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人生最大的挑戰:命是可以改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命是可以改的,你願意挑戰自己麼?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命真的是注定的嗎?
    其實,今天想說的是這些天在准備培訓過程中感受到的: 在設計一個佛法體悟式培訓活動時,希望引用《了凡四訓》中的故事,使大家對命中注定和命自我立有正確的認識。
    命是什麼呢?命在佛家,道家,儒家,易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闡述,個人以為命就是過去因的累積而形成這一生所受果報的連續相。
    在朋友拍攝的《超越輪回》視頻中,對生命的起源和命的形成、發展等因果有過比較詳盡的表述,所以對於生命還不了解的朋友,我常常推薦他們先去看看這個片子。  
    在一般人看來,命是注定的。應該說,並不是看來命是注定的,一般人的命確實是注定的,是過去所種因的累積。但是,我們所說的是一般人,在《了凡四訓》中提到有三種人的命不在定數之內。在這個地方用到了定數這個詞。什麼是定數呢?朋友解釋說凡能以數術算出來的准確的結果,都是定數。就好象我們看到一塊地裡長出小秧苗,我們就能斷定它是麥子還是草。然後根據麥子和草的規律計算出成熟的時間。八卦就是將萬物的演變以抽象的卦相來表達,就是我們熟知的萬物類相。佛說: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在做者是。這些都表明,我們的命其實都是在定數中。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因果法則。
    那麼哪三種人的命不在定數中呢?
    一是大善之人。一是大惡之人,再有就是修行之人。我們先不說為什麼大善之人和大惡之人不在定數當中,今天想談談修行人的問題。
    為什麼修行人就能改變這個定數呢?為什麼就能改變命運呢?其實,一般修行人能改的不是過去的命,而是這個運。命和運是兩個意思:命指的是過去因的累積,好比地裡種下的種子不斷成熟;運是指這個種子成熟的外在條件。
    了解因果的規律就可以知道,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緣,到時機成熟時就可以結果。我們看到地裡長出的苗就可以知道它是麥子還是草,因為這個種子是已經種下的,改變不了的。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規律斷定出是麥子還是草,也可以推斷出它成熟的時間。再結合天氣預報、災害預報等外在環境還可能推斷出它什麼時間遇到災難,什麼時間有雨水的滋潤等等,就象數術推斷出吉凶禍福。
    修行就是改變這些外在的環境,從什麼地方開始改呢?從自己的心。命是我們過去種在心地裡種子的成熟,種了草還是種了麥子都是我們自己親手種下的,與其他人沒有關系,更與老天爺、佛菩薩都沒有關系。這就是了凡四訓裡說的命自我立。我們都見過農民種地,也了解很多種地的方法。道法自然,種這個心地也是用同樣的道理。我們過去種了很多草,也種了很多麥子、西瓜等等,所以這一生條件成熟了,這些草、麥子、西瓜就結果了。我們得到的這些果實就是所說的命。我們都需要麥子,都喜歡西瓜,我們也知道草在地裡長會使我們需要的麥子和喜歡的西瓜生長不好,所以農民要在地裡鋤草,還要給麥苗和瓜苗澆水,施肥。鋤草是不使草繼續生長,我們要使不好的命改變就要在心地中去鋤我們以前種的草(不好的種子);澆水施肥是使麥子和西瓜更好的成熟,我們要改善自己的命就要在心地中去澆灌我們種過的麥耔和瓜耔(好的種子),使其盡快成熟。在澆水施肥時,一定要記得,想要不斷地收獲麥子和西瓜就要繼續去種這些善的種子;同樣,在鋤去雜草時,也要記得,想要獲得麥子和西瓜就不要再種惡的種子。就是: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秧。
    佛陀教給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是教我們不要種一切壞的種子,要種一切好的種子。因為自然因果的規律就是如此。
    那麼是不是依佛的教導去做,就一定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呢?在理上是一定的。因為因果的規律我們都已經非常清楚了。
    但是,很多我們學佛的人學佛後生活卻沒有什麼改變,有些人反而命運更不好了。對於這樣的情況,有的人退轉了,不再相信佛陀的話。有的人退縮了,知道佛陀的話是對的,但是告訴自己做不到。
    我學佛很多年以後才認真地反省自己,為什麼了凡四訓說修行人的命不在定數之中,而我修行了這麼多年還是能被朋友算准,也能在一些夢中預示未來的結果而無法改變呢?
