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尊師重道,知恩報恩——緬懷三位恩師德教
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年輕時,曾親近過三位老師: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居士。三位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其影響極其深遠,時至今日,淨師所到之處,於講經的攝影棚中,悉皆供奉老師照片,每日講經前後,均至誠恭敬禮拜,感念師恩。今值此祭祖法會之期,共同緬懷淨師的三位恩師,以勵學人。
一、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東美教授
方東美先生是淨師的第一位老師。先生名德懷,字珣,長號東美,一八九九年生於安徽,自幼早孤,賴兄長撫育成人。身為安徽桐城派方苞先生的後人,方先生家學底蘊深厚,十八歲入南京金陵大學學習,後至美國留學,進入威斯康辛大學,受羅素演講的啟發,研究柏格森生命哲學,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直至學成歸國任教。
一九一八年方先生擔任《少年中國》主編,體現出他對中國問題與世界問題的關心。他深信世界的問題要用中國式的智慧才能獲得解決;他對中國歷程慧觀的整理和發揮,就是對人類、對世界的絕大貢獻。一九三六年,蔣先生拜比自己小十二歲的方東美為師,學習哲學。方先生執教中央大學時,定期到歌樂山為蔣先生講課,內容包括《易經》、王陽明哲學、黑格爾及辯證法等。
一九三七年四月,在抗戰爆發前夕、民族危難之際,方東美先生應教育部之邀,對全國青年發表名為「中國人生哲學」的演講,希望以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鼓舞青年學子:「有誰敢說,中國人不是最哲學的民族?更有誰敢說,中國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患難不能發揮(中國)哲學的精神以求解除!」這段精彩演講對於鼓舞士氣、振奮民心具有很大的影響。
方先生的愛國精神與哲學品德,深深吸引了二十六歲的上淨下空法師。由於飽受年少戰亂失學之苦,淨師到台灣之後,更加的勤勉好學,奮發向上,不揣冒昧,向同鄉的長者方東美教授寫信,並附上「哲理蠡測」一文,請求能夠到學校旁聽老師課程。方先生覆函約他見面,對此文高度贊歎。這篇初中畢業的年輕人所寫的文章,台灣大學的學生都寫不出來!
談及至學校聽課事宜,方先生說: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會大失所望!乍聽之下,彷佛是婉言謝絕,淨師的表情很沮喪。大約靜默了五分鐘,方先生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到我家來,我為你上兩小時課。於是這堂別具一格的哲學課程,就是在方先生家客廳的小圓桌上,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教出來的。面對一位具足真誠恭敬心的年輕人,這位知名的大哲學家傾其所能,盡心教導。
當講到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時,方先生提出,《華嚴》哲學是佛教概論,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科書。並且說:佛是大哲,佛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此言出自這位大哲學家之口,淨師聆聽之下、驚歎不已,由此進入佛門,開始學佛、讀誦佛經。爾後淨師學佛出家,唯有方東美先生一人贊成,說:你的路走對了!(圖一:上淨下空老法師與恩師——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
方東美先生曾經在公開場合談及他的哲學靈感,是來自於佛學的啟示。那是在一九六四年,方先生出席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東西方哲學家會議,在答記者問時曾說:我的哲學品格,在儒家的家學傳統中形成;我的哲學禀性,受到道家精神的陶冶;我的哲學靈感,來自佛學的啟示;我的哲學方法,則經由西方哲學訓練而來。采訪者驚訝不已,問說:敢問其如何可能?方先生答:乃事實耳!這段令後人津津樂道的答問,精練的概括出方先生的人文思想與治學品格。
晚年方教授在台灣大學博士班開「隋唐佛學」、「大乘佛學」課程;後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課程。最終他本人也在廣欽老和尚座下求受皈依,成為佛門弟子,其言行對於佛教具有深遠影響。禀承恩師德范,淨師數十年來宣講《華嚴經》,將佛法導歸正信,並在講席中經常談到,佛法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這些理念都與方先生的教誨一脈相承。
畢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的方先生,從民國十三年始,相繼在武漢大學、中央大學、台灣大學任教,直到民國六十二年,以七十四歲高齡退休為止,其間五十年如一日,沒有離開過講台。一九七二年,方先生在告別杏壇的晚會上,大聲疾呼政府要重視教育,不可吝啬教育投資;他還說:我的孩子沒有繼承我的學術生命,我只有「心智上的後裔」。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智慧和道統的承傳。相形而言,淨師禀承師志,亦是畢生以教學為先導,學佛六十四年,講經弘法五十七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於近代佛教史上可謂無出其右者。(圖二:畢生從事於教育事業的方東美先生對上淨下空老法師影響至深。)
淨師在講席中常回憶起,有一次在方先生家中,遇到三位教育部官員,特地前來請教如何復興中國文化?方老師非常嚴肅,沉默了五分鐘,然後說:有。什麼辦法?第一、電視台關閉,第二、所有廣播電台關閉,第三、報紙雜志停刊。官員們面面相觑:這個不行,這做不到。然後方老師說: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只要有這些東西存在,喊復興中國文化只是口號而已!此言值得深思。官員們又問: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即使是強大的羅馬一千年也滅亡了。美國將來滅亡,第一因素是什麼?方先生毫無疑慮的說:電視。換言之,社會的動亂是什麼造成的?是電視和電腦教出來的,無論是大人、孩子,每日不斷接受電視、電腦,殺盜YIN妄的負面教育,造成心靈嚴重污染。這不僅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也是世間大災難的根源。從另一方面來說,方先生講,如此之好的高科技工具,可惜我們不會利用它。如果用這些工具,真正發揚中國傳統教學,則全社會只要半年就安定,一年和平就現前了。時至今日,我們看到,淨師數十年來,首倡視聽教學,後利用網路、衛星,向全球宣揚佛陀教育,其高瞻遠矚,實是源自於恩師方東美先生的真知灼見。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於桐城方家的方先生,自幼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此堅固信念,在柏格森和懷特海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中找到共鳴、得到強化,因而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贊歎漢字文言文,且對胡適嚴厲批評。方先生的這一思想,在《方東美先生演講集》之「漫談文化問題」中有所體現。在此演講中,方先生引述對東方文化推崇備至的德國哲學家凱塞林的觀點:「他以為中國與印度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智慧之所在。尤其中國的文字最值得贊揚。它不僅象形、象聲,而且象意。在這種文化本身,便蘊藏著對人生偉大的理想。中國文字最能運載精神文化的奧義,它好像是一種含意深刻的藝術品,高標在摩天的層樓上。平地視之殊難盡其超妙,非提神仰望不足以語其崇高。像這樣的文化,可以說是品德文化。生活在這種文化中人,必須有高深的修養,才能領略到其中的真義與優美。他說世界上的智慧都來自東方,由於東方崇高文化的陶熔,所以歷代不斷的產生哲人和聖人。」
時至今日,淨師積極倡導恢復漢學,力倡年輕人學習漢字、文言文,其中的根源,是否也是來自恩師方先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啟示?對於老師的教導,淨師終身感恩戴德。一九七七年,方東美教授逝世,淨師照顧師母高芙初教授的生活,直至終老。後又在老師的故鄉安徽設立東美先生獎學金,協助文哲學子出國深造,以茲紀念,亦是報恩。後又捐贈二百萬人民幣,於安徽大學成立「方東美先生研究所」,以紀念老師,不忘老師之恩。
二、看得破放得下——章嘉大師
(圖三:蒙藏委員會印贈的章嘉大師法像)
