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九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六面,倒數第六行。 解【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這是蕅益大師勸勉我們一定要覺悟,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時間是愈早愈好,千萬不可以錯了念頭,以為仗自己的力量可以能夠修學成功。永明大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是從禅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再回過頭來修淨土,古人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諸佛菩薩示現先修學其他法門,然後再歸心淨土,這個用心實實在在是慈悲至極。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樣,最初示現出家學道,將印度所有的宗教、學術一樣一樣都去參學過。一般修苦行的人是以三年為期,他老人家加了一倍,六年苦行,然後示現成等正覺,才能夠降伏當時所謂九十六種外道。諸佛如來要勸人修淨土,那個時候的禅風非常盛,如果不在宗門示現大徹大悟,沒有辦法教人念佛。所以佛菩薩如是示現,都是為了勸勉一切人,死心塌地修這個念佛法門。 這是祖師很有名的一首偈,這首偈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諸位想想,學禅還得要修淨土,如果不修淨土的話,十個參禅的人,九個要走錯路。錯在哪裡?就錯在「陰境現前」,又被業力牽著走了。陰境有兩個意思,圓瑛法師在注子裡面都注得很清楚。第一個意思是禅的力量,這個禅功相當深,在禅定的時候有魔來擾亂。這一樁事情,諸位在《楞嚴經》裡面可以看得很清楚,《楞嚴經》所講的五十種陰魔,就是此地所講的陰境。有許多魔境跟佛的境界好像是一模一樣,簡直都沒有辦法辨別,大家讀《楞嚴經》可以曉得,這種境界現前,如果你不能夠辨別,你就隨魔去了。發心好心學佛,最後變成魔了。所以修禅不能不讀《楞嚴》,深解《楞嚴》,用意在哪裡?就是在禅定的時候,魔境現前,自己有能力來認識它,不會上魔的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第二個意思是中陰。就是你捨報的時候,因為禅是要靠自力,如果自己沒有禅的功夫,沒有能夠把煩惱斷盡,見思煩惱要是斷掉的話,諸位要曉得那是九次第定,那個功夫在四禅八定之上。如果只有四禅的功夫,說個實在話那是伏煩惱,沒有斷煩惱,三界出不去。這個時候就完全是聽業力了,臨命終最後的一念,什麼念頭強,就到哪一道去受生。假如是定力很強,那就到四禅天去受生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看你功夫淺深,你到色界去了。如果你功夫不夠,你生在欲界天。如果你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有那麼一念沒放下,那你是人間來受報。如果你的功夫不能夠降伏你的惡業,依然免不了三途,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祖師看到這個情形,告訴我們『此誠可寒心者也』,實在是可怕,不能不提高警覺。 再看底下這一段,前面是講修因,下面這一段是講已經證果的人,你看看他們怎樣。 解【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這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幸颟顸。】 這些話我們都應當牢牢的記住。『初果』是位不退;換句話說,他決不墮三惡道,只要證得初果,如果他不是修學大乘,就在小乘裡面,也必定是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證阿羅漢。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佛出世,他證辟支佛果,他是一定成就的。所以證得初果之後,等於說是克期取證,他不退了。好像考學校,考取大學了,這個功課也都能趕得上,就可以預定他四年畢業,沒有問題。只要證得須陀洹,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這叫聖人,入流了,入聖人一流。「已破見惑。初預聖人之流」,他還昧於出胎,他天上人間一轉世,前生的事情都忘得干干淨淨,不知道,這個可怕! 