    答案只能有一個:就是我還不是修行人。
    這幾天在研究培訓的方案時,又感受到這個答案,自己和其他很多學佛、修道的人都一樣,大家常常會認為我們在念經啊,在持咒啊,在磕頭啊,在修法啊,為什麼我們的命依舊在定數中呢?因為我們還不夠一個“修行人”的標准。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呢?
    從基礎上講,起碼是嚴守五戒十善。就是真的不再種惡的種子,只種善的種子。所以佛說以戒為師,這是從根本上使我們心這塊土地進行耕種。鋤草、施肥、澆水都是改變外緣,使種子的環境改變,從而改變心田上的結果。
    心改變了,世界自然就改變了。正如蘇東坡看佛印禅師象屎,蘇小妹指點哥哥是因為自己心中有屎;佛印禅師看蘇轼象佛,是因為佛印禅師心中有佛。
    進一步說:過去的種子也可以改變。通過忏悔、消業等方法也可以使我們心地上不好的種子失去生存的土壤,而漸漸失去生長的能力。
    再進一步,如金剛乘的修法,轉毒為露,壞的種子也能轉化成好的種子,這是心地的功夫。
    更近一步,就是禅宗的心地法門、金剛乘的大圓滿、淨土的念佛三昧的功夫和境界了。無善無惡,無好無壞。一切道法自然,無自然,亦無不自然之別。這些因為並非本文想闡述的,所以暫時不談。
    多識仁波切說過:照阿賴耶說的理論解釋,每個人看到和認識到的是非和善惡美丑都是自己的阿賴耶識的外現,也就是說自己所見善惡美丑現象,都是自己心光的折射,即自己精神世界的反射。
    所以,我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先要改變我們的心。心改變了,世界自然得到改變,因為世界不過是外境在自己心中的影象而已。
    套用一句時下最流行的話就是——世界因你而變。
 
 
不能不信因果--星雲大師
    信佛重要,還是信因果重要?我個人認為:寧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不信佛,佛祖不會氣惱怨怪我們,降罪傷害我們,所以信佛固然對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會產生不好的後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順因果而行,則後果不堪設想。因為“因果”是亘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國家興衰,小至個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過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說明。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使是變種接枝,也有變種接枝的結果。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孟諸子,並非出身權貴世家,但由於懂得“因果”,知有所為,所以能成聖成賢,模范千古。夏桀、商纣、周幽王、秦始皇,乃至大建佛寺,擁護佛教的石虎、隋炀帝等,雖然掌握政權,坐擁山河,但由於違背“因果”的善惡法則,專制暴虐,殘忍成性,所謂“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最後逃不過“因果”定律的制裁,所以不但自己喪失性命,遺臭萬年,甚至招感國家滅亡、朝廷傾覆的厄運,寧不悲乎!
    猶有甚者,因果報應延及生生世世,及至惡業盡消,方得休止,即使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也無法敵過宿世業障,被外道梵志以瓦石擊死;而至尊佛陀,雖已圓滿菩提,但由於夙業猶存,所以有木刺穿足、空缽而回、頭疼背痛等災難。經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所以智者無不以因緣果報之理則作為殷鑒。
    過去一個小偷在偷椰子的時候,被椰園的主人逮個正著,小偷辯解道:“我沒有偷你的椰子,因為我偷的是樹上的椰果,你種的是地下的椰種。”樹上的椰果和地下的椰種難道沒有關系嗎?所謂:“長安不是一天造成的。”從大陸到台灣,貪污腐敗的“因”,造成河山易幟的“果”;省籍沖突的“因”,造成二二八事變同胞互殘,族群等爭斗不已的“果”,始作俑者能無悔乎?蔣家和毛家對國家社稷的功過姑且不論,但觀其後人種種不幸,“因果”之間的關聯實在不可思議。
    自古以來,許多人正像那盜取椰子的小偷一樣,只看到結果,而不追究原因,以致於濫起無明迷惑,再造新業罪殃,致使受苦無窮,“惑業苦”因果循環,無有止期!像目前全球犯罪年齡普遍降低,青少年作奸犯科者日益增加,許多人指責老師不善誘導,但父母的身教又如何呢?目睹世風日下,許多人慨歎人心不古,但誰能體會媒體也有責任呢?政經動蕩不安,許多人遷怒於彼,但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嗎?各地天災人禍不斷,許多人怪這怪那,但人類是否洞察到殺業深重的原因呢?