章嘉呼圖克圖是藏傳佛教的四大喇嘛之一,是內蒙古地區最高的宗教領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他與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並稱為蒙古兩大活佛,至今共轉十九世。章嘉大師是清朝康雍干三代帝王的國師。在雍和宮的四面碑上,镌刻著乾隆皇帝御制的《喇嘛說》:「我朝惟康熙年間只封一章嘉國師,相襲至今。」康熙四十五年(一七O六年)封章嘉呼圖克圖為灌頂國師;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加授章嘉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乾隆時代承此德政,對章嘉大師也是極其尊重和禮遇。(圖四:(右圖)章嘉呼圖克圖被視為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左圖)雍和宮內的乾隆御制喇嘛說碑,四面分別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喇嘛說》。)
十九世章嘉呼圖克圖是上淨下空老法師學佛的啟蒙老師。淨師二十六歲時,剛接觸佛法一個月,就承蒙鄰居敏孟經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此後大師每星期天為其授課一至二小時,三年的教誨,奠定日後修學根基,其恩德令人永志不忘。
淨師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師,請教佛法從什麼地方入門?老人家教導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後再請教:從哪裡下手?大師答:「布施。」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智慧,此二者是相輔相成。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字,淨師盡其一生奉行不辍,足見其老實、聽話、真干的尊師德范。淨師學佛時,章嘉大師曾教導他:「真正發心學佛、弘法利生,你的一生自然有佛菩薩照顧,什麼都不要操心。」老師的教導奠定了淨師一生的學佛准則,把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從不為自身著想,念念所想的都是弘揚佛法、幫助苦難眾生。他心系蒼生,致力於宗教團結、世界和平,而自己的一生,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都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且在每次的順、逆境緣中都不斷提升境界、增長智慧,走出了一條獨步環宇的弘法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章嘉大師對學生愛護備至,三年之中,如果上課上得比較晚,中午大師就會請學生吃飯;如果有一、二次沒有去上課,他就會找人去看淨師,問他為什麼沒去?是不是生病了?還是有別的原因?如此關心,讓學生感動備至,更加尊重和敬愛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大師教導淨師讀《釋迦譜》、《釋迦方志》,真正認識世尊,並勉其出家弘法。大師所教導的「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戒律很重要」、「佛法是知難行易」,凡此種種諸多教誡,對淨師一生影響至深。
在章嘉大師圓寂五十周年紀念時,淨師率四眾同學敬挽:「初入佛門承師教誨,看破放下五六年,乃知此是契入華嚴不二法門;長時薰修終賴護持,切磋琢磨三十載,立定根基自行化他一道清淨。」這是淨師承師教誨、力行不懈的絕佳注解。(圖五:上淨下空老法師為章嘉大師示寂五十周年紀念題字「源遠流長」,並親撰挽聯。)
三、至誠感通——李炳南老居士
淨師的第三位恩師是雪廬李炳南老居士。淨師在李老師會下學習經教十年,師示以「至誠感通」,使其受用終身。
傳記記載,李炳南老居士,名艷,字炳南,號雪廬,法號德明,山東濟南人,生於一八九O年庚寅臘月七日。自幼聰穎好學,精通諸經子史、岐黃之術。民國九年,出任莒縣典獄長。時南昌梅光羲大士於濟南大明湖畔開設佛學講座,講授法相唯識,李老師每次都去聆聽教法,且深受梅大士贊賞。後來他在《相宗綱要》序文中曾談及:「余業師南昌孝廉,撷雲梅光羲大士,於遜清之際為秋官,皈佛治法相學,其精邃冠群倫,凡相宗學者皆崇之。」(圖六: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法相唯識,親近梅光羲大士。)
民國年間,印光法師在蘇州創辦弘化社,李老師非常仰慕印祖,通信皈依於印祖會下,印祖賜法號德明,後專誠到蘇州報國寺拜谒印光法師,師在觀中接見,勉勵有加,為其開示終日。日後李老師繼承印祖法脈,畢生弘揚淨土,其師承正是源自於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
民國時期,李老師曾介紹他人皈依印祖,印祖回信囑咐加緊念佛,並說:「當前人心太壞,是大亂之兆,好人壞人,統統不免劫難,不過好人去處不同。」怎料印祖一語成谶,果於一九三七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國難方殷。一九四O年,李老師又介紹人皈依印祖,大師回函自述自己朝不保夕,並勸勉說:「當此大劫,宜勸大家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否則後來之苦,比此更甚。以人心愈趨愈惡,殺人之法愈趨愈妙,則成人間地獄矣!」後果一一應驗,而印祖也在此年十一月初四示寂生西。(圖七:印祖曰,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死」字。)
民國二十三年,李老師參與纂修莒縣縣志,三年後應聘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主任秘書,民國三十八年只身隨奉祀官到台灣。後於台中相繼成立佛教蓮社及慈光圖書館,講經說法,度化眾生。
一九五八年,上淨下空老法師到台中追隨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時年三十二歲。由於淨師是外地人,因此求學的心態與當地人完全不同,真正是感到機會難逢,孜孜向學,分秒必爭,為常人所不及。淨師在台中住了十五個月後就出家了,「我出家的時候,我知道老師心裡很難過,那個時候沒有汽車,交通工具是三輪車,老師自己沒有三輪車,送我到火車站,叫了一輛三輪車,叫我跟他坐在一起,他送我到車站,我都看他流眼淚。」淨師離開台中到台北圓山臨濟寺出家,後來同學告訴他,老師講經的時候罵人了:「你們十年什麼都沒學到,學到的人走了!」同學們都知道說的是淨師,所以就跑到台北去問:「你學到了些什麼?」實際上,老師並沒有單獨教他,之所以教學成效不同,是在於心態不一樣。
淨師在台中沒有根、沒有家,感到機會難得,所以分秒必爭,住一天是一天的福報,非常珍惜;而且對老師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恭敬,覺得老師句句話都是為我講的,完全接受。家住台中的同學覺得時間充裕,且自認是老修行,對老師是表面上恭敬,因此就懶散懈怠,修學的成效就差距很大。因此,對老師一定要百分之百的真誠恭敬,才能學有所成,這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圖八:上淨下空老法師與恩師李炳南老居士師徒如父子般的師生之情,源於老法師具足至誠恭敬之心求學向道。)
最初,淨師是在朱鏡宙老居士和忏雲法師的介紹下,認識李炳南老居士的。爾後在台中求學十年,李老師勸他學淨土,並說他只能教他五年。最初見面李老師提出約法三章的條件,若能接受,就收為學生;不能接受,他不肯收。第一、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日起跟著我從頭學起。第二、你所看過的那些經論,無論世間出世間法,我一概不承認。第三、從今天起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教學,其他的高僧大德到台中來,各處講演,你不能去聽。這三條能接受,就到我這來,不能接受,你另找高明。淨師想了一下就接受了,之後李老師說:我這三條是有期限的。多久?五年,五年之內一定要遵守。淨師就遵守這三條,真是一切放下。過了三、四年之後,李老師說:五年之後我再給你介紹個老師,印光大師。這是他的老師,已經圓寂了,所幸《文鈔》還在,天天讀《文鈔》,天天依教修行,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
淨師於台中求學期間,李老師勉其發心上台講經說法,並說,弘法者必須通達世出世間法,才能夠契理契機,弘法利生。如何通達?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世法《四庫》一千五百冊,一生都讀不完,怎麼辦?李老師勉勵學生要至誠感通,以真誠心感動佛菩薩,真誠到極處,求佛菩薩加持,佛菩薩以智慧加持,才能夠把經典講得契理契機,全都靠感應。時至今日,淨師講經說法,辯才無礙,無不是得力於恩師「至誠感通」的教誨。(圖九:雪廬李炳南老居士德相)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李老師安詳往生,世壽九十七歲。臨走的前一天下午,老人家語重心長的對身邊的學生說:「世界亂了,佛菩薩、神仙下凡來也救不了,你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老人家最後的遺言,和印光大師當年給他的回函所示如出一轍。
綜上所述,上淨下空老法師早年學佛得遇三位當代的大善知識,奠定學佛基礎,及弘法利生的根基,淨師對三位恩師感恩戴德,終身不忘,這種師資道合、水乳交融的師生之誼,可謂是難能可貴、稀有難逢。
今日世界,人心不古,師道不存,皆是缺乏真誠恭敬之心所致,即「學生不像學生」,因此,德行學問無由長進,其來有自。由此唯當迷途知返,克勤惕勵,力行弟子之職,恢復師道尊嚴,如此,才能夠在世出世間聖賢學問中扎下根基,我等學人可不勉乎?
