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三十三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05/2/22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33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這幾天課程都談到謹言慎行,都是在很多與人相處的細節當中,我們也要格外謹慎、格外恭敬。

  所以我們中國有一句格言提到「青天白日的氣節,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干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這意思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有非常潔白的氣節都是從哪裡開始培養?從他獨處的時候,從別人都沒有看到的地方,他都能夠言行一致,才能培養出這樣的氣節。所以生活的細節也是大學問。「旋干轉坤」,能夠扭轉干坤的能力從哪裡開始打根基?從「臨深履薄」,從他面對人、面對每一件事物都能夠恭敬,都能夠謹慎對待,他才能夠往後辦很大的事。因為他這一些謹慎的態度都已經在這點點滴滴當中積累上來。《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所以往往是在這些小細節當中,都能夠非常謹慎的人,他才能真正把重要的大事辦好。假如這一些小地方都不用心,很可能真正接一件重大的事就會有很多小狀況出現,甚至於會亂了頭緒都有可能。所以我們為人父母在這一些小細節當中,也要從小多多提醒小孩,那我們自己也要多多觀照自己在這些小事當中的起心動念,進而當下去改過、去修正。我們昨天是提到: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砺。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現在的社會風氣是比較虛浮,比較崇尚物質享受,很多人可能都家裡很窮,都快沒飯吃了,但是衣服都要買得怎麼樣?很漂亮,因為要穿給別人看,可能老婆孩子在家都餓肚子了,還是要打腫臉充胖子,其實這樣的人生態度太虛偽、太虛假了。

  一個人他會打從心裡真正尊重你,絕對不是因為你口袋裡有很多錢,是不是這樣?絕對不是。當你口袋裡有很多錢,他對你很有禮貌,那是對誰?對錢。等你口袋的錢都給他了,那他對你可能態度馬上就轉了。所以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為什麼小人之交會甜如蜜?因為他是有所目的,所以他就會竭盡所能的巴結你、谄媚你,很多人都在這種情境之下,還以為這些人對他如此的看重,如此的尊敬,到最後可能就中了小人的詭計。為什麼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君子是以德行與朋友相交往,所以在交往的過程會淡中有真味,決不可能每天跟你膩在一起。因為彼此都很清楚,我們都有為人子的責任,我們都有為人臣的責任,我們都有為人夫、為人婦的職責。所以各自都有很多的本分應該盡心盡力去做,怎麼可能整天跟你耗在一起。一定會說:都已經八點多了,你不是要回去跟你兒子講德育故事嗎?趕快回家。所以這個「淡中有真味」,淡中含有彼此互相的關懷,互相的體諒在其中。

  所以確確實實物質的豐沛並不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甚至於為了追求物質,可能讓自己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所謂欲是深淵。我們昨天也提到,花了大把的錢去買一件昂貴的衣服,快樂多久?三天。痛苦多久?可能那一個月都要吃泡面,把身體搞砸了。假如看到一台名貴的跑車他就動心了,去買了一台名貴的跑車,快樂多久?快樂一個月,快樂兩個月。而且在那一段快樂過程,你的太太被打入冷宮,那台車變什麼?變大老婆。每天在那裡擦車,都把太太視若無睹,快樂一、二個月,但是那個貸款一付要付多久?可能要兩年,可能要三年,所以那一段時間你可能痛苦在付貸款。而且說實在的,當一個人很喜歡去追求這種名牌,這種昂貴的東西,比方說他開了半年、開了一年,突然又看到有新款出來了,他看到別人又開的款式比他還新,他會怎麼樣?他的心又有點不平,又很心動要再去買新的。所以往往貸款還沒付完,又要有新的支出,又要去買新的款式,可能一生都會變成物質的奴隸。不只自己變物質奴隸,可能連家裡的人都被拖累進來了。

