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佛曲

 

昌臻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綱領,《阿彌陀經》的綱領就是“信、願、行”。“行、願、行”也就是淨土法門的綱領,所以一部《阿彌陀經》就將淨土法門的綱領性的內容都包括完了。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阿!是佛陀大悲願力給我們留下的這個對症的特效藥,要讓末法眾生都能夠往生淨土,都能夠成佛。所以將來末法最後時期,佛經要滅盡的時候,最後留下的經不是別的,就是大本彌陀經——《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最後,《無量壽經》也消滅了,留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然後這六字洪名就變成“阿彌陀佛”了,這四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最後,娑婆世界佛法就消滅了。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一直要到彌勒佛下生,佛法又才會振興。為什麼最後留下的是《阿彌陀經》而不是其它的經典呢?這個正說明了這一部經典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淨土宗的祖師、明代的著名高僧蓮池大師這樣講:“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三個一字非常重要。一句佛號就是指“南無阿彌陀佛”,一部經就是指的《阿彌陀經》,就可以保證我們今生能夠成就。所謂成就,就是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就永不退轉,這樣子你繼續修行,必定一生成佛,最後當然就成就了。那麼現在提昌念《無量壽經》這個不矛盾呢?不矛盾嗎?不矛盾。因為過去《無量壽經》有五種譯本,不曉得哪一本才是善本,經過夏蓮居老居士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匯集成現在我們讀到的這一本《無量壽經》這個就是最完善的本子。這個《無量壽經》就叫大本《彌陀經》,所以並不矛盾。《阿彌陀經》叫小本《彌陀經》,內容簡要,但是綱領齊備。《無量壽經》內容比較詳細,正可以補充《阿彌陀經》的不足。所以我們現在提倡讀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也包括了《無量壽經》在內了。末法眾生離開了淨土法門,要想今生能夠成就很難。當代的高僧道源法師這樣說:“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他這兩句話,這麼肯定的說法,不是隨便講的呀!那就是說明了我們今生要想了脫生死,要想度眾生,離開了念佛法門,沒有另外的好辦法。當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講他這一生花了八年功夫,參禅沒得到成就,他又花了八年多功夫學密法,到了青海西藏(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結果也沒得成就,最後才選擇了淨土法門這一條道路,皈依印光法師以後,專修專弘淨土。我們曉得他是當代淨宗得到大成就的,十年前他往生了。他這樣說:“你如果修淨土法門,都不能夠成就,那麼我敢說,你修其它法門決不能成就。如果我說了妄語,我願意墮地獄”。我們看這些大德,這樣悲憫眾生啊!怕我們這些聽不進去,所以他發了一個誓,堅定我們的信心。告訴我們,你修淨土法門都得不到成就,你修其它法門決定得不到成就。這個我們大家要深信不疑。而蓮池大師開導我們:“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決定是真實不虛的。這部《阿彌陀經》可以說是我們淨土宗的綱領性經典,雖然很簡單,但是把淨土法門的綱領全部概括了。

  現在我們就先講經題。

  經題就是經的題目,也就是經的名稱。這部經叫做《佛說阿彌陀經》,按照佛經的經題標准來分,它是屬於單人立題,就是佛是人。阿彌陀還是人。所以說叫做單人立題。這個佛字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它的全稱是“佛陀耶”。常唱的三寶歌“南無佛陀耶”,把它簡化一下,就是“佛陀”,再簡化一下就是佛。這個佛字翻譯成中文,他的含義就是覺悟了的人,這個就很清楚,告訴我們佛不是神,佛不是天生的,佛是由迷到覺的人。那麼反過來說我們大家就是沒有覺悟的佛。我們迷倒在,沒有覺醒。但是我們的本性就是佛,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一部《阿彌陀經》的核心意思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個心就是佛,我們這個心就可以作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佛說”,就是由佛宣講的。“阿彌陀”這三個字也是梵文音,它的主要含義有兩個內容,一是無量光,就是智慧之光,遍滿空間,超越空間,無所不在,比太陽的光大千萬億倍。太陽的光一個牆壁就擋住了,但佛的光明什麼東西都阻擋不住。實際上佛的光明都是照著我們的,只不過我們內心不清淨,你就看不到,好像是瞎子在太陽壩裡,明明太陽照著他,他就是看不見。一旦我們內心清淨了,當然能夠見到佛的光明。這是佛的智慧之光。我們人人也有這個智慧光明。但是我們拿給妄想、執著遮蓋了,被種種塵垢把我們遮蓋啦。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無量壽,就是佛的福德。往生淨土的人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於是壽命無量啊。無量的壽命就是叫做豎窮三際,豎起來貫通了三個時期,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無量啊!這是佛的福德,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個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佛性。我們念佛就是念心,所以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夏蓮居老居士一首偈語把念佛法門一下概括完了,他說:“彌陀教我念彌陀”,阿彌陀佛教我們念阿彌陀,後頭這個“彌陀”,就是法門。“口念彌陀聽彌陀”,口頭念,耳朵聽,“心念耳聞”也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告訴我們的方法,方法就是這個,心念耳聞。“彌陀彌陀直念去”,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念到底。念到底就是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開悟了。你一開悟了就明白啦。明白什麼?“原來彌陀念彌陀”。就明白了原來念佛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說這個法門最踏實可靠。這個“經”字梵文叫修多羅,它的意思有幾層意思。一個經就是永恆的經論,永恆的真理。經又叫契經,就是上契指佛的旨意,下契眾生的根性。這就是簡單的介紹一下經的含意。根據天台宗講經的五重玄義來分析這部經,第一個就是解釋名稱。第二個問題就是顯體,就是辨別顯示它的本體,就是這部經的歸宿。這部經以實相為體。什麼叫實相?就是真實的相狀。實相也可以說就是真空,實相就是無相,也是無所不相,無所不相就是妙有。就是這部經的本體。第三個就是明宗,就是闡明這部經的宗旨,這部經的宗旨“信、願、行”,在信、願、行的基礎上,持佛名號,這個就是它的宗旨。也就是淨土法門修行的宗旨。第四個是論用,這一部經的秘密作用,它的作用就是求生淨土,達到永不退轉。這就是淨土法門。只要你往生了,就能夠達到三不退。就是位不退,進入聖人的領域,不會再退為凡夫。行不退,在修行上不會再退轉了。念不退,不再會有別的雜念了。第五項,叫判教,就是評判教相,屬於大乘嗎?小乘嗎?屬於權教,實教?這部經在經、律、論三藏當中,屬於經藏,在三乘當中屬於菩薩乘。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部經就是菩薩大乘根性的人修行的。所以說這部經他所度的人具有大乘根性的菩薩。這個說明了修淨土法門的必須發菩提心。在《無量壽經》上提到了三輩往生,都要靠這二條“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發心非常重要。概括起來說,就是這部《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是實相為體,是信、願、行為宗,是往生不退為用,是方等大乘的教相。

  一部經一般的組成,分為三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序分,序分就好象是前言一樣。這個經典的前言,一部書的前言。這個序分,不是佛陀說的。佛陀講經的時候沒得序分,這個序分是後來佛陀涅盤以後,大弟子們集結經典,就是編輯經典的時候,他們加上去的,就好象現在的編者按語。每部經都有序分。序分記載什麼呢?就是記載佛陀在什麼地方,講什麼經,聽眾有些什麼人?就是講的這個。這個叫六成就。序分也就是象一般的前言一樣。第二部分叫正宗分,正宗兩個字,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正宗那個解釋。這個正就是指的正確的。這個宗就是綱領,正確的綱領。這部分是佛經裡面主要部分。正宗分是主要的。第三部份叫流通分,“流”流傳萬代,“通”通達四方,這個是這個經的結尾部份,叫做流通分。這三部份是一切佛經,不管長短都要劃分這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舉個比喻說:序分好像是人的腦袋,正宗分好像是人的軀干,流通分好像是人的兩條腿。現在先說一下這個序分。這個序分裡頭就包括了六成就,就是有六個條件,也可以說六個因緣。成就就是說佛要說這部經,一定要具備這六個條件,這叫六成就。六種成就是佛經的一個特點。所以現代一些科學家說佛經,組成非常像自然科學家用的實驗報告一樣,它就是具備了很多的條件。這六個條件就可以證明這個佛經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是可信的。

  這六個條件簡單的先介紹一下:

  第一個叫做信成就:就是使我們產生信心,這就是經裡頭,“如是我聞”。是,簡單講就是說,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我,就是阿難尊者(因為他是總編輯),是我親自從佛那裡聽到的。翻成百話,如是我聞,就是這意思。但是從深的來說就不是這樣簡單了。這個“如”字就是不變的,如如不動,就是真理,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這個“是”的反面就是非,是就是不非,即真實的。這說明了佛所說就是實相妙理。我們一切眾生,我們能夠念佛的心就是佛。我們所念的佛,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說這個就是實相理體。從理上說,就說明了“如是”兩個字就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我親自聽到的。第三個是時成就,就是“一時”,就是講經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為啥子不寫具體的年月日,而寫一時呢?因為佛陀講經並不是都在人間,有時候在天上,有時候在龍宮。那個時間概念完全不同。比如說忉利天,一天一夜就等於人間五百年的時間。佛陀當年給他母親講《地藏經》就是在忉利天講的。佛陀講《華嚴經》七處九會才說完,就是說在人間說了三處五會,在天上說了四處四會。由於這樣一些情況,所以說沒有辦法計算時間,這只能夠說是一時。就是那個時候,說法的時候,這就叫時成就。第四個叫主成就。主成就是說法的人,就是佛,就是主講的人。第五個叫處成就,處就是地點。佛在哪裡講這部經?這是祈樹給孤獨園,是在這個地方。這個祗樹給孤獨園簡稱祗園經捨。佛陀講的很多經典都是在這個地方講的。第六個眾成就。就是佛陀講經時聽眾有那些人,這個經的聽眾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聽眾。但是這個經上就只舉了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這就是主要聽眾,有代表性的聽眾。這個叫六成就。第一個信成就,如是就是真理,佛所說的是永恆的真理。第二個聞成就,是編輯佛經的總編輯阿難尊者親自聽到佛講的。第三個時成就,佛在那個時候,機緣成熟了,該講經的時候。第四個主成就,主講人是釋迦牟尼佛。第五個處成就,在祗樹給孤獨園,在這個地方講這部分。第六個眾成就,就是聽眾裡面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就是六成就。