老法師:這一篇文章,我看了感觸很深,跟老師在一起的時候,就像昨天一樣。從印光法師那個時候起,說「世界亂了,人心壞了,有大災難」,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戰爭發生了,這是印光法師所說的災難,真的兌現了。人民生活很辛苦,抗戰八年我們親身遭遇的,我們雖然是小孩,十幾歲,也懂事了,親眼看到這一場戰爭。這些年來,李老師也常常說,尤其是往生前一天下午,最後給同學們講話的,告訴大家:「世界亂了,災難來了,你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留給我們,這是他最後的遺言。我們同學很多,幾個人聽懂了這句話?不多。為什麼?真正聽懂這句話,就要萬緣放下,好好念佛,時時刻刻想到求生淨土。這是真正聽懂了,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
我回想到自己這一生,從遇到佛法之後,就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佛法是他老人家介紹給我的。所以我們的緣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是看到佛法,有仰慕之心而進門的,我不是的,我是從哲學,老師給我介紹,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入門的。以前從來沒有聽人說過,所以心目當中都認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那時候我們對宗教很冷淡,也很無知,也不願意去碰它,迷信碰它干什麼。方老師這一說明之後,我們才知道這裡頭有大學問。我就很留意,老師是不是真的在學佛?如果他說的跟做的不一致,我們的信心生不起來。因為我上課是在他家裡,客廳跟書房是對面,所以我總是想看看,他書房的書桌上有沒有放佛經。我每個星期都去,我都很留意這一著,他有沒有擺上佛經?真的,以後才曉得,他說這話不是假的。
我向他請教,你的佛經哲學跟誰學的?他告訴我,那個時候在抗戰時期,他在四川成都中央大學教書,有一段時間他生病,朋友給他介紹,到峨嵋山去養病。他就在峨嵋山住了一段時期,二、三個月,身體養好之後才回到學校。在山上,山上沒有報紙、沒有雜志,一般典籍統統沒有,只有佛經,所以拿佛經來消遣,打發光陰。他愈看愈有興趣,愈看愈深入,就欲罷不能。這也是我們能理解的,他國學的基礎好,心地清淨,他的佛法是無師自通的。
我跟他學的時候,他特別介紹給我的《華嚴》,要我認真去學習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這是《華嚴》兩種最好的注解。我也非常喜歡,出家之後第一部找到的書,那時候有人供養,供養我錢不要,我說你們替我買書。買什麼書?《華嚴經疏鈔》。那時候是線裝本,古裝的線裝本,一套四十冊,分量很大,也是兩函。我們得到這個書如獲至寶。
在台中後半段時期,我在那邊就熟了,跟同學、工作人員,還有老師身邊的護法都熟了。老師在那邊教學的活動,我們是全程參加,幾乎一堂課都不缺,常隨眾,他到哪裡去講演,我們都跟著一道去的,而且我們的位子一定是第一排當中,還有優待的。我們就商量,老師年歲大了,要找他講一部大經,經不講完總不能走。我們就有這麼個念頭,八個人,我們簽名寫了一封啟請的函,啟請李老師講《華嚴經》。他接受了。因為他講經,一個星期只有一天,星期三,固定的,他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幾乎沒有休息,每一個星期三他一定在那邊講經。
《華嚴》講了好幾年,用的這個本子,是我從香港找到的線裝書。先找到一套,以後又找到一套,找到兩套,我那一套就送給老師,自己留了一套。這一套自己捨不得看,怕把書看壞了,我們也喜歡在書本上寫字,所以我就把這個書交給書店印刷,印了一千套。我就用印的這個本子,用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多,所以寫的一些筆記都寫在經本上。這套書還在。那個時候,我講經就用這本書,筆記就寫在旁邊。愈學愈歡喜,相信淨土,也是講《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這個經是《四十華嚴》,這些書我統統都找到了,在這裡看到文殊、普賢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我們才真正明了這部經的好處。
善財是文殊得意的門生,他學什麼?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專修念佛法門。般舟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也叫佛立三昧,九十天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不能坐著,不能躺下來睡覺。很辛苦,要很好的體力,九十天一期,專修念佛法門,克期求證。古人是真干,不折不扣。我這一生也遇到兩個修般舟三昧的,那不是真的,他在關房裡修,門一關,他睡大覺誰知道?我不相信他真的修般舟三昧。但是我們也不必把他說穿,反正做個樣子也好,讓大家知道,淨宗還有這種修法。年輕有體力是可以,年歲大了就沒辦法修這個法門。
淨宗實在是無比的殊勝,尤其是我們在中年的時候,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前清彭際清居士說這個本子就是中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古大德有這個看法的人很多,大家都承認,一而三,三而一,內容完全是平等、圓滿的,沒有欠缺。但是文字有簡略不同,《華嚴》說得詳細;《無量壽經》說得簡潔,只詳細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對於兩土說得很多,我們自己要細心去體會;小本《彌陀經》分量少,便於做為課誦用,早晚課念《阿彌陀經》、念佛就很好,特別便利於在家同學。
這些年來,我們對這部經講了十幾遍,最早我在國外開始講這個經,時間不長,這一部經下來大概一百多個小時,受用確實是很多。認識黃念祖老居士之後,他老人家把他的注解,《大經解》,那還是未定稿,給我。他這個稿本完成之後,大概印了幾十本,油印的。他非常謙虛,請這些大德們批評指教,這個用處的。我最初拿的本子是這個本子,他只有一套帶到美國去,我們認識在美國認識的,我看到就非常歡喜。我過去講這個本子,是用李老師的眉注,眉注印得很多,大家都看到了。
這個注解注得詳細,夏老是會集,五種原譯本會集成一本;念老的注解也是會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注疏。這麼多的參考資料,我到北京去看到,我是親眼看到的,他這些參考資料就堆在他小房間,小房間一張床鋪、一張桌子,在書架上堆滿了。真難得,這都是佛力加持,這書到哪裡找?找不到,他怎麼找到這麼多!當時我就跟他開玩笑,這是三寶加持你,佛菩薩給你送來的。他說一點也沒錯!到哪裡找到。所以這個注解正知正見。
蓮公會集的,真經,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文字,沒有改動一個字。會集不免有改動,這個現象是很普遍,自古以來就有。會集從什麼時候開始?佛經傳到中國翻譯的時候就開始了。大家都曉得,第一本翻譯的是什麼經?《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就是會集的,佛沒有講過《四十二章經》,就在佛所講的經論當中節錄一段一段的,就是節錄下來,這就是會集。那是便於中國人學習,佛法剛到,像我們現在講編《36O》,就這個意思,方便學習。