    懂得“因果”的人,見到山林河川遭到破壞,就知道社會大眾對大自然的財富不知妥善保護,有一天地球將反撲人類;見到兒童在路邊戲耍小魚小蝦取樂或玩弄蟬兒、蜻蜒、蝴蠂、金龜,就知道長大成人對於生命的價值不予重視,有一天社會將亂象頻起。偈雲:“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如何?”“千百年來碗裡羹,怨聲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都說明了“因果”昭然,絲毫不爽,我們能不謹慎規范身口意業,念念警惕嗎?
    社會人士不懂因果,苦迫交煎,猶可認為愚癡;但有時見到佛教人士也不明因果,迷惑造業,真是感慨無已。像信徒布施,施錢獻力,我們為什麼要祈求極樂世界勞煩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償呢?一些寺院只知要求信徒無相布施,但自己有無相的修為來接受供養嗎?行腳於寺院殿堂、寬廣庭園之中,是否想到自己應如何延續前人的播種,期使結出豐碩果實,以為報答古聖先賢?一些教徒利用佛教資源,大力提倡社會公益,但自己在教內自私自利的行徑又如何啟發大眾?
    記得小時候看到民間廟觀牆壁上描繪“十殿閻王”、“刀劍油鍋”的情景,“因果”報應的觀念深植心中,至今難忘。及至稍長,剃度出家,參加法會,誦到《瑜伽焰口》中的文句:“近代先朝,帝主尊榮位,勳戚侯王,玉葉金枝貴,宰執中宮,婇女嫔妃類,夢斷華胥,來受甘露味;國士朝臣,經緯匡時世,牧化黎民,未遂忠良志,失寵懷憂,谪降邊邦地,戀國游魂……。”更覺“因果”業報歷歷不爽,故而時時引以為誡。
    一九四九年,初來台灣,掛單中坜圓光寺,常看到住持妙果老和尚寫一首偈語送給信徒:“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心中亟思: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為佛子的我們如何將這塊福田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師捨報圓寂,恭讀遺偈:“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在感念慈老生前種種行誼之余,更加提醒自己要不昧“因果”,慈悲利眾。後來我在世界各地創辦佛教學院,期能紹隆佛種,報佛深恩於萬一;我每年舉辦僧伽講習會、寺院行政講習會等等,藉此促進教內的交流;我設立佛殿講堂、養老精捨、墓園設施、義診醫療,希望所有對佛教有貢獻的人都能往生佛光淨土,讓他們的善心好“因”都能在此生享受善美的“果”報。
    如今眼看世事滄桑,歲月無情,深深感到“因果”不是哲理,而是一種宇宙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處、道德、健康、經濟等,都各有其因果關系。例如腹饑進食,進食是因,解饑為果;口渴喝水,喝水是因,解渴為果。我們絕對不能強求喝水可以解饑,進食可以解渴,因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則。
    常聽一些人說:“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麼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麼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念佛,為什麼生活感到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禅,為什麼命運多舛呢?”我聞言不禁覺得奇怪,佛門不是保險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能得到好報呢?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遙,將錢財露白,甚至或許前世有欠於他。
    也常聽一些人說:“某甲經常布施行善,但是為什麼如此貧窮呢?某乙為非作歹,為什麼這麼富有呢?”經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業報有現報、生報、後報,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復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是在心裡想如何給他一個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當我看到冥頑眾生,也常思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社會上有些人見到親友的輝煌成就,不但無視於這是多少“因緣”的耕耘得來的“結果”,卻在一旁說風涼話:“他不知道用什麼手段發了這筆橫財!”“他不知道怎樣攀緣上司,才獲得升遷!”甚至有些人看到正信宗教蓬勃發展,不但無視於宗教淨化人心方面的成效,卻帶著嫉妒的心態大加撻伐,貶抑抹黑。每當目睹此情此景的時候,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一個社會如果連善美的宗教都容不下,如此惡“因”還能奢求進步發展的善“果”嗎?
    佛光山開山三十多年來,有的人只見到出家法師眾多的“果”,卻沒有看到我們多少辛苦培養僧才的“因緣”;有的人只見到在家信徒眾多的“果”,卻沒有看到我們花了多少心思教育信徒培植的“因緣”。三、四十年來,我看到千萬僧信和佛光山緊緊結合,一起成長,心中感到無限欣慰;但也看到少部份的人由於因緣不順,為了一句話、一件事、一個臉色、一個神情,離棄寶貴的信仰,甚至倒行逆施,妄語謗法,上焉者懂得及時追悔,猶可挽救;下焉者一路錯誤到底,終至萬劫不復的地步。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吾人對於世事“因果”豈可不明辨慎思?

