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修行的資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開始修習佛道時,你自然會想調整生活形式與態度以幫助修行。許多人發現有幾點改變,對解脫道的進展很有幫助,它們有助於你克服往後八正道上將會出現的障礙。別氣餒!其中有些建議很有挑戰性,你可能得花很長的時間才辦得到。

  簡化你的生活

  可從誠實地評估自己慣常的活動下手,再看看如何利用時間。養成習慣問自己:“這個工作或行為真的需要嗎?或只是瞎忙一場?”若你能減少或取消一些活動,內心將會更加安穩與平靜,那是修行進步不可或缺的。

  現在你對於家庭或其他依賴你的人可能有許多責任,這很好,但別犧牲安定內心與修觀的機會。幫助別人很重要,但佛陀說得很清楚,照顧自己的修行才是第一要務。

  養成每天花些時間閒居獨處的習慣,別總是與人厮混。若時間都被別人占據,你很容易陷入不必要的活動與談話中,那將不利於禅修。無論身在何處,若希望加深自己的了解與智慧,請不時地抽空獨處。

  當然,外在並非一直都很安靜。即使在一個安靜與僻靜的地方,我們有時會發現自己被憤怒、嫉妒、恐懼、緊張、焦慮、貪心與困惑所包圍;有時也會發現雖身處喧囂擾攘中,心卻保持非常平靜與安詳。

  佛陀解釋過這個矛盾,他說若很少執著與渴愛,我們就能在人群中自在獨處,就能放下擁有與占有意識。我們喜愛的人、財產、工作、義務與關系、看法與意見等都是我們執取的東西。我們愈減少貪著,就愈接近內心的自在,那是獨處的本質。真正的獨處是在心中,佛陀說內心不被貪愛與執著束縛的人是“獨居者”;而那些內心充滿貪、嗔、癡者則是“群居者”——即使他獨居也是如此。因此,我們修行的最佳輔佐是一顆妥善調伏的心。

  有些人可能發現,傳統儀式幫助他們安定內心,並提醒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你和家人可以每天一起課誦,點燃香燭,或對佛像獻花。這些簡單莊嚴的儀軌不會帶來覺悟,但它們可當作修習正念前有用的調心工具。

  練習自制

  妥善調理的生活也可能是快樂的源泉。仔細檢視你的生活環境,若你的臥室裡髒衣服亂丟,或書桌堆滿書本、紙張、光盤與舊雜志,或上星期的碗盤還泡在水池中,你怎麼可能安頓好自己的心呢?修行是從外往內發展的,先整理好房子,然後再往內清除貪、嗔、癡等垢染。

  健康的身體也有益於修行。瑜伽與其他的健身形式,對心理健康很有幫助。每天至少要走一次遠路,走路不只是一種好運動,它也是閒居獨處時修習正念的好機會。

  健康與適宜的飲食也有助於禅修。“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將使你隔天早晨精神奕奕。古諺雲:“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與朋友共享,晚餐讓給敵人吃。”(在此我補充一句,不可加害敵人!)垃圾食物、酒精、咖啡與其他刺激性飲料,將使人難以專注。為了生活而吃,別為了吃而讓吃成為渾渾噩噩的習慣。有些修行者偶爾會進行齋戒,由此能很快覺知大多數我們所認為的饑餓,其實只是習慣而已。

  最後,規定自己要每天禅修,早上一起床與晚上睡覺前的禅坐將幫助你進步。若你發現無法規律地練習,問自己為什麼。也許你懷疑禅修的重要性,或擔心它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小心地檢視自己的疑惑與顧慮,或閱讀佛陀與其他通過禅修達到究竟安樂者的傳記。記住,你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禅修已被證明對無數人有效。然後嘗試做一點自制,尤其在一開始,維持每天規律的禅修。

  修善

  修善——布施、忍辱、淨信與其他美德——是心靈覺醒的開始。

  所有宗教傳統都教導布施,但其實它是心的自然狀態,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即使動物也會分享它們的食物。布施時,你感到快樂,高興地回想受贈者的歡喜。

  此外,修習忍辱。忍辱不代表容許別人虐待你,它的意思是等待時機,在最佳的時間與地點,以最佳的語言與態度有效地表達自己。若你不耐煩地脫口說話,事後可能會悔不當初,並痛苦不已。

  忍辱也意味著嘗試盡量去了解別人。誤解、誤會與懷疑,會造成痛苦與不滿。切記別人的問題不會比你少,甚至可能更多。有些很好的人有時會陷入困境,可能不經意地說話或做事。若你不因挑釁而失去耐性,就可以避免煩亂,對別人處境的了解也會加深。

  別將自己的痛苦歸咎於別人,或期待別人讓自己快樂。向內看,探究自己不快樂的原因,並找出自足之道。痛苦的人很容易使別人痛苦,但若你被痛苦的人包圍,通過盡量讓自己保持清明,依然能維持內心安穩,而且你的耐心與了解還可能使他們高興起來。

  最後,對自己追求安樂的潛力要有信心,這包括對教法、自己、工作、朋友與未來有信心。信心或信任帶來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你可以透過檢視自身經驗來提振信心。對於自己的許多能力,你其實已具有信心,除此之外,對於尚未展現的部分也同樣要有信心。

  訪師求法

  一個好的禅修中心,以及一位真正願意幫助你的禅師,是重要的助力。你不需要一個要求你百依百順或承諾教你神通的人,要尋找的是懂得比你多,並以身作則,能和你發展出長期關系的人。佛陀的解脫道可能得花上好幾年,甚至好幾世才能參透。所以,要明智地選擇你的導師。

  佛陀稱完美的老師為“善知識”。這種人說話柔和、親切、誠懇,尊敬你,且慈愛與悲憫。善知識絕不會要求你做錯誤的事,反之總會鼓勵你做正確的事,並在需要時幫助你。善知識是博學多聞的,總是毫不遲疑地和你分享知識。

  首先,細心考察潛在的老師。聽其言,觀其行。若有修習佛法十年以上者,最好通過日常接觸,親自判定他是否已獲證悟。注意那些收費高昂的老師,他們對你的金錢可能比對你的修行進度更有興趣。

  如同工匠師訓練學徒,不只針對工藝技巧,也包括運用那些技巧所需的個人特質。同樣地,老師除了指導你修行之外,還要幫助你改變生活形態,以支持修行所需。若你真的在追求快樂,那就把時間花在努力追隨這樣的老師上。

  其次,遵循佛陀所制定的漸修做法。漸修基本上包括學習如何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思想與行為,然後把它們轉變成更有益於禅修與覺悟的事。那是個緩慢的過程,不用急。許多人中斷禅修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並未花時間奠定有效修行的基礎。

  最後,找時間閱讀與討論佛陀的教法。書籍是現成可用的,討論團體與課程也是如此,你甚至可在網上與人談論佛法。閱讀與討論佛法,絕對不是浪費時間。

  雖然這些對於進步的要求似乎顯而易見,但卻很少人能安靜地度日,適度地飲食,規律地運動,以及簡單地生活。乃至與合格的老師做一些研究,定期討論佛法,以及每天禅修。在此要強調的是,無論你此時的生活形態如何,簡樸適中並不表示你不能現在就開始踐行佛道。它只是告訴你,為了達到究竟安樂,你得細水長流——也許得修上好幾年,甚至好幾世。

 

上一篇:恆傳法師:有墮胎罪業的女眾平時是不是抄寫或讀誦《佛說長壽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忏悔就行?
下一篇:了解你的身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