所以老師,我這三個老師都告訴我,沒有學生,不是老師不願意教,老師很願意教,沒學生了。要什麼樣的學生?至少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真誠,第二個恭敬。如果沒有真誠、沒有恭敬就沒法子學,當然還要有個清淨心,能夠具足這三樣,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你就能學到東西,老師會真教你。沒有這三個,老師想教,費盡心血也教不出來,為什麼?你不能接受,問題在這裡。
所以今天,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再希望恢復起來,怎麼做法?頭一個把尊師重道做出來。老師在,大家看得到,我們跟老師關系是不斷的,有時間一定去看老師,我們做到對老師的關懷、照顧。方老師過世之後,晚年師母生病,我照顧她,盡一點孝心。她有三個小孩都在美國,美國那個時候都在讀書,回來不容易。她的大兒子到這裡來看過我,在這住了一個星期,天華,去年過世的,大概小我三歲,也都八十多歲,不容易。師徒如父子,他的兒女跟我們就是親兄弟的關系,哪有不照顧的道理?老師過世之後,我們的講堂、教室、課堂,我都把老師照片掛起來,每一堂課我們都不忘記老師,給老師回向。這是教什麼?這是教真正想學的,要有這樣的心態。不是老師不教,貢高我慢,輕慢老師,輕慢所學的課程,都不尊敬,這沒法子教。
我常常跟大家講,我都是講真實話,古人對老師那種恭敬,真誠恭敬,至少要七、八十分才及格,老師才教你。我這三個老師教我,我有一點真誠恭敬,有多少?我自己給自己打分數,三十分,不及格。要在過去那個時代,老師不收我的,我不及格。但是在今天學校這些學生,大概他們對老師的恭敬,也不過就三分、五分,我這三十分就很難得了,所以我還被收留了。這是真的,確實如此。我們今天找一個學生,真正有三十分恭敬心的,就找不到了,你說多難。真誠、清淨、恭敬要沒有,這個道會斷絕,這個太可怕了。所以我們今天說要做影響眾,影響什麼?做出樣子來要叫人看到,孝養父母,尊師重道,能把這個教好,後面就有人了。有人,就會有佛菩薩化身來教他,這個道統能繼續下去。我們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我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
我們今天在表演,每一堂課都在表演,表演什麼?表演師道,表演孝道。一生,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標准,真正學道,要做到一生願意過貧苦淡泊的生活,不求富裕。現在人你看,現在人都要錢。我們不要這個東西,我們只要吃得飽,什麼都好吃,沒有挑剔;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了。我天天希望什麼?天天希望阿彌陀佛帶我走,我們對這裡沒有留戀,給人做好榜樣,一定要把淨業三福做到,六和敬做到,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我們多快樂,法喜充滿。真的要能放下,放不下不行,受害的是自己,不是別人。釋迦牟尼佛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記住,時時刻刻不能忘記。
這一生當中不跟人結怨,有怨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怎樣化解?真誠、恭敬能化解,我們關心他,我們照顧他。他毀謗我,我贊歎他,我感恩他,為什麼?他的毀謗我聽到了,我感謝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有,我就改過,他提醒我,我感恩;沒有的話,也提醒我,不能有這樣的過失,所以都是善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師,三人是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一個我,三個,兩個都是我的老師,善的教我,惡的做榜樣讓我反省,我有沒有這個過失,統統是老師,怎麼不感恩?所以不能跟人結怨,不能跟人對立。人為什麼會有這種過失?都是我沒有放下,我的利益沒有放下,換句話說,就是貪瞋癡慢疑沒有放下。這個東西放下就沒事了,人跟人很好相處。
不但我們自己宗教要贊歎,我第二次到日本,第一次跟第二次隔的時間很久,差不多已經隔十年。第二次到日本,日本那邊有淨土宗的道場,邀我去訪問,我去了十天。我在去之前,它有十三個宗派,淨土宗的他們有派,我們每一家送一套《大藏經》,我記得我送了三十套,就是三十個道場。所以我一到日本那天晚上,他們請我吃飯,歡迎我,都是淨土宗各個道場的領導人。吃完飯之後有人告訴我,他說法師,真難得,你們今天的活動會寫到日本佛教史。我說哪有這麼大的好事?他說你不知道,這些人平常不見面的,你來了他們才見面。我才想明白,我來是什麼?都是送《大藏經》,送禮,他們來聚會,我心裡明白了。我說我十天訪問完了之後,我回請,請他們大家來吃飯,我來請他們。我就告訴他們,我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我們淨土宗是親兄弟,怎麼可以不往來?一定要往來,一定要常常聚會,哪一家有法會的時候,大家一起去,這個就是弘法利生。如果都不往來,人家看到,你看這些人都是自贊毀他、爭名奪利,算了,咱們別學了,這佛法就衰了。不但本宗要相親相愛,不同的宗派禅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堂兄弟,怎麼能不往來?錯了。
再往外推就是其他的宗教,其他宗教是我們的表兄弟,我們全是一家人。所以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把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人,我們辦活動,他們都來參加;他辦活動,我們也一起參加,很熱鬧,真的是一家人。所以即使不同宗教,我們是一家一家去拜訪,一家一家去送禮,禮多人不怪,他有什麼困難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這他很高興。最好的方法就是旅游,我們邀請他去,組成一個旅行團,到國外去旅游,這十幾天從早到晚都在一起,什麼話都談,這個建立感情比什麼都好。
他們宗教是實實在在的,供養沒有佛教多,所以他們缺的就是經費,出去玩沒錢。怎麼辦?我們請客,所有一切開銷統統歸我們,你不要操心,你只要願意去,就高興了。他們覺得奇怪,你們佛教怎麼有這麼多錢?李木源居士回答很有趣:我們有後台老板。後台老板是誰?阿彌陀佛。佛法教給我們愈施愈多,財富從哪裡來?財布施來的;聰明智慧從哪裡來?法布施來的;健康長壽,無畏布施得來的,你修三種布施,就得三種果報。我這堂課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教給我三種布施,三種果報。他給我講,你學釋迦牟尼佛,走弘法利生的這條道路,弘法需要錢,沒有錢不行,需要智慧,需要好身體,所以就教我怎麼修法: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有多少就布施多少,不要顧忌,要有布施的心,布施的行為是隨分隨力,都是圓滿的。真有效果!我這一生得力於章嘉大師教誨,在這一方面不缺乏,也沒有多,恰到好處,沒有多,起不了貪心。所以有多少是捨多少,捨完之後,沒有多久就又來了,又進來了,源源不斷,源遠流長。我們一定要做,依教奉行,我們做的是正法。