佛教的“十來偈”說得好:端正者從忍辱中來,貧窮者從悭貪中來,
                        高位者從禮拜中來,下賤者從憍慢中來,
                        喑啞者從誹謗中來,盲聾者從不信中來,
                        長壽者從慈悲中來,短命者從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從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從持戒中來。
    短短數語,說明了禍福窮通的緣由,所以了解“因果”可以助人樂觀進取。像我生來歌喉五音不全,說話鄉音難改,自忖這與往昔“因果”有關,便不會惱怒生氣;受到別人的冤屈傷害,想到此乃宿世“因緣”所致,便不會灰心失望。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雖然宿世的惡業形成今世的障礙,但我深信只要肯耐心培養當下的善緣,改善過去的惡因,未來必定有無限的希望。所以,我學習發展其他長處,努力讀書以撰文和人結緣,由於有了這個“因緣”,結“果”文學的鑰匙為我開啟了一扇寬廣的天地;我學習堅守承諾,永不退票,由於有了這個“因緣”,結“果”獲得許多人的信任;我學習給人歡喜,滿人所願,由於有了這個“因緣”,結“果”許多人都樂於和我共事;我學習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由於有了這個“因緣”,結“果”沖破了許多難關。
    懂得“因果”,可以讓我們勇於面對挫敗。記得過去由於年輕氣盛,只知直心講理,不知人情世故,每遇阻難當前時,三思反省,才發覺自己在無意中傷害了別人,所以我學習改變立場,改善關系,有了這個“因緣”,結“果”贏得許多珍貴的友誼。佛光山最初開山時,頻遭山崩洪水的災難,當我知道這是土質、天候的關系時,便從植林種樹、水土保持著手,有了這個“因緣”,結“果”不但天災帶來的損失減至最低,而且全山綠蔭密覆,風景優美,成為信徒香客流連忘返的勝地。
    多年以前,一位發心的信徒要將五千萬台幣捐出來,希望我能辦一所大學,但我自認沒有這個“因緣”,對於結“果”能否如其所願沒有把握,所以好言婉拒。四十年前還有一位住在迪化街的信徒在過年時包給我一個十萬元的大紅包,我只收了一百元,雖然我的經濟十分困難,但我自問福薄德淺,恐將愧對信施,有負“因果”,所以將其余款原封退還。剛到美國時,一位久居當地的佛教徒表示想捐二千三百萬美金給我辦學,另一位虔誠的信徒也聲明要捐助三百萬美元作為建寺基金,雖然數目龐大耀眼,但我堅持佛教事業應由十方共成,自忖我的功德條件不符,不能由於貪圖眼前的利益,讓社會大眾失去種福田的機會,所以一概辭謝不受。雖然類似的情況發生多次,讓我與大心功德失之交臂,但我從不後悔,因為我覺得錢去了有再來的時候,如果在“因”上苟且大意,自己遭受不好的“果”報尚屬事小,萬一斷送了眾生的慧命,豈不罪過深重!如今我在世界各地辦了多所大學,西來寺也屹立美西,成為發展歐美佛教的基地。這些事實說明了只要我們自己不負“因果”,“因果”必定也不會辜負我們。
    在宜蘭弘法時,有人自稱在公路局做事,想捐砂石給我們鋪路,但先要拿錢給他運送砂石;在佛光山初開山時,有人自言是陸軍官校的上校,想捐二百石米糧給寺眾,但要我先墊車費。凡此例子不勝枚舉,但我總想到國家的公物、軍糧怎可輕易拿走,再說自己也沒有這個“因”緣條件可以接受,故當下回絕,結“果”後來都證明這是一樁騙局,不禁慶幸不已。經常見到一些人被人詐取錢財,甚至遭到破產、身亡的厄運,深究其中原因,大都由於當事人一念貪心所致。《楞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誠乃不虛之言也。
    所以,我常對佛光山的弟子們說:“我們要用‘因果’的筆來記帳,用正直的心來理財。”佛光山管帳理財的人多達百人,但在金錢上從無差錯,這是因為大家的心裡有“因果”觀念,所以三十年來融洽和合,相安無事。
信徒捐給佛光山的錢財,指定是用來出版雜志的,不會被挪用購買香燭;指定是用來買水果供佛的,不會被挪用購買飲食;指定是用來作為僧眾道糧的,不會被挪用作為建築款項;指定是用來添置車輛的,不會被挪用裁制僧服僧鞋。因為佛光山的大眾對於信徒的每一分錢都能俯仰無愧,不錯置“因果”。
    我常對佛光山的信眾們說:“佛光山的帳簿掛在牆上。”大眾的功德芳名永遠鑴刻在佛光山各殿堂的梁柱及陶壁上,因為信徒發心的“因果”,我們必須重視。
    我常對佛光山的功德主說:“你們都是佛光山的‘頭家’(台語,老板的意思)!”數年前,我組織“功德主會”,施以佛法的教化及心靈的提升,因為對於信施恆長的“因果”歷史,我們必須銘記於心。
    我也常對佛光山的義工、金剛們說:“過去的天龍八部經常環繞在佛陀的四周,你們是現代的天龍八部,應當受到我們的禮遇。”佛光山經常舉辦義工會議、金剛會議,以實質的鼓勵回饋為道場出力服務的男女老少,因為我主張:眾人奉獻佛教的“因”不必等到將來結“果”,身為佛陀侍者的我們,應該在現世代為及時報答。
    甚至我在佛光山手擬各種制度,揚善懲惡,讓善“因”繼續綿延,善“果”集體成就;我創立佛光會,讓十方善“因”結合,共同謀求善“果”。
