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皈依。前面講了皈依的基礎,今天講皈依的分類。依據不同的發心、動機或心態,皈依有三種: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上士道的皈依。也正是因為發心、動機的區別,三種皈依的結果也截然不同,所以發心、動機是根本,非常重要。而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三種皈依有三種結果,它們之間的差距也非常大。第一種皈依的結果是得到人和天人的福報;第二種皈依的結果是獲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第三種皈依的結果是獲得佛、菩薩的果位。人和天人都在六道輪回裡感受著無窮無盡的痛苦;聲聞和緣覺,雖然擺脫了輪回,超出了三界,但是斷證功德沒有圓滿,還是墮落在寂滅邊,不是遠離二邊、究竟的果位;菩薩雖然暫時沒有達到真正究竟的遠離二邊的佛果,但是最終也能獲得這樣的果位;佛是已經遠離二邊的最究竟、圓滿的涅槃。這三種果位是三種皈依的結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就是因為皈依的時候,發心、動機有所不同。所以任何時候都注重和調整心態是很重要的。可我們這些凡夫偏偏是相反的,根本不觀察心的相續,也根本不考慮發心與動機,做任何事情只注重說話的方式、做事的方法等。但這都是支分的,不是根本的。對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心態、發心與動機。
所以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事情,都要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這點十分重要。無論聞法與修法,還是生活、工作,為人處事等,持什麼樣的發心、動機很關鍵,它決定著事件的結果,是根本的決定因素,如同最初皈依時,不一樣的目的、發心與動機,其結果也不相同。
其實言行不是很重要,心態最重要,所以說“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存好心才能做好事,存善心才是做善事。若是心態、發心不正確,就沒有正道,就沒有正。主要是由心來帶動言行,心正言行正,心邪言行邪。
三種心態就有三種結果的皈依。第一種,下士道的皈依。它是為了從三惡道中擺脫痛苦,獲得善趣的安樂而皈依。善趣的安樂即人天福報。若是為了平安、健康,為了避免坎坷、磨難,為了自己能夠順利、發財,而皈依三寶,就是下士道的皈依。其皈依的對境,佛寶主要是色身佛,尤其是佛像、佛塔;法寶是經文、佛書;僧寶是具有戒律的一般僧眾。不需要很多理由,也沒有深入的了解和觀察佛法。這種皈依,即使修行再精進、再努力,也只能得到人天的安樂、暫時的利益,無法能夠解脫煩惱、痛苦,不能獲得究竟永恆的利益。暫時的健康、平安、財產等,獲得的再多,擁有的再多,若是沒有看破、放下,還是一種心靈的障礙,還是一種痛苦。這都是不究竟的,不能以這樣的心態皈依三寶。健康、平安這些世間的福報,到時候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用特意求。為了世間的福報、人天的安樂,即使皈依了三寶,但若是沒有真正的認識、了知三寶,沒有正確的發心,這和外道也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也要觀察自己的發心,如果能夠發大心,獲得健康、平安、財富是為了弘揚正法,救度眾生,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就不是下士道的皈依,而是上士道的皈依。
第二,中士道的皈依。為了自己能夠擺脫輪回,獲得寂滅的果位(聲聞、緣覺)而皈依,是中士道的皈依。這種皈依,即使修行再精進,再努力,最終只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他遠離了有邊——輪回,但是沒有遠離無邊——寂滅邊,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不是最究竟的解脫。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基本沒有直接求聲聞和緣覺的果位而皈依或者修行的,但是有為自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自己能夠獲得究竟的佛果而皈依的,這種皈依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因為皈依的動機最終是為自己的。