我們幫助別的宗教,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求化解沖突,促進全世界的安定和諧,我們做這個工作。我勸導他們,編個《36O》出來,就是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要互相學習,而且宗教要成一家人。怎麼一家人?咱們住在一棟房子裡頭。我在澳洲圖文巴,特別給他們宗教,因為他們宗教想團結,告訴我,大家都有這個意願,所以我買了一塊地送給他們。這塊地英畝有九百畝,合中國差不多是五千畝,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五千多畝,中國畝。買來干什麼?送給他們。那是農耕的地,大家同耕一塊地,這個地將來有生產,這是種的是稻米、麥子,都好種。將來收成的時候大家分,按照你的信徒,你們基督教信徒最多,占百分之五十,那就百分之五十歸他;佛教大概只有一千多人,可能只占到百分之五,那我們就分百分之五。十幾個宗教,這樣子很平等。這塊地,他們組織一個委員會去管理。我又蓋了一棟房子,活動中心,這個房子,每一個宗教希望都在這個地方教學、講經、弘法,都在一起。這個中心裡面,每個宗教有一個辦公室,剩下來就是大大小小的教室,你人多用大教室,人少用小教室,在一起學習,天天見面。住在一起,有宿捨,有餐廳。住在一起,吃在一起,這才真正叫一家人,將宗教當中的矛盾徹底解決掉了。
我這次到英國,沒有想到英國人也在做,跟我的想法完全相同。可它規模大了,他建的這個大道場是供給全世界的,是世界宗教活動中心。我那是一個城市的,是圖文巴一個小城的。規模可觀,我看到他們設計的圖,照那個圖設計,大概英鎊恐怕要好幾億。一個英鎊是我們香港十二塊錢,他的一萬塊就是我們十二萬,大概要好幾個億。值得,太難得了!這麼大規模的,真正是好事,是喜訊,世界宗教團結,天下就太平,宗教教學會產生很大的能量。
所以團結要緊,團結要我們自己,從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對方。我先幫助你,我先為你服務,你要什麼我都盡心盡力幫助你。需要用錢的時候,我們家裡有建設,我可以停下來,我明年再做、後年再做,我把錢先來幫助你。我們在一起生活十三年,十三年他看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對我們有信心。所以大家真正手牽手連起來了,好事情!我做一個城市,十三年,團結成一家人。總是先替別人想,後替自己想。英國這個規模大,這個難得,我們現在結的這個緣,結得非常好。
這篇東西放在我們這一次的活動有個特刊,好,這是提倡尊師重道,比什麼都重要。一個是孝親,一個是尊師,這兩個做到了,根就扎下去了。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暨諸位老師、同修大德慈鑒。弟子悟道恭聆《二O一四大經科注》第二一六集,「積功累德第八」心得報告:
這個品題是講「積累功德」,德就是德本,必須以真實智慧才能真正落實積累德本,真實智慧即是《彌陀經》講的信、願;德本是念佛,行。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雲:信願是慧行,念佛是行行,能不能往生在於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之高下,在於念佛功夫的淺深。師父開示雲:念佛功夫與信願是兩樁事情,信願是往生的關鍵,念佛功夫再好,信願不足也不能往生,信願具足沒有功夫,念佛一念也能往生。蕅益祖師雲:真信、切願、念佛求生淨土,發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與《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同一個道理。信願與行是兩樁事情,信願是往生的條件,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的條件,信願行看似兩樁事情,實際上也有連帶關系,信以啟願,願以導行。
在《三時系念》中峰國師第一時開示雲:「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行者。是名正行。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彌陀要解》雲:行以證所信、滿所願,以念佛之行來證實,所信的西方極樂世界之事實,以念佛之行來滿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由此可知,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又《彌陀經》雲:此經是難信之法。
師父雲:不能往生西方,第一是信心不及格,有百分之六十的信心才及格,我們的信心只有百分之三、百分之五、百分之八,所以信心不足,因為有懷疑。第二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不切,因為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放不下,信願不足,要加強聽經聞法及念佛,解行的功夫來幫助增長信願。為什麼信願不足?是因為經教理解不透徹,念佛功夫不到家,念佛還不能伏惑,感受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氣氛,所以有懷疑。夏老《淨語》雲:「誤人第一是多疑,疑網纏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純自有佛加持。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疑心淨盡見真心,凡聖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綿密處,非關慧解與多聞。」
以弟子的理解是:信願行互相有因果關系,不知這個看法對不對?恭請師父上人慈悲開示,諸位老師、同修大德,請大家指教指教!恭祝慈安,不肖弟子悟道頂禮。乙未六月初七夜於台北華藏。
老法師:道師這一份報告說得很好,也說得很清楚。要知道,這念佛人的毛病就是多疑。為什麼?佛祖有沒有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說過,在哪個經我忘掉了,真有,過去老和尚也給我們說過,佛四十九年講經,他說他沒有說過一句話,誰要說他講經那叫謗佛,他沒講。是真沒講嗎?現在我們明白,真的沒講。為什麼?我們講話的時候,先要想一想這話怎麼講,他有沒有去想一想?沒有。所有一切經他跟誰學的?誰教他的?他自己的東西。我們今天學習還得想一想怎麼講法,他沒有。怎麼講出來的?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怎麼流出來?外面有感,他有應。同樣一部經,這兩個人感不一樣,所以他講的兩個人就不相同,每個人都得度了。佛菩薩度眾生有這個本事,就是說他沒有通過心意識,沒有說我要想一想。為什麼?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外面有感,自性自然流露。他沒有學過一部經,他講這麼多經。在我們中國,我們以惠能大師做例子,唐朝時候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開悟了,問他什麼經他都能講。而且他給你講的,跟甲講的,跟乙講的不一樣,但是跟甲講的甲開悟了,跟乙講的乙開悟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所以李老師當年,我們學佛的時候感覺到困難,老師就教我,不是學得來的,學得來的是假的,是死東西,那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你的。什麼是你的?悟了之後是你的。你一展開釋迦牟尼佛的經本,是從你自性流出來的,跟它對對完全一樣。所以你能夠理解,你理解的深度是無限的,不一樣!所以學佛是叫我們開悟。我們在娑婆世界開不了悟,壽命太短了,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壽命長,一定開悟。開悟才算是自己的,才是真的。所以這個道理要懂,懂這個道理之後,這些疑慮全部化解,就沒有了。
