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從今天開始我們就看安士先生「廣義節錄」的下卷,下卷第一句是:
【印造經文。】
這個經文在廣義上是包括儒釋道這些聖賢的經典,當然也包括這一切善書,在狹義上來講,這裡專指佛經。能夠『印造經文』這就是流通佛法、流通善法,啟發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因此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一種布施是屬於法布施、法供養,法供養的功德比財供養更要殊勝。我們來看安士先生他的注解,他在發明這一段的議論很長,我們細細的來學習。
他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這是做一個類比,我們都聽說美味佳肴很好吃,但是沒有吃到就不知道它好吃在什麼地方,好吃到什麼程度;我們聽說佛法、至道非常殊勝,如果我們不學習也不知道它殊勝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利益,所以要學習。下面說「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難聞者佛法」,這是佛法裡面提醒我們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常用一些比喻來告訴我們,到底人身怎麼樣子才算是難得易失?他比喻說,譬如我們用手在地上抓起一把泥土,然後把它撒回去地上,這個手上可能在指甲裡頭還夾著一些泥土,那是很少的。佛告訴我們,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這指甲裡含藏著那麼點土,這是不成比例。用這種比喻告訴我們人身難得易失,一失人身就墮到三惡道裡面,在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去受苦,而且一墮到三惡道裡面想要再出來,那可真是不容易。
佛又有比喻說,海底有一個海龜,眼睛瞎了,假如你在海面放一個小圈子,讓這個盲龜從海底游上來,這樣子剛好頭一伸出來就穿到這個圈子裡頭,你看這個比例有多少。更有一個比喻,是講叫須彌穿針,從須彌山上,須彌山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山,須彌是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妙高,妙高山,它是我們這一個小世界的中心,一個小世界或者是單位世界。黃念祖老居士說這是一個銀河系,也就是銀河系的中心,這個地方是一座須彌山。它的高度我們地球上的高山沒有辦法比的,它不知比地球大了多少倍。試想一想,你在這須彌山頂放一根線下來,有一個人在須彌山腳拿一根繡花針去接這根線,剛好這根線落下來的時候穿到這根繡花針的針孔裡面,你想想這個機率有多少。不要說須彌山頂,我們的講堂在四樓,從這四樓你試試看放一根線下去,有一個人在下面拿繡花針去接,看能不能剛好接到這個針孔裡面,太難太難了!所以得到人身知道來之不易,是過去生中修行五戒十善這種善因得來的果報。如果得了人身不知道修行,還天天造業,那真的是太遺憾、太可惜!人身易失,再想得到又是不知道多少劫。人身難得,得了人身還遇到佛法就更不容易。
佛法在我們這個世間住世的時間短,滅法的時間長,所以得了人身剛好又遇到佛法,真的是因緣太難得太難得!所以下面安士先生說,「如來不出世,則天上人間皆如長夜」。如來出世為我們開示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之法,佛的意思就是覺悟,讓我們能夠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那是很苦的,就好像在長夜當中,看不到光明。所以天上人間你享福,但是你不能夠明了真相,那還是很苦的。而且在天上人間享福的時候必定會造業,造業必定墮落,因此在六道輪回裡面,三惡道的時間太長了,到天上人間享福的時間太少太少了。我們三惡道是老家,出來天上人間走一遭好像是觀光旅游,暫時出出門,馬上又回到老家去了。
「不特庸流局於所見,即儒者亦囿於所聞。仰首觀天,以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塵之剎土。以為厥初生民,始於盤古,不知曠劫以來,閱歷無邊劫數」。這是給我們點出,即使是在天上人間,都會對宇宙人生真相不甚明了。庸俗的人,庸流,他們的見解非常局限,即使是讀書人,儒者是讀書人,他們的所見所聞也有局限。這個囿,囿就是養動物的園子,把動物關起來的,這是比喻局限。我們人,你看仰首觀天,就以為天上只有日月,不知道佛法裡跟我們講的,有微塵數的剎土,剎土就是世界,我們現在講星系。現在的科學發展,科技的發達,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比古人確實認識得更廣更深。我們知道日月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系也只是在宇宙當中一個很小很小的星系而已,地球就更小了,它是圍繞太陽九大行星之一,月亮又更小了,圍著地球的衛星,太陽系又是圍繞著銀河系轉的。在這個太空當中,像銀河系這樣大的星系不知道有多少。科學家現在觀測到的銀河系有多大?直徑大約是八萬到十萬光年,就是光走一年這樣的距離這就是一光年。可以算得出來的,光走一秒鐘可以走三十萬公裡,那你就算,一年有多少秒,一乘上你就知道一光年有多大。
