠離戲論的大空性。

  如果有離四貪的功德,往生極樂世界是不難的。如果心裡從來不想這些,即使口中一直念“南無阿彌陀佛”,除了有些真正得到佛陀加持的人以外,要往生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講,只有具足上述正見攝持的善根,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捨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受持其名號,從一日到七日,達到一心不亂[5],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無量聖眾現在其前,此人心不顛倒,無有任何貪執,就能自由自在地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這一段文字很重要。我們學院的極樂法會開八天,最後一天主要是回向,前七天都是念佛號、心咒,就是以此為依據的。漢地有禅七、佛七、觀音七、地藏七等七天的法會,也是以此為依據的。

  我們要按照經典的要求,活著時一定要結上往生淨土的善緣,要盡快以閉關的方式專修七天。如果長期止語,完全一心不亂,可能有一定困難,但在七天中一心一意觀佛、念佛,除了睡覺吃飯以外摒除一切散亂,這是不困難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臨終時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

  漢地有些淨土宗寺院經常舉行百萬佛號閉關,在大約十天裡跟任何人都不聯系,每天以禁語的方式念十萬遍佛號。其實這種短期閉關很好。我們也要發願至少閉關七天。我看兩年之內閉關修七天應該可以吧?如果兩年之內不死,各位能不能念修七天阿彌陀佛?這樣的因緣是很珍貴、很重要的。大家誰能發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心咒都可以,開法會或者放假時念都可以。希望每個人盡量發願,我也這樣發願。(現場道友紛紛舉手發願)好!要記住啊,不要忘了自己的發願。

  念佛觀佛真的很重要,現在我們對人生特別執著,可是跟念修阿彌陀佛相比,這些如夢般的世事沒有什麼實義。我看過《樂邦文類》,裡面有許多很好的教言,記得有一首詩:“世事等一夢,人生誰百年?念念彌陀佛,池中結寶蓮。”意思是,世間的瑣事就像一場夢,誰能活到一百年呢?與其為瑣事而浪費生命,還不如念佛觀佛,這樣極樂世界的寶池中就會結上自己的寶蓮。

  如果要結上往生的善緣,就應該多造善根,而且造善根時要盡量一心不亂。所謂的一心不亂,如果連一個分別念都不能產生,這對初學者來講是很困難的,可能誰都做不到。但自己應盡量不被煩惱和惡念所轉,如果偶爾產生惡念要馬上發現並以四種對治力忏悔。這樣專注一處而修的善根是最重要的往生資糧。

  淨土宗最提倡一心不亂。《西方合論》中說:“念佛求生淨土,功行觀門無窮,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為第一也。”講得非常清楚,對於求生淨土而言,在所有的用功和修行中,以一心不亂念佛最為要緊。

  要做到一心不亂,首先不貪戀世間非常重要。如果你貪戀世間,本來能往生淨土,可是臨終一念之差也會導致修法不成功。以前有一位大德念佛功夫非常好,臨終前他對寺院裡的僧人說:“我死後大雄寶殿前的鐘如果響,說明我往生到了淨土,如果鐘沒有響,說明沒有往生。”那位大德圓寂後,鐘始終沒有響。弟子們覺得很奇怪。後來大德的師弟入定觀察,發現寺院前有一棵桃樹,那位大德轉為桃中的一只小蟲。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那位大德正要往生時看到桃子成熟了,他生起了一個貪念,結果變成了桃中的小蟲。於是師弟召集寺院所有的人在桃樹下念經超度,之後那只小蟲便死了,大德的神識這才往生淨土,這時大雄寶殿前的鐘也響了起來。

  廣欽老和尚說,修行人對世間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貪戀,甚至連一根草也不能貪戀,否則就會障礙往生。的確如此,我們在講《極樂願文大疏》時引用過很多這方面的公案,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否則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

  如果各位能在七天專心下工夫,欲求一心沒有不成功的。《宗鏡錄》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古德亦雲:“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頭當尿壺!”所以只要我們肯下工夫,就一定可以成就。

  念佛最好是一心不亂,如果實在做不到這一點,散心念誦也是有功德的。《萬善同歸集》雲:“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法華經》亦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從這些教證可以知道,以散亂心念佛、禮佛也是有功德的,但最好是一心專注念佛,這樣的功德更大。