  下面介紹一下譯者:當時阿難尊者他們編輯這部經是梵文記錄,傳到中國來,翻譯的人很多。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就是“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翻譯的。姚秦是時代,就是東晉十六國,當時中國分裂了,南北朝,北方的一個國家叫姚秦,姚是皇帝的姓,秦是國家的國號。為啥子掛個皇帝的姓在上面?因為中國的歷史上秦朝有好幾個,秦始皇那個也叫秦。後來符堅建立的也叫秦,叫符秦。姚苌建立的也叫秦國,歷史家為了好區分就給他掛一個姓,就叫姚秦。就是姚苌他建立的秦國,他的國都就是現在的西安。三藏法師,三藏指:“經藏、律藏、論藏”,就是說這個法師精通三藏之學,所以說就稱他為三藏法師。西游記把玄奘法師稱為“唐三藏”,是唐朝大唐國的人。因為他是精通三藏的人。所以稱他為唐三藏。“鸠摩羅什”、鸠摩羅是他的姓,什是他的名,這位法師是公元三百四十四年出生,四百一十三年圓寂的。他這個名字的中文的含義“童壽”。童是兒童的童,壽是年高有德的樣子。就是說雖然他在青春年少的時候,當小孩的時候,他就很有道德。他是中印度的人。那個時候印度分為五部份,東、西、南、北、中,他是出生中印度。他父親叫鸠摩羅琰。他父親當時是宰相,母親是國王的妹妹。他的母親生了他不久,就發大願出家了,後來他的母親證了三果羅漢。這位法師當然是了不起的人,七歲的時候就跟著母親出家了。他當小孩的時候,有一次他跟母親到廟子裡去,他看到有一個鐵缽,就把它拿起來,戴到腦殼上。當時他一想,我是小孩子,怎麼會拿得起這個鐵缽呢?這一想就起了分別心,這個鐵缽就掉倒地下了,那時他就懂得了萬法由心造的道理。他每天能夠背誦一千首偈。他先學小乘法,後改修大乘法,很快就精通了大小乘。他很年輕就在西域各國到處弘法,跟很多外道辯論,外道都很佩服他。他每到一個國家講法,國王大臣都跪在旁邊聽。當時這個符秦的國王符堅,聽了他的名聲也很恭敬他,派了一個大將叫呂光,帶領七萬大軍去討伐龜茲國,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塔什。當時新疆屬於西域地區。那是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這個龜茲國當然打不贏,就把法師送過來。這個呂光就把法師帶回到現在甘肅當時叫西涼,他走到那裡就聽說符堅被他的部下姚苌殺了。姚苌就自立為王了。所以就叫姚秦。這個呂光也就不回去了。他就在甘肅的西北部自立為王。那個時候天下大亂,這些有兵權的人都割踞一地稱王稱帝,他就當西涼國的國王。他把鸠摩羅什法師留在那裡,後來姚苌死了,姚苌的兒子姚興接位了。呂光也死了。呂光的侄兒呂隆接位了。這個姚興就率領大軍討伐西涼國,西涼國打敗了,所以就只好把鸠摩羅什大師交出來了。姚興就把鸠摩羅什大師迎請回長安,就尊封他為國師。鸠摩羅什大師到了中國,他就發心要翻譯經典。他已經不是一般的人了。他自己在入定的時候,很快的就通達的中文,所以他翻譯經典可以拿起梵文本口頭念出來就是中文。我們現在讀他這部經決不象一個外國人翻譯的。這說明了他的中文那麼流暢優美,都公認為最好的翻譯本。唐朝的道宣律師,也是一個持戒修行很了不起的高僧。他受到天人的供養,經常他桌子上擺的東西好多都是天上來的。他曾經有一次就問過一位天人,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那個天人就告訴他:鸠摩羅什法師不是今天才搞翻譯工作,過去七佛出世他都擔任翻譯,他發了個願心,只要有佛出世他都願意擔任翻譯經典工作。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以後名聲非常大,他主持的譯場,就是國立的翻譯館,有不少的高僧大德參加這個工作。當時這個國王姚興,這人也很崇敬佛法,但是必竟不懂得很多道理,他覺得鸠摩羅什法師這種人是了不起的人。他就希望鸠摩羅什結婚生小孩子,他覺得他如果能傳宗接代,這樣就能留下一些了不起的人出來,他就用皇帝的權威賜了十名美女強迫他接受。當然,不接受就是違抗君令,在當時那個封建社會裡他就可以處他的死刑,沒有辦法,鸠摩羅什法師就接受了,就不能住在廟子裡頭。就另外給他修了一幢叫逍遙園,住到那裡後,佛教界的人就議論紛紛了,你這個高僧大德還接受皇帝賜的美女,叫什麼高僧大德?你都可以這樣做,我們也可以這樣做。鸠摩羅什大師就經常在講經的時候給大家說:我們應該學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他這樣講,但這些人呢,思想上總是懷疑的。有一次他在講經的時候,要他的侍者端了一缽縫衣服的針,擺在桌子上,就又給大家講要出污泥而不染,說完他就把那些針拿來吃了,就像吃胡豆樣的把一缽針都吃完了。這些人通通服了,曉得他不是一般的人。這個就叫心能轉物,他這種人內心完全清淨啦。那個針到肚子裡面去就不是針了,就不會刺著他,所以這些人都服了,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他到了臨命終時,他給弟子說:我這一生翻譯經典很多,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有錯誤,將來火化的時候,我這個舌頭就會燒爛。因為他是編輯館裡的主要負責人,他不動手。過去翻譯有九道程序,動筆的另外有人,他是最後拍板的,就是說這一句怎樣翻譯,最後到他那裡他口頭表明翻譯這句應該怎樣翻譯再定下來。所以他是用舌頭。他說如果我翻譯的經沒有錯,我的舌頭就燒不爛。如果有錯誤我的舌頭就會燒爛。後來他火化後,他的舌頭燒出來就變成了一個紅顏色的象蓮花一樣,這就證明了他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他是我們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四大譯經家的第一位。其它的三位就是南北朝的真谛法師也是西印度人,另外一位就是唐朝的玄奘大師,再一位就是不空法師,他是北印度的人。這四位大譯經家裡頭有三位都是印度人,只有玄奘法師是中國人。對於譯者的介紹就簡單講這些。下面就進入經文。

  這個序分裡頭的內容,這不是佛說的,是編輯佛經的大阿羅漢們作的記錄。“如是我聞”,這樣一部《阿彌陀經》是我阿難尊者,親自從佛那裡聽到的,就是說可信。“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就是佛陀講經的地點,當時佛陀在哪裡呢?就在捨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這一地方的名稱,祗樹是當時的王太子祗陀太子的花園。給孤獨就是當時一位大富長者給孤獨長者,他喜歡救濟孤獨,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長者。他當時發心,要給佛陀建造一座精捨,供給佛陀及他的弟子居住講學,他就看中了這個祗陀太子的這個花園,覺得很好。他就去找祗陀太子商量,祗陀太子當時就給他故意開玩笑說:“你要可以,但是你要用金磚來把地鋪滿了,我就賣給你”。這位長者他真正發心,又很有錢,他馬上就把金庫打開,就用金磚來鋪,這個祗陀太子看見他真的在干,就很受感動,就說我給你開玩笑的。這個事情我也應該供養佛陀嘛。我們兩個共同來供佛。所以說這個花園就叫祗樹給孤獨園。樹子是同祗陀太子的,因為有很多地方金磚並沒有鋪滿,他們兩人共同發心的。“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當時的這些大阿羅漢一千二百五十位在一起。這裡有個問題,把比丘僧列在前排,菩薩還在後面。為什麼這樣的列法呢?因為比丘是現的出家相,菩薩就不一定了,菩薩有時候是現的在家相,我們看到的菩薩除了地藏王菩薩,是現出家相以外,其他的菩薩好多都是現的在家相。戴的寶冠,這些都是在家相,另外一個就是,因為這些比丘是常隨眾,就是基本聽眾,佛陀在哪裡講經他們都跟隨在,菩薩就不一定了。因為菩薩他有任務到處去教化眾生。不見得每次都出席。所以常隨眾是基本聽眾就擺在最前面。“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就說這一批大比丘僧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前面加個大字,比丘是羅漢的因,羅漢是比丘的果。所以修因才能證果。這個羅漢前面又加一個大字,就是成就很大的啦。“眾所知識”,眾人都聞名認識的,眾所知識。

  下面具體提名介紹了十六位尊者。

  “長老捨利弗”,這個長,是指的道行很高,這個老指的是戒臘長,不是指的年齡。就是受戒以後,安居以後,就算一個戒臘,算一年嘛。這樣子,戒臘長的稱為老,不是指的年齡。這裡長老捨利弗,不單是指的捨利弗,這個長老一直貫到最後一個,阿耨(?)樓馱尊者一共十六位。這十六位都是長者,這裡面羅睺羅尊者是佛陀的太子年齡並不大嘛,還是稱為長老,這說明了老不是指的年齡。

  捨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大弟子裡面稱為智慧第一,他母親懷起他的時候,他的舅舅也是一位論師,很有辯才,平常他母親辯不贏他的兄弟,但她懷起捨利弗後,她兄弟就辯不贏她了。摩诃俱豨(?)羅,這位尊者就是他的舅舅,他就曉得他的外侄不是一般的人。果然他出生以後,他僅僅用了七年的時間,就懂得了書法、畫像,他在八歲的時候就登壇說法,戰敗了當時很多有名的論師,這位尊者他在過去生中很早就遇到釋迦牟尼佛,在一起修行。當時佛陀就告訴他,你要想智慧嗎?應該要通般若。所以他就受持了大悲咒、楞嚴咒、心經等。他從此智慧就很了不起,佛的大弟子裡頭稱為智慧第一。佛說這一部經,他就是當機者,也就是說聽眾裡面有代表性的人物,說明了有他這樣智慧較高的人,才能接受淨土法門,決不是一般所說的,這個法門是一個送死的法門,是為了那些不識字的人,愚婦說的,這完全是錯誤的看法。淨土法門是當時佛的那些大弟子裡面都還提不出問題來,所以這一部經最大的特點就叫“不問自說”,沒得人提問,是佛自己講的。

  第二位是“摩诃目犍連”,摩诃兩個字梵文譯音,就是大,大目犍連。大就是他的成就很大,受到大家的尊重。這位尊者是神通第一。我們都知道目連救母的故事,也看過佛說的《盂蘭盆經》,就是目犍連尊者請求佛說的一部經,為了後代的眾生要報父母的恩,要救度父母離惡道,才說的這一部經。目犍連尊者在佛教裡頭也是一位孝子。

  第三位是“摩诃迦葉”,這個葉字應該念“攝”,也就是說他身上放光。別的光明遇上他這個光就被他的光明喝進去了一樣。所以叫飲光。佛陀的兩邊站的有一位供手抱拳的,不是合掌的那一位就是他。當時佛陀說他那個手指頭要放光,如果他合掌他的手放出光明,人家來拜佛的人,眼睛都睜不開。所以佛陀喊他不要合掌。他是禅宗的初祖。就是當年佛陀在法會上拈花微笑,花是大梵天供養佛的金蓮花,佛在法會上拿出來,大家都不理解,而只有迦葉尊者理解了。他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師,現在還在雲南雞足山入定。他在那裡有個任務,就是要等到將來彌勒菩薩出世,他要把佛陀交付的金縷袈裟交給彌勒佛。他皈依佛陀的時候已經一百六十歲,所以他在佛的大弟子裡面也是歲數最大的。又是修頭陀行的一位了不起的尊者,所以他稱為頭陀第一。頭陀兩個字本是抖擻的意思,抖擻精神,打起精神,勇猛精進,就是修苦行。有人修苦行,佛法就住世,如果沒有人修頭陀行,佛法就消滅了。修頭陀行很不容易啊。我們這些眾生都是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裡面迷惑顛倒啊。修頭陀行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要在衣食住行上,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是不簡單的事啊!所以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晚上甚至要在墳墓間打坐。這位尊者修頭陀行修得很圓滿,他活到百多歲。有一次,他去見佛陀,佛陀都分了半個坐位讓他坐。佛陀勸他年紀大了不要修苦行了,但是他還是一直堅持下去。佛陀曾經這樣說:由於他修頭陀行,能夠使佛法延長住世五百年。

  第四為是“摩诃迦旃延”,這一位尊者叫做論議第一,論議就是辯才無礙。他當時對於很多外道提出的斷滅見,斷見就是認為人死如燈滅,骨頭變成灰,靈魂隨風飄散了,沒得來世。那些外道說:如果有來世的話,哪個看到過死人回家?這一位尊者就反問他說:獄中的囚犯能不能自由回家?死人也就是那個樣子,他犯罪到三惡道裡面,能夠隨便回來嗎?外道又反問他,那生到天上的為什麼也沒有回來呢?尊者又回答說:生到天道的人就象從冀坑裡面爬出來的,上了天堂他還願意回茅坑去嗎?當然也看不到。還有,他生到忉利天一日一夜,就是世間五百年,回來你也認不得啦!那個外道被折服了,他真是辯才無礙。

  第五位“摩诃俱稀(?)羅”,就是捨利弗尊者的舅舅,他後來去學外道,學得很有本事。他回來後知道他的外侄已經跟著佛陀出家了,於是他就跑來找佛陀辯論,佛陀一句話就把他折服了。當時他認為自己很有把握,以為佛陀辯不贏他,他說如果我辯輸了,你就殺我的腦殼。當然他辯輸了,就叫佛陀殺他的腦殼。佛陀說我們沒有這種辦法。這下子,他就皈依佛陀。皈依佛陀以後,他三年就通達三藏,問答如流,辯才無礙了,只要你問他就能答,他是辯才第一。第六位“離婆多”尊者。這位尊者,他在沒出家以前,有一次晚上路行疲倦了,路邊有個亭子,他就在哪裡住下。他看見一個小鬼背了一個屍體就放在地下,後面又趕來一個大鬼,兩個鬼就爭那個屍體,一個說這是我的,另一個說是他的,兩個總是僵持不下。一個鬼看見他坐在那裡,這裡還有一個人,就找他證明,看這個屍體是他拿來的,還是我拿來的?他一看這兩個鬼我都惹不起。他明明看見是這個小鬼拿來的,他想,我說假話不對;但是,說真話,這個大鬼不會饒我。他想了一下,他說真話,說:“是小鬼拿來的”。大鬼聽後大發雷霆,馬上就把他的手膀扯下來吃了,這小鬼就用屍體上的手膀給他接起來,大鬼又把他的手腳、腦袋全部都給吃完了,那個小鬼就把那個屍體拿來,他缺啥就給他補啥,就給他又湊成了一個人。那個大鬼把他吃完了後就走了。他看見這個身子還是能夠活動!不論想什麼都能夠聽支配。於是他就很懷疑,我這個身子竟究是我,還不是我呢?如果是我的話,明明看見大鬼把我吃完了,哪裡還有我呢?如果不是我,這個身體為什麼又聽我的指揮,我想到那裡去,他就跟到我到那裡去。所以他就疑惑不解,一看見人他就問,你看見我沒有?然後他走到一個廟子裡面,他又問大家,你們看見我沒有?這些出家人就覺得這個人很容易得度,因為他懂得無我嘛。他說我這個身體是別人的嘛,哪裡還找得到我呢?因此他就開悟了。我們這個軀體叫做假殼殼,有而非真嘛。是四大假合的,所以他出家以後就證悟了,沒得我。懂得了無生的道理,曉得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雖然有但不是真的,所以他很快就證到羅漢果位。他是無倒亂(即消除顛倒妄想)第一。