銀河系現在我們發現十萬光年,科學家用哈伯望遠鏡可以觀測到和計算到的,我們最遠的能觀測到的太空大約有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光年,這是很大了。可是如果我們看佛經,用這個距離來推算一下,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最遠最遠的太空,還沒有到達佛在經裡講的娑婆世界的邊界。我近來有講過一個「華嚴科學宇宙觀」,在那裡面給大家用一些數字來說明娑婆世界比現在科學家所觀測到的要大不知多少倍。娑婆世界是一個佛國土,叫一佛剎土,在這個虛空法界裡面,像娑婆世界的這個剎土像微塵數那麼多。微塵數,微塵用我們現在科學的話來講叫基本粒子。譬如說我們把一個地球,不要說很大,就說地球,統統磨成像基本粒子那麼小,分解開來,你數一數有多少基本粒子,多少個電子,多少個誇克,或者是原子,比較大一點的,原子有多少,那真的叫不計其數!這些數量,這麼多的剎土,實際上我們的凡夫意念裡面已經想像不出有多大,這是佛給我們講的太空。所以不學佛怎麼能了解原來我們的宇宙這麼精彩、這麼廣袤。
過去的人,這是古代人,都有一個傳說,說人類是怎麼來的?是盤古開天辟地創造了我們這個天地,人就生於其中。這個傳說,我們現在科學家也都證實了,並不是真有一個什麼盤古開天辟地,而且天地也不是我們所現在看到的那個樣子。古人以為天地都是平的,這都不對,都以為天地它有一個開始,時間雖然是很久之前,但是還是能夠計算出是什麼年代,乃至現在科學家他們用數理的方式來推斷宇宙起源是什麼時候。他們的說法,這宇宙大概是一百五十億年之前有一次宇宙大爆炸產生的,一百五十億年不算很久,佛法裡告訴我們時間是無限的,所謂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曠劫以來閱歷無邊劫數,這個劫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單位,如果講大劫,我們以前有計算過一下,大約是十二點七億年就叫一個劫,無數劫來,這個時間太久遠了,如果不讀佛經怎麼能夠了解?所以很多人只把佛經當成一個哲學的學問,不知道它也是科學的學問,它裡面有圓滿的哲學、也有圓滿的科學,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所證實的,遠遠趕不上佛經裡所描述的。
下面說,「天帝、天仙,以為至尊無對矣,不知輪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後,以為形滅神消矣,不知一點靈光,生生不昧」。剛才是講到器世間,物質的世界,這個宇宙,時間、空間無限的。這裡講有情世間,一般人都以為天地間最尊貴的莫過於天地,儒家講皇皇上帝,道家講玉皇大帝,佛家把我們這個天講得非常的詳細,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一般我們概念中的天地,其實他的天的層次並不高,他只是欲界裡面第二天,忉利天的天主,所以並不是至尊。只有佛才是在三界裡頭至尊的,為什麼?因為他超越三界,不僅超越三界,而且還超越了四聖法界。超越三界的人都是聖人,但是還有三乘聖人,所謂聲聞、緣覺、菩薩,到了佛,超越了三乘,所以他是至尊。這個天地,天人他們也是有輪回,天福享盡了還要墮到人道或者三惡道。我們一般凡夫也錯以為人的生命就是現在這一期,身死之後就形滅神消,所謂人死如燈滅,不知道我們的神識還會輪回,我們的靈性不滅,生生不昧就是不滅。
底下說,「父母眷屬,身殁之後,遂謂無可如何,豈知得此法門,縱經千生萬劫,自有酬償之道」。我們的父母眷屬對我們都是有恩的,我們要報恩,但是世間人不知道人的靈性不滅,所以看到父母走了,就以為沒有法子再去報恩,所以就說父母走了以後,孝子的義務也就完了。但是佛法告訴我們生命是無限的,因此報恩的心也是無限的。學了佛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緣必定再會重聚,因此即使是千生萬劫以後,還是有機會報恩,當然如果欠了債,也是經過千生萬劫還是要還債。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絕對不可以與人結怨,跟人欠債,欠了人的將來必定要還,他已經死了,他死了將來還會再見面,輪回,還是要還的。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很容易就起迷惑,像昨天合肥有一個大學來了三十多位師生來跟我座談,他們有同學就提到這個問題,他懷疑因果報應是不是真的,為什麼見到有的人善得不到善報,有的人作惡反而生活得挺好,挺享福的?這些疑惑不知三世因果是很難免的。安士先生這裡也說到,「善士坎坷,惡人得志,即謂天道難憑,豈知宿業所招,纖毫未爽」。
所以我們要看不能只看今生,見到有善人,好像他的人生很坎坷、很多難,這是因為他過去生中宿業所招,前生有造作過不善業,這一生得這些不善報,但是如果這一生行善,來生就會得福。得福以後不可以放蕩自己,不可以作惡,如果得了福作惡,那就變成惡人得志。這個得志也是他的福,他迷了以後,過去生中修的善,變成他的福,他在福裡頭造惡業,結果來生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爽就是差錯,沒有差錯的,絕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道很公平,但是要從三世的廣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這個只有佛法講得最清楚。因此安士先生贊歎說,「大矣哉,如來之教典,真所謂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寶炬,嬰兒之乳母,而凶歲之稻粱也」。所以佛法,這如來之教典,這是佛的教誨,那真的是度眾生出苦海,好比是我們在黑暗的路途上見不到光明,突然出現了有一個寶炬,一個火炬,照亮了我們前進的路。又好比是我們做嬰兒,不可以離開母親的哺乳,否則也就夭折了。這裡比喻我們的慧命,佛法就像母乳一樣哺育我們,令我們的慧命得以成長。凶歲之稻粱,就好比是我們在苦難當中得到了幫助。所以佛法對我們眾生太重要,人之所以有苦就是因為迷惑而來,因迷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就是這樣的輪回。所以佛法是破迷開悟之法,破迷開悟了必定不造那些惡業,那也就不會受苦了,這是根本解決之道。