在這種情形之下,佛菩薩一定照顧他,《金剛經》上所說的:「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大菩薩常常照顧那些小菩薩,他不是隔陰之迷嗎?把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嗎?這個時候大菩薩來度他,來點醒他。這一類的人覺悟得快,一點他就醒,畢竟是過去世的善根深厚,他要是迷昧,一點他就醒,就能再繼續努力,這是講小乘人。大乘菩薩也不例外,也有隔陰之迷。隔陰就是投胎,一投胎也把前生的事情忘掉了。所以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生死,捨身受身,就是你投胎的時候,這個地方『豈容強作主宰』,你自己能夠做得了主嗎?這個地方做不了主,麻煩大了! 『僥幸颟顸』,所以千萬不要有一個投機取巧的心理,縱然是證了果也不行。我們一般講思惑斷盡,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個時候可以沒有隔陰之迷。由此可知,我們以別教來說,別教的三賢菩薩,都免不了隔陰之迷。所以要曉得,臨命終時自己怕的是做不了主!如果存一個僥幸的心理,「颟顸」此地是很自負的,自以為能做得到的,結果必定落空。這些人一般是存一個什麼樣的心理?這一生沒修成還有來生,來生修不成功還有來生。所以他的心就不堅固,修行懈怠、散漫、放逸,這是決定自己給自己做障礙。所以經論裡面一再勸勉我們要勇猛精進,一心稱名、一心念佛。 世間第一等聰明的人放下萬緣,自己成就之後才能利益眾生,自己沒有成就,先要利益眾生,發的心是很好。好像看人家掉進水裡,快淹死了,自己不會游泳,也跳下去救他,心很好。結果怎麼樣?同歸於盡,沒有辦法,白搭一條命,於事無補。看到這種情形,回過頭來自己先學本事,自度之後才能度他。而自度唯一穩當可靠,一生當中真正能成就的,無過於念佛法門。所以這個行門裡面的修行人,佛像只供一尊,他心專一,他要求一心不亂。經只要一本,看多了他就起分別執著,也障礙一心。我們想想,我們學佛的同修,有幾個人肯這樣做?所以我們的功夫欠缺,沒有辦法修到一心不亂,沒有辦法達到功夫成片,心太亂了。念著阿彌陀佛,還想著觀音菩薩,那怎麼行?一心容易成就,分心就難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的。 道場講到真正的莊嚴,專心就是莊嚴。心要是分散了,還談什麼莊嚴!自己在道業上真正有成就是莊嚴,沒有成就那談不上莊嚴。所以我們一定要覺悟,成就就在這一生,絕不想著我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再成就,那就是僥幸颟顸,強作主宰,到你一口氣不來,決不是你所理想的,還是像永明大師所說的,必然被陰境轉移,還是隨著業力去了,隨著魔牽引去了。魔牽引去是講我們現前,業力牽引去是講來世。魔牽引著我們就是現在,我們現在念念不專就是魔,魔的意思就是折磨你,不讓你好好的修行,你不是要想修一心不亂?想盡方法來破壞你一心不亂,這就是魔。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你面前誘惑你,你一動心就被魔牽走了。一切法擺在面前都不動心,你就成就了。 不要說是一般人,以前李老師講經,常常給我們做比喻,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再來,在你面前告訴你,還有一個法門比念佛法門還要快的,我教給你,你把這個法門不要學了,你跟我學另外一個法門。你也得下定決心,謝謝釋迦牟尼佛,我就學這個法門,再有什麼好法門我也不要,這樣才能成功!決定不可以見異思遷,一定要曉得,取這一門、選擇這一門,就一門深入,精進不懈,絕不回頭,我們這一生才決定成就,這樣才是一個真正根熟的眾生,根熟的眾生一生成就。 諸位要覺悟,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統統都得到了,你作了大梵天王,還是要輪回六道,還是一樣都得不到。我們要常常想到這一點,世出世間法哪一樣你能得到?一樣都得不到,為什麼不求生西方,成無上道?成無上道之後,回過頭來再度這些有緣的眾生。什麼叫有緣?他能信能願,肯聽你的話、肯跟你學,這個人跟你就有緣了。十方諸佛來了,他不相信、他不發願,他不肯跟他學,無緣,佛不度無緣之人。因此我們自己要努力,要與眾生廣結法緣,與眾生有緣。結法緣結得最干淨的、最清淨的,這個裡頭沒有麻煩的,給諸位說,像放生、印經、布施醫藥,這都是最清淨的法緣,這個裡頭不會帶來這些障礙煩惱,我們應當要做的。 解【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這是講到修行,只有念佛這個法門,如大師所說最簡易、最穩當、最圓頓。