  第七位“周利盤陀伽”。這位尊者,很笨,當時佛陀教他每天念“掃帚” 。就是念“掃把”這個兩字,他念的時候記住掃字,忘記帚字,記住帚字,忘記掃字。他的哥哥不管他,叫他還俗,但是他很堅決,不還俗,堅決要出家。後來他自己很認真的忏悔,堅持學習,結果開悟了,所以他堅持第一。就是說認真的堅持真理,堅持學習,結果雖然人笨,但是他一樣的證悟了。他是義持第一。第八位“難陀”尊者。難陀尊者是佛陀的胞弟。同父異母的兄弟。這位尊者滿身都是金色,相貌堂堂,他已經具足了三十相,佛陀是三十二相,比佛陀少二相。他的夫人是當時的著名的美女,兩夫婦感情很好,有一天他看到佛陀與阿難尊者到這個京城裡頭來乞食,他看到佛陀來了,他馬上就去用缽准備一些飯菜,要供養佛。他看到佛陀在前面走,他就在後面趕,怎樣都趕不上佛陀。一直走到祗園精捨他才趕上。趕上後佛陀就勸他出家,他不有,他捨不得他的妻子,一定要回去。有一天佛陀用他的神通力就把他帶到天上去,看到很多的天女非常漂亮,這時佛陀就問他這些天女比你的妻子怎麼樣?他說我妻子當然就趕不上了。佛陀就喊他去問天女,那些天女就說我們這裡正在等將來有一位天子,要生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天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兄弟,他今後會生到我們這裡來。他聽後很高興。佛陀又以神通帶他到地獄裡頭去,看到那個油鍋,一個大油鍋正在翻滾,又沒得人,佛陀就喊他去問那守油鍋的獄卒吧。獄卒就說我們現在正在等一個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兄弟,他是要到天上去享福,福享完了以後就要到這裡下油鍋,我們在這裡等他。這樣一來,他才曉得沒得路可以走,天堂地獄是無路可走啊。所以他才忏悔,最後他才發心出家。後來還證得了果位。他是持戒第一。

  第九位“阿難陀”。阿難陀就是阿難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他出生的時候,就是佛陀成道的時候,是臘月初八。他的相貌當然也長得非常之好,因為他智慧、福德都非常好,所以人人見到他都喜歡他,願意聽他說法。當時佛陀要選一位侍者,就有五百名年青的比丘都想給佛陀當侍者,但最後佛陀就選了他,當然也有過去生中的緣法。他給佛陀當侍者當了二十五年,所以說佛陀講的經他基本上都聽了。有些他原來沒有聽到的,佛陀也專門給他說了,所以稱為多聞第一,聽得最多。他聽過以後的經,一字一句都不會錯落,所以當年這些大阿羅漢在編輯佛經的時候,就是由阿難尊者憑腦殼記憶背出來的,然後經大家審定認為沒有錯誤這樣子才通過。

  第十位“羅睺羅”尊者,是佛陀的太子。他出家以後年齡比較小,就愛打妄語。佛陀嚴格的告誡他,他從此生出慚愧心。才精進用功但是雖然他精進用功,還是沒有證得果位。佛陀又告訴他,應當給別人說法,就是說;說法是得道的先決條件。你如果要想證道就應該多為人說法。他聽了佛陀的教導後,他就認真的經常弘揚佛法,所以後來他證到了羅漢果位。佛陀在涅盤之前就吩咐四位大阿羅漢,要他們不要入涅盤。這四位大阿羅漢裡頭就有羅睺羅尊者,有大迦葉尊者,賓頭盧頗羅墮尊者,金捨羅漢尊者,就這四位。他們四位尊者一直到現在都還住世,就作為眾生福田。

  第十一位 “憍梵波提”尊者。這一位尊者,他以前當沙彌的時候,有一位年老的僧人在念經,老年人沒得牙齒了,在念經的時候這個嘴巴的嘴形就很不好看,就像牛吃草一樣。他當時就譏笑他,你這個嘴型就像牛吃草。那位僧人是證了果位的,曉得他說這個話要墮地獄的,就給他說,你要趕緊忏悔,他當然嚇倒了,就趕緊忏悔,後來都是五百世變牛。所以說誹謗聖人的果報是非常可怕的啊。他遇到佛陀出世,雖然證到了果位,但你的余報都還沒有盡,他的嘴巴還經常象牛吃草那樣。佛陀當時看到他的這個樣子,怕其他人再譏笑他,又要受惡報,所以佛陀就喊他到天上去修行,因為天道一般都有五通,他們是有神通的,有境界的人,不會從相貌來譏笑人。所以這位尊者是受天人供養第一。

  第十二位“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當時在祗園經捨,他去顯神通被佛陀曉得後就把他教訓了一頓。這說明了佛教不重視神通。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你在顯神通,或者有些不願顯神通的,或者有些沒有證到神通的出家人就沒有人供養了。後來佛陀要入涅盤的時候,也要他留在娑婆世界受眾生的供養。所以這一位尊者叫做福田第一。

  第十三位“迦留陀夷”尊者。這位尊者的相貌長得很難看,很黑。曾經在晚上去乞食的時候,被一個孕婦看見就嚇了一跳,就流產了。佛陀知道這件事情後,所以才制定了一條戒律,比丘晚上不能出去,過午不能吃飲食。後來他自己痛改前非,認真的教化眾生。所以在這十六位尊者裡頭叫做教化第一,善於教化眾生。

  第十四位“摩诃劫賓那”尊者。他善於占卜,善於觀察星相,預測吉凶禍福。後來皈依佛法以後證得了果位,所以他在佛的第十六弟子裡頭叫做星宿第一,就是善於觀察星宿。

  第十五位“薄拘羅”尊者。這位尊者相貌長得非常好,因為多生累劫他堅持不殺生,他在九十一劫裡頭,得到的果報是長壽無比,因為他堅持了不犯殺戒,所以福報很好,健康長壽,活到一百六十歲,壽命第一。

  第十六位“阿 樓馱”尊者。他過去生中是一個貧農。有一年遇到干旱,到處鬧饑餓,沒得人供養僧人,他附近住了一位高僧,已經證得了羅漢果位,餓了七天,才下山來托缽化齋。在這個饑荒年代,大家都沒得多的東西來供養了,高僧到處走了一轉,托了一個空缽就回去了。他當時在田裡頭做莊稼,帶了一碗稗子飯,准備自己中午吃的,他見僧人這個情況,很不忍心,就把自己帶的這一碗稗子飯布施給了這個尊者了,願意自己挨餓。雖然是一碗稗子飯。可是他這種心,捨已救人的精神。功德確實了不得。這位僧人是證得了果位的,有他心通,他知道這個人發心很真誠。所以接受了他的供養,就給他說了一首偈語:“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就是現在進齋時念的供養文。告訴他你今天作布施的因,後來必得好的果報,如果你為了求得未來的福樂,那你今後必然得到安樂。後來這位尊者經過了九十一個小劫,都是出生在天道人道享受福報,不受貧窮饑餓的果報,而且事事如意。

  上面這十六位尊者就介紹完了。下面“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就是上面說的這些,加一個等字,就是還有一些,除了這十六位外,一千二百多人還有一些沒有包括進來的,所以加一個等字。“如是等諸大弟子”這句話就總結了上面介紹的十六位尊者。上面介紹的比丘出家眾,下面介紹菩薩眾。

  這個菩薩,昨天講菩薩戒的時候也談了,菩薩是梵文譯音,簡化了,菩薩的全稱就叫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也就是說菩薩雖然覺悟了,但是他的情執沒有斷盡,所以說是覺有情。有情就是情執還沒有斷盡,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說菩薩發了四宏誓願,為了成佛道,為了度眾生而修行。這裡列舉四位菩薩,當然參加發會的菩薩也很多。這裡面的第一位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又翻譯成曼殊師利,中文的含意就是吉祥、妙德,在菩薩中最有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早已經成佛了,為了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倒駕慈航,現菩薩身來弘揚佛法。當然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啰。法王子,佛是法王,文殊菩薩來繼承法座的,所以稱為法王子。大菩薩裡頭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這些都可以稱為法王子。為什麼這部經把文殊師利菩薩列為上首?這說明了淨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啦!不是這種大智慧的人,不能夠理解。前面比丘裡頭列的是捨利佛尊者,菩薩裡頭列的是文殊菩薩,就說明不是具有大智慧,是無法理解淨土法門的。

  第二位“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他的慈悲是超勝一切菩薩,他是修慈心三昧。所以他願意在刀兵劫裡面維護一切眾生。

  第三位“乾陀诃提菩薩”。中文的意思就是不休息,他的願行廣大,永遠不休息來救度眾生。

  第四位“常精進菩薩”。這位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也是為了度脫眾生,精進不息。“如是等諸大菩薩”,如是就是指的這四位大菩薩。等字就是還沒有列名的菩薩還有很多,舉這四位菩薩是表示淨土法門“信、願、行”這三個重要條件。文殊菩薩就表示信,沒有大智慧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信心。彌勒菩薩是表願,因為他是得了慈心三昧的人,所以他願意一切眾生往生西方,同證無量光,無量壽的,所以他是表願。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是表行。說明要想求生淨土就要精進不息,不間斷才能達到一心不亂。所以列舉這四位菩薩不是隨便列的。就是表明了淨土法門的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菩薩以後就是介紹天人眾,“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就是說還有釋提桓因,在天道就是玉皇。諸天就是包括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在內了。大眾就是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在內,無量諸天大眾俱,都在一起。說明了《佛說阿彌陀經》聽眾非常的多。然而這部經的排列順序,主要的聽眾裡頭,首先就是舉出常隨眾。就是諸大比丘,然後介紹四位菩薩表“信、願、行”,然後無量諸天大眾,加一個無量。就是說數目沒有辦法統計了。以上講的是序分裡面的通序。序分裡面分為兩類,一類叫通序,一類叫別序,就是敘述佛說這部經的因緣。

  昨天講的序分就是《彌陀經》的前言部份。但是這個序分還沒有講完。昨天講的是通序。還有一部分叫別序。專門說明《佛說阿彌陀經》的根源。下面這一段“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爾時就是那個時候,佛陀就告訴長老捨利弗,長老捨利弗是《佛說阿彌陀經》的當機者,就是聽眾裡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我們知道捨利弗在羅漢裡面是智慧第一。說明淨土法門沒得智慧的人,不可能相信,不可能理解。菩薩裡頭文殊菩薩就是代表智慧。從這個來看就說明了文殊菩薩在這裡是上首。捨利弗在這裡也是上首。這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他們都是智慧第一的人,說明沒得智慧的人不可能懂得,不可能理解這個法門。所以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那些不相信淨土法門的人智慧不夠,要有智慧才能夠相信。有些人把這個淨土法門認為是對那些不識字的老婆婆說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以文殊菩薩的大智慧,以捨利弗的大智慧,才能夠懂得這個法門。這就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要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理解,才能夠相信。“佛告長老捨利弗”就是告訴他,這裡要注意是佛告訴他,不是捨利弗提問題,這一部經,整個的一部經裡面沒得一個是捨利弗提問題,都是佛叫他的名字告訴他。這個與其它的經就不同了。比如說普門品是無盡意菩薩提問題,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叫觀世音菩薩?那是提問題才解答的。在《金剛經》須菩提提問題,怎麼降伏其心?佛才解答,與《彌陀經》不同。全篇都是佛喊到捨利弗給他講,沒得一處是他提問。這就說明了淨土法門是無問自說。這部經是沒得人提問,佛陀自己講的。就是那些大阿羅漢都還不能完全理解。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就是從這裡,這個 “是”字就是指的娑婆世界這裡到西方,向西方這個方向走,走好遠呢?要“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就是由若干個太陽系,有上百億的日、月,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要過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那個地方還有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極樂世界”,世界這個兩個字“世”字代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界”是代表方位,東、南、西、北加東西南北角,加上下就是十方。世界就是代表時間空間。“其土有佛”,那一個國土有一尊佛。“號阿彌陀”就是佛的名稱“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今現在就是講經的時候,現在正在說法。這裡有兩個問題,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是這兩個“有”字,有世界,有佛,說明了是真正有,不是虛言,不是假設。這個問題佛陀告訴我們有世界,有佛,這裡主要就是讓我們建立信心,相信,讓我們發起願心,願意往生。今現在說法,這個阿彌陀佛就是現在的佛,我們曉得今天來說,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佛。彌勒佛是未來佛。那麼現在佛是那一位?現在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想親近現在佛,要發心往生淨土。這兩個有字非常重要。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是兩門,一門叫空門,一門叫有門。比如說《金剛經》這些都是講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空、法空、空也要空,一切都空。但是淨土法門是有門,“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有,是佛陀親口開示。這個千萬不能用《金剛經》來反駁《阿彌陀經》。有些學佛的人,就認為求生淨土是心外求法,是執著,他就用《金剛經》的道理來駁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種說法不懂得空門與有門,空宗與有宗,法門不同,佛是應機說法。有些眾生適合於走空門,有些眾生適合於走有門,所以我們應當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如果我們是修淨土法門,那麼就應該按照《阿彌陀經》的開示來做,就不要用講空門的經典道理來懷疑這個。當然實際上說到最後空與有是一回事,空有不二。但是我們都是凡夫,你沒有證到這種境界。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那個問題。既然我們要想修淨土法門,我們就要走有門下手,那麼就相信佛陀的這兩句開示。有世界、有阿彌陀佛。這樣才能建立信心,當然這個有也是唯心所現。跟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一樣啦。娑婆世界還是唯心所現。眾生的共業所感的嘛。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念佛眾生的願心所現的一樣,都是唯心所現,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聽到別人說求生淨土是心外求法,就懷疑,就動搖。這兩個有就是正報,有依報。極樂國土的依報就是極樂國土的環境。所以這一部經,下面大量介紹了極樂國土的環境,很好的地方,這也是告訴我們生活的環境嘛。依報就是我們往生的人的生活環境。另外就介紹了正報。正報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告訴我們極樂國土的依報正報十分莊嚴圓滿,這決定是真實的。這個也就是讓我們建立起信心,決不能說念佛求生西方是執著,當然我們對於一切東西,不應該執著。這個念佛求生西方,執持名號,這個與那個執著不同。我們執持名號,緊緊的抓住這句名號,就可以使我們出離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與世間上的執著,執著名、執著利、執著這些東西不同,因為你執著那些東西是種的惡因,最後把你送到三惡道裡面去了。我們執持名號,這是種淨因,精進的因,最後把我們送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不能那樣去看,認為執持名號那樣是執著,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這一段就是這部經的序分裡的別序。就是特殊的,就是介紹佛說這部經的因緣。剛才念的這幾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就是佛為什麼說這部經。為什麼?就是讓我們明白這兩個有,要相信這是佛陀的開示,決沒有虛假,我們相信了才能建立得起求生淨土的信心,我們相信了,才能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上面這個序分就講完了。我再重復一遍,這個序分的內容。序分就是這部經的前言,序分它包括了六成就。“如是我聞”,就是信成就,聞成就,相信真實的道理是阿難尊者親自聽到釋迦牟尼佛說的。然後就是時成就,佛在這個時候講的。主成就,就是主講這個法的人是釋迦牟尼佛。然後就是處成就,就是講法的地點,在祗樹給孤獨園。然後叫眾成就,就是聽眾。聽眾就是“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聽眾代表。聽眾裡面先介紹比丘,再介紹菩薩,最後介紹天龍八部,這就是這部經的前言部分。