下面說,「宜阿難結集之時,梵王、帝釋皆執持幡蓋,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四足也。豈世間之書籍,可仿佛其萬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所以佛經怎麼樣集結出來的?是佛的弟子阿難尊者,他在佛滅度以後,把佛過去講述的經典重新復述出來,叫復講,底下有五百羅漢來聽,來鑒定,每講一句經文,五百阿羅漢都是佛的常隨弟子,都同意,說這句話確實是佛說過的,然後才能把這句經文記錄下來,如果五百羅漢當中有一個不同意,那麼這個經文就要把它捨去,不能記錄在經典裡面。為什麼要請阿難復講?因為阿難他記憶力最好,真的是過耳不忘,聽了一遍他就記住了,一生都不會忘。而且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跟佛的時間很久,而且是佛每次講經他都在座聽,叫多聞第一的弟子,所以大眾推選他來復講。其實阿難也是大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不是一般小乘的阿羅漢。他在復講的時候,結集大眾,集合大眾來記錄這個經典,當時天上的梵王、帝釋,梵王是禅天的天主,帝釋是忉利天的天主,都下來為他手持幡蓋。這個幡我們到寺院裡面都能看得到,它是像一塊旗子一樣,一塊這麼下來。這個幡就是一種廣告的工具,古時候寺院每逢講經的時候,在法會之前就把幡豎起來。寺院裡面有幡、有幢,幡一般來說都是做法會的時候豎立的,講經的時候豎立的是幢,幢是圓筒狀的。這就是廣告,告訴大家今天我們寺院有活動。像我們實際禅寺,天天法幢高豎,天天是幡蓋高顯,為什麼?我們天天都有講經,天天都有法會,法會是三時系念法會。這是一種集合大眾的工具。阿難復講的時候是梵王、帝釋他們親自來豎幡,而且四大天王,這是忉利天的四大臣子,在四天王天,他們捧持著阿難的法座四個腳,這對法的恭敬。世間的書確實跟佛經比起來是不如,因為佛經才能夠真正幫人破迷開悟,出離苦海,因此「印造經文」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下面安士先生說,「世尊於無量劫前,為求佛法,亡身捨命」。世尊就是指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也是修了無量劫,每一次遇到佛法都是精進求法,為法捨身。「有時為一句一偈,或捐王位,或棄妻子,無所不至」。你看看佛求法的心多切,為了聽一句法,他可以把王位捨掉,他可以把自己的妻子、兒女捨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捨掉。佛經裡也記載著這樣的故事,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為了聽一個四句偈他可以捨身。這是一個天王為了來考驗他,看他求法的心有多切,變成一個羅剎,他四句偈只念了上半偈,兩句,結果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因地的時候聽到,覺得很有悟處,想要再聽下面兩句,結果羅剎說不行,我現在肚子餓了,你得讓我吃飽了我才可以講第二句。結果釋迦牟尼佛當時就問他,那你要吃什麼?羅剎說我要吃人,你供養我,你要答應你給我吃,我就把下半偈給你念出來。釋迦牟尼佛當時說好,我答應你,我這身體就來供養你,請你把下半偈子念出來。結果這個羅剎就把下半偈也念出來,釋迦牟尼佛一聽開悟了,信守諾言,把身體要給這個羅剎吃,這羅剎才恢復自己的天身,對他非常贊歎。所以你看看真的是為法捐軀。
下面說,「夫固以甘露法門,不能常有於世耳。世俗不知,往往輕視佛典,豈知二三千年後,欲求片紙只字,而不可得乎」!這個甘露法門就是指佛法,佛法不是常常在世間。佛的法運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最後是滅法,滅法是佛法滅掉了,不在世間。所以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法,沒有這個因緣、沒有這個條件的時候,這個世間就得不到佛法。我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可是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釋迦牟尼佛正法時代一千年已經過去了,像法時代一千年也過去了,我們現在是在末法時代,我們距離世尊已經三千年了。那末法時代,佛預言說還有一萬年,我們現在已經過了一千年,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佛法在世間就消失了,眾生再也沒有因緣聽聞到佛法,那就太苦了,真的就是在長夜當中。所以世俗人不知道佛法的可貴,往往都輕視佛經。佛告訴我們,再二、三千年以後佛經很難再遇到,即使你想得個一片紙、幾個字這些佛經,也不容易得到。所以我們現在福報很大,你看看現在佛經流通得到處都是,得到好像很容易,但是這個時間不會很長,你看二、三千年以後你想找一本佛經你找不到,甚至找一片佛經撕下來的紙都很難。
