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貧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貧窮

 餓鬼道的眾生,滿心只想擴充、致富、消費,但基本上,你仍會感覺貧窮,你無法持續偽裝自己希望的樣子。你擁有的一切,都被用來證明自己值得驕傲,但是那永遠不夠——你永遠有某種不足之感。

  貧窮的心態,傳統上以餓鬼為象征:嘴很小,有像針似的細眼睛、細頸子與咽喉,瘦胳膊、瘦腿,與鼓脹的肚腹。他的嘴與頸子,細小得無法吃進足夠食物,以填飽他的大肚皮,因此,他永遠覺得餓;所吃的東西,難以下咽,使得解決饑餓成為非常痛苦的掙扎。當然,食物,在此象征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友誼、財富、衣飾、性、權力等任何東西。

  所有出現在生活中的事物,都被你視為消費品——如果在秋天看到一片美麗的落葉,你會把它當成獵物帶回家、或照下它的像、或將它畫成圖畫、或在日記中記下它如何美麗……。如果你買了一瓶可口可樂,當你將它從紙袋中拿出來時,紙袋的嘎叭聲令你感到興奮,液體從瓶子流出來的聲音,散發解渴的快感;然後,你很自覺地喝一口,咽下去,終於將它消費掉了——何等的成就。那真是了不起,你將美夢化為現實。但是,過不多久,你又變得坐立不安,又要找其他東西消費了。

  你永無厭足地渴望新娛樂——精神方面的、智識的與感官上的等等。你可能感到自己學問不足,而決心打起精神以讀書、聆聽生動有思想的回答、深奧神秘的言語來充實自己。你消化一個又一個觀念,試圖將它們記錄下來,想使之具體化、真實化。只要你覺得饑餓,你就打開筆記本、速寫簿,或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當你感到無聊、沮喪或者失眠的時候,你打開書、讀你的筆記或剪貼的文章,思考一番,從中獲得慰藉。但是到某一階段,這就會變成一再重復的制式化動作了。你須要再去見你的老師,或另找新老師;再去一趟餐館、超市或熟食店,也是不壞的主意,不過,有時卻無法成行,可能因為你的錢不夠、孩子生病、父母病危,或是你要照顧生意等等——當你發現阻礙越多越感到饑餓,越想要卻越得不到,這真是痛苦不堪。

  被無法實現的欲望,吊著胃口,不斷追求滿足,是件痛苦的事。不過,即令達到目標,你又會因為被填滿,脹得你對刺激推動敏感而陷入沮喪。你想抓住財富,盡情享受一番,然而,不久之後你又變得沈重呆滯,對一切都興味索然;你但願自己能夠再感餓,可以再痛快吃個飽。因此,不論你滿足了欲望,或懸在欲望的渴想中繼續掙扎,任何一種情況,都招來挫折。

六度中的布施,常被研讀佛經的人,誤以為是善待不如你的人。某人有了苦難,你就居高臨下,對他施惠,這是非常憨直地瞧不起人的方式。菩薩可不是這樣;他的布施,不是這麼無情。菩薩的布施,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它是溝通。

  溝通,必須趣越苦惱,否則,就像是想用荊棘鋪出一張舒適的床。具有穿透性的外在形色、活力和光,會對著我們來,穿透我們溝通的企圖,如刺扎破我們的皮膚。我們會想抑制這種強烈的苦惱,我們的溝通也就因而受到阻礙。

  溝通,必須是放射、接收、交換。一有苦惱卷入,我們便不能正確、完全、清楚地看出那對著我們來的所謂溝通的空性,我們的苦惱,會立即排斥外界,說:“不、不,這讓我苦惱,走開。”這種態度,完全是布施之反。

  是故,菩薩必須體驗布施的徹底溝通,超越苦惱,超越自衛。否則,我們一有被刺扎到之虞,我們便有受到攻擊,而必須自衛之感。我們逃離已經到手的大好溝通機會,我們甚至連看彼岸一眼都不敢。我們想退縮,想要臨陣脫逃。

  布施,是願捨,願意敞開,而不懷哲學、虔誠或宗教的動機,只是在任何情況、任何時間,為所當為,不怕受到什麼後果。在公路上,也能敞開,我們不怕被煙霧、塵埃,或人們的嗔恨、脾氣所淹沒。我們只是敞開、完全放下、布施;這就是說,我們不加判斷、不予評估。如果我們想要判斷或評估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想要決應該敞開多少、繼續封閉多少的話,那麼,敞開便毫無意義,而到彼岸或布施度的想法,也將落空。我們之所為,什麼都超越不了,因此,也就不再是菩薩行了。

  度或超越的全部涵意,是看破有限的觀念或概念,看破“彼”、“此”對敵的心態。通常,我們看一件東西時,我們不讓自己看得正解;我們自動地以自己的看法去看,而不真正如實去看,結果我們十分滿意,因為,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在自己心裡閉門造車所造出來的。於是,我們批評它、判斷它、接受它或排斥它;根本沒有進行真正的溝通。

  六度中的布施,是你有什麼就布施什麼。你的行為,一定要完全敞開、完全裸露。你不必判斷,受你布施者,也不必表示受施——受者若沒准備接受,他們便不會受;受者,若已准備接受,他們便會來拿。此即無我的菩薩行。

菩薩不會神經過敏:“我是否犯了什麼錯?”“我是否不夠細心?”“我該對誰敞開?”

菩薩從不偏袒某方。用比喻來說,菩薩會像屍體那樣躺著,讓人看著、檢查著,任由他們擺布。

這種高尚、徹底的行為,不含一點偽善的成分,沒有任何哲學上或宗教上的判斷;此即為何稱之為“超然”,此即為何稱之為“度”,或“到彼岸”。

這種行為,真美!

這種布施,三輪體空,真美!

 

上一篇:宗薩欽哲仁波切:忍耐就是清淨那個被寵壞的心
下一篇:阿格旺波尊者關於死緣無定的教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