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給心靈穿上智慧的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曾經去過很多地方拜訪與佛教相關的勝跡。去過台灣證嚴法師(釋證嚴)的慈濟山,去過香港的淨空法師(釋淨空)的佛教學院,在蘇州的時候拜見濟群法師。對於宗教,我一直心存敬畏。前些天,千裡迢迢到達江西寶峰寺,經歷了一段難忘的心靈洗禮,佛教的博大精深和其教人行善的實質,衍真法師的智慧與博學更讓我此程極富意義和啟迪,大師在心靈環保方面上的看法充滿睿智,特輯一部分開釋與大家分享:

一、讓心靈釋放智慧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內心規律都是共通的,是“公共法”。不管信不信仰宗教,我們的內心規律都是一樣的。在佛法上來說,心是一系列煩惱中的一種。

現在的社會生活與我們的祖先相比,可以說差別太大了。這個差別是由於技術生產力的發展及財富的積累,並由於前兩者的原因使得我們生活比以前方便。但是始終有一點沒有變化的是,我們的煩惱並沒有因為生活的方便而減少。

我們所接觸的人有各種層次,高的低的。如果他沒有智慧,那煩惱是公共的。這個跟他的社會地位、文化素養沒有一點關系。如果每個人采取了合適的方式,按照我們佛陀所教導的修行方式,按照他的修行方式去實踐,而且能夠體會到這些實踐所帶來的效果,那我們會看著煩惱慢慢地得到調整,我們的心也就慢慢得到調整。也就是說通過修行、實踐,心能夠安寧、豁達,面對順境和逆境時,能夠甩得開。

原本我們的心缺乏訓練,就顯得很隨意,很亂,就像成語裡面講的“心猿意馬”。沒有訓練的心,就像一頭沒有經過訓練的牛一樣,你要它耕田是不行的,它不會聽話的。而心有是主導我們的行為、主導我們的意識的。即,心是我們的“老板”,心說你做這個吧,我們就聽心的話我們就去做;心說你說這個話吧,我就聽心的話說這個話,心就是一個主導。

對心進行訓練就必須先了解它。心又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個霎那是這個念頭,下一個霎那是另外一個念頭,不斷變化的,沒有一個恆定的面孔。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在森林裡面迷路,來了一個小孩不認識的向導,不知道是好人還是壞人,那這個小孩子就處於危險當中。我們不斷“來”的心是對的還是不對的,我們不知道,那麼我們就處於危險當中了。所以我們要對心進行訓練。

一天,白居易去見鳥窠禅師,一個修行很好的禅師。鳥窠禅師住在一棵樹上,不是住在房子。他在樹上搭一個像鳥窩一樣的“巢”,插在松樹上面就那樣住著。白居易看見就說:“禅師,你住在樹上太危險了!”意思就是說,你在樹上搭個鳥窩,會一不小心就滾下來摔跤的。鳥窠禅師就說:“我不危險,你才危險!”。白居易說:“弟子位正江山,何險之有?”因為他那時候剛剛升官,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所以說自己哪裡有危險。鳥窠禅師就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而非險乎?”意思是說,柴和火互相支柱,我們的心霎那霎那間不斷地變化,難道這還不危險嗎?

心在不斷地變化,這是非常危險的。在佛教裡,這是相當重要的道理。其實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心,了解它的特點。界定對錯,切斷錯的,留下對的,並繼續發展對的,或者說,切斷惡法,發展善法,這就是修行。

二、心靈需要信仰支撐

心靈處於恐懼狀態,也就意味著還處於迷惑的狀態,沒有完成四十不惑。心靈處於恐懼狀態,需要保障,但是我們國家的物質保障才剛剛開始進行。勞保醫保社保,各種社會保障,主要是物質方面的保障才起步,但是心靈保障根本沒有管。

我們的心靈為什麼會出現恐懼狀態?這跟我們過去一直宣揚唯物主義有關系。根據唯物主義,人死了以後就是空白。可是誰都不願意面對空白。

但一旦有了信仰支持,人就可以超越生命,因為信仰比生命更寬,能承托起生命。比如說,生命有50公分的寬度,信仰就有1米的寬度,只有1米寬才能很好地承托起50公分寬的東西。沒有信仰,那就像我們房子的地基不夠大容易搖晃。如果有一個更寬的承托,生命就會感到很安心。有了信仰作為依托,人開啟了智慧,所見到的跟真實現象是相符的,就跟生命的真實現象是相符的。而恰恰我們沒有信仰,生命狀態跟生命的真谛是不相符的,不合乎生命的真相,這是主流思潮所宣揚的唯物主義導致的。唯物主義對整個民族的摧毀是致命的。