安士先生引《法滅盡經》經文說,「法欲滅時,比丘所服袈裟,自然變白」。這是末法到最後,快要到滅法時期了,出家人身上穿的袈裟都會變白色。袈裟叫染色衣,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是降到最低的程度,吃飯是乞食,穿的衣服是在這些別人扔的、捨棄的那些衣物裡面剪下還可以用的布料,把它縫在一起拼成一大塊,這叫袈裟。因為各個布料的顏色、質地都不一樣,所以要拿去染色,染成同一種顏色,一般都是染咖啡色,不能染成鮮艷的顏色,也不能染成正色,這種叫袈裟,染色衣。正色是什麼?紅、黃、藍、白、黑,這是正色,袈裟不可以用這五種正色。這裡講到法欲滅時袈裟變白,這是一種滅法的預兆,袈裟都變白了,更何況三藏經典乎?這是眾生業力所感,三藏的經典可能文字都消失掉,都變白了。
經典的消失它也有先後順序,佛在《法滅盡經》裡面都給我們預言出來了,佛講最先滅的經是《楞嚴經》,最後滅的經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淨土經典。《阿彌陀經》有大部、有小部,大部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同一部,這個是最後滅的經。我們現在看看,確實很多人在批評《楞嚴經》是假的,說《楞嚴》是偽經,你看看這滅法的前奏曲已經響起來了,確實有人在批駁。如果批駁的人多了大家就不相信《楞嚴》了,不相信這本經大家也就不看了,不看了它也就要滅了。佛預言的確實太准確,最後滅的是淨土經,連《彌陀經》都滅了以後,這世上還能留有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阿彌陀經》最後住世能多一百年,一百年以後只剩阿彌陀佛佛號,還能住世一百年,經典、法門的住世還能夠救度一部分眾生,等到眾生都不能夠再得度了佛法也就滅了。因此我們在末法時代得遇淨土法門,這是非常稀有,非常難得。
下面說,「自此以後」,就是滅法以後,「當過八百八十萬六千余年,而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宮下生成佛,此間方有佛法」。這種計算,安士先生這裡算作是八百八十萬六千余年以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內院下生人間。那個時候人間就不是這個樣子,人的福報很大,身材都很高大,受用都很殊勝,彌勒下生在這成佛,龍華三會就把該度的眾生統統度了,這個時間是要這麼長時間之後。另外一種算法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這時間比八百八十萬年更長。這個時間的長短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並不是非常的重要,不必太去執著,這都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我們最關鍵的是這一生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了脫生死輪回,否則你要再等下一次彌勒菩薩成佛,那個時間太長了,受苦就無量了。彌勒菩薩成佛是賢劫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底下還有,在賢劫裡面總共有千佛出世,這個劫太殊勝了,一千尊佛出世,這是一般劫沒有的,所以稱為賢劫。第五尊佛以後又不斷的有佛出世,但是不是每一劫,這賢劫裡面不是每一個小劫都會有佛,賢劫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劫,裡頭有很多小劫,這裡說「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小劫,皆無有佛」。
小劫怎麼個算法?佛在經裡告訴我們,說人壽一減一增就叫一個小劫。人的壽命,最長的,八萬四千歲,最短的,十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從八萬四千歲遞減下來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遞增一歲,一直到八萬四千歲,這一減一增叫一個小劫。所以可以算出來,大概一個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到第十五小劫就有師子佛出世。你看四個小劫沒有佛在世,第十五個小劫才有佛再出世。然後相繼成佛,共有九百九十三尊佛出世,這個可稱最盛,這個在其他的劫數裡面根本遇不到這麼多佛出世。還有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四個小劫又沒有佛。到了第二十小劫,有「樓至如來出世」,樓至如來即是韋馱菩薩他成佛的,他是賢劫千佛最後一尊,所以是「而後千佛之數方滿,娑婆世界亦壞矣」。所以我們現在到寺院裡面,一進門就是天王殿,前面坐著是彌勒菩薩,是我們下一尊佛,彌勒菩薩後面,一般是站著的,韋馱尊者,將軍相,他是賢劫最後一尊佛,樓至如來。可是你要知道,韋馱菩薩要這麼久之後他才成佛,我們現在先跟他結個好緣,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等他們成佛,我們也能夠化現他們的弟子,或者他們的護法,來協助他們普度眾生。所以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很重要,不可以說留在娑婆世界裡面等他們成佛,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他們所度的是那些沒有往生的、沒有得度的剩下來的還有善根的這些眾生,可是這些眾生在長時間的輪回裡面這個苦也是有得受了。所以等到韋馱菩薩成佛以後,娑婆世界的劫運也就到此為止,世界它也壞掉,世界也有成住壞空。
