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高山仰止話高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高山仰止話高僧

            ◎慎言
                                  選自2009年第一期《禅刊》

       在中國佛教史上,湧現出許多高風亮節的高僧,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淡泊名利、甘願吃苦、悲憫眾生。他們高山仰止的嘉德懿行,在佛教史上被傳為佳話,成為激勵後世佛弟子的一座座精神豐碑。

       禅宗四祖道信禅師就是一位戒行精嚴、淡泊名利的高僧。道信禅師從僧璨禅師接法之後,在黃梅雙峰山開法傳禅,化導弟子無數。由於他的威望和影響,四方禅子慕名前來求法,一時間門風大盛。貞觀年間,唐太宗仰慕道信禅師的道行,想一瞻禅師的風采,便诏請禅師赴京說法。對於已經到手的名聞利養,道信禅師毫不動心,隨即上表謝辭。唐太宗先後三次降诏請師入京弘法,道信禅師都以疾病為由而婉拒。唐太宗第四次下诏說:“如果此次不來,就割取他的首級來見。”使者持聖旨到雙峰山向道信宣讀,本以為禅師聽聞聖旨一定會懾於王威隨同赴京,誰知道信禅師引頸就刃,神色坦然。使者感到很奇怪,回禀唐太宗。唐太宗對道信禅師這種淡泊名利、不屈服權貴的節操更加欽佩,就賜給他珍缯,以表欽敬之意,禅師也因此隨順了自己的心願。

與道信禅師相似的還有禅宗六祖慧能禅師。慧能禅師在跟隨弘忍禅師接法之後,隱居在獵人隊中十五年。後到廣州法性寺,因見到法性寺僧人因為風動、幡動爭論不休,他的一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的回答,博得大眾的贊歎。從此,他便開始了弘揚禅法的歷程。慧能後來到曹溪弘揚南宗頓悟法門,跟隨習禅者不下千人。

唐中宗神龍元年降诏說:“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南方有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中宗就派遣薛簡馳诏迎請慧能入京弘法,慧能大師就上表推辭自己有病,願終老於林麓。

薛簡說:“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指示心要。”

祖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暗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見,羊鹿等機。大智上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祖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薛簡經過慧能禅師指點之後,豁然大悟。便辭別慧能回到京城,將慧能的意思禀奏皇帝。中宗尊重祖意,並賜給磨衲袈裟、絹五百匹、寶缽一口,以示恩寵。

與道信、慧能禅師辭不赴京弘法不同,宋代的雲門宗高僧懷琏禅師身為國師卻屢次請求歸隱山林,表現出禅師不貪圖名聞利養、樂於山水清淨生活的高尚情懷。懷琏禅師童年出家,笃志道學,晝夜六時,從不間斷。一天懷琏洗臉之後,將水潑在地上,忽然之間有所醒悟。於是慕名遠道參學於泐潭懷澄,並得到懷澄禅師之印可。懷琏禅師跟隨懷澄禅師學法十多年,深得懷澄禅師禅法的旨趣。

十年之後,懷琏禅師游學於廬山,跟隨圓通讷禅師習禅。皇祐中,仁宗有诏,住持淨因禅院(皇家寺院)。仁宗皇帝召見懷琏於化成殿,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懷琏的回答深契皇帝意旨,因而賜號為大覺禅師。後宋仁宗遣中使問師:“才去豎拂,人立難當。”懷琏就以偈頌回進說:“有節非干竹,三星偃月宮。一人居日下,弗與眾人同。”仁宗皇帝看後龍顏大悅,又召請懷琏於對便殿中,賜給羅扇一把,題寫頌文於其上。仁宗還與懷琏以偈頌問對,將這些偈頌寫好後,賜予懷琏,共有十七篇。

宋仁宗至和年間懷琏向仁宗請求歸老山中,並進頌文說:“六載皇都唱祖機,兩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箧唯將御頌歸。”懷琏此頌文以誠懇的心情表達了自己渴望歸隱山林隱居的願望。頌文首兩句是說,自己在皇家寺院講說佛法已經有六年時光了,在此期間曾與仁宗皇帝有兩次重要的談佛論道。後兩句說,自己本性愛好清幽的山林生活,我會將皇帝您親筆所題寫的偈頌帶回山中研讀。言語之間既表達了皇帝對自己關心的感恩之情,也表明了自己不慕榮利的高潔品格。

仁宗皇帝見到頌文之後並不允許,仍宣谕雲:“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再住京國,且興佛法。”為了實現自己歸隱山林的願望,懷琏又寫了一首偈頌說:“中使宣傳出禁圍,再令臣住此禅扉。青山未許藏千拙,白發將何補萬幾?霄露恩輝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堯仁況是如天闊,應任孤雲自在飛。”偈頌前四句說,中使傳達皇帝的聖旨讓懷琏我繼續在京城弘法,連那巍巍青山都難以藏巧納拙,何況我一介白發老翁,在這京城對你的國政又有什麼益處呢?後面四句是說,我也知道皇恩有如甘露普潤,該是無限感激才好啊!怎奈出家人性好山林幽靜,那一份依戀之情,也是苦苦不能相忘。我聽說自古以來賢明君主的胸懷都是天地一樣的寬闊,何不任由那孤雲自由自在地飛翔呢?

