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221170100bc8y.html)
人大代表就我國農村養老現狀調查顯示:
兒女無視父母存在
“城裡的老人為長壽忙,農村的老人為肚子忙。都是中國的老人,命咋就不一樣呢?”
“老人就是大醬盤子,兒女們都來蘸,醬蘸完了,盤子也就扔了。”
如今,年輕的子女門進城打工,老人成了田裡的主要勞動力。
這是一位四川災區農村老奶奶,我至今牽掛著他現在的生活。
這幅網上流行的老人照片,不知感動了多少好心人的心。
這是一篇兩年前的報道,之所以現在再次將它貼出來,是因為這篇文章中所關注的問題,至今仍未解決,他依然是我國農村老齡問題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我的老家就在農村,農村有我熱愛的、關心的,為之奔走呼號、為之淚流滿面的父老鄉親。
2005年11月,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自費籌資10萬元組織7個志願者耗時50天對中國農村的養老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志願者行程5萬公裡,踏訪全國31個省區,調查萬余名農村老人,展示了我國部分地區農村老人的生存現狀。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翟玉和表達了自己對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深切憂慮。
調查起因:農村老人在無奈中苦熬殘年
2005年11月初,雞西市民營佳和礦產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發起並組織了中國農村養老調查活動,挑選身體健康的退休老人為志願者,組織三個調查小組,並給每個組配備了攝像機、照相機等器材,用50天時間,對全國31個省區(台灣除外)的46個縣(市、區)72個村的60歲以上(與子女分居)老人的養老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行程5.2萬公裡,調查涉及人員10401人。這個調查活動耗資10萬元,於2005年12月底圓滿結束。
說起組織發起這次調查的動因,翟玉和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農民出身的民營企業家,我一直對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感情上懷有一種本能的關注。在我的老家雞西市麻山村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婦,老頭步履蹒跚,老太癱瘓在炕,同住一村的兒女幾乎無視父母的存在。這對老夫婦不知什麼原因雙雙死去多日後,其兒女才被鄰人告知。”翟玉和說:“我到山東、江蘇等地農村探親時發現,那裡的老人在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後,因兒女的嫌棄和拒絕被迫獨居的比例高達80%以上,缺衣少食,貧病交加,在無奈中苦熬殘年。當今中青年農民對父母知恩、感恩、報恩情感的淡化和淡漠由此可見一斑。”
翟玉和說:“人何為有福?老而有福才是最大的福。當今的老人幾乎都吃了大半輩子的苦,到了只剩‘蠟燭頭’的年紀,晚景竟如此淒涼,真是令人心酸。媒體曾報道:山東省東營市政府組織100468名農村老人與子女簽訂贍養協議;甘肅蘭州一大型民營企業在招聘副總時制定特殊條件,即必須是孝敬父母者方可應聘;上海市某街道敬老院對春節不接老人回家過年的子女擬進行罰款……大量的典型事例讓我強烈地感覺到,在中國,特別是農村,孝道出了問題。為此,我決定搞一次全國性調查,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求證這個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嚴重性,探求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人大代表之責和人子之心,為農村老人說句話,向有關部門進一言,以期引起國家的關注。”
養老調查活動歷經磨難
雞西日報社副總編盛春華是此次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據其介紹,這次調查共分成三個組:第一組范圍是東北、華北及周邊11個省(區、市),第二組范圍為華北、中南10個省(區、市),第三組范圍是西北、西南10個省(區),參加調查的人員共7人,是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離退休教師、記者和機關干部,年齡均在53歲以上。
調查在兼顧經濟水平、氣候特點、地理條件、民族習慣等不同因素的前提下,以隨機的方式走縣進村。調查的方法是問卷、個別訪談、開小型座談會和進戶實地調查。問卷共設計了自然情況、居住、飲食、衣著、生活設施、醫療、經濟收入、勞動和生活自理、兒女盡孝、精神狀態和娛樂等10大項55個小項的內容。
“開始的時候,我們對調查活動將面臨的困難估計不足,以為這是一件替老人說話的好事,有關部門和受訪人不會不配合。可是,實地調查才發現,困難還真不少。”盛春華介紹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不通,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每到一地都得先找翻譯。“遇到熱心人還好,遇到‘難纏的’,你不給小費,人家根本不答理你。”
“原以為我們以人大代表組織的公益活動會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可恰恰相反,最不願意給我們提供幫助的就是那些跟‘養老’有關的部門。”盛春華說,調查人員拿著介紹信到縣裡的相關部門了解情況,他們就會說,“你們得有我們的上級部門‘招呼’才行。”調查人員如果越過縣級政府直接到鄉鎮政府開展工作,鄉鎮政府的民政部門就會要我們出示縣裡的介紹信。“有的鄉鎮機關干部根本不配合我們的調查,他們害怕‘說多了擔責任’,有的甚至冷嘲熱諷,‘你們黑龍江的人大代表管得也太寬了’。”