「自是以後,復經六十小劫,方有日光如來出世」。六十小劫以後,這也是很長的時間,重新有世界形成。為什麼是六十小劫?因為世界有成住壞空,娑婆世界壞,經過二十小劫全部等於壞掉了,消滅掉了,然後有二十小劫是空的狀態,沒有世界,再二十小劫才慢慢形成一個新世界。這娑婆世界是個很大很大的世界,所以形成、毀壞的時間都很長,等到下一個世界的形成要經過六十小劫,那個時候才有佛出世,日光如來。所以從這裡我們能看到,「夫以佛法之難遇如此」,真是太難遇了,「吾輩幸生其際,豈可入寶山而空手乎」?所以我們今天真的是萬幸。佛經裡開經偈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真的是難遭遇。我們如果遇到了,不能夠深入經教,努力修行,成就道業,出三界輪回,往生淨土,那真的像是入了寶山之後什麼都得不到,空手而回,太可惜、太遺憾!所以要認識到佛法之珍貴,我們才能生起這個殷重之心,才能認真的學習。凡是沒有努力修學的人,還是不知道佛法之珍貴,不知道人身之難得,不知道將來苦報之嚴重。
下面一段是舉另外一個方面來講,講北俱盧洲。在北俱盧洲,這是在哪裡?佛給我們講的,我們娑婆世界有四大天下,東西南北四天下。我們這個地球,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系是在南部,南瞻部洲。一般來講,這個東南西北它不是指用我們地球上東南西北來講,因為我們地球是在南瞻部洲裡面。它的東南西北以什麼為中心來分?它是以一個單位世界中心來分出來的,這單位世界中心是一座須彌山,我們是在山的南面。按照黃念祖的說法,這一座須彌山是銀河系的中心,所以我們這邊屬於銀河系的南部。北俱盧洲就是北部,就是我們銀河系中心跟我們對面的,在那一頭,我們在南,他們在北,東邊有東勝神洲,西邊有西牛貨洲。東西南北裡面三洲都有佛法,唯獨北俱盧洲沒有佛法。為什麼?因為北俱盧洲裡頭的人福報太大,你看「壽皆千歲」,壽命一千歲。不像我們這個世界裡頭,你看人的壽命現在才平均七十歲。北俱盧洲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目不見愁憂之狀,耳不聞爭奪之聲。較之唐虞三代時,猶勝百千倍」。這些人的福報太大,衣食自然,想要穿衣服,衣服自然就能穿到身上,想要吃東西,這些食物、美味佳肴就在眼前,我們說他們的科技非常發達。現在我們科技用遙控,可以按一個電鈕,好了,這個電飯鍋一煮飯就好了。但是我們現在的科技還很差,還得去按電鈕,而且還需要一段時間之後這飯菜才能好,不能完全做到自動化。北俱盧洲他們是完全的自動化,還不用按按鈕,只要念頭一起,念頭就帶著能量,這個能量就能夠使衣服、飲食嘩啦就來到面前,這個科技確實我們科學遠遠比不上。所以他們從來沒見到憂愁苦悶的情形,從來沒有憂慮、沒有煩惱,耳不聞爭奪之聲,耳朵從來沒聽過有人爭吵,絕對不會爭利,為什麼?每個人都衣食自然,福報具足,還爭個什麼?他們過著像天人一樣的生活,這種生活比歷史上唐虞三代那個福要勝百千倍。
「自世俗觀之,以為非常之盛世矣」,世俗人看到這種社會那真的叫盛世,你看全面的自動化、現代化,過著非常富裕、非常享樂的生活,我們的人就羨慕這種生活。但是要知道,在佛法的高度來看這就不盡其然,佛法把他們列於什麼?「然猶列於八難之中者」,把他們列在八難之一。所以在北俱盧洲的人他們是在八難當中,遭了難。這個八難就是八種災難,人遇到的八種沒有辦法聽聞佛法的。第一種叫「佛前佛後」,佛出生以前,你沒有辦法聞到佛法,或者佛滅度以後,滅法的時候你也聞不到佛法,這是一難。
第二難就是「北俱盧洲」,在北俱盧洲的人享福享得太好了,你看他說「以其但享癡福,不信三寶」,享福的人,富貴學道難,他覺得現在生活狀況很好了,不用學佛了,所以他不信三寶,三寶是佛法僧,他不知出世之法,他覺得世間很快樂,用不著學佛。因此韋馱菩薩,你看他講「三洲感應」,就唯獨不去北俱盧洲,他可以去東勝神洲,可以來我們南瞻部洲,也可以到西牛貨洲,但是就不去北俱盧洲。不是韋馱菩薩不想去,韋馱菩薩護法菩薩,因為那裡沒有佛法,護個什麼?去那裡沒用。所以叫三洲感應,沒有說四洲感應。所以這是一難。第三種是「聾盲喑啞」,聾盲喑啞是殘疾,眼睛瞎的讀不到佛經,聾的聽不到佛法,喑啞不會念經、不會念佛。當然念佛關鍵是心念,口不能念也沒關系,念佛這法門最殊勝,心念也行。但是殘疾本身確實會帶來學佛的障礙。第四種是「世智辯聰」,這種多半是知識分子,他們自以為是,好像很聰明、很有智慧,分析問題也分析得很有邏輯、很有條理,講起話來頭頭是道,但是就因為這樣,往往生傲慢心,甚至會批判佛法,當然更不會去學習佛法,這是一難。
除了這四種以外,還有就是在三惡道裡面這三種,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途難,他們都很難學佛,為什麼?因為太苦了,太苦了就沒有這個閒暇、沒有這個心情來學佛。所以學佛的人不能太苦,也不能夠太過富樂,太苦了學道難,太樂的人,像北俱盧洲,他們也學道難。你就看我們這世間,不要說三惡道,就是世間人,如果他一天工作很辛苦,壓力很重,沒有時間,甚至吃飯都成問題的,他們學佛確實很難。那些富貴的人家,每天吃喝玩樂,他也沒這個心思來學佛,這都是屬於八難之一。
最後一種難是在無想天,在天上也不一定是好事。這無想天人是禅定天,他們心定得一個念頭都沒有,成了一種枯定,叫無想定。他們以為這種境界就是涅盤,他們住在這種境界裡面他就不想學佛了,他去享受那種禅定的喜悅。但是這個壽命終了的時候,禅定失掉了,墮下來多半是墮惡道。為什麼?因為這些天人他們錯以為這個境界是涅盤境界,等到他的定功失掉了,他覺得怎麼還有輪回?佛講的涅盤是假的,你看他毀謗佛法,一毀謗佛法必墮惡道,這是八難。所以不學佛怎麼可能能夠出三界,能夠究竟的離苦得樂?
