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生活中發生的故事。”2月2日,路莊子村村民董春紅和徐志香等人正在排練小品《學<弟子規>後》,5日,小品將在大陽岔鎮春節聯歡會上演出。
路莊子村位於白山市江源區大陽岔子鎮東南山溝裡,有3個自然屯,114戶人家,有人口410人,我省著名的干飯盆景區就在這裡。從去年3月起,村民們開始誦讀《弟子規》,並按書中所說的去做,文明程度提高了許多。
“這得感謝蘇大姐,是她把《弟子規》帶到了村裡。”村主任宋國志口中的蘇大姐,是白山市總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主任,56歲的蘇惠民。
中心主任成了“村主任助理”
8年前,蘇惠民在路莊子村3社的親戚搬走了,把房子留給了她,蘇惠民有時間就來這裡住幾天。
“路莊子村文化荒蕪,雖然民風比較淳樸,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立即會引起爭執。村裡的大家族很多,但親情觀念卻十分淡薄。每個人都想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蘇惠民說,“2008年,我種了點地,去村裡的時間多了起來,發現他們在農閒時總愛聚堆打麻將、打撲克,有時為了幾塊錢會鬧得很不愉快。”
蘇惠民決定在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方面做些事情,她到長春給村民買了扭秧歌的扇子、鼓、唢吶等,和村民拉近了距離。
“大陽岔鎮黨委書記、鎮長王文德和村主任宋國志覺得我幫了村裡很多忙,於是對我說,‘以後你就是這個村的村主任助理了’,於是,我就成了‘蘇助理’。”蘇惠民說。
“我在村民大會上宣布的,雖然沒有文件,但老百姓是認可的。”宋國志說,有了這個“頭銜”,蘇惠民幫助村裡張羅一些事情會方便很多。
一場悲劇帶來的思考
蘇惠民曾組織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的同事誦讀《弟子規》。“我覺得,其中有益的內容對提高文明服務水平幫助很大。”蘇惠民說,“或許它對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質也有幫助,我便買了120本《弟子規》,每戶贈送了一本。”蘇惠民說,書到了大家的手裡,看著像《三字經》的冊子,有個別村民讀,也有人束之高閣,也有人把書給了上學的孩子。
“開始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傳教,很抵觸,說學這玩意也不能當錢花;也有人認為是好書,但讀了也不懂。不過我覺得這個滲透的過程是必要的,而且有人受到了觸動。”蘇惠民說。
“去年發生的一件事,對村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或許第一次推動了大家認真對待《弟子規》。3社的老陳夫婦都70多歲了,有4個兒子。春夏之交的時候,母親病了無錢醫治,兒子們誰也不管,看著母親病故。老陳送走老伴後,把兒子們找到一起,‘我一個人了,以後怎麼辦,你們要是都沒人管我,我就死在你們面前。’4個兒子誰也不吱聲。第二天,老陳便在家裡上吊自盡了。”王文德說,這件事情發生後,很多村民都拿起《弟子規》,認為陳家的兒子們如果按照上面說的去做,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弟子規》帶來民風改變
出則悌
堂兄弟間“堅冰”化解
“讀過《弟子規》的村民明顯有了變化。”蘇惠民說,因為債務糾紛,吳友仁(化名)和堂弟吳友亮(化名)產生矛盾,吳友亮被堂哥擠兌得帶著全家遠走他鄉。
“這些年不來往總覺得缺點什麼,上墳的時候堂兄弟倆都能遇到,可誰也不和誰說話,心裡越想越難受。去年俺叔公公一搬回來,俺家的就和俺商量,打算主動化解這段矛盾。”吳友仁妻子說,現在她嬸婆婆每天下午都到她家和她一起誦讀《弟子規》,兩家的“堅冰”正逐漸融化。
泛愛眾
“救人的場面相當感人”
去年10月29日,3社村民丁京戰開著四輪拖拉機到山上給種木耳的柴家撿燒柴,下山時在大石門處拐彎時翻了車,丁京戰被車頭壓住。村民韓寶田找來粗木棍將車頭撬起,用肩膀扛著,然後向村民呼救。
十幾分鐘,年近六旬的韓寶田一直撐著,直到其他村民趕來營救。當人們圍上去接過韓寶田肩頭上的木棒時,韓寶田徑直摔倒在地。“到現在韓寶田的傷還沒好。醫生說,以後他不能再干活了,很容易造成癱瘓。可他自己卻說,當時寧願自己死了,也不能讓丁京戰死了,畢竟丁京戰才40多歲。”村民王翠香說。
“我看到村民成幫往山上跑,我也跟了過去,一看是為了救人,場面很感人。”王文德說,這些村民以前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
入則孝
一個媳婦三個媽
村民董春紅的前夫去世後,扔下婆婆一人,董春紅沒有因為改嫁而和前婆婆斷親,偶爾去看望她。“我現在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婆婆就一個人,我得多去。”現在董春紅每月至少3次去江源看望前婆婆。“現在的婆婆,我媽,加一起我現在有3個媽。”董春紅說。