  很多人覺得要買一間豪華的別墅,他才顯得自己有身分,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老祖宗提醒「萬貫家財」,一天吃幾餐?「日食三餐」,你何苦來哉去追求這些很虛浮的東西。萬貫家財,日食三餐;「廣廈千間」,你房子縱使有一千間,晚上躺的時候躺多少?夜眠才六尺。所以其實人在物質方面的需求其實是非常少的。所謂知足常樂,你知足生活就非常輕松、非常簡單,對你的身心都是很好的方式。所以我們也要從中體會到,比方說你常常很注重吃,都要吃得很好。我們可以想一下,比方說在過年以前,我們常常會接到很多的喜帖,所謂有錢沒錢,娶個老婆好過年。結果接到這麼多的喜帖,曾經我也一個禮拜去吃了三次的喜宴,三次,吃到第三天你有什麼感覺?都快吃不下去了,都是這麼樣大魚大肉,這麼多油膩的東西比不上清淡的豆腐、白菜吃得輕松愉快。

  在很多人他追求很高級的住宅,很可能是怕在與人交談當中不能說,比方說對方有說:我在某某地方有一個豪華別墅。當他聽到了,別人有,我沒有,內心就很不是滋味。所以自己就很努力賺錢,日也做,晚也做,終於買了一間別墅。好,那一年去住多久?一年可能去個三次、五次,一次住個二、三天就回來了。但是他還要請一、二個人去幫他守這一間別墅,請的這些人一年住多久?每天都住在那裡,所以是他在享受這一間別墅。所以諸位朋友,到底誰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誰是有福報的人?請來的傭人有福報,那主人必須辛辛苦苦的賺錢來還這個貸款。所以確實我們要好好的去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能真正對我們的身心有很好的發展,有很好的一種調節,不要追求虛幻的物質享受。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砺』。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德才兼備」。德在前,才在後,所以這一句成語也告訴我們,德跟才孰為重?德才兼備,所以德更比才重要,還比才重要。在近代有一位書法家被尊為當代的草聖,叫林散之先生,日本人對他的書法非常尊重,日本書法家到中國來,都會到他的家去給他行一個禮,非常佩服他的書法,也佩服他的為人。林散之先生曾經就說過: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會嫉妒人家),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所以我們假如要請員工要怎麼挑?要挑有德有才,不然最起碼也要挑有德無才。因為他有德行,懂得包容,他會去欣賞別人的才華,他知道「見人善,即思齊」,他就懂得去珍惜這樣的人才。

  但是假如無德而只有才華,那必然會嫉妒他人;假如連才都沒有,那就會毀才。所以在春秋戰國,在秦國有一個宰相叫李斯,他是無德有才,所以看到有才華的人他很嫉妒,所以他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還陷害韓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韓非子,還陷害讀書人,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歷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並都燒了,這個罪業太大了。後來李斯也沒有好下場,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斬東市的刑法致死。這是無德有才會嫉才。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絕對要先重德行才行,假如不重德行,我們把孩子的才華培養得再高,他的人生絕對不會幸福。因為嫉妒別人,內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別人也會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礙,別人也會同樣嫉妒他,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謹慎的地方。

  我認識一位書法家,他叫李傳軍,這個李老師他就曾經去擔任書法的評審,結果發現這些學生的作品肯定是老師代筆的,這個現象有沒有?那我們父母跟老師假如做出這樣的行為,事實上並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誤導小孩。這也是誤導小孩,讓他覺得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規矩,不擇手段。那這已經在孩子的心靈當中種下很不好的惡因,往後就可能因為違犯規則、違犯法律而觸犯法網,人生都有可能因此而毀了。所以這個「德」才是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險。就好像一棵大樹,你根不扎好,它的樹干長得愈高,樹蔭長得愈大,遲早有一陣風吹過來就會連根拔起來,這樣的情況可多的。所以一個人的罪業都是盛時所造,等到他飛黃騰達,沒有德行就會干出很多錯誤的事情。所以後來李老師就堅持要把這一些老師代筆的要剔除在外,讓這些真正自己寫的孩子能夠受到肯定。

  這一位李老師也曾經跟我說過,他說他曾經去找過非常多的書法老師,也花了很多錢向他們求教,結果都沒有學到真本事,都沒有,繞了一大圈,他已經是窮困潦倒都沒什麼錢了。結果因為他有這一分要傳承中國藝術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遇到了他的書法恩師。結果他的書法老師不只沒收他錢,還讓他住在家裡跟著他學習。所以諸位朋友,您要讓你的孩子學到真本事,絕對不見得一定是花大把大把的鈔票,假如這些藝術家都要要你這麼多的錢,其實已經透露出來他是德多還是只有才華?當一個人無德有才華,他的才華、他的藝術境界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上不去,因為藝術也是一個人心性的一種展現。為什麼很多藝術作品能夠感人至深,這些都跟他的心境、他的仁慈、他的這些修養有直接的關系。