因此安士先生最後感歎說,「吾是以讀『人其人、火其書』之句,而不勝憐憫雲」。「人其人、火其書」這句話是出自於韓愈「原道」這篇文章。這是韓愈,唐朝的文人,批判佛教的文章,這種批判是因為不認識佛教,造作這種口業,讓眾生聽到這些批評就不學佛了,那這個眾生非常可憐,而韓愈他也是必定墮惡道,更可憐。所以印造經文,流通佛法,這是文昌帝君希望我們大力去推動。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幾則故事,告訴我們印造經文、尊重三寶這些果報是何等的殊勝。第一篇講「龍求齋法」,這是講過去有一個守園的人,他給他的國王守一個園子,結果發現園子裡的水池邊有一個非常好的果子,非常罕見,於是這個守園人就把這個果子獻給國王。沒想到國王很喜歡這個果子,吃一個還不夠,就命令這個守園人每天給他送一個果子。這下可就麻煩了,這果子就這麼一個,天天要吃,這哪裡有?可是國王說,不行,你非得要給我找出來,不找我就定你死罪。伴君如伴虎!於是這個守園人非常恐懼,呼天喊地申述他的冤屈。結果這時候水池裡面有一個龍王,變成一個人的樣子出來,用一個金盤子托著一個果子,就是這種果,送給這個守園人,說你不用發愁,你就把這個果子獻給國王,請求國王滿足我一個願望。什麼願望?他說從前在迦葉佛時代,這是在我們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他滅度之後,當時這個龍王說我跟現在的國王在一起修行,而且當時共同受了八關齋戒。這個國王受齋戒的時候非常認真,一條一條戒律持得很精嚴,其中就包括過午不食,過了中午不能吃東西,因為這樣齋戒的功德,所以這個國王這一生他有這麼大的福報,做了一國之君。所以有大福報的人前世都是修行人,布施、齋戒的功德,才能有這麼大的福。那個龍王說,我當時求受八關齋戒的時候,結果被人引誘,結果中午以後還吃了東西,就墮落了,變成龍,他也是王,變成龍王,龍是畜生道,他就不如這個國王的福報殊勝。龍王他有天生的宿命通,知道自己前生的因緣,所以知道八關齋戒的殊勝,所以他說他想再得到這種齋法,而且希望廣泛的推行,勸化眾生,普沾法益。他希望這個國王趕快給他一本《八關齋法》,龍王說我就保護他的國家,否則的話,我就要發大水把全國淹沒,這個龍王還要脅。
這個時候已經是在滅法時期,釋迦牟尼佛之前,屬於沒有佛法的時候,沒有佛法哪裡能夠找到《八關齋法》?這個守園人跟國王匯報了這個事情,國王也覺得非常憂愁。正好當時有一個大臣,他的父親說,我們家這個堂柱上常常會放出光明,不如我們上去劈開來看看。結果就把這個柱子劈開,發現這柱子裡面藏著兩本佛經,一本是《十二因緣經》,一本是《八關齋法》。於是大臣很歡喜,把這兩本經就獻給了國王。國王一看,太好了,於是立即把這個經也送給了龍王。龍王得到這本經以後,跟自己五百龍子一起來修八關齋法,到命終之後都轉生到忉利天。
所以從這裡我們就看到佛經之可貴,真正認識佛經的珍貴,他求法的心就切。你看這龍王他有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的因緣,所以求受戒法這麼殷切。當然求受戒法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得人天福報,這個國王和這個龍王他們求戒的目的只是為了人天福報,所以雖然得了戒,這個戒的福很殊勝,但是他沒有能夠出三界,到第二生享福的時候又迷了,這很可惜。應該怎麼做?求戒要把持戒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生絕不求人天福報,我們只求這一生能夠自自在在往生淨土,這就對了。往生淨土那就絕不再搞生死輪回,而且是一生不退成佛。佛在講《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有提到,持八關齋戒這個功德不可思議。要求往生淨土,佛告訴我們淨土裡面有九品,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介紹了這九品,以及修什麼因得這樣的品位,其中中品上生往生的是受持五戒或者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重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人往生可以得中品上生。又說到,如果能夠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這種人得中品中生。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裡特別也提到八關齋戒。這裡講到的沙彌戒,實際上在戒法裡面跟八關齋戒非常的相似。沙彌戒是出家以後最先就要受的戒法,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十戒跟八關齋戒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條「不手捉持金銀寶物」,沙彌戒裡有,八關齋戒裡沒有。八關齋戒是一般在家人修的,是一日一夜修出家人的戒律,也就是做一日一夜的出家人,修清淨的心地。所以八關齋法,齋是什麼意思?清淨,通過這個戒律,八條戒律,另外還有齋,齋是過午不食,來修自己的清淨心,專精於修道,這個功德是無比殊勝。