佛是應機說法,什麼樣?就好像在敲鼓一樣,我敲,我用的力量大,聲音就大;用的力量小,聲音就小。每個人去敲,鼓每個人都有應,不是一樣的。但是什麼?統統得利益,統統叫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最殊勝的,無過於你相信淨土,這是善根福德。這個絕不是偶然的,沒有人能傳授給你,善根福德。可是老師對我們有決定性的影響,為什麼?我們尊敬他。尊敬他,他的話我們就不懷疑;不尊敬他,對他有懷疑,那就錯了。所以到哪裡去找一個聽話不懷疑的學生?找不到了,找個用真心的,找個老實的,很難!所以老實聽話真干,具備這個條件,沒有一個不成就。海賢老和尚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老師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又囑咐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那個明白是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真的明白了,真的開悟了,不說,一生不說,聽話、老實。他偶爾透出來是「我什麼都知道」,不講。什麼都知道就是大徹大悟,沒有大徹大悟說什麼都知道,那叫大妄語,那個大妄語是阿鼻地獄。
所以我們現在老老實實,一本經書、一句佛號、一部注解,黃念老的注解。我現在又介紹兩樣東西給大家看,一個是黃念祖老居士的《淨修捷要報恩談》,一個是來佛寺這三位老法師的表法《永思集》,他給我們做證明、作證轉,這個太難得、太難得!這麼多好老師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怎麼能不成就?哪有這個道理!不成就的,那就是自己的劣根性,還懷疑,還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了。好,道師這份參考不長,很值得學習。
學生:《科注》學習班心得報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慚愧學生開定,今天向大家恭敬匯報的內容如下:見賢思齊,反觀內省。
師父上人常常教誨我們,身教勝於言教,學貴力行,學佛要真正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學佛人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道場每周六的忏悔分享,感別人的恩,改自己的過,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互相學習,共同促進。通過大家的分享,即看到自己的許多不足,又看到大家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
在道場的學習和生活中,兩位大家長處處都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為了緩解我們在修行上的疲憊,學習上的壓力,生活上的乏味,兩位大家長很用心,在每個教室都擺設了各式各樣的多肉花,新奇可愛。道場的點點滴滴,所有陳設,乃至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體現出兩位家長對孩子們的愛。哪怕是每天在單調中循環的生活、做功課,種植一花一草,都是在教導我們正確的為人處事、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是在幫助我們增福增慧。
最近因為兩位大家長的操勞成疾,也很少能抽出時間來看我們。每次的見面或是外出前,您們對孩子們的叮咛囑咐,都是給予我們最真切的教導。其實我們知道您們的心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永遠是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引路人、大善知識,似父母,似老師,似良師益友,似心靈的醫生。永遠帶領我們落實師父上人的教誨,跟隨師父上人的步伐走向西方極樂世界。
班級有位師兄很發心,每天不僅要忙於班上的衛生區,還要抽出很多空余的時間去護理兩位大家長辦公室的多肉花。在師兄的愛心呵護下,多肉花長得特別的鮮艷可愛。這位師兄給我們分享到,最近兩位大家長為了護持好我們的成長和修學操心勞累,身體也不好,自己也很想為兩位大家長分擔,不想看到大家長太操勞,於是自己發心,一定要把大家長辦公室的多肉花種好,讓兩位大家長看到心生歡喜。所以師兄很細心,也很用心的在給多肉花澆水、通風、曬太陽。正是這樣一顆真心,每天堅持,時時提起一顆孝敬之心去做,發現師兄不僅花種得好,在做事的方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自身的修學,對於師父上人經教義理的悟入,都有很大的提升和進步。每次上台的分享很有條理,充滿正能量,都能將自身的修學和經教結合在一起,能將師父上人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之中,都讓我們很受益,每天過得都很充實和法喜。正如古人所言:「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師父上人常常教誨我們,學佛是內求,智慧、德能、相好是自性本具的,外求永遠都得不到。反省自己,常常做錯事情,犯下過失,根源還是孝敬之心不足,尊師重道之心不夠,不能常常將父母、師長的教誡放在心上;正是學總是時進時退,改過總不能勇猛徹底,常常讓煩惱習氣做主,自性的性德和智慧不能彰顯的原因所在。修學並不是向外貪求,不是要自己去學很多、看很多、聽很多、經歷很多,而是要學會看破放下,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時時提起一顆孝敬之心處事待人接物,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灑掃應對、言談舉止常不忘失,做事如此,聽經如此,念佛亦如此。時時處處都是在修行,都是在與自性相應,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感恩師父上人的慈悲教誨,兩位大家長的真心護持,同參道友的幫助陪伴,讓學生能在生活和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改過遷善,常常能看到榜樣的力量,學會成長和進步。堅信修行的道路上有您們,自己今生就有成就的希望。
以上是慚愧學生開定粗淺的學習報告,錯誤之處請求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評指正,學生樂意接受,至誠頂禮感恩,阿彌陀佛!恭祝尊敬的師父上人,法體安康,六時吉祥,久住世間,光壽無量。慚愧學生開定頂禮敬呈。
老法師:開定師的這一篇報告,很難得,很好。一個人一生當中學習成功、失敗,關鍵確實就是見賢思齊,反觀內省。這兩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要有毅力,要有決心,才能真正落實。真正落實就如你所說的,道業才能精進,智慧才能增長。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要知道反省,都要知道改過。見賢思齊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智慧,一般人見賢怎麼樣?嫉妒,他就造業,想盡方法毀謗、障礙,那就錯了。見賢能夠尊敬,能夠想我也能學得跟他一樣,這個是很難得的,是好事。下面還有一個。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妙音,今天向大家恭敬匯報的題目是:國學治要學習心得報告之一:全人類的鴻寶——《四庫全書》