  下面就講這部經的正宗分。正宗分是這部經的重要部分,“正”就是真正的、正確的、修行的綱領。“宗”就是綱領,這是本經的主要部分。正宗分的主要內容就是“信、願、行”這三個綱領的內容。正宗分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詳細的介紹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與正報的莊嚴。說明極樂世界的環境和阿彌陀佛與往生極樂世界人的情況怎麼好。介紹這個主要的就是讓我們生起信心,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勸告眾生,聽到佛講這個話,介紹極樂世界的情況讓我們生起信心,發大願心,往生極樂世界。第三部分是發了願以後必須認真的持名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正宗分就分這三部分。

  現在先講第一部分。佛陀介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我們先看下面經文,“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佛陀又喊到捨利弗提出一個問題,彼土就是那一個國家為什麼叫極樂?這是佛提問,又是佛自己答。這個問題就是解釋“彼土”之所以成為極樂世界的因緣。下面接著回答:“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概括的說那個國土的眾生,無有眾苦,就是沒有任何的痛苦。但受諸樂,只是享受種種的快樂。故名極樂。所以就叫做極樂。這個是從極樂國土的眾生,眾生是屬於極樂國土的正報的一部分,正報是阿彌陀佛及往生極樂的眾生,這裡是從眾生來解釋極樂。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外面以地、水、火、風四個緣(條件),內面是受、想、行、識這四因。由於因緣和合,才有我們這個軀殼。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那就不同了,都是有大善根,多福德,有這樣的因緣,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少了不行,沒有更不行。只要一往生,一切眾苦都消除了。這個眾苦當然包括很寬,包括了八苦也包括了無量的苦。諸樂,享受的種種快樂,這裡有個對比,列了八條對照一下:1、極樂世界是蓮花化身,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血肉之軀。所以說在娑婆世界有生苦,極樂世界就沒有生苦。2、娑婆世界人命無常,有老苦。極樂世界壽命無量,就沒有這種苦。3、娑婆世界是血肉之軀,當然有病苦。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沒有病苦。4、娑婆世界有死苦,老病以後就是死。極樂世界因為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沒有死苦。5、娑婆世界有愛別離苦,有親屬,生離死別,這是人人都免不掉。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是蓮花化身,沒有家庭親屬這種關系。6、娑婆世界有冤憎會苦,冤家對頭,你見不得的人,天天都要見到,在一起,而極樂世界與菩薩、羅漢、上善人等在一起。7、娑婆世界有求不得苦,我們所求的得不到,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問題,飲食都是自然化現,要什麼有什麼。8、娑婆世界有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五種蒙蔽我們的東西,熾盛就象火一樣的燃燒,我們內心裡貪、嗔、癡、慢、疑等種種的欲望,在促使我們造惡業受惡報。極樂世界的人蓮花化身,環境清淨,內心清淨無染,一天到晚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整個環境都是在佛法的薰陶當中,當然就沒有五陰熾盛了。所以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裡只能大概說一下娑婆世界的八苦來與極樂世界對照一下,實際上極樂世界的快樂決不只是這些。娑婆世界的痛苦也決不是只有這點。我們可以理解,所謂眾苦,所謂諸樂怎樣解釋。上面是從正報,就是往生人的情況,說明極樂世界的享樂。下面從依報來說,“又捨利弗”,佛陀又喊到他,“極樂國土,七重欄盾、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欄盾就是欄桿,桿是橫起的,盾是立起的。七重羅網是一種裝飾的東西,用各種寶貝織成的羅網。“皆是四寶周匝圍繞”,都是四種寶貝圍繞起來的。所謂四種寶貝有黃金、白銀、琉璃、玻璃,玻璃是水晶。這四種寶貝合成,“是故彼國名為極樂”。環境這樣的殊勝,這一對照當然與我們娑婆世界完全不同了,娑婆世界找不到這種環境。上面幾句話就解答了極樂世界之所以稱為極樂。

  下面就敘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的情況,進一步介紹“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鋪地”。這幾句話是說極樂國土,有七寶所造成的池子,七寶就是除了四種以外還加上了車磲,白色的寶物;赤珠,紅色的寶物,瑪瑙,形狀象馬腦一樣,多種色彩的寶物。加上金、銀、琉璃就稱為七寶,這是七寶造成的。七寶池不是我們想象的池塘。七寶池有一千由旬,一由旬有四十裡,象大海一樣,一千由旬有十多萬裡,有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這種水也不象娑婆世界的水。它有八種功能,它澄清沒有污染,沒有混濁,而味道是甘美的,這種水是清軟的能夠向上流,這種水是能夠潤容安神,能夠消除饑餓。我們娑婆世界的水只能解渴,不能消除饑餓。八功德水能夠隨著我們的善根,想熱就熱,想冷就冷。能使我們生起歡喜心。這就是八功德水的功能。池的“四邊階道”,階是階沿,道是道路,都是以“金銀、琉璃、玻璃”等七寶“合成”。“上有樓閣”,七寶上面有樓閣,也是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嚴飾就是莊嚴修飾,不象我們是用磚瓦造成的。“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池子裡面的蓮花,不是我們想象的汽車輪胎,這個車輪很大很大,一朵蓮花大的有十二由旬,十二由旬就等於四百八十多裡。這個車輪是指梵天王的車子。不是我們看到的汽車輪子。我們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七寶池裡頭就有一朵蓮花出現,如果我們念佛的心精進,念到了一心不亂,那麼這朵蓮花就越來越大,光明也越來越好。如果我們念佛退轉了,這朵蓮花就枯萎了。所以念佛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是拿這朵蓮花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我們就坐上這朵蓮花投生到這朵蓮花當中,所以說九品蓮花為父母。蓮花化身,往生的人,上品、中品,很快就花開見佛。下品往生的人坐在蓮花中修行都勝過了天堂快樂。蓮花有四種顏色,“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不同的色彩,“微妙香潔”,就是概括了蓮花的四種功德。微就是說它精微,因為它是七寶造成的,妙就是說它不可思議。我們在娑婆世界能發心,那麼池中蓮花就有了,標明我們的姓名在上面。隨著我們的念佛功夫增長,蓮花就會越來越大。蓮花的清香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蓮花能夠比的,所以念佛往生的人有時能夠聞到一些清香,就是蓮花的清香。潔,蓮花潔淨,清白,出污泥而不染。這就是微妙香潔四個字,說明了花的功能,也就是蓮花的功德,下面又喊到捨利弗,“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如是,就是所指的上面談的極樂國土有七重欄盾、羅網、行樹、寶樹、樓閣、蓮花等等。功德莊嚴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成的。因為阿彌陀佛在修因當中,無量的願行的力量來成就極樂世界無量的功德莊嚴殊勝的環境。說明了境由心造。娑婆世界也就是眾生的種種污染惡業所形成的,所以環境非常惡劣。

  下面介紹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在那個環境當中所享用的,“又,捨利弗”又喊著捨利弗說:“比佛國土”,就是這一位佛的國家。“常作天樂”,常就是經常,作就是演奏天樂,這是自然而然出現的音樂就稱為天樂。“黃金為地”,地面是黃金,這個黃金和我們娑婆世界不同,任你怎麼走都是不污染的。“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晝夜六時是古代印度計算的時間,白天分三個時間,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晚上也分三個時間,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和起來晝夜就是六個時間。雨天曼羅華。這個雨是天上降落下來的曼陀羅花,曼佗羅就是適意的意思。“其土眾生”就是這個國土的眾生,包括了菩薩、羅漢,凡是往生的人都在內。“常以清旦”就是早上起來。“各以衣裓”,這個衣裓不是衣襟,這個衣裓,道源法師講,他說講成衣襟就錯了,這個衣裓是專門的口袋,布口袋。這個口袋很大很大是用來專門裝花的,就如我們所說的花籃一樣。“盛眾妙花”,盛就是裝滿了,眾妙花是多種多樣微妙的鮮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就是大家早上起來後,拿上很多的鮮花去供養十萬億佛土的佛。這個時間很快,地方很廣,但是還要回來吃早飯。這說明了往生的人都有神足通。回到極樂世界,然後用齋。“飯食經行”,飯食以後繞行,在七寶池周圍念佛經行。這裡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眾生的生活情況。那裡的眾生都有神足通,早晨起來到十萬億佛土去供養佛菩薩後,又回到極樂世界吃飯,這個,我們凡夫的思想無法理解,但千萬不要懷疑,因為我們是凡夫,假如你往生了,自然就會知道。這裡順便介紹鄭頌英居士一篇文章,江蘇南通有一個叫徐益修的教授,他在解放前曾經害病,一個通宵都停止了呼吸,但沒有死,第二天早上他醒了就向家人說他到了極樂世界了,看到那裡的環境之好,那個環境與《阿彌陀經》上描述是一樣的,空中有樓閣。他走到一個地方看見很多人,在那裡繞佛念佛,殿堂裡面供奉的鮮花從來沒有看見過,有這樣好的鮮花,大家都圍繞著當中供的鮮花繞佛念佛。然後他走到一個地方看見那些欄桿都是玉做的,他坐在那裡,感覺得環境實在是說不出的好。空中有樓閣,空中也有菩薩在那裡經行。他心想:到底這個是什麼地方?當時耳邊有人給他說,這裡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非常高興,當時看見觀世音菩薩在空中用楊枝甘露向下灑,灑在他身上,他感覺很清涼。正在這個時候就聽見他家裡人的聲音在喊他,他才醒來。醒來後,家裡的人說你通夜都停止了呼吸,以為你死了。病好後他趕緊把這件事情記下來,後來一直到解放後在五十年代他才往生。在往生的時候情況非常好,臨終前十多分鐘,他坐起來寫,說我已經看見“觀世音菩薩”了,沒有寫完就往生了。《淨土聖賢錄》上也記載有念佛的人常去游極樂世界,那些記載與阿彌陀經上敘述的也是大同小異。

  下面就從極樂世界常有種種奇妙雜色雀鳥,也能夠說法,說明極樂世界的環境莊嚴,不是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的。不是業報所生,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變現出來的。它們說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十七道品說的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學佛的方法。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在那個環境裡面,就連雀鳥都在說法,所以我們生在那個環境裡面,就不會退轉。念不退,不會產生其它的妄想。三十七道品,當然也包括了六度萬行,種種的法門都在內了。“其土眾生”,那個國土的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因為生在那個環境裡到處聞到的都是佛法。聽到這種聲音以後必然產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就不會產生別的想法,就不會起貪、嗔、癡那些念頭了。自然我們的思想就得到淨化了,時時刻刻處處都聽到念佛、念法、念僧。在極樂世界修行與在娑婆世界修行的條件是沒有辦法可比的。娑婆世界的退緣太多太多,你想清淨,或者用了很大的功夫,有些時候你進一步,就退二步,退三步。極樂國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環境太好了,時時刻刻我們接觸的都是佛、法、僧。這樣自然我們心地就清淨無染了。極樂國土的說法分兩方面,一方面是有情說法,各種各樣的雀鳥給我們敘述微妙的法門。另一方面是無情說法,“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又喊捨利弗說:那一位佛的國土,“微風吹動,微微的風吹過來了,風吹都是說法。“諸寶行樹”各種七寶所成的寶樹,七寶所成的羅網都發出微妙的聲音,好像是百千種樂器同時演奏,演奏的內容都是念佛、念法、念僧。所以說聞是音者,聽到這種音樂的自然就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這種清淨心。這裡說的行樹、羅網都是無情的,但是都能夠演奏各種各樣的音樂。極樂世界的音樂不是娑婆世界的音樂能夠比的。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徐益修教授,他曾經聽到過極樂世界的音樂,他把那個調子記下來後,他就唱給他的兄弟聽。他的兄弟是個音樂家,他就把它記下譜出來。他說在人世間,他參加過很多的音樂演奏集會,從來沒有聽見過這麼好的音樂。