唯物主義導致整個社會需要依靠“他律”來維持穩定和約束。人與人之間的強力監督,會導致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警察,而每個人是潛在的罪犯。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良性發展呢?社會的穩定實際上是需要“自律”與“他律”兩種規則。“自律”的功能愈強,“他律”所要承擔的就越弱;反之若自律愈少,他律要挑的擔子就會越強。古代“三王之治”下民風很好,表明了這個社會的個體“自律”很強。“自律”愈強,民風越好,社會就越穩定,因為需要投入到“他律”的資源就越少。反之,資源投入就越來越多。

國外很多有著濃厚宗教氛圍的國家裡,社會秩序明顯要比我們好很多。這不是說他們沒有罪犯沒有壞人,也有壞人。但就整體民風、守誠信方面比中國要好得多。契約精神、守信精神都是源於宗教。各大宗教建立的制約機制不同。基督教、天主教是上帝監督,故有臨終觀忏悔儀式,這是回應上帝審判。佛教是因果緣起,這個一環扣一環更是緊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儒家和道家後來用了鬼神監督的機制。

反觀我們的社會。首先,我們的社會沒有更寬的宗教背景支撐。我們積累了很多財富,生活比之前方便多了,但是我們依然像窮苦的時候一樣痛苦,同樣受擠壓。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這個13億人的社會缺乏一個更為寬大的信仰平台支撐,沒有比生命更寬的信仰。沒有信仰,對社會來說會導致紊亂,對個人來說會導致晚年淒慘。

其次,由於信仰缺乏,社會裡的每個人都很迷茫,而且在不斷重復,並導致社會紊亂。青年時代,體力和精力都處於優勢狀態,忙得不得了,但不知道自己忙寫什麼,也找不到答案。我們總是想到明天還有很多事,得繼續忙。生活狀態就變成:30歲到40歲,重復20歲到30歲的生活;40歲到50歲,又重復30歲到40歲的生活;50歲到60歲,又重復前面10年的生活----生活變成了簡單的重復。簡單重復會導致乏味,然後人就會想很多違反道德的刺激,於是各種各樣的不良行為就產生了----破壞家庭的、吸毒的,各種各樣的不良刺激,最終這個社會因犯罪率增加導致紊亂。最後,這個社會由於缺乏精神的依靠,而走向物質追求的另外一個極端,因此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經濟犯罪。

馬祖道一認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是禅宗的道理。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得先訓練我們的心,從我們現在能夠碰觸到的實踐,從我們生活當中會發生的,從我們每天生活會面對的地方學起。

學習讓心靈解放就像我們走路一樣,這個世界上到處是坎坎坷坷,泥濘或是滿是玻璃渣子的路,但也有好走的路如平坦的柏油路,但我們不能將整個世界用地毯包裹著,這樣就好走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其實我們只需要剪上一小塊地毯,做成鞋子,這樣遇到再難走的路都可以暢通無阻。同理,我們總是面對整個世界的變化,人是用心走人生之路。不能祈求我們的人生沒有順境或沒有逆境,早晚都會有復雜的變化。只要給我們的心“穿上一雙鞋”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你不能要求心要走的路都是順暢的,但是面對各種外界紛繁復雜的世界,給心“穿上智慧的鞋”之後,面對什麼樣的道路都無障礙。

對於佛家,只有一個核心的禁忌,那就是動了不對的心去傷害別人,不要動一個不良的心去傷害到其他人,因為在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的時候,會有“業力”,也就是“報應”。所以,讓我們的心靈真正快樂起來,就是要保持心境平和,不怨恨不結仇,坦坦蕩蕩,把握生命中每一份熱烈的、平淡的精彩。
 

上一篇:利用這些殊勝密法隨時隨地利益不可思議多的眾生(方法匯總)
下一篇:慧律法師語錄精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