  所以當這一位李老師他遇到他的書法老師,就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給他,當他的老師教完他,就對他說:假如你沒有真正的德行,我把這些才能教給你,我是害了你一輩子。他老師接著說:因為這一些才華教給你,你很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會名利雙收,而這個時候將是你人生危險的情況出現了。這個時候你又不知謙卑,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你又不知節約自己、勤儉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習慣。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藝術界的人,也都是曾經紅極一時,結果很多晚年也是非常潦倒,那都是養成了這些奢華的習性。所以李老師對他老師這段話非常的深刻的領受,所以都謹遵老師的教誨處處謙卑。他才三十三歲,已經得到好幾次的大獎,而且也常常義務教學。我曾經也請他到海口幫我們指導寫書法,整整去了一個禮拜,他是分毫不取,甚至於還拿了大把的筆去送給我們海口的這些老師。所以德重要,德行是萬福的根基,而這個福才能立得安穩。

  老子當初要離開的時候剛好遇到一個官員,這個官員就問老子,他說:我有兩個兒子,我不知道以後應該靠哪一個?那老子就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然後就對他兩個兒子說,先對他的大兒子: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這大兒子比較憨,他就低下頭說:不行,怎麼可以打父親。他寧死不從。那接著老子又對他的小兒子,這個小兒子聰明伶俐,腦筋轉得特別快。所以一般的父母會覺得哪一個孩子比較好?可能到處都誇:你看我這個小兒子多聰明。結果老子就跟他說:你只要輕輕打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小兒子馬上過去打一下,趕快把錢收到口袋裡面去。老子就對他父親說:現在你知道晚年應該靠誰了。

  後來這一位官員去世了,確實是他的大兒子在晚年照顧他,他的小兒子到其他地方去做生意。結果他父親的死訊傳到了這個小兒子的耳裡面,小兒子說:我這個來回又要一段時間,不知道又要少賺多少錢。後來連他父親的喪禮都沒有參加。所以老子他很有智慧,可以從小孩的行為當中推出他的存心,因為「重利者必輕義」,只要跟他的利益有沖突的,他一定會先不關心,一定把利擺在第一位。所以一般的人他對小孩可能都覺得那個聰明伶俐的特別欣賞,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較老實的孩子在照顧。

  我們也曾經聽說,一位母親生了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大學畢業,老三高中畢業。後來的結果往往都是第幾的兒子照顧她?反而書讀愈多愈自私,只為自己著想。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國外去念書,念到最後也沒有回來照顧父母終老,往往一去不回來了。有的在那裡娶了太太,父母還要打老遠去探望,甚至於住了一段時間要離開了,這個媳婦還會拿出什麼?那真是父母可能會吐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不如不要生好了。所以孩子不長德行,真正會氣死父母,真正會贻害家庭、贻害社會。所以我們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要以德為本。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在我們講「信」這個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一開始是「凡出言,信為先」,代表言語的信用。「奸巧語,穢污詞」,這一些教誨都提到我們講話的態度,當我們的講話態度很粗魯,就會沒有辦法贏得別人的信任。所以「信」這部分內容,當你去做到的時候,你就會給人家很高的信服感,對你很服氣。比方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所以你都能夠做得到,你的朋友一定會覺得你很有修養、很有分寸,你長期社會信用都會不斷的提升。

  像我們剛剛念到的這一句『聞過怒,聞譽樂』,假如我們是聽到過失很生氣,別人稱贊我們,我們就洋洋得意,假如我們是這種態度,能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就很困難,就會造成『損友來,益友卻』。為什麼損友要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給你幾句美言,你就會神魂顛倒,到時候他就有機可乘了,所以損友就來,益友就退了。益友為什麼會退?因為這一些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諱。你有缺點,他一定會很正直幫你提出來。當你不能接受的時候,他只好先怎麼樣?先避開。因為他假如不避開,你常常看到他,也會讓你生煩惱,所以他為了不讓你生煩惱,他只好先離開一段時間。等你真正肯接受了,肯接納他的雅言、他的規勸,他才會再回到你的身邊來。