我們簡單把八關齋戒的名目也介紹一下。第一個是「不殺生」,就是不能殺害一切有情生命,不僅是人,包括六道的眾生,像動物裡面的,連蒼蠅、蚊子、蜎飛蠕動生靈都不能夠傷害。第二個是「不偷盜」,偷盜叫不與取,不能夠不與取,就是別人不同意你取用的物品絕不能夠取用,戒自己的盜心。第三個是「不YIN欲」,在家五戒講不邪YIN,不邪YIN是夫妻關系以外的一切不正常的男女關系都要杜絕。不YIN欲,這是八關齋戒裡講,這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這YIN欲的念頭也沒有,不僅不能邪YIN,正YIN也要斷掉,這是出家人的戒律,念頭都要清淨。第四是「不妄語」,一切的口業都要斷絕,口業包括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都要斷掉。第五是「不飲酒」,因為酒能亂性,亂性就傷智慧,容易造作前面的殺盜YIN妄四種重罪,所以要把飲酒斷絕。
第六是「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這是不能夠貪著裝飾,用香花、香鬘來裝飾自己的身體,現在我們講化妝品,塗胭脂水粉,不能香塗身,連香皂沐浴都不可以。我們的師父上人平時他洗澡從來不用那些什麼香波、香皂,就用清水來洗,很健康,拿毛巾擦一擦就可以。第七條「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是什麼?不能夠去參加那些世間娛樂的歌舞的場合,更不能去那些不健康的娛樂場所,什麼賭博、游戲機、卡拉OK、KTV,這些統統不能去,甚至電視也不能看。你看不往觀聽,觀是看,聽是耳朵聽到,聽歌,聽那些嬉笑的節目,不能夠,不去看、不去聽,護住自己的眼、口、耳、身,用這個來護住自己的心不起貪著。這第六、第七都是叫我們不能貪著,你看不用首飾金銀或者是化妝品莊嚴自己的身體,對身體的執著要放下,不歌舞倡伎這是不參加娛樂,對世間的染著要放下。
第八是「不坐臥高廣大床」,這個大床、高的床躺下去是很舒服,容易放逸,這一放逸道心就退失掉。世尊在世的時候都是樹下一宿,哪有床?我們現在有一張床,比世尊在世的時候好得太多了,就不能再追求要舒服的床,要小床、矮床。在清苦一點的生活當中道心容易養得住。這八條是戒律,叫八戒。第九條是齋法,齋就是過午不食,也叫「不非時食」,非時就是不是該吃飯的時候不吃。什麼時候不該吃飯?過了中午以後持八關齋的人就不可以吃東西了,嚴格的守持,不僅是食物不能吃,連有顏色的液體都不喝。因為過午之後吃它有兩個壞處,第一個,身體進食之後容易昏沉,勇猛精進的精神提不起來,第二個,餓鬼道的眾生過午之後他們出來,看到人吃晚飯他們心裡會很難過,因為他們沒有東西吃,餓鬼,難過得喉嚨裡頭都起火,妒火中燒,你有得吃我沒得吃,甚至吃得還津津有味,碗、盤子還吃得很響,這是讓他們非常生氣,這是惱怒眾生。所以在八關齋戒當中,一日一夜要發大慈悲心,憐憫眾生苦,要跟這些餓鬼道的眾生同甘共苦,你不能吃,我也晚上不吃,這是修自己的清淨心、慈悲心。這八條戒律和齋法如果真正能持得精嚴,這功德很大,在這一天全副精神就專注在聽經聞法、學佛、念佛這上面,過一日一夜出世的生活,種出世的因、成佛的因,這是非常殊勝的。
出家人也能夠受八關齋戒,本來出家人受沙彌戒這八關齋戒自然就做到了,八關齋戒跟沙彌十戒其實都是一樣,沙彌戒只多了一條,但是現在問題是出家人真正做到沙彌十戒的也不多。所以弘一大師勸告我們,可以也像在家人一樣來受持八關齋戒,也就是經上講的,剛才《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受持一日一夜沙彌戒,這是對出家人講的,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如果你能天天都受八關齋戒,那沙彌戒律你也就做到了,你就是真正的沙彌。當然八關齋戒屬於加行戒,所謂加行,這底下有基礎的。什麼是基礎?五戒是基礎,如果五戒都守不好,那八關齋戒怎麼可能得戒?五戒,殺盜YIN妄酒,這是根本。殺盜YIN妄這四條,即使沒有受戒的人犯了也有罪,這叫性罪,更何況受了這個戒,明知故犯,罪上加罪。所以學佛的人,什麼叫真學佛,真能持五戒的那才叫真學佛。沒有戒法學佛都變成空中樓閣,我們師父用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你是搞佛學的,你不是在真學佛,佛學跟學佛區別就在於學佛的人真持戒、真干。
五戒下面也有基礎,五戒的基礎是十善,十善業道要做到五戒就很容易做到,十善是從身口意上修我們的純淨純善的心。十善底下也有基礎,下面基礎是《太上感應篇》、還有《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因果,《弟子規》教我們倫理道德、教做人,這個是一般世間善人、正人君子都必須做到,這個都做到了,上面的戒很容易就能夠做到。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勸告我們不可以好高骛遠,要從基礎學起,扎根,先從《弟子規》入手,進而《感應篇》,進而《十善業》,然後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於菩薩戒,你都能夠持得好。持菩薩戒的人必須是要每個月六次修八關齋戒,那是更高級的加行戒。八關齋戒,當然能夠常常找一日很清淨的時間,一日一夜受持,對於我們的道業確實是有大的好處,這是養清淨心,盡量的去持戒。按正常的規矩,應該請一位戒師來傳戒,來傳授你八關齋戒,你去求受。但是這位戒師也不容易找,至少他自己要做到沙彌十戒的人才有資格做你的戒師,他自己都沒做到他要怎麼傳授給你?我們現在想要自己自受也是可以的,在家可以向著佛菩薩自己求受八關齋戒。這裡面也有儀軌,像弘一大師他就有一套八關齋戒的儀軌,也有其他儀式、儀軌都可以借鑒。這是簡單介紹一下八關齋戒。