『信願持名』這是三資糧具足,具足三資糧是自力,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是他力,與佛決定相應。這個地方一點懷疑都不可,我們要相信佛大慈大悲,他所發的願,願願真實,不會有一願是虛假的。他要有一願沒有修圓滿,他不能成佛。他既然成佛了,因地裡面四十八願是願願具備,這是我們要信得過的。所以只要是具足三資糧,這樣一個念佛人,臨命終時佛決定來接引。所以彌陀聖眾,現前來慰勞你,來領導你,你自己不曉得西方在哪裡,沒有關系,他在前面帶路,你跟他去就好了,所以你臨命終時才不會顛倒,神智清楚,自在往生。 解【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這一段是說明佛的意思。哪一尊佛的意思?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意思,確確實實看了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在臨命終時可憐,做不了主!顛倒錯亂,都是隨著業力牽引,絕大多數都是墮三惡道。其實惡道、善道我們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裡面不要問人,只要在大乘經典裡面念多了就曉得。第一個能夠真正的明辨邪正、善惡、是非,你不愚癡,然後再檢點自己的心行,我們二六時中起心動念,我們一切的行為,不就明了了嗎?我來生到哪一道,清清楚楚,絕對不會錯的,這個事情用不著問人。我起心動念都是善,我一切行為都是利益眾生的,決定三善道。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所作所為都是利己損人的,決定三途。不要以為我學佛了,我天天拜佛,我念佛一聲要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造這小小罪有什麼關系,大概總不障礙我往生。你這麼想法就全都錯了,往生的條件是什麼要搞清楚,所以今天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正如同李老師所說的,那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給我講的話,那個時候台中蓮友只有二十多萬人,他說我們蓮友二十多萬,真正往生的,看得出樣子不過三、五人而已!不成比例。所以我們一再在講席當中強調,要如理如法的去稱念,這句佛號決定能夠伏煩惱,帶業往生。決定能夠斷煩惱,那就是事一心不亂。決定能夠破無明,理一心不亂,這才行!這句佛號不能夠伏煩惱,怎麼能往生?伏煩惱在什麼時候?在現前。現前能伏,臨命終時才有把握,現前伏不住,臨命終時不可靠,這是我們要特別警覺的。所以佛,你看在經裡勸我們發願,一次、二次、三次,這樣的勸法,目的就是看到臨終顛倒之苦,這一顛倒你這一生念佛的功夫又錯過了,把念佛變成來生福報。 福報不定在哪一道享受,這個諸位要曉得。畜生道裡頭也有很多很享福的。餓鬼道,福德鬼王他也很享福。甚至於地獄道裡頭還有享福的。也許我說這個,你們聽得也奇怪,一切經裡頭沒這個說法,地獄裡還享什麼福?那是要修最大的福報,墮了地獄還是享福。其實經上有,你們沒注意,《法華經》裡面「提婆達多品」,你去看看,不就說了嗎?提婆達多處處想害佛,這個罪太大,造五逆重罪,他墮在阿鼻地獄的,他的福報是什麼?幫助佛成佛了,所以佛講,如果沒有提婆達多這麼樣的折磨他,他成不了佛。提婆達多天天找麻煩,使他提前成佛了,提婆達多他沒想到,幫助他成佛了,這個福報太大了。 像那個歌利王,暴君,幫助菩薩修成圓滿波羅蜜,罪也大、福也大。你看《金剛經》上所講的,《金剛經》上那個故事是出在《涅盤經》裡面,佛在金剛會上引證,歌利王是個暴君,把菩薩凌遲處死,用刀割肉,一塊一塊的割,把他割死,他怎麼樣?不動瞋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沒有歌利王割截他,他的忍辱不能圓滿,所以歌利王割截他的時候,他忍辱就圓滿了。歌利王造的罪大福也大,罪是什麼?狠毒的心,把一個修道的人這樣處死,這個罪大。沒有想到幫助他成就了,福也大。提婆達多出佛身血,處心積慮要謀害佛,所以他墮地獄。釋迦牟尼佛派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到地獄裡面去探望,目犍連有神通能到地獄去。到地獄去看看提婆達多現在怎麼樣,回來說提婆達多在那裡享福,猶如天人,好像在天宮一樣。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在佛法上叫「逆增上緣」,由於這個逆增上緣他得大成就。他造的罪墮在地獄,地獄裡他享福。 