    中國諺雲:“順天則昌,逆天則亡。”“天理昭彰,疏而不漏。”日本楠正成將軍在行刑臨死前,也寫下“非、理、法、權、天”五個字。其中“天”,指的就是因果。《華嚴經》則直接簡明地指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世間一切成敗得失、成住壞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縱,也不是權勢所能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則。佛教的精義在明因識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所以信仰佛教很好,明白“因果”的道理更好;明白“因果”的道理很好,奉行“因果”的法則更好。
    所以,我說:“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學佛須知  淨空法師
  ◎問:你學佛了,佛是什麼? 
    答:佛是佛陀的教育,佛法是心法,讓我們明心見性。 
  ◎問:佛經裡面講的是什麼? 
    答: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說我本人與生活環境的真相。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必需有真正的智慧。 
  ◎問:佛法所求的是什麼? 
    答: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門裡面求財、求富貴、求功名、求兒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可是如果你能夠求到真正的智慧,那麼這些事情樣樣都可以求得到。為什麼呢?有了智慧,那一樣辦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講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是建立在圓滿究竟智慧的基礎上。 
  ◎問:智慧是什麼? 
    答:智慧是定心的起用;換一句話說就是清淨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很多,就是心不清淨,所以看人、看事、看物,雖然在面前,往往看錯,想錯,說錯,做錯,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淨。 
  ◎問:智慧怎麼求? 
    答:佛教給我們要修行。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的智慧、德能、才藝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可是現在諸佛菩薩智慧、德能流露在外面,我們的智慧、德能到那裡去了呢?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已經被「污染」了。我們今天:思想有污染、見解有污染、心地有污染。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教給我們要如何保護我們心地的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萬德萬能。 
    佛法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法」是方法。 「門」是門徑。這麼多方法、門徑作什麼用的呢?都是幫助我們把精神的污染、心地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統統化除掉,把它斷掉,恢復自性清淨心。 
  ◎問:如何修正錯誤的行為? 
    答:錯誤的行為就是污染,如何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行為不外乎三大類,就是身、口、意三業: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三大類的行為有了錯誤,就把它修正過來。那麼到底什麼是正?什麼是錯?這個正的標准是什麼?佛實在是高明,實在偉大,佛沒有制訂一個標准要我們去遵守,佛給我們講,標准就是自性,是你自己的自性,不是從外面來的。 
  ◎問:什麼是業障? 
    答:業障就是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把分別、執著離開呢?這個話不能聽錯,聽錯犯的過失更大。倘若不分別、不執著,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還得了嗎?你去打戰連敵人、自己人也不分了,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錯了。 
    真正的不分別、不執著就是自己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決定沒有。這就對了,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並沒有破壞眾生的分別、執著;眾生有這個分別、執著,他才能建立社會的秩序,世間才不至於亂。 
  ◎問:如何打好修行的基礎? 