下面安士先生舉出《法苑珠林》裡面的一個故事,是「寫經脫苦」。這是講到唐朝,在龍朔三年在長安有一位姓劉的,劉信,他的岳母死了以後沒有多久,他的太太陳氏突然暴亡,死掉了。他太太到了陰間看到她母親在石門裡面受盡種種痛苦,在陰間受苦。這個母親哀求她的女兒,說你快點替我寫一部《法華經》,可以幫我免罪,說完這石門就給關閉了。這個陳氏突然之間就蘇醒過來,這常常有的現象,西方的一些科學家,特別是一些死亡醫學的專家,常常都發現人能夠死而復生,這種體驗在西方學者叫做瀕死體驗,就是瀕臨死亡的那個時候他們的體驗,英文叫做Near death experience。這種體驗當中,通常他們都是斷氣了,這個靈魂,佛法講神識,神識離開身體,在外面看到種種的境界,又回到身體來,蘇醒了,然後向醫生報告剛才見到的所見所聞。這種案例太多太多了,數以十萬、百萬計的案例,證明人是有靈魂,人有輪回。這個是唐朝講的故事,也是這樣,這個太太等於是斷了氣以後神識到了陰間看到她母親,然後回來她就跟她丈夫講了這個事情,說自己的母親在陰間受苦,希望我們給她抄寫《法華經》。當時這個劉信,這個先生他的妹夫是可以專門幫人寫經的,就請他妹夫寫。可是這個妹夫,姓趙,他剛好寫了一部《法華經》,就順手把這部經送給了劉信,劉信就拿去裝潢。可是沒想到這本經是一位姓范的人出錢讓他妹夫抄寫的,這個功德他已經做了,劉信他不知道這個事情。所以過了沒有多久他的太太陳氏又再一次夢到她母親,她母親跟她女兒要這個《法華經》,她女兒說我已經寫好了。母親就哭著說,正因為你這本經的緣故,我反而增加了痛苦。怎麼回事?她說這是一本姓范的人他修的福,他寫的經,我得不到那個功德,你得親自修這個福才可以。結果陳氏醒來之後又再查問這個事情,果然原來是一個姓范的人他出錢二百,請她先生的妹夫抄寫這部經。結果以後陳氏她特別另外又請人寫了一部,專門回向給她母親,這才解除了她母親的苦難。
所以這裡可以看到經典的流通功德之大,古人流通經典不容易,要靠書寫,因為沒有發達的印刷,所以抄一部經很不容易。《法華經》也很長,不像現在,印造經文非常容易,印刷術發達,機器一開,幾千部、幾萬部經典可以很快的就印出來,可以大量的流通。所以現在人要修福容易,你看他出錢,過去花錢你才能請一個人幫你寫經,而且要寫很久這一部經才能抄完,這一部經輾轉的流通,大家互相借閱來看,度的人有限,現在印刷術發達,你花的錢不多,但是印的經你可以流通很廣,人手一冊。所以現在印經要印質量好的,已經是那麼容易修福,而且成本已經大大降低,我們要印精美的經典,可以永久保存的經典來流通,不可以馬馬虎虎,印造的這個紙質很差,甚至這個經文又不很好的校對,常常出現錯字、漏字,這裡頭都有因果。所以現在人修福是很容易,但是修的福很少,不像古人,恭恭敬敬的抄一部經,一個字不錯,他修的福就大。為什麼?因為古人有真誠心、有恭敬心,福是從這個心地生出來的。現在人很容易,隨手就能修福,但是恭敬心、至誠心沒有古人這麼重,沒那麼恭敬、沒那麼真誠,修福亦少。
印造、流通經文這是好事情,特別現在災難很多,古人他也考慮到這個問題,怕災難將佛法的經典給消滅掉,失傳了,因此往往把經典刻在石頭上。你看房山石經,整部《大藏經》就刻在這石頭上,一塊一塊的,藏在那裡,從頭到尾刻了八百年,花了多少人力、物力。這個存心非常難得,希望保留經典,讓後世,即使是災難以後的眾生,他們還是有這個因緣獲得這個《大藏經》。現在我們的師父上人他不提倡在石頭上刻經,因為石頭上刻經,要有個地震石頭也會埋在地底下,而且很容易散失掉,不全。所以師父上人提倡什麼?大量的印經。所以他印《大藏經》到處去送,全世界各大圖書館、各個寺院他去送,已經送出去將近七千套的《乾隆大藏經》,我們師父發願要印一萬套送出去。你看在一萬個地方都有《大藏經》,你就不要怕災難說把所有的《大藏經》都吞沒掉了,這個可能性很小。一部分地區災難發生了,它的《大藏經》沒有了,另外的地方還有,還能夠有所保存。你看這樣的存心,這是珍貴佛法。
當然印造經文目的是覺悟眾生,除了印經以外,更重要的要講解經文,經文不講解要明白它很不容易。所以講經說法本身這也是功德無量。要講經講得好自己要先做到,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自己的言行、心地,隨時隨地隨順佛陀教誨,把經典的內容表演出來,表演給眾生看,所以眾生看到的不僅是文字上書本裡的經文,看到的是一本活經。我就深有體會,我很有幸跟師父上人好幾年,跟隨他老人家在國際上參加這些國際的和平會議,團結宗教,提倡聖賢教育,推廣佛法,看到他老人家這種風范,這種普度眾生的慈悲,為法忘軀的精神,善巧的智慧,我們看的正是在表演《華嚴經》,他現在在講解《華嚴經》,他自己本身就把《華嚴經》給演出來給我們看。所以我們在講堂裡聽他講經是聽書本的《華嚴》,看他的行持是看一本活生生的《華嚴》。這也是印造經文的引申義,把自己塑造成經典所描述的那個形象,這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個叫做法供養。普賢菩薩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七條,第一條「如教修行供養」,你要真干、真修行,那才是真供養。
今天我們的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法師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08/12/09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