可是諸位要曉得,譬如你害這個人,你想把他害死,他雖然被你害死,但是他成佛了,或者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這個福報很大,他成佛了。在這種逆境裡面,他的心還是這麼清淨,歷事煉心,你給他這個境界,好像考驗他,他還是很清淨的通過。這就是說我們時時刻刻要發願,道理在此地。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為什麼?『願能導行』,沒有願,你這個修行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就沒有成就。願要廣大、願要宏深、願要專一,你才能成就。所以大師在此地說『特為保任此事』,保任就是現在所謂保證。 只要你能夠一心稱名,平素念念當中只求一心不亂,無論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只求清淨心。清淨心怎麼求?順逆境界都不染,《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境緣來的時候,我能隨緣,我不攀緣,不管什麼境界裡我都自在,決不動搖,那哪有不成功的!這才是我們修行往生的保證。『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佛可說殷勤懇切到了極處,你能夠曉得佛的苦心,曉得佛教給我們發願的用意,知道這個願力廣大不可思議,這就是佛、祖師保佑我們,加持我們,這裡頭沒迷信。下面大師又假設一個問答,來破除我們愚迷執著。 解【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 這個問的意思,是引用《觀經》的經文所講的,《觀經》裡面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心是心作」就是將兩句把它縮成一句。既然「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我們講自佛就可以,何必還要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靠自力就行了,何必還靠他力?諸位要曉得,如果起這一念,這一念是不是從分別執著妄想所生的?我們自己想,的確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妄想。如果沒有分別執著妄想,他怎麼會有這個念頭?這妄念。大師在此地答復得非常好: 解【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 這話說得一點沒錯!『他見未忘』,他見的對面是我見。你看祖師這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四見統統在,你不是菩薩。 解【若偏重自佛。則是我見顛倒。】 「自」是我見,「他」是人見、眾生見。這些都是無量劫以來,阿賴耶識裡頭蘊積的妄想分別執著在那裡作祟,這就是魔障,這叫業障。對於事實的真相完全不了解,疑自疑他。圓瑛法師的這段講義,也發明得非常好,念佛是圓頓法門,圓頓大經可以說以《華嚴》為第一,《華嚴經》上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是正知正見,要曉得心佛眾生是一體,你能夠悟明這個道理,你才能成為理一心不亂。如果你不曉得這個事理的真相,你的心放不下,你在這個境緣裡面自自然然就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永明大師所說的「陰境現前」,隨著妄想分別去了。 妄想分別是什麼?是煩惱魔。《八大人覺經》裡講的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所以我們一般人疏忽了,不曉得煩惱魔的利害,這些不正的知見都是屬於煩惱魔、五陰魔。我們是時時刻刻念念都隨著魔境所轉,所以我們這句佛號不得力。我們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心就動搖,就要隨它去了,就要跟它轉了,這樣念佛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念到一心?這樣念佛要到幾時才能夠降伏煩惱?所以經義不能不明。佛在經裡頭告訴我們,祖師在語錄常常開示我們,教理要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盲修瞎練。修行,盲修瞎練的人多,若不是盲修瞎練,他怎麼會不成功? 我們看看古來這些人,諸位看看《高僧傳》是出家人,《居士傳》是在家人。你看看古人修行,三、五年成功的,多得很!禅家修禅的人得禅定,學教的人開悟,念佛的人得一心,得功夫成片,往生決定有把握,只要三、五年功夫。