  那人喜歡聽好話還是喜歡聽正直的話?聽好話。那這個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所以這種「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必然要從小扎起。所以我們中心老師在教這一句的時候都會提醒小朋友,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就好像你的臉上剛好有一個黑黑的東西黏在上面,這個時候別人告訴你,讓你可以把這個污點污垢去掉,那你應不應該感謝他?那當然應該。那當別人指出你的缺點,就好像去除你臉上的污垢一樣,那你當然需要跟他道謝。所以這些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間,只要同學把他指出缺點,我們接下來就會聽到一句很優美的話,他會一個鞠躬,跟同學講: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這個孩子對於他的缺點又有所改變,我們老師又適時的鼓勵他,「過能改,歸於無」,那他就更歡喜去好好把他這一些缺點修正過來。所以從小扎了這個根對他終身都有很大的益處。

  「聞過怒,聞譽樂」,就想到一個宋朝的故事。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蘇東坡,他跟佛印禅師是好朋友,常常兩個人都會互相切磋學問。有一天剛好蘇東坡覺得他的境界很好,就寫了一首詩,詩上寫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他現在的境界很好,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淨心。諸位朋友,哪八風?這個八風就是很多我們人生境界的考驗: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個利就是你很順勢的時候、很順暢的時候,衰是衰敗下來,然後苦,受苦的時候,或者很歡喜的時候、很樂的時候;往往人一苦就會怨聲載道,人一樂就有可能樂極生悲,所以這一些境界都在考驗一個人的修養。接下來是稱贊,可能就洋洋得意。譏,別人對我們譏毀,我們就很生氣、很不舒服。還有毀譽,毀是诋毀,是毀謗我們;譽,當我們有很好的名譽可能又會起了貢高我慢。所以蘇東坡覺得這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心境,他都可以保持清淨,所以寫了這一首詩要送給佛印禅師。

  結果佛印禅師看完,就在信上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屁」字,就讓他拿回去。結果蘇東坡可能原來期待佛印怎麼回答他?他可能想說:趕快稱贊我一下。其實八風動了沒有?動了。想要人家稱贊、想聽好話。結果看了之後,他很生氣,非常生氣,就趕快趕到佛印住的地方,結果一到他的門口,門是關的,寫了兩行字,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來了。所以蘇東坡一看很慚愧,就離開了。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是不是也八風吹不動,時時從起心動念把我們這一些不好的習性去除掉,才不會犯「聞過怒,聞譽樂」的這種錯誤。

  下一句是『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也看到當一個君主他非常寬宏大量,能接納眾臣對他的進谏,假如他有這樣的雅量必然能夠讓這一些忠臣、這一些賢臣都能用心的指出他的缺點,以便讓他的政策都能夠真實對人民有所幫助。相同的,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當學生或者孩子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也要虛心接受。當你跟孩子承認錯誤,很多長輩心裡會想:這樣我會不會好像矮了一截?其實恰恰相反,當我們老師真正有錯誤,比方說犯了《弟子規》哪一句,我們馬上跟學生說:老師這裡錯了,老師要改過,老師跟你們一起學習。往往老師認錯的時候,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麼?看到對老師的尊敬。所以當一個人認錯那是德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長者主動修正、主動改過,也會帶動起整個團體都有勇於認錯的這種風氣。

  當我們身邊有非常多朋友能夠主動給我們一些規勸,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雙明亮的眼睛幫你看路。因為我們才兩顆眼睛,有時候看前面又看不到旁邊,又看不到後面。當你有接納別人谏言的這種虛心,自然就有眾人給你幫忙。所以我們說梅蘭竹菊是四君子,表的是君子的德行。那竹子為什麼表君子的德行?因為竹子它的心是空的,常使虛懷納雅言。所以我們「見人善,即思齊」。那見物善?即思齊。所以我們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學習,還跟萬物學習。當看到萬物之德也回光返照修正自己。