20歲的武傳瑞和23歲的蘇寶奎參加了白山市教育局舉辦的《弟子規》培訓班,王文德在他們學習期間去看望。“每個人見到我的時候都是90度的鞠躬,變化太大了,我自然而然地也跟著學會了。”王文德見到記者時,也是先鞠躬、後握手。
目前,路莊子村每社都有《弟子規》輔導員,1社宋國志和李欣;2社董春紅;3社武傳瑞、蘇寶奎。
宋國志說,與公婆多年不和的妻子,現在能主動給公婆洗衣服,把煎餅攤好送過去。在村裡,遠親近鄰的小摩擦和矛盾化解得很快。
成為“新科”省級示范村
路莊子村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村裡老年人、婦女和孩子居多,為了能讓大家有學習的勁頭,宋國志還推出了一些獎勵措施:“‘三八’婦女節的時候,我們將對《弟子規》學得好的人進行現金獎勵,而且還要評選出孝敬公婆的好兒媳、孝敬岳父岳母的好姑爺。”
宋家四世同堂,1月27日,宋國志的妻子徐志香領著14名婦女和自己7歲的小孫子宋傑津誦讀著《弟子規》。
“我不認字,讀的遍數多了,看久了,我拿著書就能一行一行地讀下來,不懂我就問。”83歲的李志榮說。
宋傑津能背誦大部分《弟子規》的內容,他說要學會孝順,要孝順太爺爺、太奶奶,孝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已經得到消息,路莊子村被評為省級示范村,整個江源區只有7個,路莊子是2009年的‘新科’。陌生人需要幫忙村民不提錢,現在只有在路莊子村能做到,其他村子只有問路他不跟你要錢。所以有必要讓更多的人學習《弟子規》。”王文德說。
相關鏈接
秦皇島:《弟子規》化解村民爭端
在秦皇島聖水莊村,每位村民都有一本《弟子規》讀物。村支部書記徐洪國說,這是2007年在幫扶企業維奧公司的幫助下,向村民免費發放的,同時,每周六還有義工教師前來授課講解,很受村民歡迎。雖然村民們學習《弟子規》僅一年時間,但這已成為村民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不少人通過學習《弟子規》和傳統道德觀念,規范了自身的行為。
徐洪國說,有兩戶村民因為土地起了爭執,找到他說理,要在以往,這樣的事是最難辦的,可這一次,他將《弟子規》中的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做工作就格外順利——“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鄰裡之間應互相諒解,不小心結了怨,應趕快忘掉。很快,這兩戶村民都主動進行了退讓,一場可能引發的矛盾沖突在傳統文化面前迎刃而解。
據《秦皇島日報》
湯池鎮:小鎮興起禮儀風
安徽省廬江縣是三國時期周瑜的故鄉,城區至今還有他的墓地。距此25公裡,就是湯池鎮。2005年,湯池鎮政府為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和諧城鎮,支持成立了“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如今,這座擁有4.8萬人口的古鎮,因為開展儒學核心《弟子規》教育,中國傳統美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這裡蔚然成風。
“湯池”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懂禮儀、講誠信、建和諧的湯池小鎮也成了令人向往的地方,成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創建和諧社會的典范。
文化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蔡禮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補充教材,從教授《弟子規》等儒家經典入手,進行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將中國傳統美德變成民風,使湯池鎮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境界。
據《安徽日報》
何謂《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延伸而成,教人和睦、向善、友愛,但因時代所限,也有許多封建糟粕。
《弟子規》(節選)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贻親憂 德有傷 贻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谄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來源:新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