  下面又叫到“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極樂國土啊,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是總括上面,各種雀鳥都在說法,無情的微風吹動各種寶樹,羅網都會說法。這些當然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這個就是講的極樂國土的依報,就是環境的莊嚴。下面就是講極樂國土的正報,正報就是阿彌陀佛及諸菩薩眾和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這就是屬於正報。下面佛又喚到捨利弗,“捨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這裡的於汝意雲何,就是說你意下認為如何。彼佛,這一尊佛為什麼號阿彌陀?就提出這個問題,然後佛陀又作解答。佛陀又喊到捨利弗說,“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什麼東西都阻擋不了佛的光明,“是故號為阿彌陀” 。佛說的這個問答就是從無量光、無量壽這兩個方面回答。為什麼稱阿彌陀,先說無量光,是佛的智慧之光。這裡智慧無量,光明無量遍照十方國土。這個就是橫遍十方,就是超越空間,遍滿空間。之所以號為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兩條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當然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是用無量光、無量壽作代表。下面又從無量壽來說“又捨利弗”佛又喊到捨利弗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就是阿彌陀佛的壽命及他的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阿僧祗劫已經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了,然後又加個無量無邊。那就是說明壽命無量,沒有限量的,故名阿彌陀。這個就叫豎窮三際。豎起貫穿了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而無量光,無量壽這正是我們眾生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所以說念佛就是念心。你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根據這個來的嘛。有人說,你說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為啥子我們沒有看到呢?這個問題當然就是我們內心不清淨嘛,就等於你是瞎子,雖然站在太陽人,明明太陽照到你,而你就是看不到。又比如一輪明月普照大地,你端一盆水到壩子裡去,假如這盆水是混濁的,動蕩的,那麼月影還是不現,你不能怪月光沒有普照啊!所以這個感應的問題在於自己。正如宣化上人在美國講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就有人懷疑說:“你說觀世音菩薩那麼靈,那我就要試一下,那一天我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我往海裡面跳,看淹不淹得死?”他提出這種懷疑。宣化上人回答說:“保證你能淹死,因為你敢考驗觀音菩薩嘛!你根本不相信、懷疑,這叫做誠則靈,你懷疑怎麼會靈呢?”感應是雙方的嘛,就是剛才舉的那個比喻,月光是普照,但你這盆水是混濁的,動蕩的,當然月影就不現了,這就不能怪月光沒有照到你嘛。還有個問題,為什麼往生的人,他的壽命能與阿彌陀佛的壽命一樣?這前面說了,彼佛壽命及其人民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阿彌陀佛壽命無量,這個好懂了,但是為什麼往生的人壽命也是無量,這個是兩方面的原因,主要的是他力,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啊!因為阿彌陀佛他發了這個願,他說,如果我成佛以後,我國土裡面的人壽命都是無量,阿彌陀佛在修行的時候就發了這個願心,他今後的世界啊,往生的人民都是壽命無量,沒有人能夠知道他們壽命好長。這是由於他的願力啊!所以我們往生的人民,都能得到無央劫數那樣長的壽命,這是主要的。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主要的是依仗佛力,當然也要靠自力,自己也要努力。我們努力就是自己虔誠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我們的淨業才成就。因為我們念佛能夠達到這個層次,當然臨命終時,就能夠蒙佛接引,往生以後,蓮花化身。蓮花化身當然就永遠斷了生死輪回的痛苦了,當然壽命無量啰。還有就是這個經裡面,阿彌陀佛的名號,用無量光、無量壽來比喻,所以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壽佛,也叫無量光佛,這個含意也就告訴我們要懂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呵。其實我們這個心本身就是佛嘛!這個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是心是佛。我們念佛就是去掉妄念,顯露真心,所以念佛就是是心作佛,這個很重要啊!這兩句話就是念佛法門,最重要的理論依據,為什麼念佛能夠往生淨土?為什麼念佛就可以成佛?這個理論依據就是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為我們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這點非常重要呵。這就是淨土法門的主要依據,也就是《阿彌陀經》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都要注意這個問題。

  下面又說到“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於今,就是佛說法的時候,十劫,十個大劫,這個怎樣理解?十個大劫在我們看起來是很長的啰,但是我們要曉得阿彌陀佛是壽命無量哇!是無量壽佛,無量壽與十個劫比起來說那就算很短很短啦。所以前面說: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就是現在還正在說法,那麼從佛陀這一句話,就可以理解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他成佛已經有十劫,是很短很短的,他現在仍然在說法,阿彌陀佛現在還是在極樂世界說法。所以通過這個我們就懂得今天,現在佛就是指的阿彌陀佛。釋迦佛是過去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只有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所以我們要想親近佛,那嘛我們就應該要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可靠最把穩的事情。上面講的就是極樂國土的教主阿彌陀佛,講正報主要就是阿彌陀佛,當然正報還包括了菩薩眾,包括了往生眾生在內。

  下面,佛陀又接著說:“又捨利弗”,又喊到捨利弗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又喊到捨利弗說,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聲聞弟子是無量無邊,這些人都是大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他的數量,都不是用算數的方法能夠算得出來的。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也是那樣多。這裡我們要注意,聲聞弟子往生到極樂世界已經是回小向大。所以極樂世界的僧人皆是大阿羅漢,這就是大乘的僧人。上面講的就是極樂世界菩薩眾的情況。下面又說往生的人都是不退轉。“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髀跋致”。又喊到捨利弗說:極樂世界的眾生,往生的人都是阿髀跋致,梵文譯音,阿就是無,阿髀跋致就是無退轉,不退轉。為什麼往生的眾生都能夠不退轉呢?比如說帶業往生的人,沒有清淨吶!為什麼不退轉呢?有五個原因:第一個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因為阿彌陀佛早已經發過這個願啦,凡是聞到我的名號,能夠皈依三寶,能夠勤懇的修持,就不退轉,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保證。第二個凡是念佛的人,阿彌陀佛都放光攝受他,保佑他,接引他,因為依靠佛力所以他就有不退轉的心。第三往生以後環境的保證,那個環境裡頭寶樹,羅網,風聲,鳥聲都在說法,聽到的人,常常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不會有其他的妄念。所以就能夠不退轉。第四個在那個環境裡頭親近的是諸上善人,就是和上等的善人在一起,又還有機會聽到佛說法,所以在那個環境裡頭,自然就不退轉了。第五,迷人的東西最利害的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個叫地獄五條根!這個是扯後腿的東西,也就是在娑婆世界修行進一步,就退三步的原因,退緣太多,太利害啦。而極樂國土蓮花化身沒得淫欲心,沒得家室,又有諸上善人的教導,這樣就保證了你不會退轉。黃念祖居士比喻得好,他說:極樂世界這所大學只要你被錄取了,永遠不會開除你,即使你成就差一點,留級就是了,也不會開除你,就是指不退轉,不會再退入凡夫。這個比喻很通俗,這就是極樂國土最殊勝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優越性了。即使你是帶業往生的人,去了以後也不會退轉了,上面說的五條就是不會退轉的原因。不退轉有三方面,第一位不退,只要我們往生了,一定能進入聖人的領域,決定不會再退為凡夫,地位不會退了。第二個行不退,極樂世界專修大乘佛法,就是自利利他,決不會在退為小乘,這是行不退。第三個念不退,你經常聽到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當然就不會起其它的壞念頭了。所以說我們的心願與佛的智慧自然就會結合起來,這就保證了我們念不退。這就是三不退。到了極樂世界只會上進,只會精進用功,只會向上走,朝佛菩薩指引的那個方向前進,品位只有逐步增高,決不會倒退。這就是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修行完全不同的地方。下面說明極樂國土的眾生成就非常之大。“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就是說這些眾生裡頭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就是說這一生就可以達到後補佛那個位子,就是大菩薩嘛。能夠接近後補佛地位的那種人很多,“非是算術所能知之”,不是用數目可以計算出來的,“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祈說”。只能說是數量之多,是阿僧祗。這阿僧祗就是無量無盡,就是無量無邊,說明了數量多得很,這個其中多有,就是上面說的三不退,這三不退的人裡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這一生就可以到後補佛,甚至於就成佛。這樣的大菩薩這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不能想象的。娑婆世界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上面講的主要是讓我們生起信心,告訴我們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使我們能夠生起信心,使我們由信而發願心。

  下面就是著重叫我們要發願心,你既然知道極樂世界這樣美好,這樣莊嚴,為什麼我們不發願心去往生呢?所以佛陀就直接提出來。“捨利弗”,又喊到捨利弗說“眾生聞者”這個話是喊到捨利弗講的,實際上就包括我們大家都在內。眾生聞者,眾生聽到這個說法的,“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都應當發大願心,往生那個國家。“所以者何”?為什麼這樣呢?“得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往生以後,得與如是,就是前面說的那些菩薩,聲聞、緣覺、那些眾善人大家在一起修行。這裡佛陀提出要我們發願,這個願力非常重要。往生極樂世界主要的就是靠深信切願,願是動力呵,沒有願力不得往生,極樂世界本身就是願力所成。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懂得願力的重要,所以說“金剛非堅,願力惟堅”,願力比金剛還堅,要有願力才能成就。我們發願就叫做金剛種子,這個種子一旦儲存到我們這個精神磁帶裡面,歷劫都不會壞啊。我們要想求生淨土,必須要有堅定懇切的願心。《普賢行願品》上說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散壞,人到了壽命要盡的時候,六根都壞了,不起作用了,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了,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唯此願王不相捨離,就是我們發求生淨土,堅定不移的願心,它不會捨棄我們,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在一切時候它都不會離開我們,走在前面引導我們,所以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學佛必須要發大願心,沒有願心不能成就,沒有大願心,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所以要往生淨土一定要發大願心,要發自利利人的心,我們發願心度眾生,當然就包括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親屬在內了,佛陀這裡特別提出往生以後能夠同諸上善人在一起,這個就說明保證我們道心堅固,不會退轉。你能夠同諸上善人在一起,這就是修行的最大保證。

  下面又說:“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幾句話是說要想往生必然要多善根,多福德因緣。說明了少善根少福德不可能往生。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想往生,要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才行。不修福、修慧不可能往生。不積累多的福德、智慧,往生也沒有保證。圓瑛法師,他本來是參禅的,他到了中年兩次夢見阿彌陀佛要他弘揚淨土。所以他以後就弘揚淨土,他把他所住的地方命名為“三求堂”,就是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個很好哇,我們應該以他為榜樣,應該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如果求福、求慧,不求生淨土也很危險。這樣福慧就變成你下一世的人天福報,變成福報就很危險,享福就是消福。福報越大,造的罪也就越大,所以叫三世冤。就在生死輪回裡面出不來了。所以我們要學習圓瑛法師這一教導,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根據佛陀在《阿彌陀經》裡的開示的,這一段主要告訴我們要想往生,不外乎就是一方面要念佛,一方面要培福,就是正行與助行。念佛當然非常重要,念佛是正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主要的,善根也要依靠這個才能夠增長,智慧也要依靠這個才能夠生起,這是往生的主要保證。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培福德,特別是末法眾生,你多作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則就要想往生,這個力量也不夠,所以這兩個方面都不可缺,又要培福德,又要種善根,就是說又要求福,又要求慧。在某些時候,求福還顯得更重要,因為你有福報,有條件,有善緣,就有助於我們消除業障念佛修行。

  下面就是佛陀的開示,念佛怎麼念法,這一段開示也就是我們現在舉行念佛七的根據,後人也就是根據這個開示,采取念佛七的方法來修行。“捨利弗”,又喊到捨利弗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執持兩個字,就是不要放松,不要忘記,時刻不能忘記,就等於“拳拳服膺”,不要把它忘記了。“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若一日到若七日,這個若字就當作“如”解,如象一天到七天“一心不亂”。上根利器一天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中根三、四天,下根六、七天才能達到一心不亂,因為要達到一心不亂往生才有保證。“其人臨命終時”這個人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諸聖眾就是諸菩薩眾,現在其前,就是出現在這個人面前“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個人到了臨命終時心就不會顛倒,我們這些凡夫到了臨命終時就會顛倒。那天我舉了三個例子,台灣的那個居士,他了妻子一哭,他就顛倒留戀了,假的當成真的了,一顛倒當然就是往生的障礙啰。“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一部經主要把持名念佛列為正行。因為持名念佛就可以使我們能夠增長善根,福德,這是成就淨業的保證。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是這樣講的,什麼叫多善根,莫過於發菩提心,只要我們發了菩提心就超過歷劫修行的功德。什麼叫多福德,莫過於執持名號。他說你暫時的稱念名號都勝過於布施一百年的功德。