為什麼我們今人不如他們,他明理,他不為魔境所轉。我們今天就是三十年、五十年都搞不成功,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被魔所轉,沒有辦法。永明延壽這首偈子,意思要搞清楚,「陰境忽現前」,忽然現前了,隨時隨地現前,一現前馬上就隨著去了,就被它轉了,你有什麼功夫?真正功夫是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句名號念到底,這叫功夫。這種人是可尊可敬,為什麼?他一生決定往生。 如果六根攝六境的時候,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這句佛號一天縱然念上十萬聲,他這一生也很難往生。為什麼?陰境現前,他馬上就隨著去了。現前做不了主,臨命終靠不住!他雖然念佛念得多,他心沒死。前面講「欣厭取捨」這四個字他沒做到,那是念佛的關鍵。對於這個世界厭離之心沒有達到極處,還有牽掛。西方極樂世界欣取的心也沒達到極處,欣厭取捨要達到極處了,這個世界是什麼妄念都沒有,為什麼?一心一意就在西方,這個世界無論什麼境緣決不動心,不管什麼法門擺在面前,就像再好的法門擺在面前,也不動搖了,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其他的什麼都不要了。 別人笑話你這個也不通,那個不通,你說我老太婆,無所謂,我老太婆就老太婆,不通就不通。你們通的不能往生,我不通的能往生,你們通的人要六道輪回,我這個不通的人見阿彌陀佛,我何必要跟你比較?這才是真正行。世間人瞧不起,沒有關系。佛在經上講,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人「貴惡賤善」,對善人、善事瞧不起,惡人、惡事很尊重他。末法時期,今天就是這個現象。我們一心一意念一句阿彌陀佛,只念一個,什麼人都瞧不起,這是真正善,至善,止於至善。世間人瞧不起,世間人瞧不起沒有關系,佛菩薩看重了,阿彌陀佛瞧得起你!世間人瞧得起的常住世間,世間人瞧不起的常住佛國,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要明了。再看下面一段: 解【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 剛才我講到這個欣厭,現在這兒又提起來了。「四悉檀」,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換句話說,也就是以清淨平等心,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叫悉檀的意思。它有四種,第一種是「世界悉檀」,內容講歡喜的利益,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第二是「為人悉檀」,幫助人斷惡生善。第三是「對治悉檀」,我們有種種煩惱習氣,菩薩、善友來幫我們對治。第四是「第一義悉檀」,第一義就是最究竟的利益,是叫我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說『後三益,事不孤起』,後面三種真正的利益,事不孤起那當然是有因緣的,這個因緣就在第一個悉檀。 『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這個地方著重在深發。我們現在發的這個心不夠,古德所謂「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驗的;換句話說,我們的信不深。「慶信」是什麼?信了這個念佛法門,如果這個法門要信得深的話,把其他法門統統丟掉了,這是信得深。還要搞其他的法門,這個信心不深,信心不深這個欣厭兩種利益就不能生了。就四悉檀來說,「欣」是生善,就是為人悉檀,「厭」就是對治悉檀,這兩種利益就不能生。 前面大師把「欣厭」兩個字講到極處,我剛才提過了。欣是什麼?我們得到這個念佛法門,我們曉得這一生成佛,這個歡喜、欣喜。無量劫來的生死輪回,沒有辦法解決,我們這一生能夠得到解決的機會,這個因緣、這種歡喜,無以復加。無量劫來,我們想出三界、想了生死,都沒能辦到,這一生這個機緣遇到了,可以辦到,這怎麼不歡喜?厭是什麼?厭離娑婆世界,要把這個世界統統捨盡,把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也要捨掉,為什麼?我們明了了,佛說一切法門到最後是歸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統攝一切法門。你得其他的法門只得一部分,得這個法門是得全體,所以真正曉得這句阿彌陀佛,這一句聖號不可思議!從四悉檀的利益來講,也是如此。