    答: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一定要以三福作基地。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無論蓋什麼式樣的房子,蓋得多高,千千萬萬種,但基地是一樣的,一定要做非常堅固的基地,從這個地基上才能夠建造各種不同的建築屋。由此可知淨業三福是修行的基礎。今天我們修學,費的時間比古人長,用的精神比古人多,為什麼沒有古人的成就呢?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把基礎疏忽掉了。 
  ◎問:怎樣讀經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 
    答:讀經這個方法是修定,用讀經的方法斷煩惱。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維經義了,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了,因為智慧開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不清淨,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為補助。初學者以修定為主,修清淨心為主,一天用八小時來修清淨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足夠了,那是補助。這個補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叫你讀一點注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這一生當中才真正的能得到殊勝的成就,殊勝的利益。 
  ◎問:佛經跟世間書有什麼不同? 
    答:佛經跟世間書不一樣,所有聖人的經論完全沒有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就有無量義。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裡面的東西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兩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裡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所以佛經有無量義,它隨著你的心地清淨的純度,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厭,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問:何謂淨業三福? 
    答:一切菩薩成佛都以這三條(三福)作基礎。不管你修學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如果沒有將這個基礎修好,都不能成就。 
    淨業正因者,共有三條: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三條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就好像這個大樓一樣,第二層一定包括第一層,第一層不見得包括第二層,因為第二層不蓋可以。這個基礎就非常之堅固,第一是根本的根本,這一條做不到,後面統統都沒有。我們要想成佛、成菩提,假如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成佛作祖呢? 
    那麼發菩提心是在第幾層?第八層!倘若前面七層都沒有,那來的菩提心呢?菩提心沒有,那麼念佛也不見得能往生。為什麼呢?往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若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這往生靠不住了!想到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明了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那麼少,倘若我們的心還是糊裡糊塗的,還是顛倒夢想的,這樣念佛怎麼能往生!原因就在那裡。 
  ◎問:菩提心是什麼? 
    答:菩提是覺的意思;菩提心是覺心,覺而不迷的意思。 
  ◎問:菩提心是什麼「心」? 
    答:這個「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眾生的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是度呢?度是幫助他、協助他的意思。幫助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斷煩惱,恢復清淨心。如果把這個標准放到最低,就是幫助他,教他孝親,教他尊師重道,教給他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引接一般沒有學佛的眾生。不學佛的,要用這個方法教他,這是人天法。已經學佛的,要教他真正回頭,三歸依是回頭。教他守法,教他守規矩。對於老修,那就是要勸他「發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問:佛法所修的是什麼? 
    答:修的是覺、正、淨。 
  ◎問:什麼方法修覺、正、淨? 
    答: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參禅修覺正淨,持咒修覺正淨,念佛修覺正淨,讀經也修覺正淨。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為每一個法門統統修的是覺正淨,離開覺正淨就不是佛法了;覺正淨達到圓滿的程度就叫成佛。 
  ◎問:苦從那裡來? 
    答:苦從「迷」來的。 
  ◎問:樂從那裡來? 
    答:從「悟」來的。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了,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事實,能夠自在地運用和支配這個事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所約束。樣樣作的了主宰,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呢! 
  ◎問:如何辨識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 
    答: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學位,像我們在世間這個教育,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其次是碩士,再其次是學士,三種不同的學位:在佛門梩面亦復如是,名稱不一樣而已。佛法梩面最高學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稱佛,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 「佛陀」是學位名稱,菩薩也是學位的名稱,像碩士,比佛陀低一級;阿羅漢又低一級,像學士一樣。 
    修學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正覺 
    第二階段–正等正覺 
    第三階段–無上正等正覺 
    如果你得到正覺,你就叫阿羅漢。 
    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覺,那麼你就拿到菩薩的學位。 
    如果再往上去修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拿到佛陀的學位了。 
  ◎問:家裡供養佛菩薩形像的意義是什麼? 
    答:佛的弟子和學生們在家裡供養佛菩薩的形像目的有兩個: 
    1)不忘本,返本報始。 
    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對於這個老師都念念不忘,應當尊敬,如同我們中國人懷念祖先,家裡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裡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們的親人,佛是我們的老師,孝親、尊師,所以可以供在一起,這叫返本報始。 
    遠祖我們這樣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沒有不孝順的;三千年前的老師,我們這樣尊敬、這樣懷念,眼前的老師那有不敬愛的,不尊重的呢!這是生活教育,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要提倡。你在家裡天天敬祖先、敬老師,家裡面的子弟看到你,這個印象從小就種在他心目當中,他將來會孝親,會尊師。 
    2)見賢思齊 
    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應該成佛。見到佛像提醒我們覺而不迷。菩薩是佛弟子,是僧寶,菩薩僧;見到僧寶我們立刻想到身心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給我們這樣大的幫助。
  ◎問:何謂持戒? 