  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這一段經文裡頭多了幾句,就是一心不亂下面多了“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多了這麼幾句,玄奘大師是主張直譯,就是按原文字句就照翻出來了,鸠摩羅什大師主張意譯,就是翻個大意就是了。所以他翻的就多了這幾句,多翻的這幾句使我們對於這個持名的作用就有進一步了解。這裡說因為稱名的原故諸罪消滅,就是把我們多生累劫的罪業消滅了,“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那麼多善根、福德這幾句話就是針對我們持名念佛的理解。說明專持名號這個功德、力量不可思議,能夠聽到佛的名號而產生信心,願意持名念佛不容易呵。不能把它看簡單了,那都是過去生中的大善根,沒得大善根的人不可能執持名號,更不可能老老實實的念佛。什麼屬於大善根呢?我們看一下有成就的人,他的根器深,才能老實念佛。倓虛法師說谛閒法師的徒弟,浙江人補碗匠是文盲,到了四十歲,生活很困難,所以他沒有安家,深深感到人生太苦了,就想出家,找到谛閒法師,法師說:你是一個文盲,年紀又大了,用不著學其它的,也用不著受戒,好好的一心念佛就是了。谛閒法師就給他找了一個小廟,找了一個居士,發心一天供養他兩頓飯,用不著做什麼事情,每天好好的念佛。他聽了以後,就一天到晚走著念,站著念,一直念了三年。有一天,他告訴那個居士說:“明天你不要給我送飯了”,他沒有告訴他什麼原因,那位居士想,可能有人請他吃飯,就沒有給他送飯了。第二天下午,那位居士去看一下,推開門看見他在那裡站著,就喊他,他不答應,走進去看他已經站在床邊往生了,手裡還拿著念珠。這位居士就去寧波通知谛閒法師,兩天後法師來了,他還站在那裡,法師感概的說:“你呀,你呀!也不辜負你這一生有這樣的成就,有些能講經說法的法師都趕不上你”。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老實念佛,不換題目”,老實的念,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他並沒有想去搞點什麼別的,才能保險啦!我們之所以念佛沒有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老實。所謂不老實就是信不過,總覺得一句“阿彌陀佛”太簡單了。有一次打佛七,一位同修學佛多年,他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有一位法師告訴他,你要想往生淨土,應該要修“頗瓦法”。他問我對不對?我們大家都要注意這個問題,說明什麼呢?說明自己心頭不踏實,覺得不保險啦,這個“阿彌陀佛”四個字力量太簡單了!要加點別的法門,這實質上就是不老實,夾雜了。補去碗匠就沒有去討教哪個高僧大德給他另外說點什麼法門。這個補鍋匠,他並沒有這樣搞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往生了。這一點值得我們大家很好的思考,並不是要學得多,學得雜,那是很危險的事。蓮池大師的開示說得很好:“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我們要想一生成就,沒有文化,就是一句佛號,補碗匠就是很好的榜樣,他啥子經都沒有念,就是一句佛號就成就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老實,信不深,這樣也想學,那樣也想學,這部經也念,那部經也念,這樣咒也念,那樣咒也在念,這樣法門也修,那樣法門也修,樣樣都搞,搞成一個雜貨攤子,這樣很危險的。淨空法師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一顆炸彈掉在你面前了,因為你學的東西很多,就要去考慮念什麼經,什麼咒才好,念大悲咒嗎?念楞嚴咒嗎?等你還沒有想好,轟的一聲炸彈都爆了”。這是個比喻,但很能說明問題,在緊急關頭,在臨命終時,越簡單越好。這個問題說明了不是要抓得多,而是要一門深入,要老實念佛,不換題目。這個教導非常重要啊。大家都應該很好的認真領會,認真的依教奉行,這樣子才能得到受用。這一段佛陀的開示,告訴我們持名的重要,積累善根、福德,主要的依靠持名,當然其它的六度萬行也不可缺少,但是要以持名為主。

  持名念佛,為什麼稱為妙行?妙在那裡?這個可從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這一句佛號,它的力量就可以使我們橫超三界,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容易下手的!哪個要想生天道並不容易,你要修四禅八定,比這個難得多。淨土法門叫做“下手易,成功高”,其它的法門就不容易,比如說參禅參話頭,這個不好掌握啊。因為參禅要離念也很難啦,而念佛法門叫做以妄治妄,可以用妄心來念佛,下手就容易了,方法非常簡單,很好掌握。這就說明持名念佛就妙在這裡。下手易,成功高,橫超三界,這是捷徑中捷徑了。第二,臨終十念可以往生,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就更是契機了,這是非常殊勝,非常特別的妙用,所以凡夫無法理解,也不容易建立信心。藕益大師告訴我們,他說:帶業往生,如果達到一心不亂呵,並不容易啊!中、下根器的人都不容易達到。但是我們只要能信得真,願得切,一樣可以往生。所以藕益大師提出,能不能往生關鍵是“信”與“願”,這就說明了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臨終十念可以往生,這個是其它法門不可能的,做不到的。這個帶業,我們應該正確的來理解。宣化上人講這個問題的時間,他說你不要弄錯啦,你不要認為可以帶業往生,那我就去殺兩個人再來念佛。這雖然是一個比喻,說明了我們有時會理解錯啦,認為反正我現在業障斷不了,沒關系,我念我的佛就可以往生,這個就弄錯了。帶業往生就是要把惑業伏得住,要降伏得住,這裡有個比喻,比如除草,如果我們能把草根除了,將草根斷盡那當然很好呵,就不會再長啦。如果做不到的話,你就要把它壓下去,等於搬石頭來把草根壓住,雖然沒有斷根,但只要壓得住也行,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要將煩惱、惑業能控制得住一樣,這就叫帶業,一樣可以往生,決不要理解為,一面念佛,一面身、口、意仍然在造業,那是不能夠往生的。

  李炳南老居士他寫了一首伏惑偈,我們大家都可以學習,偈中說:“一念毒心生”,就是說我們心頭生起一念毒心,就是惡念,就是說想的是貪、嗔、癡,想的是財、色、名、食、睡這都叫毒心。就是三毒五欲,只要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急”就是趕緊念一句佛號,佛號就等於是石頭一樣,搬一個石頭來把草壓倒,壓住惡念。“惡言不出口”,惡念就停止了,惡念就壓住了,當然口業就不會造妄語、惡口、兩舌、绮語了。“損人事莫作”,沒有惡念,當然行為上就不會做出殺、盜、謠等損人利己的事,惡行就沒有了。因為你沒有惡念,當然就沒得惡言,惡行了。身、口、意三業是以意為重,意是統帥,身業、口業是它的士兵,擒賊先擒王,你只要把統帥降伏住,當然士兵就不會亂動了,“久久成自然”,我們經常這樣作,只要有一念惡心起來了,趕緊就壓一句佛號,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了。“往生可帶業”,這樣做往生能夠帶業走。雖然你惡業沒有鏟除干淨,但被壓住了。“是名伏惑法”,他說這個就叫降伏惑業的方法,“真實秘密決”,這是非常真實的秘訣。他這首偈非常好,希望同修們都能夠依教奉行,可以得到受用。李炳南老居士是過來人,自己得到很大的受用,他就把這個介紹給我們,對我們大家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第二點,說明了為什麼持名念佛叫做妙行,妙在那裡,就是可以帶業往生,只要我們把惑業降伏得住,不要求你斷除。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只要往生了,就能夠保證你三不退,這可以說是最殊勝的妙行,因為我們要曉得這三不退的境界哇。要什麼人才能做得到,要七地菩薩才有這種境界,我們這些凡夫要修到七地菩薩,那當然是要三大阿僧祗劫的事情了,決不可能在這一生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這三不退那就是煩惱、惑業不只是伏得住,而是要斷除哇,就是見思惑業消除了,我們這些人怎樣做得到?七地菩薩歷劫修行才能達到這個樣子。淨土法門就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呀!保證我們只要往生了,就能夠永不退轉。往生了,位不退,不再退入凡夫;不會退為小乘;念不退,不會再起惡念了。這個事情可以說是凡夫無法理解的。最後我們再用淨土法門這個妙行,用妙行來與其它法門來比較,就可以看到一些事情,難與易。倓虛大師這樣講,他說;他在一生當中見過參禅得到定力的人,所謂定力就是說達到四禅八定的境界了,但他沒見過一位參禅開悟的人。這個話他不是隨便講的,這說明參禅要開悟是很難很難的。另外,黃念祖老居士是金剛阿闍梨,是傳法的人,他是密淨雙修,後來他是著重修淨土。他這樣說:在大陸四十年來,學密法有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他與密宗的金剛上師接觸的當然不少,他說四十年裡頭只有這六個人修密法有成就。李炳南居士參禅八年,學密法八年都沒有得到結果。後來改修淨土,最後往生了。他這樣說:如果你修淨土法門都沒有成就,我敢說你修其它的法門決不能有成就,如果我說妄語,我願意墮地獄。這些大德苦口婆心的就怕我們這些人聽不進去,所以勸導我們,要我們不要捨易求難,我們這些都是凡夫,容易見異思遷,聽到別人說這個法門好,就去了。所以有些人甚至誤入歧途。今天我們處在末法時期,又沒有辨別能力,他說他那個就是佛法,你又有辨不了,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印光大師說得很清楚,他說淨土法門就象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走一條康莊大道。光天化日之下,當然用不著摸索道路,看得一清二楚。這說明了淨土法門,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中佛陀親自開示,說得清清楚楚了,所以用不著去參訪那一個。佛陀直接給我們講清楚了,走的是一條康莊大道,沒有叉路,不會入歧途。這兩句話說明了在末法時期我們要避免走入歧途,就更應該堅信不移的相信這些大德的開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誤入歧途。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如果有人說:我有個秘訣單獨傳授給你,他說這肯定是外道,千萬聽不得,我們有些同修,專門要想打聽秘訣,總以為秘密傳授的才是真東西,結果上當了。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有沒有秘訣呢。“有”。秘訣是什麼?“至誠懇切”四個字。我們看到補碗匠的成功就是至誠懇切嘛。他一聽到淨土法門後,就相信了,不懷疑,他並沒有說我還要到那裡去參訪,他就老老實實的一心念佛,至誠懇切的念佛,念了三年就成功了,就往生了。這就告訴我們至誠懇切就是秘訣。

  另外談一下臨命終時,這裡佛陀說“其人臨命終時”,這個臨命終時是個關鍵時刻,到了這個時候就是“萬般將不去”,就是一切都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業力支配了我們。業就是業因,就是因果的網羅,不要說我們凡夫超不出,就是聖人都不能超越。所以說“菩薩畏因”,菩薩曉得因果是真實不虛的,都怕錯因,他知道種了惡因必然受惡報。所以我們“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要知道死了後到哪一道去,那麼你現在就得種因,看你種什麼因。所以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的種念佛求生淨土的因,才能得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果報。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一定要堅定不移的相信,有這樣的因,就得這樣的果。我們現在重在修因,就是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們只要耕耘到家,功夫到家,深信切願認真念佛,達到一心不亂,臨終不往生,朝那裡走哇。所謂有因就有果,這個臨終時刻的關鍵,當然我們平常用功很重要,但是在命終時,助念也非常重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大家就當要提倡助念,這樣我們自己種善根,我們能夠參加臨終助念,這就是代表如來度眾生,如果能夠成就一個眾生往生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成佛,往生以後就不退轉啦!繼續修下去當然成佛。所以說要培植福德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福德。我們大家都應該發這個心,提倡臨終助念,這是最大的福德。因臨命終時,能夠聞到佛名,對於臨終的人,起的作用是不可思議的。《地藏經》中,有三次提到就是對於臨命終人,能夠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即得解脫。這個很重要啊!我們要想往生淨土,現在就應該種助念的善因,你種了這個善因,到了我們臨終的時候,自己就會有善緣,自然就有人給我們助念。有因就有果哇。如果你沒有關心別人,當然你沒有種善因,恐怕到了臨命終時不見得會有人來給你助念,如果你很有把握,那就不說了。當然也還需要有人給你助念,這才更穩當,在臨命終時如果有種種瑞相,都證明是往生了。不是只限於一種二種,這個是淨空法師開示,只要有瑞相者證明是往生了。如果你平時念佛沒得功夫,臨命終時自然就不可能有這種瑞相,這個是做不了假的,如聞到異香,看到佛光,沒有恐怖,沒得留戀,面帶笑容,這些種種都是能夠說明得到感應道交,能夠往生淨土。這個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就曉得,那個不學佛的人到了臨命終時,那種痛苦恐怖,張慌,種種情況對比,就看得到那是完全不同。所以臨命終時這個問題,平常好好念佛的人,到臨命終時,就得到受用處,心不顛倒,就能往生。《彌陀經》這一段就告訴我們平常用功很重要,但是臨命終時,也是非常關鍵。

  另外,我想談一下十念往生的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我們決定相信,但是不能誤解,誤解認為,既然臨命終十念都可以往生,那麼平常就隨隨便便不用功念佛,甚至於身、口、意三業造種種惡因,希望在臨命終時在念佛聲中能夠往生,這完全是誤解。我們首先應該明白,到了生死關頭,精神錯亂,昏迷,這種人到臨命時還能夠念佛或者臨命終時遇到大善知識開導他幫助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萬個人裡面難得找得到一個。所以我們不能存有這個僥幸心。學佛人十念法門應該堅持,這是很好的法門,那怕我們再忙,堅持十念是很容易的,但是誤解了就要受害。以上是這部經的正宗分就結束了。我們再看一下正宗分主要談的三個內容:

  第一、紹了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為什麼佛陀要著重介紹這個?因為佛陀不說,我們不曉得,就生不起信心,所以告訴我們有這個世界,有阿彌陀佛,到了那裡一點痛苦都沒得,那麼快樂,這樣我們才能生起信心,這是一部分。

  第二、介紹極樂世界環境的莊嚴、美好,有情無情都在說法,讓我們發起願心,有了信心你不發願,不想往生,還是去不到,這是第二部分。

  第三、有了信心,有了願心,還要認真的持名念佛。除了念佛這個正行以外,還要修福德,就是福慧雙修,這樣才能保證往生,這是第三部分。

  所以說這個正宗分就是告訴我們淨土法門的信、願、行,三個綱領說得非常清楚了。這是《阿彌陀經》的主要部分,真正的綱領性的內容都包括在正宗分裡面。

  下面講的都是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了,屬於流通分裡頭,流通就是流傳於後代,通達於四方。流通分也是三部分,還是貫穿了信、願、行,首先引證佛的開示,勸導我們建立信心來流通,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說明證得了佛的果位,勸大家發願流通,這是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說明了諸佛的贊歎,對釋迦佛的贊歎,這個是勸行流通,還是貫徹了信、願、行,來證實這部經典,讓淨土法門廣泛的流通。

  下面首先就是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捨利弗如我今者”,像我現在“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除了我以外,六方諸佛,同樣也在贊歎。這裡舉六方實際上是有代表性的,就是十方諸佛都在內了。便舉“東方亦有阿粗(?)鞞佛”,阿粗(?)鞞是不動,就是說佛性如如不動。那麼我們這些眾生,生生死死就是在動,但是我們這個生生死死當中也有一個不動的,就是長住真心,長住真心,就是不來不去,就是如如不動。阿粗(?)鞞這一尊佛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眾生都有這個如如不動的佛性。“須彌相佛”這個是佛的福德智慧,如象須彌山那樣子的,須彌山四寶所成,很微妙,很高大,它高出其它的山,這個是拿來象征這一尊佛的福德、智慧都具足圓滿,象須彌山一樣。“大須彌佛”也是說佛的福德智慧大如須彌山。“須彌光佛”這個須彌山四寶所成的,當然有大的光明,也就是象征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妙音佛”,佛說法的聲音非常微妙!使眾生聽到的都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利益。這裡東方世界只舉了五尊佛,當然是代表東方世界佛很多,“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這些佛多得來象恆河沙那樣多。“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佛都在他主持教化的那個國土內,出廣長舌相,就是展現廣長舌相,這個廣長舌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遍覆一個佛的教化的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凡夫當然也很難理解,但是我們要知道佛的法身,充滿虛空,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並不稀奇。但是這裡我們也應該理解:就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的法身不一不二,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因為佛的名號就是佛的法身。“說誠實言”,佛所說的決沒有妄語,由於我們與佛的差距太遠!所以我們聽後會產生懷疑。這裡就可以用螞蟻、蚊子開會推測人類有好大的智慧,好大的力量一樣,它們當然要懷疑。因為它們的認識來源於它們的實踐,而它們所生活的時間空間,與人類所生活的時空范圍來比,當然它們無法理解,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些眾生,生活的時空范圍跟佛菩薩對比,也是天淵之別。所以當然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無法理解,佛菩薩說的即使現在不理解,但是一定要相信,這是很重要的。佛無妄語,說的都是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這裡著重告訴我們要建立信心呀。“當信是”,這個“是”就是指的《阿彌陀經》,這是字是代名詞。《阿彌陀經》原來的名稱就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稱贊不可思議功德”,十方諸佛都稱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對於念佛的眾生都在維護和惦念,這個是《阿彌陀經》最長的名字,十六個字。後來玄奘法師翻譯就把它簡化了,就叫《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八個字。我們現在讀的這部經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是六個字,《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的名稱可以說是流通最廣泛的。因為這個名稱很簡單,而且使我們能夠經常聞到佛名,也符合持名念佛的宗旨。下面“捨利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就是說這一尊佛已經破除無明、象日、月的光一樣能夠消除黑暗。“名聞光佛”,就是說他的光明遍照十方。“大焰肩佛”,焰就是火光,肩是兩個肩膀,火焰是表智慧,而肩是表福德,具有福德智慧。“須彌燈佛”,佛的光,象須彌山那樣大的燈光一樣普照十方世界。“無量精進佛”要加緊修行,說明這一尊佛在過去生中修菩薩行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所以說他的名號叫“無量精進”。“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這一尊佛不是阿彌陀佛,佛同名的很多。“無量相佛”,佛的相好,沒有限量。“無量幢佛”,這個幢表示弘揚正法,折伏邪魔外道,無量的法幢。“大光佛”,佛的智慧象千億個太陽一樣,智慧之光就稱為大光。“大明佛”佛的智慧能夠破一切黑暗,破一切無明,能使無明變成大的光明。“寶相佛”,佛的相好莊嚴非常寶貴,稱為寶相佛。“淨光佛”佛的煩惱斷盡了,智慧之光圓滿清淨了,所以稱為淨光佛。“北方世界有焰肩佛”與“大焰肩佛”的含義是一樣的。“最勝音佛”就是佛說法的聲音微妙殊勝,這是“最勝音佛”。“難沮佛”,這有兩個解釋:是說佛的威德神通一切邪魔外道無法阻止,這個“沮”與“阻”的含義相近。第二,這個沮等於流水一樣,就是說凡夫流轉生死,佛是已經證得的法身永遠不變動。這個“難沮佛”含義有沒得生死流轉的現象。“日生佛”是象征佛的功德,佛的智慧普照一切,如象太陽東升。“網明佛”就是比喻佛的智慧。這個網就是大梵天王的寶珠網羅。這個網羅是光明無比。“下方世界有獅子佛”獅子佛比喻說法象獅子吼一樣,能夠降伏邪魔外道。“名聞佛”佛的名稱傳遍十方。“名光佛”,佛的名稱如象日、月之光,普照眾生。“達摩佛”,達摩就是法的意思,就是軌道的意思。就是說佛是一切是人的楷模。“法幢佛”,法幢是高貴、明顯的意思,看到了法幢就使人生起崇敬信仰。“持法佛”,就是佛所受持的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使眾生能夠離苦得樂。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梵音清淨無染的聲音,使眾生能夠達到三業清淨。“宿王佛”這個宿是指月亮是星宿之王,比喻佛是法中之王。“香上佛”,這個旃檀香是香中上品,其它的香都不能與它相比。這個是比喻佛證了五分法身之香。所以說佛的香能夠普熏十法界。“香光佛”世間的各種香只能夠消除穢氣,不能破除黑暗,佛的香就不同了,佛是證得了戒定真香,不僅消除見思惑、塵沙惑,這樣的污惑,而且能夠照破無明黑暗,稱為香光佛。“大焰肩佛”與南方世界名號是相同的,意思也是一樣的。“雜色寶華嚴身佛”,雜色是五彩缤紛,寶華這是比喻佛身的莊嚴,比喻佛在過去修菩薩行的時候廣修萬行,所以他證得了果位的時候才有這個莊嚴的法身。“娑羅樹王佛”,娑羅是堅固的意思,這個樹子非常高而且嚴冬不會落葉子。這個比喻佛已經證得了法身是超越一切眾生,也比喻娑羅樹是樹中之王,佛是法中之王。“寶華德佛”比喻這尊佛是具足了萬種功德,如象寶華一樣堅固莊嚴。“見一切義佛”就是說這一尊佛是具有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對一切法的實相,真實的道理都能夠了解。見一切義,也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解。“如須彌山佛”須彌山是四寶所成的,是山中之王,說明了佛的功德象須彌山一樣的很高。上面列舉了六方諸佛也就代表了十方,都是“出廣長舌相”,對於本國的眾生,教化他們,教化他們要相信《阿彌陀經》所說的是真實不虛。釋迦牟尼佛為了讓眾生生起信心,所以就引證六方諸佛,都在稱揚、贊歎,讓我們建立信心,使我們深信不疑。

  下面佛又提出一個問題,“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就是問為什麼這一部經稱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下面佛陀自己又解答,“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就是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部經能夠受持,受持就是領受行持,照著這部經開示的道理依教奉行。及聞諸佛名者,能夠聽到十方諸佛的名號,這都是很了不得的呀!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是十方一切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在護念。這個護念,就是保護他,惦念他,掛念他。這就告訴我們能夠聽到《阿彌陀經》,能夠依教奉行,照著這樣深信切願,認真念佛,這種人就能夠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護念。得到十方三世諸佛的護念啦,這種加持力量就不可思議。我們通過這句話,可以理解這部經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也可以曉得諸佛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聞諸佛的名號,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種得有很大的善根,有很好的因緣,所以就能得到佛的護念。這個也告訴我們修其它的法門,單靠自己的力量,必須要斷無明,要見性才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這個當然就很難很難,淨土法門就不同,只要我們聞到這部經的名號,聞到佛的名號,能生起信心,能一心念佛,就能得到十方一切諸神佛的保護和惦念,那真是不簡單啦。《華嚴經》上偈語說“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就是情願在地獄受罪受苦,只要能聞到諸佛的名號。“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不願坐在天上享樂而聞不到佛的名號。為什麼呢?因為你能夠聞到佛名,就知道念佛,就能得到佛的接引,最後就能往生淨土。雖然你在地獄裡面,但這個時間是暫時的,如果你能夠往生了,這個時間就是永久的了。你在天道現在雖然在享福,也是暫時的,最後福報享完了,你還是依然墮入三惡道裡面去。所以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不聞佛名就永遠不能脫離生死苦海。這說明聞佛名的重要,聞佛名的功德之大,為什麼聽到這部經的經名,聽到以後就能得到一切諸佛的惦念?這說明了《阿彌陀經》的功德不可思議,也說明了諸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聽到就是有大因緣,有大善根。所以就能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這很不容易呀!所以佛陀接著又說:“是故捨利弗”,又喊到捨利弗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喊到捨利弗告訴他,當然也包括了我們在內,也是對我們的開示,“應當信受我語”,信受我所說的及諸佛所說的。“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佛的話你都不信,那麼信什麼人的話?但是我們這些凡夫,對佛語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接受啊。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我們自身的業障太重了,所以佛經上說,不信佛語者是從惡道中來的。所以這種人就愚癡,就無法相信,也得不到解脫。這說明不信佛語的人就要認真忏悔。要消除業障才能信得下去。

  下面這一段主要講,只要發願,就能夠往生,這就叫有願必成,這非常重要。下面佛這樣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就是說如果有人已經發願,現在發願,將來發願就是說已經發了願的,那麼他已經往生了;現在發願,現在就可以往生;將來發願將來就可以往生。也說明了只要發願,沒有一個人不能往生,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就是一定要願離娑婆,必須有願離娑婆的心,就是求出離的心,要懂得生死苦海的痛苦,你才發得起這個心。你都不想脫離生死苦海,就不可能對極樂世界產生歡喜心,這是發願最根本的問題,沒有出離心,沒有生歡喜極樂世界這個心,你就是天天在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你沒有願嗎,你不願離開娑婆世界嗎。雖然你在念佛,但是你還是覺得娑婆世界很好。說到這裡,我們有些同修,在發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對娑婆世界還有啥子留念,沒有解決的問題,一定要很好的對待。當然各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今生很苦,受了一輩子的苦,想下一輩子過點好日子,這種人並不少。在前不久有一位同修說:他就是發的這個心,他這一輩子太苦了,現在既然懂得了佛法,好好的念佛,下輩子過點好日子,這是很危險的。這就是不想脫離娑婆世界嘛,你曉得娑婆世界苦又還想來生享福,就是沒有懂得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苦在那裡?這個苦的根本,並不是說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好,沒有錢或者家庭不和,這些算不得什麼苦,這個苦的根本,是生了要死,死了還要去投生。變人已經是苦多樂少了,如果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裡面去,那真是苦不可言哇。這個才是生死苦海根本所在。不懂得這個,當然就認為我下一世來享福很好。他就不懂得享福,就是消福。享福就會制造惡業,所以你的福報越大,造的罪業越多,最後還是把自己送到三惡道裡面去,這個是非常危險的一條道路。還有一種人這樣懷疑,他說:你勸人都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極樂世界究竟有好寬,好大,大家都去能不能住得下?這個也是以凡夫知見,來推測佛的境界。我們舉一件事情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維摩诘居士,他的房間就是一丈見方叫做丈室,方丈室,一丈見方的房間當然很小哇,但他的房間可以容納三萬二千個獅子座,那些來賓都是大菩薩,都是坐的獅子座。獅子座不是我們這種很小的椅子,是很大的座位。一間一丈見方的房間,可以容納三萬二千個獅子座,這怎樣解釋?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夠推測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他那個環境,他那個容量,不是我們能夠想象得到的,決不會說人多容納不了,房子不夠住,決不會有這個問題。我們不要去鑽牛角尖,去亂想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很好的准備資糧,就是往生的盤纏錢。要作好這個准備工作,只要你條件具備了,就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宣化上人說,我們朝西方極樂世界移民,他說這個不受限制,不需要你簽證,不限制你進口,沒得這個問題。只要我們認真按照佛的要求深信、切願、認真的念佛,這叫萬人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念佛法門,一萬個人都能往生淨土。