仁宗還是沒有讓懷琏離開京城的意思,又賜給他一件龍腦缽以示恩寵有加。懷琏認為皇帝賜給龍腦缽不符合佛制,便說:“佛法規定:穿壞色衣,食瓦鐵缽。由此看來,此缽非法!”當著宮中使者的面,懷琏禅師將龍腦缽焚燒掉了。中使回奏皇帝,仁宗感歎不已。

宋英宗治平年間,懷琏上疏英宗皇帝請求歸隱山林,這次他進頌文說:“千簇雲山萬壑流,閒身歸老此峰頭。余生願祝無疆壽,一柱清香滿石樓。”偈頌描述了自己對青山為伴、白雲為伍生活的無限向往之情,同時也以感恩的心情祝願英宗皇帝健康長壽,體恤百姓。英宗對懷琏不戀名利的高潔品行贊歎不已,便答應了懷琏歸隱的請求。並賜手诏曰:“大覺禅師懷琏受先帝聖眷,累賜宸章。屢貢誠懇,乞歸林下。今從所請,俾遂閒心。凡經過小可庵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堅請。”诏文表達了英宗皇帝對懷琏禅師高深禅法的肯定和無限關懷之情。

僅就近代而言,“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高僧仍不乏其人。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住錫靈巖山時,以自己的威望做一位名山住持,不僅能夠攝服信眾,也一定能將道場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印光大師堅持不做方丈,他認為做了方丈,就會有名利的誘惑,如果自己再把握不住,就可能會妨礙道業。當然這只是他老人家謙虛的說法,其實他內心中還是對名利的淡泊。

現代禅門泰斗虛雲老和尚是一位注重行持的高僧。他一生以建寺度生為己任,每建成一座寺院,他並不坐享其成,而是功成身退,另覓破敗道場主持修建。虛雲和尚於1912年受雞足山大覺寺道成長老之請主持缽盂庵,改建十方叢林,還自往南洋等地募緣建寺,改缽盂庵為護國祝聖寺。1920年,祝聖寺興建工程大體告竣,虛雲和尚應滇督唐繼堯之請,移錫昆明華亭寺,重興古剎,改名雲棲寺。虛老在雲棲寺十載辛苦,百廢俱興。1929年應福建省主席楊幼京之請,回鼓山任住持。講經傳戒,整頓寺規,創辦戒律學院,恢復禅堂規則,修建頹廢殿宇,整理經版文物,除舊布新,艱苦備嘗。1934年,虛雲和尚應廣東李漢魂將軍之請,移錫曹溪,主持重興六祖道場南華寺。1942年於南華寺東建無盡庵,以為比丘尼道場。他還撰《重興曹溪南華寺記》一文,詳敘重興南華寺的因緣,自謂“十載經營,綜理次第,心力交瘁,始具規模”。虛雲和尚住持南華寺十年,總計新建殿堂房捨等二百四十三楹,新塑大小佛像六百九十尊。重樓寶閣,備極莊嚴,使曹溪法乳重灑人寰,六祖禅燈再耀南天。

1943年冬,南華寺修建事畢,因知粵北乳源縣雲門山大覺寺為雲門宗發源地,遂辭別曹溪,開法雲門。虛老初抵雲門,殘屋頹垣,淪於榛莽,惟祖殿尚存,亦隨時有坍塌的危險。虛老決心重興大覺禅寺,復振雲門宗風。如是晝夜辛勤,宏規碩劃,巨細親躬,因高就遠,審地為基,大興土木,廣造梵宇,歷時九年,重建殿堂樓閣共一百八十楹,新塑大小聖像亦八十余尊,寶相莊嚴,梵剎清淨,士庶瞻依,衲子雲來。

1954年初,虛雲和尚主持修復江西雲居道場,以安僧眾。各地僧人聞虛老駐錫雲居,紛紛前往依止,不到一年,座下集百余人。僧眾皆盡心竭力,踴躍從事。1954年夏,即新建法堂一座,樓上藏經,樓下安禅。1956年,老人繼續督眾興工,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鐘鼓樓。1959年春,雲居修建工程基本竣工,10月13日(農歷九月十二),虛雲和尚因積勞成疾圓寂於雲居茅蓬。他為興建廟宇,安僧度眾,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虛雲老和尚一生修復寺廟數十座,為大眾提供了安心辦道的修行場所。令人贊歎的是老和尚往往在寺院建成之後,便功成身退,絕少貪戀。其募緣修建,純從護持佛法著想,並未嘗一顧其私。由此足見虛雲和尚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大願心。

以上這些令人仰止的高僧,他們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來诠釋著一個修行者不貪名利,甘願吃苦,化導群迷的節操。他們的高尚品行為後世學佛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們的嘉德懿行必將成為激勵後代學佛者的精神動力,促使他們為振興佛教,度化眾生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大願法師:勿輕小惡,小因感大報
下一篇:結緣<<地藏菩薩本願經>>,有需要的請給我留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