    答: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守法這一個理念,范圍是無限的深廣。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在經典裡面的教誡是法,都得遵守。除了老師的教誡之外,世間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法令規章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佛法教育范圍廣大無邊,因時、因地教學的設施就不同,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發達,質訊的便捷,已經把地球縮小了,我們隨時可以在世界各個地區去觀光、旅游;我們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們到別人的國家,他們的國家法律、風俗習慣、社會道德都要遵守,這樣才能夠跟那個地區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夠深入推行。戒律在今天來講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遠的含意,絕不僅僅限於戒條。 
  ◎問:何謂修定的基礎? 
    答:人能守規矩,他的心是平靜的;不守規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為常常犯法,心裡常常有恐懼感,他的心如何能定下來。一個真正守法,守禮的人,沒有過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這是修定的基礎。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家修學的樞紐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這個手段來得定;心定了之後,智慧就現前。 
  ◎問:持戒修定的目的是什麼? 
 答:持戒修定的目的是得清淨心。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嚴,但是他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呢?因為他分別、執著。看到別人破戒他心裡不高興,生氣,無名火就起來了。我們大家想一想這個人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嚴,他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只可以說他這個戒律之嚴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他不是在學佛。因為學佛是要修定,他不能得定,因為他心裡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就對了。我持戒,別人不持戒與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間一切人的過失都不放在心裡,這個人才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大過,你沒有過失怎麼會見到別人的過失呢?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 
  ◎問: 病從那裡來? 
    答:病苦的由來有三種原因: 
    第一「病從口入」 
    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是你吃東西不小心,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我們想想那一個人不貪吃?特別是中國人,不但貪吃,還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類裡面帶的病菌比蔬菜多得多。這些病菌是傷害你身體的,短時間你不察覺,日久天長,經年累月地累積,病就發作了。 
    素食的人和肉食者體質就不相同,一般講素食的人身體應該要健康一些,但是我們往往看吃素的人身體也不健康,照理說他應當要健康。他為什麼不健康呢? 
 妄想。妄想多的人會生病,所以有禅定的人不生病。於是乎我們這才發現一切的病源就是從妄想、煩惱、執著來的!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人為什麼生病?他天天想病;想病,病就來了。這裡痛,那裡不舒服,越想病就越重。假如把病忘掉,往健康方面去想,像佛身心清淨,內外透明,哪來的病!佛法修行,觀想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常作如是觀,身體就透明,就沒有一點痛。我們為什麼不去想佛?為什麼不去念佛?為什麼去想病、想老?想老就老了,想病就病了,能把老、病從內心去掉,就永遠不老,永遠不衰退。 
    對治: 
    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去掉,飲食簡化,保持清淨心,實在講飲食愈簡單愈好。我們的身體就是一部機器,胃是擔任消化的工作,你每一天只吃一樣東西,它容易消化,它工作得很舒暢、很舒服,因為不復雜。倘若你每一天要講究花樣,吃許許多多東西,增加它的困難和痛苦,它忙不過來,這就是增加了胃、腸的負擔。長年累月地,它怎麼會不出毛病呢?怎麼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呢? 
    第二「冤業病」 
    此類病不屬於生理的病,不是醫生能治療的,這是從前的冤家債主在閻羅王面前告了狀,繼續不斷要你到地府打官司對質。有時候還受刑罰。痛苦大叫,我們不知道他大叫是什麼原因,其實是他在惡道裡受刑,痛苦的現象。 
    有些是附身報復討命的,在佛門裡用超度的方法來化解。超度就是與冤家調解,說道:「誦經、拜忏,給他回向,給他修福。」告訴他冤家宜解不宜結,冤仇報來報去沒完沒了,都不是好事。他一旦覺悟,聽懂了,明白了,自然就離開,這時病就好了。 
    第三「業障病」 
    業障病就是我們講的植物人、老人癡呆症、癌症病人。這種病是因為自己造的罪業太重而起現的,這個病非常難辦。誦經、拜忏無效,因為不是冤家找來,而是自己累劫的罪業太多,起現的。這樣的病還是能救,要真正忏悔,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能轉變。 
    對治: 
    植物人是因為他有福沒有壽,則錢財躺在床上花,他放不下,必須把命中的錢財花光,福報用盡,他才肯走。如果我們懂得事實真相,只要把他的錢財捐出去做慈善事業,就會有兩種情形出現:一、病好了。二、如果是壽命盡了,他很快就斷氣,能夠生善道。要捨財修福才能解脫,否則有人躺在床上花錢,要躺十幾年才花光! 