上淨下空老教授於講席中,時常提起《國學治要》是小《四庫全書》,是《四庫》入門的門徑,《四庫全書》是我們全人類的寶貴遺產。老教授說:因為《國學治要》是《四庫全書》的入門,你學會這個,你將來讀《四庫全書》沒有問題,文字上沒有障礙。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都在《四庫》裡頭,寶藏!老教授說:現在中國的東西真不錯,真像湯恩比說的,真能解決人類這些問題,能解決自然災害。這些東西在哪裡?給諸位說,在《四庫全書》。乾隆做了一樁好事,大好事,無與倫比的大福報,就是編這套書。這套書從中國三皇五帝,一直到乾隆這個時代,歷朝歷代所有人的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經驗、效果,全在這部書裡頭,這部書是中國的寶藏。
老教授說:我現在勸外國人一定要學文言文,為什麼?你們要智慧,你們要想解決你個人痛苦,解決你家庭的問題、社會問題、國家問題,這個東西,中國古人的智慧都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裡頭有中國人五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最高的理念、最好的方法、最豐富的經驗,還有歷朝歷代做出來的效果,全在這些書裡頭。你不讀這些書,你到哪裡去找智慧去?現在有系統的保存下來的,在全世界只有中國,你再找不到了。印度沒有這麼完整的典籍,你找不到。老教授教導我們,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歷史文明,社會之長治久安,實奠基於朝野上下,共同學習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其教化之善巧方便,廣布於國家各類施設。若論文獻記載之完備,求其能綜括前人著述、匯為一總結集者,首推清代之《四庫全書》。其不僅集中國歷代文獻之大成,亦為有史以來世界最龐大之典籍,內容包羅萬象、舉世無匹,堪稱世界學術文化之璀璨瑰寶,人類幸福康寧之智慧指南。
甲、四庫分類的沿革
上淨下空老教授說:《四庫全書》的構想就是從佛法三藏來的。佛教的經典稱為三藏,中國的古籍叫四庫,庫跟藏一個意思,倉庫。四庫實為古代宮廷藏書之所。舊分書籍為四部,藏之四庫,因亦謂四部曰四庫。
晉初的荀勖將群書分為四部:六藝、小學為甲部;諸子、兵書、術數為乙部;歷史記載和雜著為丙部;詩賦、圖贊、《汲冢書》為丁部。東晉李充加以調整,以五經為甲部,歷史記載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隋、唐以後沿用此種分法,稱為經史子集。後來無論官編私撰,及史家目錄的分類,雖其類目頗有變更,但大都以四部為大綱,千余年來遵守莫變。
清代的《四庫全書》,即依據四部分類法而編制,以經史子集為綱,每部又分為若干類,每類之中或流別繁細者,又各析為若干子目。計經部十,史部十五,子部十四,集部五,凡為類四十四類。下又各分子目,很是詳盡,因此四部分類法,雖創始於荀勖,成立於隋唐,至清《四庫總目》出而始臻完備。(圖一:為《四庫全書》原書封面之絹色及楠木書函原書高31.5公分,寬20公分,封面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簡明目錄黃色。)
乙、《四庫全書》的編纂
方乾隆朝國運昌隆之時,聖賢道統之盛,聲明文教,遠被四夷,邁越前修,遂發中秘之藏,廣獻書之路,廣收散佚,妙選通才,特開專館,從事纂輯,網羅專家學者三百余人參與此盛事,以軍機大臣劉統勳、於敏中等總其事,紀昀、陸錫熊等為總編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纂修分校,則戴震主經,邵晉涵主史,周永年主子,紀昀主集外,若王念孫、朱筠、翁方綱、王太岳、姚鼐、盧文弨等,亦皆碩學通儒,一時名宿。其編纂宗旨,即為乾隆帝御撰《文淵閣記》中引述橫渠先生之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自乾隆卅七年春下诏徵求書籍,卅八年二月各省陸續采進的書已達數千種,再加上內府的收藏,開始校雠的工作。直到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文淵閣本鈔繕告竣,歷時近十載,所動員鈔繕謄錄的人多達二千八百多人,集書三千四百六十種,都七萬九千三百余卷,凡三萬六千余冊,規模宏偉,卷帙繁富。
這是中國歷史上整理校雠圖書空前的偉大工作。西漢劉向父子奉成帝之命,校雠內府藏書,歷時了二十年(西元前二六——西元六年),所整理鈔繕的,只有六百零三家,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晉武帝時,荀勖整理內府圖書校雠鈔繕的,雖略有增加,也不過一千八百八十五種,二萬九千零三十五卷。唐宋兩朝內府整理藏書,僅從事補緝,尚未全部重鈔,多者不過五萬三千多卷,少者僅只三萬零六百卷。而乾隆時代整理的圖書,卻多達一萬零二百二十三部,十七萬多卷。而鈔繕著錄的即有三千四百多部,七萬九千多卷,內容的豐富,遠超過了前代。(圖二:為敕修《四庫全書》之乾隆皇帝畫像。此為乾隆元年所畫,高宗時年二十五歲,至三十八年敕修《四庫》之時,則已六十三歲矣。逮全書修成,已逾七十,故上有「古希天子」之印。)
我們撇開這部書纂修的動機不談,僅就書而論,實是世界上前無古今的大著作。雖是一部大書,但有別於類書,而保存了各書的原貌,也就是保存了原來的資料。其內容完備,包括中華五千年所有的歷史、民族、社會、政治制度、宗教、天象、地輿、物產、文藝、哲學、美術、農、醫、工商、算學及百家雜學等,無所不有。且排列的秩序,大體依照學術的分野,井井有條。其特色是整理圖書時,依「思無邪」的原則,經過選擇裁汰,凡偽作、空疏,無益學術文化的著作,皆一一考辨,棄其糟粕,存其精華。每整理一部書,無論鈔錄的,或不錄而僅存其目的,均各撰有提要一篇,撮述作者的生平及書的概要。故此書說它是中華文化的精萃,並不為過。對於愛好中華文化而欲予研究的世界人士,極為方便。因為研究學術,主要在搜尋資料,參考群籍。但一般的困難有三:一在古籍太多而不易完備,二在典籍分散而不易聚,三在書太雜而不易選擇。而《四庫全書》有系統、有條理、有極豐富的資料,有此一書,對於研究中華文化的人士,尋求救災救世之方,可以無遺憾了。
丙、《四庫》七閣的命運
《四庫全書》當時分繕七部,並特仿寧波范氏天一閣式制,建閣以庋藏之。其貯於大內者曰文淵閣,盛京沈陽故宮者曰文溯閣,圓明園曰文源閣,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曰文津閣,謂之北四閣或內廷四閣。又以江浙為人文淵薮,亦於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行宮之文瀾閣,各貯全書一部,謂之南三閣或江浙三閣,且許士民赴閣傳觀鈔錄。另底本一部則貯於翰林院。以十數年之歲月,成如此壯觀宏偉之巨構,實古今中外歷史上所僅見。
然不幸國家多故,百余年間,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太平軍起事,文宗、文匯,相繼淪亡;文瀾則幸存劫余,殘本不及半數,後雖經補抄,然難復舊貌,現藏浙江省圖書館;而鹹豐十年英法聯軍陷北京,火燒圓明園,文源隨化劫灰;庚子八國聯軍之役,翰林院之底本亦遭焚掠,靡有孑遺。是迄清室之亡,七部全書已毀其半。逮一九三一年九一八變起,文溯《四庫》又淪入日人之手,後幾經波折,現藏甘肅省圖書館;熱河文津,民初移入首都,貯於京師圖書館,開架供眾閱覽,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唯文淵閣一書,成書獨早,鈔校亦最精善,雖屢次播遷,幸天佑斯文,毫發未損,今庋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故《四庫全書》實乃稀世鴻寶,舉世同珍,至可寶重。(圖三:為故宮文淵閣前景。文淵閣為庋藏《四庫全書》之所,乾隆四十七年全書繕成,裝潢入藏。)