  總之,希望在座各位臨死前專修七天往生法,這一點非常重要,以此因緣一定能往生淨土。大家要記住這個教言。

  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捨利弗,我見到念佛的利益,所以宣說了這樣的教言,如果有眾生聽到這個道理,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在座的各位都要發這個願,如果沒有發願是無法往生淨土的。大家都知道極樂世界的快樂和娑婆世界的痛苦,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發願往生淨土呢?古代的許多大德都是一心發願往生淨土的。我看過淨土宗三祖承遠大師的傳記,他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大師經常行持般舟三昧——九十天中不睡不坐,一直站立經行念佛。後來他的名聲傳至京城,皇帝想拜他為國師,屢次征召他入京。但大師一直不願意下山,他對使臣說:“縱然割取我的頭,老僧也不會下山,割去這個頭只是沒有一生的頭,如果下山被世間法所染,則生生世世的頭就沒有了。”使臣向皇帝轉述了大師的話,皇帝對他愈加欽慕。承遠大師一輩子住在深山中,破衣弊食,專修淨土法,最後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弟子是法照大師,後來成為唐代宗的國師。法照在遇到承遠大師前,有一次在定中到了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身邊有一位衣著破爛的僧人,經詢問方知是承遠大師,出定後就前去依止大師[6]。

  現在各位遇到了淨土法門,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緣,如果沒有在千百萬劫中供養佛陀,不會遇到這樣的妙法。因此聽聞此法後,大家一定要有難得之心。前一段時間,我在課上引用了《大阿彌陀經》的教證:“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所以,各位能聽到《阿彌陀經》的確非常有善緣。你不用問:“我跟淨土法到底有沒有緣?我到底有沒有善根?”既然遇到這個法,那絕對有緣。如果已經考上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說明你的智慧是很不錯的,不然邁不進這個門檻;同樣,現在聽聞了淨土法,說明你肯定是有善緣的。

  既然聽聞了這樣的妙法,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一定要趁早發願往生。在座的每個人活在世間不會很久,二三十年後很多都會離開世間,再過一百年基本上都會離開,一個、兩個都不會剩下。現在能活一百多歲的人有多少?應該說是沒有的。所以為了生生世世的前途,現在自己一定要好好發願。人生再怎麼樣也只有幾十年,以後的前途則是漫長的,所以大家應該為未來做好准備。昨天我遇到一位道友,他說:“現在我什麼都不想,只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我覺得他的想法很好。每個人都應該這樣。

  可惜世間人不信受這些道理,天天貪執眼前的生活,對未來的唯一准備就是買保險,什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可是這些在死的時候能保險嗎?如果有一種無死保險,那我們都可以入這種保險,但這絕對是不會有的。所以我們不要太貪執眼前,應該關注生生世世的大事。

  為什麼修行人對來世特別重視?並不是因為他們無知,不知道享受生活,實際上他們是最明智的。反而世間人由於被無明眼翳所覆,從來不知道為自己的前途考慮。因此,為了將來的究竟安樂,大家一定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平時要再三往這方面想,這樣到一定的時候,自然會產生往生的強烈心願。每天早上起來、晚上睡覺,自己都要忏悔往昔所造的惡業,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娑婆世界,心裡不要有什麼貪戀,要把它看做暫時的棲身之所。走遠路的人經過一個花園時,可以順便在裡面坐一會兒,但不可能永遠居住在那裡,畢竟他是遠行的過客。如果我們也像過路人一樣,路過輪回的花園時只是稍微看一看,對再美好的法也沒什麼貪戀,有這種境界才說明相續中具足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以後,才會發下求解脫的清淨願。所以大家要努力培養出離心,經常發往生淨土的願,這樣才會有往生的機會。

  思考題:

  1、為什麼極樂世界的主尊名為阿彌陀佛?

  2、有些人可能有疑問:“許多經論中不是說極樂世界沒有聲聞嗎?為什麼這裡說有聲聞呢?”請回答。

  3、極樂世界的上善人有哪些?為何佛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4、據本經的觀點,怎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對往生淨土有何打算?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佛光大辭典》雲:阿彌陀佛,梵名Amita -buddha ,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梵語amita,意譯無量。

  [2] 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冊《華嚴部》。

  [3] 詳見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以及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

  [4] 法界實相是遠離一切戲論的,不管大中觀還是大圓滿,最終現前的都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

  [5] 利根者只需一日就可一心不亂,鈍根者需要七日,中根者則二日乃至六日不定。

  [6] 有些人覺得:怎麼阿彌陀佛身邊還有穿不整潔衣服的僧人?其實每個人心前的顯現是不同的,這與每個人的境界和因緣有關。藏地有些人到蓮花生大士的剎土時,有人見到蓮花生大士現為羅剎王,有人見到現為相好莊嚴的聖尊,各自都有不同的所見。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阿彌陀經 第四課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阿彌陀經 第二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