  下面佛陀又喊到捨利弗說:“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如果他們相信這個法門,“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有了信心了,就應該發願往生到這個國土去。這是佛陀在這部經裡面第三次勸大家發願。第一次勸,就是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眾生聽到我講《阿彌陀經》以後,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第一次勸發願。第二次,“若有眾生,聞是說者”,就是說如果有眾生聽到我講《阿彌陀經》的,“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第二次發願。剛才念的這段就是第三次勸發願。佛陀在這一部經裡面,再三勸告我們,讓我們發願往生極樂國,這是佛陀的大悲心,我們如不辜負本有的佛性,當然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佛陀又喊到捨利弗說:“捨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啊耨多鑼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一段經文就是前面說了,六方諸佛,都在稱贊淨土法門的功德不可思議,同時他們也在稱贊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下面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證得了無上菩提的佛果,這個是非常困難的。“五濁惡世”我們大家都生在這個五濁惡世裡面。我們應該對五濁惡世有一個了解。五濁惡世的眾生,本性非常之剛強,很難調伏,都在公開的造惡,所以這個世界叫做五濁惡世。五濁的濁字,混濁不清,五種混濁把眾生清淨心都污染了,所以叫五濁。哪五濁呢?下面簡單的介紹:

  第一是劫濁。劫濁就是時代的污濁。這是大劫的時代,在這時代裡面,就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裡面又有二十個小劫,每到一個壞劫來了,就會產生種種大的災難。每到一個小劫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會發生三種小災難。所以這個時代裡頭啊,就有下面這幾種濁穢,就造成了時代的污濁,這稱為劫濁,劫就是時代。

  第二個叫做見濁。見就是種種的妄見,有五種妄見。這五種妄見力量很大,使眾生制造種種的惡業,在生死輪回裡面出不來。第一叫做身見,身就是身體,也就是我見,把這個軀殼執著成我。因為有了這個軀殼,才產生種種的分別,你喜歡的就拿過來,就制造了種種的惡業。殺、盜、淫、妄、貪、嗔、癡都是由這個身見引起的。這個身體就是造罪的總根子,這就是身見。所以學佛就要從破身見入手,我們不受它的害哇。虛妄的見解,認為這個軀殼就是我,如果我見破不了,學佛就很困難,就是障礙啊!第二叫做邊見,邊見就是偏到一邊的見解,有兩種邊見。一個叫斷見,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了,這叫斷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認為人只有一世,不相信三世因果,對眾生危害很大,所以好多人就敢於造惡,認為反正一死了之。另一方面,這種見解,容易使人不願意行善,因為你行了善,最後也是一死了之。它也使人不願學佛哇,你辛辛苦苦的學佛,結果死了不起作用。還有一種見解叫做常見,認為一切事情都是依然如此。你今生變人,死以後還是變人;他變畜牲,死了以後還是變畜牲,永遠這樣。這也是錯誤的,也很危險。你這一生變人了,殺、盜、淫、妄種種的事都敢做,反正我有保證,下一生又是人。一些違法犯罪的分子,把他押到刑場去了,他說我不怕,你把我槍決了,二十年後我又是一個小伙子。就是受了這種邪見的害。他們不相信有六道輪回。你造了眾多惡業,下一世還能變人嗎?這種見解就能使人敢於胡作非為。第三種叫做戒取見。過去印度外道執著這些邪見,行一些無益的苦行。認為我能夠持戒,實際上他這種持戒本身就是錯誤的。比如說一些外道,持牛狗戒,他說他看到牛能吃草,能耕田,認為能夠學牛這樣的生活,就可以升天。還有些外道他看到狗給人家守門,晚上不睡覺,他認為學狗這樣生活,這樣修行,將來可以升天。他就不懂得牛吃草耕田,狗守門,晚上不睡覺,都是過去生中種的惡因,與升天毫無關系。所以這個見解上的錯誤,使人修毫無意義的苦行。第四種叫見取見,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不承認錯誤,不分是非,不分黑白。比如說有修四禅定的人,這個四禅定只是世間的禅定,你就是修好了,只能到天上,到四禅天去,並不是不生不滅的涅盤,與那個是兩回事,沒有出六道輪回。這些人由於見解上的錯誤,他認為修四禅定就可以證得涅盤果,這就叫做見取見。第五種叫邪見,這個邪見主要表現在不信因果,他不曉得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呀。因果規律不僅凡夫不能超越,就是佛菩薩都要受因果規律的制約。我們看佛經裡面佛陀自己談他過去生中,在修行的時候,種了惡因一樣的要受惡報。虛雲法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他用這個“逃”字,說明了對因果輪回是沒有辦法超越它的。

  第三個叫煩惱濁。煩惱濁就是用五種妄心,使我們產生種種的惡念,制造種種的惡果。因此我們在生死輪回裡永遠出不來。這煩惱主要表現在下面這五個方面:第一貪,貪欲,貪得無厭,永遠沒有止境。所以由貪欲而起,就制造種種的惡業。既然造了惡業必然受惡報,比如說貪財。第二種叫做嗔,嗔就是嫉妒心、嗔恨心,我們所以造種種的惡業當然都與這個有關系。別人的環境好了,自己就產生嫉妒心,這是很危險的,會制造很多惡業。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就是這個嗔恨心,造成了世界不安寧。第三種叫癡,癡就是愚癡。愚癡不是文盲。有些人很有學問,但是還是愚癡。因為他不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因果的規律,做起事情來就是愚癡。《參考消息》上登了一個美國人叫湯姆遜,他有兩億美金,但平常一毛不拔,別人有困難找他,他都不幫助。後來他得病要死了,就找律師立了一個遺囑,他死了以後把存款全部取出他裝到棺材裡面去,然後用鋼筋混泥土來修墳墓。另外請了兩個保安來看守墳墓。這種做法,用佛法來說就叫愚癡。這個人當然不是文盲,但是他做的事情就是愚癡。他不相信三世因果,下一世你變不變人還是問題,退一萬步說就是你變了人,投胎的時候,你一切已經迷惑了,你還曉得你的屍體埋在哪個地方,還能夠把那個錢弄出來?全錢可能造業,也可以培福德。會不會用就要看你有沒有智慧了。愚癡的人當然沒有智慧,所以就會這樣子做。第四是慢,什麼叫慢?就是我慢、貢高、驕慢,仗自己有金錢,有地位,就輕慢別人,沒有一點對人的恭敬心。從因果規律來說,這種驕傲自大的人,輕慢別人的人,種了這個因,他下一世即使是變人,那他的果報都是下賤的果報,社會地位必然是很低賤的。第五個疑,貪嗔癡慢疑。這個疑是學佛的最大的障礙。疑就不信,學佛最要緊的就是信,懷疑的人他就不相信。比如說,你給他說《彌陀經》上佛說的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他就不會相信,他就懷疑。當然這種人他就不可能往生啰。疑就是障礙哇,疑就使自己永遠得不到福報。這貪嗔癡慢疑五種妄心哇,力量非常大,它可以阻礙我們的信心,阻礙我們修行,可以擾亂我們的清淨心,污染我們的本性,所以這個叫煩惱濁。一切煩惱不是來源於外面,有些人不懂得認為這個人很討厭,他使我生煩惱,這個看法是錯誤的。煩惱來源於自己的內心,來源於貪嗔癡慢疑。所以這些東西,使我們產生種種的煩惱。

  第四個眾生濁,我們這個身軀,叫做果報身,是來受果報的。我們過去生中種的因,今生父母的緣,因緣結合才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叫做報身,來受善惡業報。我們把這個報身當作我,當作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為了這個假的軀殼,就造種種的惡因。這樣,就使自己流轉生死,永遠都出不來。這個就叫眾生濁。本來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是物質。五蘊就是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就是物質與精神結合起來的。我們都把這個假合的軀體當成真實的,一切為了他,到最後是一場空。所以有一首詩說得好,就是“人生好似采花蜂,飛南飛北飛西東”到處為了生活奔走,“采得百花釀成蜜,一場辛苦一場空”。最後一樣東西都帶不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帶走的只有你所造的善業惡業,那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它就支配你到哪裡去,想甩都甩不脫的。

  第五個命濁,命就是壽命,人的壽命就是精神與物質結合起來,一旦分開了,這個精神離開物質體了,一期生命就不存在了。四大不協調,就會生病,一旦四大分離就死亡。所以說人的壽命是非常脆弱的,一口氣不來就死亡,這就是說明了命濁。

  從上面這幾條就可以曉得,我們要想出離生死苦海,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才能永遠斷絕生死輪回的痛苦。這段說明了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成正覺之難。所以六方諸佛都稱揚贊歎!

  下面接到說:“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為諸眾生就是包括一切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說這個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不僅只是我們這個世間哪。為諸眾生,諸眾生包括有:聲聞、緣覺、菩薩在內,一切世間包括了凡夫所處的這個有情世間與三乘聖者所處的正覺世間,都包括在內。所以這個法門之難,不單是凡夫難信,就包括三乘的聖者都難信。

  “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甚難”。這一段開示告訴我們,在五濁惡世,成菩提道果,說這個難信之法是非常難的事。我們大家學習了這段經文,應該明白,在這個五濁惡世修行,要想成道果是非常之困難,所以佛陀以大悲心說這個淨土法門,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就不一樣了。因為在淨土修行,要想成道果就非常容易,這個非常容易是與五濁惡世對比,因為那個環境太好啰,那個環境不會退呀!只要我們能往生,你就得到了三不退,如果我們在娑婆世界要證得三不退的果位,那是菩薩的境界哇,不是一世能得到的。而這個淨土法門一生就能夠達到,就能達到三不退。這部經文佛說的話到這裡就結束了。

  下面這一段不是佛陀說的了,是編輯這部經典的大阿羅漢們,他們加的。“佛說此經已”,就是佛把這部經說完了,“捨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這說明佛說了這部經以後,聽眾的反映。首先捨利弗所代表的一千二百多位大阿羅漢,然後一切世間天人,包括了天龍八部這些在內,聽到了佛說的這個稀有難信的法門,大家都聞法歡喜,都信受奉行。

  這部《阿彌陀經》講到這裡就完了。當然我講得很簡單,但是通過這部經的說明,我們希望同修們對於念佛法門,對於信、願、行的綱領應該有一個認識,這個信非常重要,一定要建立信心。這個信心建立在什麼上?建立在相信佛無妄語上,雖然我們是凡夫,佛說的這些境界,我們要完全了解,在現在作不到的。但是我們要相信佛陀不會說假話,我們這樣堅信不疑,一切成功的人就是要有這個信心。我們介紹那個補碗匠就是相信嘛!相信這是真實的,相信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往生淨土。有了信心,再發願,淨土法門不能當自了漢,我們要發願心,發菩提大願,菩提大願就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願心。我們發願心度眾生實際上包括了你自己,包括了你親屬在內,所以這個問題也就是利益自己就在利益眾生當中啦。我們這些凡夫,心量都很小啊,都是從自私出發,但是我們要發菩提心,就要把這個心量擴大,要發菩提大願。我們要相信這個道理,你的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不發大願心,你就不可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就不可能感應道交,這樣我們在臨命終時就不可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所以發願非常重要。然後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一門深入,並不是要這部經也念,那樣咒也念,那是雜修,雜修很難成功。就是“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 ,這是淨土宗的祖師蓮池大師的開示。沒有文化不要緊,就是一句佛號,經都不必念了。補碗匠他並沒有念經嘛。如果我們有文化當然就念一部經,這部經就是《阿彌陀經》,也就是《無量壽經》。就念這一部經,其他的用不著念,有人說我平常念大悲咒念了幾十年了,捨不得丟,又怕丟了以後觀世音菩薩降罪。這種知見都是凡夫的想法,菩薩希望我們一門深入,希望我們成就,決不會說你不念大悲咒,觀音菩薩要多心,觀世音菩薩只有高興。因為你找到了門路,曉得一門深入。我們能夠這樣作,得到蓮池大師的教導,“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個成就其他法門就很難啊。比如說參禅,要開悟了,才成就得到。有幾個人能開悟,上午我引證了香港倓虛大師說的,他說他只看到參禅得到禅定的人,還沒見過一個人開悟,難啊。淨土法門就容易,因為帶業都可以往生。我們所知道的就是現在這個時代往生的人也不少嘛,只要你往生了,即使說是帶業往生,即使說品位不高,一樣的不退轉。你在那個環境裡修行,最後必然成就。最後希望同修們本著圓瑛法師提出的:“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作為我們的目標。本著蓮池大師提出的:“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 作為我們的修行指南。這樣,我們才不辜負佛陀說這部經,對我們末法時代眾生的悲愍心。同時也不辜負自己本有的佛性哇。我們本來就是佛嘛,懂得了這個,自己才能夠脫離生死苦海,也才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去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阿彌陀經》就講完了。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
下一篇:因果業報的可怕現代例子:珍珠是貝母的淚水做成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