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也說到這個,他第一個「慶」,在二百四十九面倒數第二行當中有個慶。「慶聞佛說,慶遇良緣,得歡喜益」,不容易,實實在在不容易。「欣,欣慕極樂,欣修淨業,得生善益」,什麼值得我們欣慰?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三資糧的淨業。「厭」,厭離娑婆。三界六道裡頭,因因果果要把它捨得干干淨淨,那我們絕對沒有牽掛了;換句話說,沒有魔障。魔障都是誘惑你動心,你捨盡了,什麼樣的魔對你都起不了作用,你不動心了。你一動心就上當,不動心那不上當,魔不能害你就來護法,就來幫助你,都變成了善知識。 就好像提婆達多之對於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稱他,提婆達多善知識。忍辱仙人之對於歌利王,歌利王善知識。所以魔不能害你,就成就你了。學佛的人除了世間法要統統把它捨得干干淨淨,心裡頭一絲不掛,出世間一切佛法也要把它捨得干干淨淨,那你這一生決定成功,這個非常非常的要緊! 底下講「悟,即悟唯心淨土,悟自性彌陀,得入理益。倘無第一悉檀,二三尚不可得,何況能得第四耶」。所以說今天有幾個人聽到淨土法門,他有這種的認識,這個認識就是他一生成佛的因緣,就是他當生成佛的起點。如果他沒有這個認識,還想搞這個、搞那個,那就沒法子。這個認識是智慧,是多生多劫的善根,我們能夠遇到種種增上緣,這是福德,這是福德因緣。 解【唯即事持達理持。】 所謂『事持』就是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決無間斷,這是事持。所謂是「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而且這句佛號還要與心相應,什麼心?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在前面講的都從綱領上說,三學、三慧、三資糧,要與這個相應,與這個相應都叫做事持。由事達理,達到什麼?達到一而三、三而一。三學、三慧、三資糧是一心,不是三心,不是多心,是一心,這個叫做「即事持達理持」。 解【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這一段說得非常之好。這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聽到的,念佛所謂是「念即無念,無念即念」,有念是事持,到念而無念這是理持。無念的時候,有沒有這個佛號?有。那什麼叫做無念?心裡頭不著相,三輪體空,這就是念而無念。念珠決定不錯,一句一佛決定不錯,口裡是聲聲不斷,這是念。心裡面怎麼樣?沒有能念的我,也沒有所念的佛,亦無當中這個佛號,這叫無念,三輪體空。念跟無念是同時的,不是分成階段的,有無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才叫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即事持達理持。 所以無念,不是說不念,那你就誤會,你錯了,那就入了邪見。因為真心本性裡頭沒有念,性中無念,相上有念,體相用,體裡頭無念,確實是無念,「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相用上有念,可是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不是二,有體有用。我們念佛的人有體,體是無念,有體。有用,用是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不間斷。用是事持,理就是理持,有事有理,有體有用,體是理持。這個境界很難體會。 圓瑛法師在這個講義裡面二百五十面,他有一段議論,舉古人兩句話來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一個有,一個無,就是有無兩個字,合在念佛上,就是有念跟無念。如何能夠透過有無兩關,「無念而念,念即無念」,那就是古德所說的「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念佛的時候,口裡有佛,珠子上也有佛,第六意識心裡也有佛,真如本性裡面沒有佛,你看看妙不妙?口裡有佛,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就是心意識裡面有佛,心意識裡頭有三學、三慧、三資糧,第一義裡頭沒有,真如本性裡面沒有。性相要融成一體,是一不是二。曉得有體、有相、有用,哪些話是體上講的?哪些話是從相用上說的?體相用是一樁事,是一個整體,不是分割三個部分。你要把它分成三個部分,錯了。 