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共修學佛團體中如何對待別人的過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我有時候說一些別人的過失,但這並不是與某人有矛盾而發出來的,只不過我們作為佛教徒,如果沒注意的話,的確對自他的身心都不利。”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34課
“看見別人就開始說過失,是非常不好的現象。作為大乘修行人,應當像那天《佛子行》所講的一樣,盡量把別人觀為清淨,最好不要說入了大乘的佛子過失,不然將失毀自己的大乘戒律。以前上師講過,即使有些管理人員不得不說,也應該在正知正念的攝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說某某人的過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淨而說的。這個不說的話,對僧眾、對佛教可能會造成一些危害”,然後一邊忏悔,一邊在私下或公眾場合說出來,這種情況是允許的。除此之外,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這個是壞人、那個是仇人,這種做法是失壞大乘佛子的一種行為。”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143課
不管人家有沒有這種過失,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特別喜歡講,你們一定要注意,造口業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到一些居士團體中,經常能聽到很多是是非非,這個居士不好、那個居士不好,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壞人,這樣會不會犯菩薩戒?肯定會的,這種語言中自贊毀他的成分是相當多的,所以我們說話一定要注意,這就是第五條。”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16課
“根索曲扎在《妙瓶》中也作了詳細教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境,千萬不能以惡意作損害,也不能以惡意說別人的過失,始終要以慈心、悲心、愛心來擁抱整個世界,以寬容心對待所有的眾生。"”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86課
“總而言之,希望大家盡量地幫助別人,不要讓他們退失信心。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好心地批評他、指責他的過失:"你原來不是說要圓滿這部論典嗎?現在怎麼了,你著魔啦!"雖然說點不太好聽的語言,但按照正理來講,這是相似的煩惱,不是真正的煩惱。因為這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現在很多人口頭上說幫助你利益你,但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宣傳自己,這樣不太好),完全是想誠心誠意地幫助別人,只要能夠幫助他,語言上再怎麼難聽、行為上再怎麼過分也都是可以的。既然大家已經發了這樣的大乘菩提心,在多生累劫中是非常不容易的,為了給將來的生生世世打好穩固基礎,最好在短暫的人生中不要退失道心,這就是我的希望!”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45課
“希望大家以後不要誹謗任何人,有必要的時候,你可以跟別人辯論,說一些正當的過失,但不要開口閉口就是“邪師”、“惡知識”,整天把講經說法的法師當作攻擊對象。”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162課
“因為很多真理隱藏在我們心裡或者法本中,不通過辯論就無法了知,如果能解釋明了最究竟的實相,縱然遮破別人的觀點,我們也不會有過失。”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162課
“我們學佛一定要打好基礎,不管講經說法,還是聽經聞法,都應懂得最基本的術語,要不然,溝通起來非常困難。如果你的理解離題千裡、不符合佛教,那聞者、講者獲利都不會很大,反而可能有一些過失。當然,我在這裡並不是說誰不對,而是在提醒大家——講經說法必須要嚴格,千萬不能信口開河、隨隨便便。學院的輔導員也好、法師也好,平時務必要注意這一點。假如有一句話你不懂、解釋不來,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畢竟十地菩薩也有不懂的地方,我們凡夫人不懂很正常。但如果你不懂裝懂,在別人面前故作權威,把佛法的意思亂講一通,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165課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並不是自贊毀他,事實就是這樣。”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92課
“我們這裡有些道友真的非常好,對業因果的信心、對守持戒律的精進心,我都非常隨喜;有些法師的行為和正見,我也非常感動。當然,這並不是自贊毀他,說其他的地方不好,只是我比較了解這裡而已。”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109課
“因此,佛教徒一定要學習因明和中觀。現在有些人只喜歡簡單的因果法門,甚深的空性中觀理,一點也不懂,對空性的推理完全是陌生的,看到一個生詞就依文解義,然後開始大肆毀謗。其實,因明中的辯論,並不是人人都能通達的,佛教也不是隨便就能破得了的。多年以來,我們絞盡腦汁學習佛法,確實感到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任何一個名人也無法否認。這一點,並不是我們自贊毀他,世界上了不起的科學家、文學家,也是異口同聲地贊不絕口,不像某些孤陋寡聞的人,始終認為科學很了不起,覺得佛教是消極的教條主義。” ——引自 索達吉堪布 講授 《入菩薩行論·善說海》講記 第162課
|
|
|
|
|
|
上一篇:修學佛法之感言
下一篇:初學佛法應學習什麼課程?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