“後來,我們就干脆繞過縣、鄉政府,直接到村子裡尋找困難家庭的老人,同街坊鄰居、村委會干部交流情況。”盛春華說,“飛機、火車、汽車、輪船、拖拉機、摩托車、牛車、馬車,什麼交通工具我們都坐過,路上也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由於連續勞頓加上水土不服等原因,先後有4名調查人員生病,或出現身體不適。有的小組在西藏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有的在江西遭遇泥石流,幸好都有驚無險,都挺過來了。”
在經歷了50多天的調查後,2005年12月20日,華東小組圓滿完成任務首先回到哈爾濱,接著各組陸續返回。稍做休整後,各組將視聽資料整理、匯總完成了《中國部分地區農村老人生存現狀調查報告》,同時還整理完成了《農村老有所養現狀社會調查線路示意圖》、《農村老有所養現狀社會調查單位一覽表》、《農村老有所養現狀社會調查統計表》、《農村老有所養現狀社會調查典型事例》、《農村老人關於養老的“語錄”》等文字資料。根據錄像資料制作了《農村老有所養現狀社會調查》紀錄片。
調查結論:農村養老問題觸目驚心
據翟玉和介紹,通過對調查表的匯總發現,在受訪的10401名調查對象中,與兒女分居的比例是45.3%,三餐不保的占5%,年節飲食與平日無別的達16%,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無替換衣服,8%的老人有一台老舊電視機,小病吃不起藥的占67%,大病住不起醫院的高達86%,人均年收入(含糧、菜)650元;種養業農活85%自己干,家務活97%自己做。對父母如同對兒女的視為孝,占18%,對父母視同路人不管不問的為不孝,占30%;精神狀態好的老人占8%,22%的老人以看電視或聊天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
翟玉和說,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老人的兒女生活水平至少高於父母幾倍乃至更多。很多兒女們認為,父母沒凍著,沒餓著,就是自己盡孝的最高標准了。
“調查中有一種現象很令人擔憂,那就是這些老人中52%的兒女對父母感情的‘麻木’。有的與父母同住在一個院落,但一年也說不上一句話,有的兒女非過年不登門,登門時少的只給父母5元錢,而且一年就這麼一次。”
據參與調查的人員崔學發介紹,在農村調查中看到的普遍情況是,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舊房裡住的是老人,在地裡干活和照看孫輩的也多是老人。一年吃不上兩次肉,平日兜裡沒有一分錢,小病挺著,大病等死的例子並不鮮見。這些老人不是村裡的“五保戶”,也不是民政部門的救濟對象,但由於兒女的不盡孝,使他們成了“三不管”,其生活境況反倒不如無兒無女的老人。他們對兒女多有抱怨,但大多不忍心將兒女告上法庭。
翟玉和:孝道失傳後果很嚴重
“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人倫道德的根本,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因為孝道的大行天下,敬親睦鄰,才使中國的家庭有了和諧,社會有了秩序,民族有了強大的凝聚力。翟玉和說:“我認為,中國的經濟雖然在快速持續發展,但我們依然是農業大國,我們要站在農民的角度考慮問題。中國農村老人群體十分龐大,根據現階段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他們的養老問題應該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孝道的失傳會使本應由萬千個家庭負擔的農民養老問題變得更加沉重。”
本次人代會上,翟玉和提交了《構建和諧社會應大力弘揚孝道,以解決好農民老有所養問題》的建議,他提出要重視對公民進行孝道觀念的教育,新聞輿論和文學藝術作品要加大對孝道方面的選材和形象的塑造。
農村老人關於養老的“語錄”
1、現在“小人”是老人,老人是傭人。
2、能干,俺是兒女的勞力;不能干,咱就成了人家的累贅。
3、這年頭,有了兒子咱就成了兒子,有了孫子咱就變成了孫子了。
4、人老了,最靠不住的就是兒女呀,歹心的兒女都趕不上好心的鄰居。
5、我養你們18年,你們養我8年還不行嗎?
6、能動一天就得干,不能干躺下就等死。
7、窮的富不得,一富就了不得。這兒女有了錢就沒了心,除了錢就誰也不認了。
8、這把老骨頭靠誰養,靠自己,靠老天哪!
9、我養人家(兒女)是本分,是應該,人家養我是麻煩,是負擔。
10、人可別老啊,老了難過呀!
11、孝,是一輩講給一輩聽,一輩做給一輩看啊,沒啥大道理,全憑良心。
12.兩個老的年輕時能養一幫小的,一幫小的長大後卻不願養兩個老的。這人哪,還真趕不上獸啊。
13、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呢,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
14、現在,除了錢,啥也不值錢了。
15、老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現在的人自己都當爺爺了,還是不知父母恩。
16、孝心,孝心,盡孝要憑心。現在的人心壞了,沒心了。
17、城裡的老人為長壽忙,農村的老人為肚子忙。都是人啊,我們的命咋就這麼苦呢?
18、過去我們常說:小孩享受的日子在後頭呢。現在兒女們卻說:小孩成長的時候需要營養,你們老胳膊老腿的,扛勁。
19、老人就是大醬盤子,兒女們都來蘸,醬蘸完了,盤子也就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