  我也曾經就跟學生說:這個竹子有什麼德行,你可以向它學習什麼?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諸位朋友,你可以從竹子身上學到什麼?這學習要善學,而且學習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樞紐,人要有悟性,有悟性才能舉一反三,就能時時接觸一切人事物都在修養自己,都在提升自己。除了虛心以外,還有什麼?我們看竹子的外貌,有沒有看到一根竹子的?都是什麼?一群竹子。因為有一群竹子,所以每一枝都很直立,就好像你身旁統統都是正直的人,那相信你要歪也歪不起來。所以這是一個環境的重要性。所以連孟母都要三遷,縱使有孟子這樣的根機,這樣好的素質也都需要後天好的環境來培養。所以我們父母也要給孩子提供很好的學習環境。

  我們進一步看這個竹子,它都是一節一節長上去,所以也代表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都會遇到一些挑戰。所以當面臨挑戰的時候,一定要怎麼樣?勇往直前去突破。竹子也是突破一節一節的關卡。所以也是要有堅忍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學生很多時候講出來的答案會讓我們很驚訝,有一位學生就說:老師,竹子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說:為什麼這麼講?他說:因為竹筍可以吃,竹子可以建房子,竹葉可以拿來包粽子。所以它是所有的全身統統都奉獻出來。我們聽到這裡也要覺得很慚愧,我們有沒有比得上竹子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所以我們可以對於我們身旁的人、事、物都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都去接受他們的雅言,都去向他們學習,那將我們的人生會增加很多的助力。所以「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當你有這個態度,可能草木都會有情,都會向你微笑。

  「聞譽恐」,為什麼聽到別人的稱贊,我們要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因為我們的才華,甚至於我們的成就,絕對不是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比方說我們的整個成長都是父母的養育、教育,還有很多長者給我們指導、給我們關懷,我們才能形成這樣的能力。所以當我們有所成就的時候,首先一定要想到這些功勞都是他們的,這樣我們才不會自視甚高。而且比方說我們一個課程的成就,都是眾人的協助幫忙。我們這幾天的課程,很多的朋友可能晚上很晚才睡,隔天很早又要起來打理事務,又要起來煮飯給我們吃,所以一件事的成就都是眾人的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我們也要處處感謝這一些付出的人。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那聞譽就不會樂,會覺得誠惶誠恐,要趕快盡心盡力把自己那一分角色做好,以回饋這麼多人的付出。我們看下一句經文,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無心非,名為錯』,所謂「不知者無罪」。所以當別人犯錯,他不是有心的,我們絕對要包容、要寬恕,不然他也會很難受。那對我們來講,我們也要時時觀照自己,我們的言語行為有沒有不當之處。比方說走路的時候,兩三個人排在一起,讓後面的行人就不方便通過。因為人往往,比方說遇到久不見的朋友,一聊起天來都忘記旁邊的世界。所以這就是無心之非。有時候我們打電話給朋友,他可能正要出門,我們一打過去就霹雳啪啦,連個逗點都沒有,他又不知道從哪裡切話把你拒絕,或者是告訴你他要出門,結果他就一直撐在那裡。那時候他的心跳怎麼樣?特別快!這也是無心之非。所以我們打電話過去一定要先問:請問你現在方便嗎?要處處替對方著想。

  那孔夫子當初到太廟去,也是「入太廟每事問」。遇到很多事,他都會去請教太廟裡面負責的一些工作人員。其他的人就會覺得很納悶,夫子的學問這麼好,怎麼到太廟去什麼都問?結果他的學生就問夫子,夫子就回答:每事問是代表對這一件事的尊重,而且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去,可能這個環境都有它的規矩在,我們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然可能就有失禮之處。所以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也要先了解這個環境的很多生活作息,甚至於東西的擺設,我們也不能擅自去更動、去改變。可能我們是覺得好心,但是這麼一個動作,可能會造成當地工作人員的一個麻煩,所以這就有可能犯了「無心非,名為錯」。

  那下一句是『有心非,名為惡』。這意思就是明明知道是錯的還是照做,叫做「明知故犯」,那這就是惡,這就很不可取。那這樣的現象現在多不多?多!為什麼?比方說明明就寫著「禁止吸煙」,他還大口大口在那裡抽,原因在哪?沒有念《弟子規》,標准答案。失教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沒有好好的學習,沒有老師去教,也沒有父母去提醒,所以就是「先人不善,不識道德」。那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上一篇: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三十二集)
下一篇: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三十四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