你要曉得它是一體的時候,什麼妄念都沒有了,什麼疑惑都沒有了,什麼障礙也沒有了,這個念,你念成了理一心不亂,能破根本無明,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上生,花開見佛生實報莊嚴土。所以念佛人不明教理,怎麼行?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不由他悟」。到你理事相應的時候,彌陀聖眾現前,怎麼現前的?是自性彌陀分明顯現,不是從外面來的。唯心淨土這個時候也顯現在你的眼前了,你怎麼會顛倒?見佛聞法,佛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不但佛與法是自性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這個時候自自然然是心開意解。 本來你這個心是有無明障礙著,堵塞了,現在無明破了,心開了。原來你的意是由「四大煩惱常相隨」,那個四大煩惱好像繩索一樣,把你捆住,你不得自在。現在這個四大煩惱沒有了,解開了,意解了,心開意解。這個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麼樣的境界。這種境界,這是念佛的上乘功夫,是念佛人上乘的成就。 如果問,我們問,我們能不能做到?你要來問我,我就得問你,你肯不肯死心塌地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奉行,果然死心塌地,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放下了,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那你當然能成就。你心裡頭還有懷疑,還有許許多多放不下、牽掛的,那你就靠不住。所以這個事情不是問別人的事,是問自己的事情。我們看看自古以來的這些大德們,他們的成就末後一著,統統是把自己所走的岔路突然覺悟了,覺悟之後怎麼樣?捨得干干淨淨,一門深入,所以他成就。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解【法門深妙。】 這個法門是指念佛這個法門,它的深、它的妙,是一切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沒有人知道,一般人小看了它,輕視了它,沒有把它看在眼裡,那是不識貨!為什麼?這些人無始劫以來從來沒見過,不識貨。你拿那個無價之寶給他,他沒瞧在眼裡。你像我們故宮博物院那個毛公鼎,你要拿到外面去給人家,這破銅爛鐵拿來干什麼?他不要。識貨的才曉得,這個是無價之寶,他曉得。不識貨!那些東西,如果不是放在故宮,不是底下有那麼多說明,要是擺在馬路上,沒有一個人要它。哪個人看到丟到一邊去,你們想要它干什麼?憑心而論,我們能認識貨,我們能曉得是幾千年的寶貝?不知道!看到一個玻璃碗,好,這個東西好得很,趕快買回家去,不能比!我們今天世間人就是這麼個眼光,真正的寶貝沒有人認識,法門深妙!。 解【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 這兩句話就是道出這句佛號深妙的意思。它怎麼個深妙法,說出來了,千經萬論,當然都是破戲論,都是斷邪見的,斷得不干淨。唯有這句佛號斷得干干淨淨,連一點渣子都不帶,幾個識貨的人? 解【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這些人是真正識貨的人,普通人不識貨。這在我們佛門裡面,這是佛門的大將、法將。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延壽。智者大師從教上回過頭來。永明是從禅上回過頭來的。馬鳴、龍樹是大乘八宗的祖師。這些人是識貨的人,這些人到最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 蕅益大師說了這些,我們很冷靜的想一想,印祖所說的話真的沒錯,阿彌陀佛再來,要注解這部經也不過如此,可以說他說盡了。這個《要解》真是名副其實,真正做到了四個字,「簡要詳明」,簡單、扼要、又詳細、又明白。我們有這一部經足夠了,何必還要多求?何必還要自生枝節?縱然得往生,也是把自己的品位上大打折扣了,這個是真實話。世出世間萬緣統統放下,我們的成就不可思議,不僅是決定往生,品位之高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到這個地方這是正宗分講完了。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八章(1984)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