現在很多人說:“人間太苦了,輪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去見觀音媽媽,再也不回來。”有的人一聽說福德圓滿了就應有盡有了,智慧圓滿了就什麼都會做了,貪心就起來了:“我也要福慧圓滿,我也要成佛!”然後就來皈依。這樣的人特別多,很多人都不會發心。解脫成佛,圓滿功德、福德和智慧,都是為了自己,這也是一種貪。為了自己往生、成佛而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但是他修的法不是中士道的法,所以最終不一定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
第三,上士道的皈依有菩提心的攝持,為了盡虛空的父母眾生脫離六道輪回,獲得最究竟的解脫之地而發心皈依。皈依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這是上士道的皈依。這種皈依最終能遠離二邊——輪回邊和寂滅邊,能斷證圓滿、福慧圓滿,成就佛果。你為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皈依也可以,但往生是為了快速成佛,成佛是為了度化眾生。不能說再也不回來了,一定要乘願再來,有這樣的發心與心態而皈依,才是上士道的皈依。有這樣的利他心,才能祛除自私自利,才能徹底斷除我執我愛,才能獲得最究竟的安樂。為了成佛而皈依,成佛是為了有自己的教法轉法輪。通過自力,直接地教化眾生、度化眾生。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相續,是以什麼樣的心態、發心而皈依的?若是為了世間的安樂而皈依,就是下士道的皈依;若是為了自己能夠解脫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皈依,就是中士道的皈依。如果當時發心不正確,現在可以改正。發心、動機一改變,皈依的戒體也會隨之改變,就能成為上士道的皈依。下士道和中士道的發心都要去掉,要在相續中建立上士道的發心。
下面講皈依的對境。一般情況下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三寶。斷證圓滿就是佛,佛有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也可以說是法身佛和色身佛。法身佛是諸法的本性,本具的覺性。法身佛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佛。只是有的顯現了,有的沒顯現,這是區別。他是自然任運,具足了斷證的功德圓滿。
法身佛是本體上的佛,色身佛是顯現上的佛。色身佛是從法身中,依眾生的福德力而顯現的。所化眾生有清淨、不清淨兩種。清淨的眾生前顯現的是報身佛,八地以上的,尤其是十地菩薩面前顯現的就是報身佛,即五部佛。五部佛的壇城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但是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十地菩薩能親眼所見,九地菩薩能見到相似的,八地菩薩只能見到接近的。
不清淨的眾生面前顯現的是化身佛,化身佛是八地以下的菩薩以及我們這些凡夫所見的,也可以說是依我們的福德力所顯現的,有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種種化身佛四種。
殊勝化身佛。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的菩提樹下示現成佛,依次轉了三次法輪,以他的教法度化了無數的眾生。如釋迦牟尼佛一樣的這些化身佛都是殊勝化身佛。
投生化身佛。在《涅槃經》中說:“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末時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眾。”佛所化現的這些具德的善知識,都是投生化身佛,以補特伽羅的形象度化眾生。
工巧化身佛。指代表佛身口意的這些佛像、佛經、佛塔。佛在世的時候親口講過,佛像代表佛的身,恭敬佛像相當於恭敬佛身;佛經代表佛的語,恭敬佛經相當於恭敬佛語;佛塔代表佛的意,現在我們用的法器——鈴、杵也代表佛的意。恭敬佛塔,恭敬鈴、杵,相當於恭敬佛的意。所以鈴、杵都不能隨便放,隨便扔,要時時恭敬對待。
我們見到佛像的時候,應該想起佛的身、佛的功德,然後自己下決心學修、成就佛的這些功德。不能把佛像當作神,來祈求滿足自己的貪欲。為什麼要塑佛像呢?它真正的作用是讓大家提起正念,恭敬佛身,憶念佛的功德,並且發誓、發願自己能夠學修並且成就這些功德;若是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佛像就失去意義了。
佛經也是同樣,你看見佛經的時候,有沒有把它當作真正的法寶,當作佛的真言?有沒有想到佛的功德,發誓、發願成就這些功德?佛像、佛經,佛塔、鈴杵,對有些人來說是造業的對境,對有些人來說是積福的對境,對有些人來說是成就的所依、對境。所以,在這些對境前一定要提起正念,要想到佛,想到佛的十力、四無畏等無漏的功德,並且自己也想獲得這些功德。