丁、《四庫》的校勘價值
《四庫》所收錄的書,傳世珍罕的,固然重要,極有傳存的價值,就是已有別種版本傳世的,甚至還有不少的典籍現今尚有宋元古本存世,《四庫》本也並不稍損其在校勘上的價值。
清初的一位校勘名家陸敕先曾說:「古今書籍,宋版不必盡是,時刻未必盡非。然較是非以為常,則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時刻之是者無六七。」可謂是經驗之談,是古人讀書並不專主一個本子。因為古籍經過無數次的傳鈔或翻刻,魯魚豕亥,發生了文字的差異,甚或因文字的差異而發生解釋的不同。譬如文起八代之衰唐代的韓愈,他的《昌黎集》,傳到北宋時代即已文字多歧,現在大家認為以宋方崧卿《韓文舉正》及朱熹的校本為最佳。方氏系取北宋秘閣本、杭州刻本、四川刻本、石刻本,以及總集中所收韓文來校勘訂正;朱子以方本多折中於秘閣本及杭蜀本,而未列舉各本的異同,並不妥當,因予重為校訂。當然《韓昌黎集》經過朱子的校訂是可讀多了,但並不是全無問題,仍有若干不易通解的地方。現存朱校本最早的有元刻本存世,即《四部叢刊》中所影印的。譬如卷十一《原道》篇:「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國家天下,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元版無滅字,則文義不通順。卷十四《與李秘書論小功不稅書》:「所謂不稅,果不追服乎?」追字,元本作遣,難釋其意。考《四庫》本之作滅、追均與宋淳熙錦溪張宅翻刻潮州本合,知其曾參校他本,擇善而從。此不過隨舉一例,《四庫》的纂修校雠工作,前已言之,多出當代大儒之手,如戴東原、翁方綱,莊存與、王念孫、任大椿、朱筠等之經學,謝墉、任大椿之小學,陸錫熊、邵晉涵、彭元瑞之史學,李潢、陳際新之算學,姚鼐、紀昀、朱圭、曾燠等之文學,俱是名家。且內府之藏書也富,天祿琳琅,宋元舊本頗多,故《四庫》寫本大有校勘上的價值,並不因別有舊本流傳而稍損,這尚僅是指文字的異同,可供校勘。也有所依據的版本與傳本不同者,譬如宋唐庚的《眉山唐先生集》,現在傳世的有二十卷、三十卷兩種本子,而《四庫》著錄的則是二十四卷本,編次不同。又如李綱的《梁溪集》一百八十卷,舊本僅殘存宋刻三十八卷;周必大《文忠集》二百卷,舊本僅殘存宋本六十九卷。現在通行的《梁溪集》是道光中福建刻本,《文忠集》則為道光中江西刻本,別無舊刻全集,此二本皆據鈔本校刊,不乏阙文誤字,遠不如《四庫》本校勘的精審。再如清季的叢刻書如金山錢氏守山閣叢書、元和胡氏琳琅秘室叢書、歸安陸氏十萬卷樓叢書、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叢書等等,其中即不乏鈔錄自《四庫》本來付刻的。是以《四庫》本並不因其所收的書已有別本通行而減損它的價值,在校勘上仍有其貢獻,這是《四庫全書》的價值。
當然,《四庫全書》中刪改文字是它最大的缺點,諸如將夷狄字樣刪改,見於上谕奏摺。究竟刪改的標准如何?有哪些文篇經過改纂?則非取全書校勘,無以知其詳情。但其有系統、有條理,將宋元以前以及明與清乾隆以前重要的典籍匯聚為一,彌足可貴。且每書的前面各冠有一篇提要,介紹其書作者的生平,概述該書的內容,並評骘其優劣得失,對於研究我國學術文化的世界學者,極有價值,極為方便,而毋須費力搜尋。發揮了它保存宣揚中華文化的功能。(圖四:為《四庫全書》內頁款式。原書板心高22.3公分,寬15.3公分,每葉十六行,行二十一字,魚尾下標注書名,卷次及頁數,紅框白口,天地甚寬,清朗美觀。)
戊、結語
上淨下空老教授說:商務印書館印《四庫全書》,這是再版,來找我。我一聽說很歡喜,我給他訂了一百套,這一百套的價錢是美金五百萬,一套是五萬。世界書局要重印《四庫荟要》,好事,真難得!我跟他訂了兩百套。《荟要》跟《全書》這兩套,這個《全書》一百套、《荟要》兩百套就一千萬美金,錢就花掉了。供養全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讓它們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國寶,就在這兩部書上。(圖五:為老教授購買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每套共1502冊,重2858.6公斤。)
老教授說:確確實實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寶庫在中國,中國保存得非常完整,保存了傳統文化,保存了大乘。在什麼地方?中國傳統在《四庫全書》。五倫從這擴張的,四維、八德都是從這裡引申過去的,中心就是這個親愛。所以從這裡延伸都是性德。五倫是道,五常是德,四維是德,八德是德。根本的德行,這是做中國人做人的標准,仁義禮智信叫五德。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思想言行合理、合情、合法,這叫義。我們的思想言行必須如理、如法要合情。四維,管子說的,「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維系國家的四根柱子,禮義廉恥,這四個字沒有了,這個國家一定會滅亡。八德,八德是普遍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人與事、人與萬物必須要遵守的德行,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幾千年不墜。一部《四庫全書》講些什麼?就講這些東西。可是到今天沒有了,沒有人學,也沒有人懂,所以社會動亂、地球災變,就這麼來的。
中國全部東西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裡面蘊藏著中國人對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大道理。今天人講理念、方法、經驗、效果,統統在裡頭,是全人類的寶藏。這不是某一個國家族群獨占的,不是的,全世界每個人都有分,都應當要學習。典章文物,盡在圖書,其存與亡,為民族安危所系,守先待後,匹夫匹婦亦與有責。《四庫全書》「繼繩祖考覺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令有清中秘之藏,得免散逸,不僅保存文獻,宏揚文化,抑且促進了解,蔚為國光,亦當為中華民族及世界有識之士共同學習的寶典!
老教授說:中國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裡頭講什麼?要為別人介紹,最簡單的一句話,裡面所記載的是幸福人生、快樂人生的理念、智慧、方法、經驗,你要不要?如果你是要,喜歡,你就來學習。上淨下空老教授以拳拳濟世之心,誠布衷曲,並世君子,當聽老人之言!
以上是慚愧弟子妙音學習《國學治要》的心得報告,仰望各位古聖先賢,弟子戰戰兢兢,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則,將師父上人的法語和秦公孝儀先生、昌公彼得先生等諸先生的金玉之言,匯集並編輯一處,報告至此,祈請師父上人教誨。若有匯集或編輯得不妥之處,恭請各位法師、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我們要感謝梁居士,這些年來他在新加坡,一直努力在做這個工作,就是整理《國學治要》,做得很有成就。我聽說,他們要跟馬來西亞漢學院合成一體,這是好事,我聽了我很贊成。我們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為國家民族,為人類永遠的安定和諧、幸福美滿,做出最有價值、最好的一樁事情。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