  ◎問:經上所寫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的標准是什麼? 
    答:善的標准就是觀經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善有三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善;假如經文說世間男子女人,就是指這四句。若沒有用「世間」,而用「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經,那麼這四句還要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十一句通通做到,才是「善」的標准。 
  ◎問:未學佛之前,已經造了不少業,應該怎麼忏悔?怎麼忏除業障? 
    答:忏悔不應該每天在佛菩薩面前把自己所造的罪過說一遍給菩薩聽,這不是忏悔,這是再造罪業!因為雖然你的身業沒有造,但是你的口業在那裡念念有辭,口業造了,你心裡想一遍就造了,不但口業造了,連意業也一起造了。想一次又造一次,阿賴耶識裡罪業的印象就跟著加深一遍。本來要忏除罪業,卻天天把罪業再增加一次,到什麼時候才能把罪業忏除!那麼,怎麼樣忏除罪業呢?那就是不要去想它,老實念佛。不想它,罪業就沒有了;天天念佛,佛是善中之善,念佛是無上的善業,我們天天造善業,罪業就沒有了。過去無論造什麼罪業,都不要去想它,從今以後,一心念佛,所有一切罪過我都不造了,這就叫真正的忏悔。滅罪的效果力量沒有比這個更大的。 
    清朝慈雲灌頂大師在他所著觀無量壽經的注解「觀經直指]」裡告訴我們:「六道眾生所造的罪業,任何經典、任何法門、任何忏法,都忏悔不掉,都消除不了,念阿彌陀佛能消除罪業」原來這句佛號是消災滅罪的無上法寶。他的話不是隨便說的,這句話確實有很深的理論依據,這句話真實不假。一句佛號能滅罪重的罪,何況是小小的過失!可是我們看到許多念佛人業障沒有消除,以致使我們對祖師大德的話不敢完全相信,其實那是我們自己看錯了。錯在什麼地方?這些人是真念還是假念?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淨念相續],那是真念。 「淨」是清淨心。我們若有懷疑、有夾雜,心就不清淨,這樣念佛就不得力了。 
  ◎問:怎樣才是真正信佛? 
    答:信佛不容易,有很多出家人一輩子都不信佛。什麼才叫信?必須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理解、真正做到「信受奉行」。如果沒有做到這四個字,那麼信心是流水道心,古德比喻為水上的浮萍,是無根的信心。我們今天信佛沒有根,哪來的力量呢?真正信佛就是信了之後就發願,發願之後就真正修行。信、願、行三質糧同時具足,才有真實的成就。 
  ◎問:勸人念佛好,還是也可以勸人念其他經綸? 
    答:勸人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這個不會有錯誤。勸人念其他經綸就有一點問題。什麼問題呢?怕那個法門不契機。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時候,你介紹藥給他吃,這要負責任的。你對病情不了解,對藥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個人生病吃這個藥好了,這個人也生病了,趕快把這個藥給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樣,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負責?這不是容易的事情。 
   「阿彌陀佛」可以介紹,那就是他適應的能力很廣泛,什麼病都可以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萬金油、八卦丹一樣,縱然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會有加重的情況。介紹其他方法的時候,如果不契機,就會害人。所以我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勸人參禅、勸人學密、念咒,都很危險。那個人雖然是一番好意,好心想幫助人,但是,他確確實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對於法門不了解,眾生根性也不了解,這一種盲目地勸進,非常危險,縱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過失就很重。 
  ◎問:佛法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怎樣報答佛恩? 
    答:只有一個方法,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的德行,最圓滿的學問。我們若能夠幫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就是報佛恩,淨業三福裡其中一條「勸進行者」,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個角落去弘揚,去介紹。

 

上一篇:念阿彌陀佛即是自己:自性本原 能生萬法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佛叫我們去,我們就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