種種化身佛,是各種各樣的,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標准。順境中,所有對我們有幫助、有利益的一切顯現都是化身佛,都是從本體法身佛當中顯現出來的,都是佛的幻化和游舞,所以要處處感恩佛陀。剛才講的是順境,逆境也一樣,也是在幫你消業,在替你還債。今天有人打你、傷害你,這是幫你消業;有人搶你東西、欺騙你,這是替你還債。你沒想到,他想到了,你沒去還,他來替你還債了,這些逆境也都是化身佛。
所有這些順境、逆境,佛像、佛經、佛塔、殊勝法物等等,都是種種化身佛,都在幫助你、利益你。若是你明白了這個道理,能夠提起正念,將一切轉為道用,那都是佛的化身;若是不能轉為道用,心裡生起了煩惱,生起了分別念,那就是魔的幻化。顯現的是佛的化身,還是魔的化身,主要看你的心。
佛與魔就是一念之間。若是念沒轉過來就是魔;若是念轉過來了就是佛。若是自己有正知正見,有智慧,念轉過來了,剛才說的殊勝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種種化身佛,哪個都是化身佛。這樣,一切都是清淨的、圓滿的。不清淨、不圓滿的是自己的心。所以,若是你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好的地方,就是自己心態的問題,不要找其他的理由,不要找別的原因,不要埋怨別人、冤枉別人。本來就是自己的問題,為什麼要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這是冤枉眾生、冤枉他人。自己若是有智慧的話,哪個都是成就自己的助緣,都是讓自己消除業障、積累資糧的方法。比如,今天有人罵你,打你,你不但不生氣,反而當作是消業,這就變成了消業的一種方法,就是消業的過程;如果你對他發慈悲心,發願將來要度化他,這又變成了你發慈悲心、發菩提心的一個助緣,他讓你積累了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什麼叫修行?眾生是愚癡的、顛倒的,但是你不跟著他愚癡,不跟著他顛倒,和他不一樣,這叫修行,這叫轉念。若是你跟他一樣愚癡、一樣顛倒,以牙還牙的話,你還是和這些瘋子一樣,沒有改變。一定要明白,學佛修行就是要改變、轉變,不能跟凡夫一樣。你的思想、行為,若是和凡夫一樣,就不是學佛修行了。
佛法有教法和證法。教法是三藏:律藏、經藏、論藏。律藏講的是戒律,經藏主要講的是禅定,論藏講的是智慧;證法是三學:戒學、定學、慧學。教法是暫時的皈依處,正法才是究竟的皈依處。這是法寶。
僧寶。僧有聖者的,有凡夫的。一地菩薩以上的僧眾都是聖者,一地菩薩以下的僧眾都是凡夫。在小乘裡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是僧寶,這是佛制定的。當時佛在世的時候,主要弘揚的是顯教,尤其是小乘。小乘特別注重戒律,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是圓滿戒。所以佛當時制定,比丘和比丘尼才是整個佛教的主人。小乘裡僧寶主要是指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一個人不能成為僧寶。僧寶必須是比丘,是僧團,是團體;大乘佛法裡的僧寶是,有修有證,即現量諸法本性的一地以上的菩薩,可以是單獨一個人,無論是在家、出家,都是真正的僧寶。
佛寶、法寶、僧寶,這是一般的顯密共同的皈依處、皈依的對境,還有密宗裡的上師、本尊、空行,尤其是內密裡的氣脈明點,也都是皈依處、皈依的對境。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遣除違緣,獲得悉地,要靠空行的助緣。
殊勝方便金剛承的皈依境是氣脈明點,處所的脈,動搖的風,莊嚴明點菩提。脈有三脈五輪。三脈:中脈,任、督二脈。五輪:頭頂大樂輪、喉間受用輪、心間法輪、臍間幻化輪、密處護樂輪。風就是氣,風有根本的五風和支分的五風。明點有白明點、紅明點。修氣脈明點,脈清淨為僧寶,也是化身佛;風清淨為法寶,也是報身佛;明點清淨為佛寶,也是法身佛。如此皈依氣脈明點。這也是皈依的對境、所依。
大家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法僧?什麼是上師、本尊、空行?什麼是氣脈明點?尤其在此處,佛、法、僧三寶是皈依處,在四皈依中講,上師是三寶的總體,是最親最近的皈依處。
今天我們講的是皈依的分類和皈依的對境、所依。大家要明白這些道理與內容,然後再進一步地去皈依。明天開始講皈依的方式。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1、什麼是法身佛?什麼是色身佛?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
2、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皈依有什麼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